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存之道,是校本文化建设初期的必经之路。

个案三 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一)建设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课程的改革,至少对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了两个重要影响:一是对课程理念的转变,尤其是师生在教学行为中的思想和行为方式的解放;二是师生对于自身存在价值的重新思考。这两个影响促使学校思考如何通过规划自身的发展,如何运用科学的教学管理制度来体现自己的个性和特色,同时,思考新时代下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从而在更深层次的意义上建设学校文化。

从这个意义上看,新课程的改革,由于师生乃至学校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必然会带来新旧学校文化的强烈碰撞。

第一,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凝聚力和活力的源泉。它包含了以学校多年来所积累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准则,以及由此而来的教育教学基本理念。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种静态的成果;

第二,具体而言,学校文化又包括了教师文化、学生文化、课程文化、组织文化和环境文化,这些文化在一个发展的环境中又是动态变化着的。如果一所学校不能形成属于自己的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这所学校就很难在新的理念的冲击下得到生存力和竞争力。因而,建立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是这个时代对我们的必然要求。

第三,学校文化既是相对封闭的,它体现了学校自身的规律性特征;同时,又具有辐射性和开放性,它无时不对学校共同体各成员(学生、家长、教师、社区等)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又受这些成员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学校文化是以自身为基础的互动产物。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看出,建设基于学校、同时体现学校特色的文化,是符合教育发展的规律,也符合人的发展规律,是新课改之于学校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重要内容

从学校实际来看,学校(杭州北苑实验中学)是原杭钢中学和半山中学在2003年9月合并而成的新学校。两校合并之后,在新的领导班子的带领下,广大师生不断更新教学理念、规范教学常规、加强教育科研,在近几年中,发展迅速,教学质量持续、良性发展。但是,当学校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需要对其发展愿景和思路做一个系统的回顾,同时,盘点学校发展过程中在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发展、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种种经验,使之能整合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学校特质,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和教师管理理念。

目前,就学校实际运营情况来看,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我们急需建设基于校本的具有学校特色的文化:

(1)两校合并以后,学校暂不具备统一的意识、愿望和行为规范,原两校的师生在生活、学习、工作等诸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此时,审时度势,建立在两校文化传统基础上的能为绝大多数教职员工所接受的学校发展理念以及相应的一套管理制度,显得尤为紧迫。

(2)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在学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近几年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中考重高升学率由两校合并初期的5%左右上升到了20%,增幅明显,并受到上级部门的赞扬和社会的认可。但是,如何深化教学质量管理,使学生的发展能全面和谐、持续有效,是我们创建学校文化时必不能回避的内涵发展问题。

(3)教师素养问题。应该说,合并之后的学校,教师的个体素养十分不错,两校原教师队伍中,绝大部分具有本科学历,同时,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特色的教学、学习风格,在区域具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如何在合并之后,将教师的个体文化整合成为对学校文化有着积极意义的因素,是我们建立学校文化时必须思考的。这其中又包括他们的课程意识、学习视野、学科教学技能以及研究能力。

总的说来,学校在两校合并以来,发展迅速;但在文化建设上缺乏力度,也缺乏对自身发展因素的调研分析。因此,从发展的角度看,我们需要建立一种依据校本管理和校本学习的学校文化,从而使得师生的素养、学校的愿景理念,能逐渐形成一种向内凝聚、向外辐射的力,并在教学实践中构建出具有特色的学校文化。

(三)建设基于校本的学校文化的实践探索

1.对学校文化现在进行调研,从而制订契合学校实际的发展规划和文化目标

应该说,要建设以校文本的学校文化,首要做的事,是对两校合并后教师素养、学生情况、学校历史、环境建设等各方面做一个系统的调研,从而提炼出“校本”之真实要素,同时,制订学校发展规划,从而首先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来形成一种愿景文化,使得全校师生达成理念上的一致,从而为校本文化的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在制订学校发展规划时,我们严格地对学校师生进行SWOT调研和分析,并得出以下结论。

一方面,两校合并以来,学校在教育教学、文化建设上取得了相当成绩:

(1)学校发展步入正规化。全校上下都牢固树立了“质量为本”的教学思想,从日常的教学行为到师生的自我素质提高,都始终体现了立足教学、放眼发展的办学理念。

(2)学校的管理工作进入良性循环。两校合并后,通过一年的努力,“磨合”问题基本解决,全校教师在学校发展、提升教学水平等问题上达成共识;同时,2004年暑期进行的学校中层领导竞聘,补充了学校管理层的新鲜血液,使学校管理工作更加有序、有效。

(3)教学质量逐步回升。两校合并后,学校的教学质量曾有一段时间落入低谷,但之后在各方努力下,逐渐回升,中高考成绩均有不俗表现,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和表扬。

(4)学校规模不断扩大,校园环境建设长足进步。

另一方面,从学校的素质而言,两校合并后,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困惑:

(1)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建设上,仍缺乏深度思考,仍需要通过实践加以完善。同时,如何提高教师在学校发展中的参与意识,从而体现民主、公平,是下一阶段需要重点做的工作。

(2)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的提高,要走出“劳作”模式,而转向内涵发展,体现学生个性,体现科研引领教学的理念。

(3)学生管理难度不断加大。由于住校生的增加,以及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的管理成了头等大事。对学生的教育,如何从“管”到“理”,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自主精神,创造具学校特色的学生文化?

