首页 理论教育 刍议“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

刍议“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今我校工作的重点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课程校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对此的认识程度和对课程的执行力,因此,本人认为要做好“树立共同信念”与“提升课程执行力”从而来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所以,教师应学会反思,时常对自己的教学加以思考,通过自我感悟、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指点等途径提升自身课程执行力,从而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发展。

刍议“提升教师课程执行力,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

章 露

随着新课程改革进程的深入发展,其改革所倡导的课程多元化逐渐得到广大教师的首肯,课程校本化就是允许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内,进一步充实、内化、优化课程结构,或在国家课程的框架外,补充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而今我校工作的重点是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课程校本化成功与否的关键是教师对此的认识程度和对课程的执行力,因此,本人认为要做好“树立共同信念”与“提升课程执行力”从而来确保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教师课程执行力的强弱关系着课程校本化的成效,所以,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是重中之重。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心中有标杆,即树立“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核心理念

“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我们课改实施的核心,也是我们课程执行落实的宗旨所在,更是课程教学的价值取向,因而,教师提升课程执行力首先就要转变自身的教育理念。

(一)由以往的“学生适应课程”转变为今天的“课程适应学生”

教师心中始终要存有这样一些观念——“学生是具有差别性、可发展性、新起点性、欠稳定性”特征的,教师的课堂教学就不可也不能像现代工业生产“统一、标准化产品”那样进行一刀切式的教学,这样的教学既违背了教育教学的规律,也束缚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课程适应学生”的思想则是充分符合学生特性规律的教育理念。

(二)由以往的“组织学习内容”转变为今天的“设计学习经历”

“组织学习内容”的教育理念关注的是学习结果,教师主要的精力侧重在怎样教,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特性不被重视,乃至根本忽略,而教师观念的转变,时时思考着学生的“知识是怎么接受的?知识是怎么掌握的?经验是怎么积累的?能力是怎么发展的?”等这类问题,教师的注意力集中在学习过程,其主要的精力就会侧重于怎样学了,教师的教学实践就会体现在学习经历的设计。

(三)由以往的“只为升学奠基”转变为今天的“为了终身发展”

从“只为升学奠基”的教育思想中我们不难发现其具有急功近利性、短期性的特性,这让人想到李家声(北京四中的高中语文教师)曾经说过“世上最危险的职业有两个,一个是医生,一个是教师。庸医害一个人,庸师害一群人:毁的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我想毁的不仅仅是孩子的精神和心灵,还应该包括孩子的创造性、可持续发展等综合能力,毁灭了孩子们灿烂的前程,甚至危及国家、民族的可持续发展。可见,教师具有“为了终身发展”的思想是何其重要和必要。

由此而见,基于教育观念的转变,教师要因材施教,研究不同学生的需要设计教学;要有教学机智,即关注学生实际过程的应变意识;还要体现情感激励,引导学生朝培养目标主动发展,就犹如一首歌中唱到的那样——“把我捏碎了塑成一个你”。

二、学会常反思,教学要回归课堂的真谛,即让学生学会学习

当下我们的课堂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教师讲得太多,存在着“满堂灌、满堂问、满堂讨论”的现象,教师害怕学生掌握不了知识点,考试成绩不理想,就一言堂,从头讲到尾,并不厌其烦地“炒冷饭”,一堂课里问题可以上百个,实际含金量很低,有助激发学生思维的问题少之又少;看似热热闹闹的讨论,实质上是摆摆样子,并没有在时间与空间上给予学生发挥的余地,教学有效性的缺失使得“轻负担、重素质”成了纸上谈兵。因此,教师要学会反思,时常反思自身的教学,回归课堂的真谛是十分必要的。

可见,我们在追求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时,对学情的充分了解显得非常重要,基于学情基础的教方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率,在认清学生(学情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有效架桥(教学设计)达到定准目标的目的(钻研教材),而认清学生则可通过学生的先学,教师把握住学生懂的不教,学生模糊不清的精教,学生理解困难的教透,从而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教最终是为了不教——多学少教

众所周知,今天的社会已经是终身学习的社会,学校生活仅仅是人生学习道路上的一个驿站,在这阶段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极为重要的,因而,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应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多学,教师少教就是让学生学会自学,有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关注学习上的八个环节:即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导,当学生自学能力的增强,教师当然就会少教。

(二)教的效果要看学的效果——以学评教

叶澜教授认为:一堂课是否有效可以参照“五实”,即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而朱永新教授认为:一堂课是否有效可以从六方面来评价,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这些都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来评判一堂课的好坏。评价教师的课的主体应是学生的喜爱,教学的成效站在学生学的角度来看,就应该表现为乐、快、好等方面。

所以,教师应学会反思,时常对自己的教学加以思考,通过自我感悟、同行交流、学生反馈、专家指点等途径提升自身课程执行力,从而促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