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新课程中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新课程中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为了保证研修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我校建立和完善有关校本研修的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结果考核。目前,校本研修工作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为了有计划地开展校本研修,学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年度计划。

长春市第一中学

一、课题的提出与界定

(一)研究背景

1.适应普通高中素质教育发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伴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基础教育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而新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观念、知识乃至工作和行为方式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对广大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关键就在于教师的专业发展。课程改革的质量和成效,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程核心思想和基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因此,要着力抓好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增强广大教师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此,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础教育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指出:“必须进一步提高对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将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教师培训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新模式,不断完善教师继续教育体系和制度,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提高教育质量作出新的贡献。”可以说,切实搞好教师培训工作,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完成新一轮课程改革任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2.教师专业发展是学生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

学生是我们教育实践的对象。一方面,在日常的师生教学与交往活动中,可以充分地显示和暴露我们教师专业水平的不足,增强我们自身发展的迫切性。另一方面,学生的成长也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教师的专业发展是要通过学生的发展水平提升来检验的,正是在师生教学交往中,在促进学生发展的同时,增进了教师的教学智慧,提升了教师专业素养。

3.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自身生命成长的必然诉求

长期以来,中学教师的教学工作被视为单调、重复而简单的工作,不少教师工作中呈现出疲倦、衰竭的职业倦怠征候,单调、低下的生活质量是教师职场状况的现实写照。从生命哲学的视角关注教师的自身发展成长,这是对教师生命价值与生命意义追求的必然选择。本课题研究关注教师作为具有生命属性的人的生存状况、生存意义,关注教师作为一个完整生命个体的角度探讨教师的成长,正视教师的职业倦怠,可以有效改善教师的生存状况,满足教师的自身发展需求,引领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

4.教师专业发展是学校实现内涵发展的保证

学校要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办学目标。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些都依托于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树立“教师第一”的新观念,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打造一支优秀教师队伍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

基于以上背景,探索以科研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工作范式,形成普通高中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有效的实践策略体系,促进教师队伍全面发展,就是我们开展这一课题研究的意义所在。

(二)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化发展,是指教师在严格的专业训练和自身不断主动学习反思的基础上,逐渐成长为专业化人才的发展过程。教师要成为其他人不可替代的职业,就必须专业化。教师专业化发展包含三个重要目标,即教育实践能力的提高,教育科研能力的提高和教育反思能力的提高。其中教育实践是指教师对学生状况、教育目标、内容的准确把握;对丰富的教育情境的驾驭;对具体问题的灵活处理;对教育方法手段的有效运用。教育研究是指植根于教育过程中的,结合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的探究与思考。教育反思是指对自身教育实践过程的自我审视、追问和分析。教师专业发展的目标必须是立足于现实的教育问题,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以相关的教育理论为依托。它是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共同发展的过程。而从实际出发,以学校为基础,以教育问题为出发点,正是“校本研修”的要义所在。“校本研修”并不是一种新的科研形式,而是将“被异化了的”传统“学院型科研”归位于“以学校为本”的科研,将原本属于学校教育一线教师参与教研的机会和权利归还他们。“校本研修”的内涵,弄懂新课程校本研修强调的七个基本理念:第一,校长是新课程校本研修的第一负责人;第二,学校是校本研修的基地;第三,教师是校本研修的主体;第四,同伴互助是校本研修的重要形式;第五,中小学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是新课程校本研修成功的保障;第六,新课程校本研修是整个教研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第七,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校本研修的主要而直接的目的。

校本研修是学校发展的生命力。客观地公平地评价一个学校,要看它的终点,看它取得了怎样的成绩,更要看它有怎样的起点,它的师资、生源、学校文化、设备设施。两者联系起来看就是这个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加工”“培养”“研修”这些是语言上的变式,究其实质来说,学校的教育加工能力就是校本研修能力。立足于学校的实际,解决学校发生的问题,因此校本研修的内容包括学校所发生的方方面面:课程的问题、管理的问题、德育的问题等,校本研修与学校工作几乎可以同日而语。将校本培训与研究活动有机整合,即关注教师的实际需要,以教师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主要的研修内容,以教师为研究的主体,为教师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从而实现学校、教师与学生共同发展的一种校本研修活动。

(三)研究目的

1.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校相对稳定的教研文化氛围,促进教师群体发展,提升教师队伍水平,进而推进学校的发展,提升学校的办学质量。

2.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建立起我校特色的校本教研工作机制和体系,让校本教研成为教师自觉行为,让校本研修成为我校教师日常工作的一部分。

二、课题研究过程与实施策略

(一)组织健全,保障有力

1.健全组织

学校形成了“校长——副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教师”六位一体的研修管理网络,并明确各自的职责。由校长任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由分管教学副校长具体负责的组织管理机构,研修领导小组在学校教研室、继教办及教育局的领导下,做好师培的指导、管理、协助、评估、考核及总结工作,提高师培研修质量。

2.建章立制

为了保证研修工作的长期性和有效性,我校建立和完善有关校本研修的制度,以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实行过程监控,结果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教师业务考核内容。学校制定和完善了有关教师培训的相关制度和规定,如《长春一中教师业务学习培训方案》《教师专业发展培训制度》《教科研师培考核制度》《校本研修成果奖励办法》等相关制度。目前,校本研修工作已经走上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良性轨道。