(4)在学校环境建设中,如何通过对外观的设计(CIS),来体现学校文化的追求和理念?

根据以上对SWOT分析,同时,也根据学校管理层对学校各环节的具体分析,我们制订了学校三年规划,提出学校发展的愿景目标是“在本地区成为极具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学校共同体核心。其中的核心思想是人文、和谐、多元、高效”,同时提出近三年的办学目标是“将北苑实验中学建设成为拱墅区教学质量中上、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校园文化丰富、环境古朴典雅、管理科学规范的人民满意学校”。应该说,这样的学校发展规划,不仅体现了学校的办学基本思想,也体现了我们的文化目标和追求。在之后的《品牌建设工作方案》中,我们更进一步地提出,我们的核心品牌目标是“古朴典雅、健康愉快、具有生命力、创造力和可持续发展力的本地区文化园地,并成为杭州市完全中学的典范”。这便是说,我们要致力于形成一种具有北苑特色的精神文化,并能在原有学校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得以保持和弘扬,并为社会所认可。

2.生存阶段:教学质量为本,强调责任意识和课程意识

两校合并后,学校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生存之道,是校本文化建设初期的必经之路。在生存阶段,我们所采取的措施是:教学质量为本,强调教师的责任意识和课程意识。这是弱势学校合并后可能采取的最有效措施,也是最能激励教师积极性的做法。

一般而言,学校的合并,无非三种形式:其一是强强合并,其二是强弱合并,其三是弱弱合并。而学校合并的根本目的,也无非两个:其一是扩大规模,其二是提升效益,亦即科南特(J.B.Conant)所说的“规模效益”理论。无论如何,合并之后的学校,将为建构一种新的价值和文化,为全面提升学校品牌效应而努力。但是很明显,在合并的第三种形式中,由于政府意志(譬如教育资源的区域调整)往往发挥了主要的助推力,因而想使学校由弱变强,直至创设“品牌”,相比前两种形式,其内在动力更显不足,学校的管理面临更多的困难。而我们学校,不幸属于以上第三种形式的合并。

在生存阶段,我们对于形成学校理念、制度和行为的做法有:

(1)从管理入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学校规章制度

这点十分要紧,从而使得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统一了认识,形成两校合并之初的基本价值观念。那就是:生存危机,质量意识。加强学校的管理,可使学校的一切运作变得有条不紊,关系理顺,方可以安定人心。学校的管理,首先是通过竞争上岗,组建了一支团结向上、乐于奉献的干部队伍;同时,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我们认为,制度是人所制订又同时为人而服务的,因此,制度的建立,是为了学校管理行为的自由发挥,而非束缚行为的条框。

(2)在全校范围内,统一认识,形成两校合并之初的基本价值观念

这种价值观念,便是时刻抱有危机感,时刻为学校的生存而努力。这种危机感,既来自学校内部的质量管理、教师素质提高的要求,也来自社会外界对学校的期望要求。因此,学校的一切评价标准,包括学校的基本定位,都是基于学校的生存能力的提高,能使得学校实现合并之后的“软着陆”。

(3)教学行为的规范性努力

这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保证。其中包括教研组和备课组的建设、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譬如公开课的开设,我们便细分专题,如初三复习课研讨、高中新课改展示,等等,要求各教研组从备课、授课、说课、评课各个环节逐步落实,着眼学生的学习所得。再如各年级组的考试分析,我们做得十分细致到位,每次诊断各学科各知识点的教学及学生习得情况,并研究出下一步教学的策略,提出培优辅差手段。在各个环节中,领导层诸位亲自到位,以听课、指导的方式进行把关。

(4)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同步跟上

针对教师教学行为和教学品质良莠不分的现状,学校将校本培训的主阵地落实到课堂教学,并适时进行了相关讲座、研讨、展示活动。

此阶段我们的一系列措施,尚属于粗放性质。但是质量意识、规范行为,显然是其中的校本文化的精神。通过大约三年的努力,学校的教学质量得以明显提升,并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媒体的好评。学校在品牌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软着陆”。同时,在科研、培训、德育、校园建设方面亦取得了长足进步。

3.软着陆阶段:以和谐为本,全面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师生素养和学习力

两校合并三年,学校基本实现了软着陆,表现如下:

(1)形成一套有效的学校管理制度,教师对管理层的认可度得到迅速提高;

(2)教学质量稳步上升,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阶层的赞誉;

(3)教师素质提到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学习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教师立足教学、研究教学的风气逐渐形成;

(4)教风、学风得到很大改观;

(5)学校基础建设继续进行,校园面貌大为改观;

(6)社会影响力、地区辐射力不断增强,在许多方面,学校的特色得到了在本地区直至其他地区同行的认同。

在实现学校发展的软着陆后,我们在校本文化的建设上,便采取以“和谐”为本,全面提升学校课程质量、师生素养和学习力的原则,试图通过对课程文化的开发,以及对教师专业素质的推动,来深化对校本文化的理解和操作。

【课程建设】

这一阶段的课程建设,主要是以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为主。

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在学校,始于2004年,并迅速成为拱墅区初中开设校本课程的典范,在课程的数量、质量以及课程研究上都走在全区前列。学校的校本课程,在课程组织上,基本定为两大模块:文化素养及活动类。课程覆盖的学科较广,师资力量上乘,教学资源丰富。同时,对校本课程在组织和建设进行了相应调整。并在理论上进行了相关建构和思考。

相关课程:

人文素养类:中西礼仪;艺林画社

技艺类:星星合唱团;信息能力的养成

制造类:“深蓝”科技

活动类:抗暴防身术

学科类:文学芳草地;数学百草园

在校本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由于我们采用了加强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课程资源的师生共建以及新颖的评价体系,这一系列的课程开发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准和文化视野,也充分体现了学校学生的探索能力和研究兴趣。更可贵的是,我们要适时邀请社区、家长来校进行专题报告,使得校本课程的开发,在学校共同体的范围内互动进行。

【校园文化】

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上,我们在这一阶段采取的措施有:

(1)发挥学生自主精神。譬如寝室的管理、“诚信考试”的开展,等等。学校的高中生由于住校人数较多,对住校生的管理便由学生处专人负责。在管理过程中,对寝室条理的制订、晚自习的管理都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注重他们的需求;而“诚信考试”的开展,更使得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2)加强学生会、团委的建设。由于历史原因,学校学生的社团建设比较贫乏。在学校实现软着陆后,管理层十分重视学生的社团管理和建设。每年按照程序评选出学生会、团委成员,并制订相应的活动,严格实施。应该说,这一阶段的学生会、团委工作十分规范,也通过一系列如讲座、学习、沙龙、球赛、演讲辩论比赛等贴近学生实际的活动开展,凝聚了学生的向心力,展示了学生的风采。

(3)丰富师生业余生活,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就学校层面而言,我们每年开展一次大型的文艺会演活动,发挥学生在文体方面的特长,同时,邀请社区、上级领导莅临参加,增加校园文化的社会拓展度;就班级单位而言,各班利用中外节日、班队活动时间,由学生自主设计活动,开展有益身心的谈话、辩论和其他形式的文艺活动。另外,学校还积极组织、开展艺术节、科技节等活动,对教师、学生的优秀艺术作品在校园内进行展示,使得校园内外充满了浓郁的艺术气氛。这些措施,使得学校文化体现了师生的生命追求和精神价值,也充分地体现了师生在建设学校文化中的主体性和积极性。

【教师素养】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中,教师的素养的提高,是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对教师的素养,本着“全面、和谐”,就校本培训和教师专业素质提高等方面做了相当的努力:

一、校本培训:这一阶段的校本培训,已经创出特色,在拱墅区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并被评为杭州市校本培训先进学校。校本培训的总体理念,是在提高教师教学技能的同时,拓展其人文阅读,从素养上提升自己,从而对教育教学形成更深刻的理解。具体做法如下:

1.“主题化”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学技能

(1)提升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把握能力。优化集体备课,推行“集中攻关、智慧共享、优势互补、吸收创新”的集体备课活动,对集体备课的原则、流程、内容、要求和督查措施都有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集体备课分阶段进行:资源共享阶段(案例分析阶段(课题研究阶段),从而大大提升集体备课的品质。

(2)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发动全校教师尤其是普通教师通过学习优秀的教学案例,撰写教学案例来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教务处每学期检查教案,更关键的,是将校内的优秀课例进行汇总入库,成为广大教师学习借鉴的资源。

(3)提升教师课堂调控能力。我们认为,这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尤其在常态课中,我们要求教师“充分备课、遵循常规、适度创新、追求实效、杜绝虚华”,各教研组分类开设公开课和展示课,如骨干教师示范课、青年教师比武课、复习研讨课,等等,同时,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在学科教学方面的引领作用。各个学期的重点亦不一致,课堂教学关注的侧重点配合当时教学重点。如本学期重点为研究试卷、作业讲评,针对这两类课进行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旨在提高初三高山的复习效率,为他们的中考高考成绩作精心打造。

(4)加强教学反思。教学的过程,不该是一种体力劳动,它更需要人的思考和探索。因此,我们在过去的一年中,强化教师的反思意识,从而更好地反哺教学。这主要通过两种手段:

其一,“问题和反思”活动。教师针对自身教学行为,在学期初提出问题,并拟定初步解决方案。之后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自身学习、实践,通过与同伴的交流,也通过对学情的不断了解分析,调整策略,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期初提出的问题。在学期末,反思本学期教学行为,撰写《教学反思小结》。

其二,将校本研训的形式具体化。主要做法是,在学校确定本年度校本研训主题之后,各学科组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小专题,即培训“组本化”和“学科化”。这样做法,使得校本研训不至凌空缥缈,教师对教学行为的学习和反思,可以更为具体有形。

2.从“问题”到“课题”:提升教师的研究力和思想力

如果说在教学技能的提高上,“问题”是围绕教学实践的,那么,在一定反思行为之后,教师的研究成为一种自觉,他们的课程文化便十分有效地促进了师本文化的逐渐形成。在这反面,我们采取的措施有:

(1)深度反思

虽然立足于课堂教学,但教师的反思,已经超越其教学的技能,而深入到思想了,在这过程中,他们通过案例、叙事等形式的写作和各种类型的研讨活动,对所面临的教学现象进行细致的挖掘,不仅从教育教学的意义,更从社会、从人类学的意义,从而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也上升到了理论层面。

(2)小课题活动

教师的文化,其重要的一项是其研究力的提升。在这方面,我们不主张教师进行格式严格的课题研究,而是鼓励他们就自身的教学、工作问题,以相对简单的格式和程序,进行学习、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学习力。“小课题”研究在学校的开展,伴随着“问题与反思”,并通过几年的实践,取得了十分有效的成果。近两年内,在区“教学专项课题”研究中,已有7个课题立项。在开展“小课题”研究中,我们又主张以“组本”的形式,对相关问题进行学科小组协同研究,从而一方面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借此提高学习小组的团队合作精神。

3.人文阅读

读书总不会错,读书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就看你读什么、怎么读。在对教师的阅读情况做了初步了解后,我们发现,教师不是不读书,但他们的读书,大多十分功利,也十分人为地往教育教学靠。这当然是好事,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人文视野,使得他们的教育教学,尚停留在技术层面,不能在实践中培植前瞻性的思想,落实到教学实践,也往往缺乏正确的理念,不能从诸如终身学习、人本意义去理解教学、理解学生。

因此,我们在鼓励教师进行阅读时,时刻不忘记引导他们通过阅读更多的人文书籍,而整体提高自身的文化视野。首先,我们认为,教师首先是人,最后也是人,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比提高他们的教学技能或灌输他们教育理论知识更从长远上影响他们对教育的态度,也更从本质上决定他们的涵养;第二,我们不主张教师阅读之后附加一些读书笔记之类的“作业”。培训作为一种课程意义上的活动,布置一些作业本未可厚非,但是实际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这是因为培训大多是自上而下的行为,我们取消作业,正是企图使教师在没有压力的环境下有所心得,主动思考,主动表达,而非简单地完成作业。这也是我们将培训从自上而下转为自下而上的一种努力。近年来,学校教师被推荐阅读的人文书籍有:《方法总比问题多》、《于丹论语》、《于丹庄子》,从阅读效果来看,教师的反响似乎比任何一次“专家讲座”要强烈许多。

【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无疑是学校发展的生命,也是建设校本文化的基本保证。事实上,“内涵发展”的核心便是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因此,在实现学校“软着陆”之后,我们便集中精力抓教学,加强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加强教学行为的规范。

1.教研活动细致落实,着手具体问题的研讨与解决。譬如公开课的开设,我们便细分专题,如初三复习课研讨、高中新课改展示,等等,要求各教研组从备课、授课、说课、评课各个环节逐步落实,着眼学生的学习所得。

2.加强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对于学校而言,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的教师资源,从而通过教师协作达到课堂教学的优化。对于各备课组,我们定期开展交流,使得集体备课活动从资源共享型向协作研究型逐步发展。

3.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如各年级组的考试分析,我们做得十分细致到位,每次诊断各学科各知识点的教学及学生习得情况,并研究出下一步教学的策略。在适度范围内开展学科之间的竞争,促使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两头兼顾,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提升,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使优等生与绩差生同步发展。这既是一个教学公平的问题,也是一个社会效应的问题。针对优等生,我们加强了相应的竞赛辅导和拓展训练;对于绩差生,我们则抱着“一个都不能少”的观念,给予更多的关心。这样的结果,使学校在近两年的拱墅区高端挑战等学科竞赛中,成绩卓然,尤其在2008年上半年的高端挑战中,学校更以“压倒性的优势”在拱墅区同类学校中出类拔萃。而在2007年杭州市进行的初三后30%抽测中,学校以全市第六名的成绩,得到了上级主管部门的肯定与赞扬。

4.二次腾飞阶段:提升品质,提高学校综合文化实力

我们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到任何一个阶段,都有其相应的品质内容。而目前,我们需要实现学校的二次腾飞。这基于两校合并前各校的优良传统,也基于合并之后广大师生的共同努力。

(1)管理上,继续以和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一切制度的制定,都着眼于学校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在本阶段,学校管理层提出学校管理、教学工作的“和谐”思想。这意味着我们无论是对“教学有效性”和“教学质量”的理解,还是对教师的发展,还是学校的外观设计,都逐渐上升到人本,上升到教育的理性。

首先,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改良了先前重点关注主要学科,忽视“次要”学科的做法。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每周安排一次专门的“体锻课”,使学生的学习不以健康的损失作代价;同时,加强社会、艺术、音乐诸学科的建设,努力做到学科之平衡。

借助高中新课改,我们对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整,制订了《杭州北苑实验中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实施方案》。在这个方案中,我们努力体现学校特色的课程文化和教学品质,也努力促进学生主动、全面、个性化的发展,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迅速提高。在《基本原则》里便提出“一定要以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学校发展为目标,客观面对实际问题,有的放矢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高中新课改的实施,对学校的校本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是一个契机。近三年的改革实践证明,高中教师借助新课改,不仅更新了自身的教育理念,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对于学科教学和师生关系有了更为透彻的理解。同时,“综合实践课”的开设,更为教师将自身专业能力融合到课程开发中去提供了极好的平台。

其次,教学管理过程中,努力做到三维目标的真正落实。换言之,知识的学习,要为如何做人服务,且具体的教学,一定要考察学生的能力获取。这是学习过程中的和谐。而教学过程中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是间接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促进了他们的内在发展,这是教学过程中的和谐。

有了教学过程的和谐,便有了从有效教学到优质教学的飞跃。优质教学可以让学生充满希望和梦想。因此,我们在此阶段对教师之教学的要求是,深刻独到,机智有启发。当然,这意味着教师教学技艺的精湛,更意味着他学识的广博。我们无法在短期做到,但是,我们已经在路上了。

(2)加强区域合作,提高学校共同体对校本文化的推动作用

在腾飞阶段,我们不能拘泥学校内部的自我完善,我们还要走出校门,在教学、管理、文化建设等方面争取与其他学校、社区的更为广泛的合作,从而也使得校本文化更加深入、更加开阔。

首先,我们以《地域性英语教师成长共同体的构建》课题为核心,通过对半山地区英语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活动开展,来提升本地区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同时,也加强本地区中小学的课程项目的合作,使得中小学衔接的研究和实践能找到一个突破口。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还开展了一次本地区所有中小学生和外援教师参加的“英语节”。

(3)强化问题意识和研究意识,深化组本研修,提高教师素养

如果说在前一个阶段,我们提出了“问题与反思”的教师自我研修的模式,那么在腾飞阶段,我们便要对这一模式进行进一步的深化了。事实上,我们把这种模式归为“学科任务驱动型”的研修模式,即除了由学校层面组织的通识培训(讲座、研讨等)之外,更多的培训和学习活动,都由各学科组教师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提炼出问题,并以问题为牵引,进行细致全面的学习和研究,在行动研究中提升自身的反思水平,并有效地反馈教学。

“问题与反思”的基本做法是:

●学期初,每位教师填写《教学问题及反思研究记载》。主要内容有:

工作问题(包括教学、教育及管理):指在日常教学或管理工作中亟须解决的、或长期困扰的问题。

学期初认识或反思:指针对该问题,本人所持有的态度和认识,以及解决该问题的初步打算。

解决问题的策略或手段:指解决问题过程中拟定采取以及实际采取的策略和方法。

●在教师填写并上交《教学问题及反思研究记载》之后,学校及时对这些问题进行归类、分析,提炼出学校教学以及教师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作为本年度校本研训的参考背景。

●学期末,各教师继续填写《教学问题及反思研究记载》中的期末认识或反思,对期初提出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视(无论该问题是否得到解决),并撰写反思报告。

【案例】 教师“问题与反思”实例

问题与反思:如何提高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品质

马小平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也是教师最朴实的人生理想。当我们面对每一个鲜活生命的时候,我们从内心深处明白,这个孩子成长的每一天,每一步将与我们老师息息相关,血肉相连。孩子是不是生活得有趣味,是不是能学得很好,是不是能健康成长,是不是幸福欢乐,点点滴滴渗透在教师忙碌而平凡的每一个日子里。

我们是一所地处城乡结合部的普通中学,学生来自不同背景的家庭,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能力迥乎不同,但在每一个家长心中,他们是唯一的,对孩子个体来说,他们是独一无二的。当学生跨进中学校园的第一天,年级老师就达成了一个共识: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

为了这份约定,为了实现这个朴素的愿望,年级老师付出了所有的真诚和汗水。虽然有委屈,虽然有遗憾,但当我们看着学生青春脸上飞扬的自尊与自信,当我们聆听学生内心深处的真与善的时候,我想,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的确,“每一个孩子都是一朵花,一朵娇嫩的花,一朵含苞待放的花。他们需要我们的呵护,需要我们的关爱,需要我们用满含爱的目光注视他们成长的足迹,需要我们用心倾听他们花朵绽放的清脆声响。”

而这样的关注需要落实到每一天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一直以为,在现在这样一种社会评价体系中,要让孩子获得纯粹的快乐,要让孩子获得健康的心灵,首先应该让孩子在学业中获得超越自我的成功感,哪怕这样的进步小得可以忽略不计,但必须让孩子在向上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坐标。失去了这个根基,许多努力就会付之东流。在语文的课堂上,我希望能找到这样一个突破口,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品质,培养孩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真诚悦纳每一个学生

曾经看到一篇题目叫做A Child's Angela的短文,特别感慨——“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这句温馨的话。“天使”上了初中有时就没有了天使的可爱。考试不及格,作业“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有学生语文初中入学成绩唯有3分。放弃还是坚守?我选择了后者。告诉自己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时间表,我要有足够的耐心与信心。

先从只考三分的同学做起,每天教他三个新词汇,监督他完成抄写作业;课堂笔记不会做,请同学一笔一画指导;作文不会写,就一个星期训练一句连贯的话,虽然这位同学至今依然无法独立阅读一篇文章,依然无法默出一个句子,依然只有二十几分的成绩,但每次我看他的考卷,都有一份感动与欣慰——能回答的、不能回答的,他都写上了。散文虽然看不懂,但他每一个起始句都抄上了,只因为记住了老师的方法:中心句常常在每个段落的第一句。当一个孩子愿意听你老师的教诲去打开书本,愿意按老师的要求去改变自己、提高自己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感到由衷的高兴。更可喜的是因为你平等的眼光,因为你真诚的帮助,因为你和蔼的微笑让更多的学生从一个三分同学进步的事实中深切感受到,我们的老师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调皮,我们的基础薄弱,我们的拖后腿而看不起我们,放弃我们,那么同学能做到的事我为什么不能做到呢?全班同学良好的学习氛围就在这样的“不经意”中形成了。

二、仔细推敲每一节课

作为一个老师,认真备课也许是最基本的,但现实是我们经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上午第四节的课,早上匆匆看一看,就上阵了。这样只能算“看课”而非“备课”了。要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语文课,真正在课堂上有所得,认真备课真的非常重要。

学习《智取生辰冈》《杨修之死》老师首先要读透《水浒传》《三国演义》,学习苏轼、范仲淹的词教师首先要潜入词的深海里看潮起潮落。

印象最深刻的是上朱自清的《背影》,担心生活在浮躁虚拟世界里,挣扎在考试重负下的孩子很难静下心来,读懂那个憔悴、沉重、深厚、博大的背影。夜深人寂,一篇篇翻阅介绍、评论朱自清的文章,一遍遍读着熟悉而遥远的课文,一次次浮现着那蹒跚而倔强的背影,分不清那是课文中的背影还是生活中年迈的双亲,泪水一次次打湿了我的脸颊,我似乎触碰了她的灵魂。我突然找到了帮助孩子沉浸到课文中的一个切口——从自己最切身的感受说起,应该是最能引起孩子共鸣的。背影的课堂宁静而又感人,孩子们眼角滑落的晶莹的泪让我倍感温暖。

真的,要让学生有感悟,教师首先要有感悟;要使学生能体验,教师首先要能体验;要使学生受感动,教师首先要受感动,要让学生热爱语文,喜欢语文的课堂,教师首先要热爱语文,认真地投入地充分地备课。无论我们平时多么的繁忙。

当语文的课堂真正成为每个孩子精神成长的家园的时候,学习就有了持久的动力。

三、认真批好每一本作业

开学的第一天,我要求每个孩子准备几本精美的作业本,分别作为听写本、

随笔本和古文本。我特别强调了她的精美是我确信没有一个孩子会在一个漂亮的本子上乱涂乱画,只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美可以永远延续,因为谁都可以拿作业的第一页做范本。这样的尝试每次都让我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因为几乎所有的孩子在开学的第一天的新本子上都会留下他们最炫的一页。每天批改,每天巩固,渐渐地孩子就养成了清楚认真书写的良好习惯,且看着自己辛勤劳作后的成果,自有一番成就感。

尽管到了初三,各类试卷、练习很多,但我依然保持着认真批阅每个同学的作业本的良好习惯。当然,批改的方式做了修改,每个孩子的作业批阅其中的一页,一页上的作业出现问题了,就及时找学生解决,时刻监管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学习态度的波动情况。

我们的学生虽然很多的时候粗枝大叶,但天长日久,你会潜移默化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感受到老师每一个红对勾后面的辛劳,他们会因为自己的付出获得了老师的首肯与呼应而产生更深远的内驱力,渐渐提升为自我负责精神和自觉意识。

四、坚持每一个良好的习惯

荀子曰:“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说的是持之以恒的重要,学习品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磨砺学生的意志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梦想,但遇到困难有些孩子就退缩了,没有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

坚持是一种美好的学习品质。那么就从小事做起:写字不用修正液,预习要圈点勾画,听写错误订正两遍,作业用红笔订正,试卷要整理好放入档案袋,等等,一天、一个月、一年、两年日日如此,常抓不懈,渐渐内化成了品质。

我始终认为,给一个基础好的学生锦上添花很容易,但给一个基础薄弱的孩子雪中送炭很可贵。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静下心,认真倾听每一个孩子花开的声音。

(4)学校环境建设:形象设计,软硬兼施

一个悠闲舒适的办公环境,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一个幽雅宁静的校园环境,可以培植读书思想的心境。因此,学校的硬件建设,是学校文化良性发展的保障。学校在近几年中,已经置换了所有的办公用具,每个办公室都配备了全新的坐椅、书柜、电脑、空调,各个教室也都配备了多媒体设备。今年,一栋新的教学大楼又已投入使用,明年,综合大楼又将完工……这一切,都使学校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师生面前,也以一个古朴典雅的形象体现了学校的文化追求。但是,在这过程中,我们努力在视觉文化的建设上,符合学校发展的基本理念,也符合学校所处的地域特征:

①绿化。我们学校处在半山山麓,风景优美。加上学校原有的绿化传统,校园环境十分适宜人读书、休闲。在这样的环境中,培植人对于古朴文化的情愫,相当有利;

②建筑物。两校合并以来,在拱墅区教育局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基础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塑胶跑道、学生宿舍、教学大楼、综合大楼纷纷获批立项。如果对这些建筑物附加我们对于学校文化的理解,使之能体现我们对于教育的本质理解,是我们在视觉文化建设中十分慎重考虑的事。目前,我们依据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方案,将这些建筑物的色彩、线条进行了系统规划,设置灰黑色为建筑物的底色,灰白色为过渡线条色,辅之以葱郁的绿色环境,强烈地突出了典雅的读书气氛和大气、中庸的文化追索。

③学校网站。与此同时,学校网站的建设,也不能孤立进行。学校的网站,是面向社会的窗口,是学校文化推向社会、求得认同的最佳途径。因此,我们在设计网站时,也力图体现学校的文化风貌,也同时与校园内建筑物的色彩、线条相协调。同时,在栏目设置、内容配备上,也力图做到发挥师生自主性、互动性,使学校网站成为他们展现个性文化的极好舞台。

(5)心理调控:校本文化的保障

校本文化的建设,需要一种健康的人文环境,这其中包含了师生的心理调适。良好的心理状态,对学习也罢、工作也罢,都是十分必需的,也是积极有用的。两校合并以来,我们便十分重视学校心理辅导站的建设:配备了专用的辅导教师和辅导教室,也鼓励辅导教师参加各级别的心理证书培训。目前,学校已经成为杭州市优秀心理辅导学校。辅导站不仅通过大面积的调研,获取第一手的师生心理健康档案,也通过行之有效的活动开展,帮助师生调节情绪,以良好的姿态投入学习、工作。他们编印的《心之语》,更是成为全校师生人手一本的读物。

阳光心态,在此飞翔——记杭州市北苑实验中学心理健康节活动

11月3日下午,北苑实验中学的校园弥漫着快乐的气氛。心理健康日活动正轰轰烈烈的开展着。此次心理健康日活动以“关注师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题,由心理课展示及团体心理活动组成。市教科所孙义农老师及拱墅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魏旋老师都应邀参加了健康日的观摩活动,拱墅区众多心理辅导站站长也前来观摩。

在《感悟亲情》的心理课展示后,心理健康节隆重开幕。当宣布团体心理活动开始后,北苑的操场顷刻间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初一初二的师生们畅游其中,其乐无穷。在心理测验区,同学们在趣味中更多认识自己;在心理咨询区,杭师院心理专业的志愿者帮助同学们打开心窗,放飞烦恼,享受阳光;在心理知识趣图展板前,同学们被奇异有趣的心理趣图所吸引;在游戏活动区,“编网抛人”“水中捞月”“猜领袖”等心理游戏,更是让同学们放飞心情,尽情享受游戏带来的快乐,在快乐中体验成长。在心声树前,同学们写下自己的祝福,给这欢乐的海洋平添了一份温馨与感动。

心理健康日很快落下帷幕,但它只是北苑心理健康节系列活动中最欢快的一个音符,同时进行的还有新生心理档案建立,心理活动课开展,心理影片《斑马竞赛》欣赏,“心理健康”黑板报评比大赛,心理专刊《心之语》出刊,等等,他们将合奏一曲心理健康和谐之乐。

本次心理健康节将对我校塑造校园心理文化氛围,培养乐观自信,豁达奋进,心理健康,品格健全的新时代学子具有深远意义。相信,北苑学子能在求学路上怀着阳光般的心情,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在品质阶段,我们更多的是注入了我们对教育教学、对学校文化建设的愿景和理想,我们希冀教学的有效,能体现我们对于文化的视野和对个性的尊重。在学校品牌建设的过程中,这应当是一座高峰,可是,它并非不可逾越。

(四)实践成效

1.弱势学校的成功合并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学校逐渐形成了针对薄弱学校互相合并的思路和措施,也逐渐地在弱势学校的合并中,不仅寻得了生存之道,在管理、教学、培训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和做法,也同时寻得了基于学校的文化发展之路。而唯有文化的融合,方才可以使得两校合并初期的磨合真正结束,“校本文化”也方才可以真正地开始。

2.形成了一套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学质量管理体系,并有效服务于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在教学管理上,我们所走的每一步,都希望能踏实严谨,基于学校实际,能充分体现学校特色,充分发挥学校内每一位师生的力量,努力提升学校的整体品位。这既是对教育局“发展内涵”的响应,也是我们学校自身发展的要求。近年来,我们在学科建设、学科测评中的成绩,大致可以支撑我们在品牌学校建设中的理念:

(2008年上学期)

在学科测评中,我校被抽到参加学业水平测试(后30%)的科目中,语文取得前4,总分取得市前10;

在区各次期末抽测中,我校英语、科学等学科名列区前3名,各科总分及平均分在区公办中学中也均列前3名;

继去年我校中考成绩实现突破,今年中考又取得出色成绩。总分468以上学生57人,第一批市重点中学录取人数57人,名列区公办初中前列,占学生总数的22.62%。

……

这些成绩是否能全面说明教学有效性,是否能体现我们在品牌建设中的成效,姑且不论,但它至少勾画出了我们其中的努力,也勾画出我们决战课堂,提升教学品质的轨迹。这其中,教学质量管理体系的作用,至关重要。总结一下,大致有如下特色:

(1)充分发扬集体合作精神。无论是备课、授课还是评课,我们都充分发挥教研组、备课组的作用。这样的做法,不仅对教学有积极的影响,更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形成小组的学习文化;

(2)加强对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的探讨,并在探讨中提升教师自身的文化学习力。

(3)制度人化,工作细化。

3.形成校本课程体系和课程建设经验

校本课程的开设,是学校自身发展形成新的办学理念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素质教育改革的需要。正从这点出发,我们学校在校本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我学习,我快乐”系列校本课程,曾荣获拱墅区初中校本课程一等奖。

学校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是:“满足学生实际发展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展的平台;改良学恩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现代社会的交往能力,收集、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欣赏、实践和创作的能力,养成合作、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促进学校教师开发、设计、实施校本课程的能力,为教师发展提供机会,切实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开发有特色的课程,为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做有益的尝试。”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实现了校本教学资源的最大限度地开发与利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也同时形成了短流程、微型化的校本课程特色。所有的课程,都以讲座、活动和实践为主要形式,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某一主题进行相对集中的教学。具体的课程又细分为6大类9小项:

人文素养类:中西礼仪;艺林画社

技艺类:星星合唱团;信息能力的养成

制造类:“深蓝”科技

活动类:抗暴防身术

学科类:文学芳草地;数学百草园

在另一方面,校本课程的成功开发和实施,直接促进了高中新课改的实施。由于高中新课改需要对各学科进行课程开发(2B模块),学校的校本课程的开发经验,便可以作为一种有效借鉴而对高中新课改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了。

4.教师素养明显提升,学习力和研究力大大提高

学校文化和教师文化,应该说是相辅相成的。在近几年的学校文化实践中,我们非常注重从改变教师的封闭性、保守性和权威性着手,努力革新教师文化。同时,充分尊重教师的文化需求,在教学技能、思维方法、思想视野等方面培训教师,使他们不断地从事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专业水准,从而成长为研究型、学习型教师。总的说来,教师素养的提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了极大更新。通过初高中的新课程改革以及学校发展的积极讨论和参与,学校内的教职工,都在意识上接受新课程理念,在师生关系、教学模式上已经彻底更新观念,在新颖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逐步树立先进的课程观和学生观,也同时构建了属于自己的教师文化。

(2)通过教学改革,也通过学校内部教学管理制度的更新,教师的教学技能得到了较大提高,学科专业素质普遍得以提升。在2006年拱墅区举办的教师专业素质比武中,学校参赛教师6人全部获奖,且名列前茅。同时,学校有诸多教师分别在拱墅区、杭州市的各项教学比武中获奖(如说课比赛、教案设计、教学案例、出卷评卷比赛、解题能力比赛,等等)

(3)通过读书活动以及“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教师的人文知识结构得到了优化,知识面得到了扩大,对教育的视野也得到了开阔。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教师获得了更多的人文精神。他们开始重视思想和理性的价值,关注人的发展,并在课上实现师生真正的平等的对话。

(4)教师的研究力得到了大幅提升。两校合并时,学校在课题研究上可谓是一穷二白,但是,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学校已经基本建立了三级课题管理网络,区市立项课题超过十个,研究内容设计学校管理、教师培训、学科研究、课堂教学等多个方面。同时,教师在论文、成果比赛中,屡屡得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