3.计划指导

为了有计划地开展校本研修,学校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校本培训年度计划。每学期在学校计划和师培计划中都有校本培训的内容,各学科教研组、备课组每学期都有围绕校本培训开展的主要工作。

4.明确校本研修目标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课程改革,不断提高我校办学水平的基本保证。为加强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保证学校可持续发展,我校始终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立校之本、兴校之源,坚持把教师的校本培训作为一项重要策略,努力使学校成为专业化教师发展的基地、优秀教师成长的摇篮。我校坚持以师德教育为核心,以校本培训为依托,采取形式灵活、内容广泛、扎实有效、稳步推进的教师培训方针,把教师的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的重点培训有机结合,把教师的校本培训与开放式培训有机结合,以提高全体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新课程执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教师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为主要目标,面向全体教师,着力打造一支师德修养高尚、业务素质精良、教学技能全面、教学基本功过硬、具有一定教科研能力、适应新时期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教师队伍。在学校工作的总体框架内,根据我校校本培训计划开展工作。具体目标如下:

(1)通过校本研修,使教师群体形成共同的学习愿景,改善心智模式,转变教育观念,明确学校发展方向,树立自我发展目标。

(2)以新课程改革为导向,深化培训工作,加强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自主成长和提高,建立现代教育思想,优化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通过研修,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本学科发展动态,加强理论学习与教学实践的联系,不断探索学科改革的突破点,促进每位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创造性使用教材的能力,适应教学改革与课程改革的需要,了解国内外教育科学研究新成果,能独立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提高自我反思、自主发展能力。

(4)通过学习、借鉴、研讨、交流,进一步培养教师在工作中学习的意识与习惯,指导教师学会学习,学会反思,能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和教育创新能力,为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5)指导教师开展校本小课题研究,解决教学实际中的困难和问题,总结推广教学教育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推进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

(6)进一步探索以校为本的有利于教师专业发展与岗位成长的培训实施策略和操作技术,形成以校为本的教研与培训典型案例。

(二)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校本研修由学校规划,旨在满足学校与教师发展的需要。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与新课改的要求,开展了多项活动,整合为以下三个方面:

1.德育研修

德育研修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包括师德和学德两个方面,我们将学校的德育工作纳入到研修内容,通过“支部—年级组—班主任”的多级系统开展研究活动。师德研修主要是教师职业道德研修,教师心理健康研修,教师发展内驱力研修,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等内容。将师德修养与队伍建设相结合,以师德建设为核心,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从业准则,鼓励和引导教师不断增强质量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我与学校共发展”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评选先进,树立典型,引导教师热爱学校、爱岗敬业。通过专家指导、校本研修、学科交流等形式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把师德修养和教师队伍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力争使每一位教师都德才兼备,爱岗敬业。暑假期间的学校管理工作研讨会,是学校各部门工作的总结交流,也是学校干部的集中学习和培训,对建设干部队伍有重要的意义。学期初召开教职工大会,学校领导集体非常重视对全体教职工进行教育,这也是一中学校文化的传承,一中精神的提炼。学校充分利用集中学习时间,组织教师学习,提高教师素质。学校隔周组织政治理论学习。采用专题讲座,放录像,集中组织研讨等形式进行校本培训。

在政治理论学习时间,学校主要针对教师修养进行培训。组织了法律法规、心理健康、教师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培训。在培训的过程中,教师既集中学习了有关自身修养方面的理论知识,还在每月组织一次全体教师参加的分组研讨,研讨内容包括:课堂研讨、班主任经验交流、德育研讨等。这些培训方式和内容对教师自身素质提高帮助很大。

学德研修主要是学生角色道德教育研究,主要是行为规范教育、礼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具体表现为:

(1)落实“五抓”措施,注重德育实效性

抓认识:使教育工作者明确,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不是育分,因此要加强“品质”教育。确立全员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德育观念。做好“三个四”,即“四种意识”“四个关注”“四种能力”。“四个意识”:教师的全员参与意识、育人责任意识、为人师表意识、和谐氛围意识。“四个关注”:关注学生的愿望,关注学生的习惯、关注学生的基础、关注全体学生。“四种能力”:学生自我教育能力、自我管理能力、自我服务能力、自我提高能力。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营造健康向上的生活环境,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环境,营造有学校特色的校园环境。学校每学期要召开一次德育工作研讨会。

抓队伍:明确德育岗位职责,实行德育校长负责制,年级政教部门负责制,制定德育评价体系,发挥德育评价的导向作用。抓好以政教主任、年级组长、班主任、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的德育队伍。建立德育工作奖励制度,实行班级分类认定制度。组织班主任进行校内外培训,走出去学习,请进来辅导,积极进行自学反思和集中学习。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竞争机制。力争3年内30%的班主任成为骨干,60%成为优秀班主任,100%胜任班主任工作。

抓常规:养成教育是学生成人、成才的基础,也是学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的基础。通过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基本素养。对学生个体每天有“校园一日常规”要求,对班级集体每天有行为规范常规评比。开展“班级之星”评选活动,评选放心班级、文明班级、示范班级。

抓主题:开展有学校特色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心理健康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环保教育、生命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施途径包括:主题班会、国学讲座、专题报告、观看影片、综合实践活动等。深入探讨“国学”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抓管理:

①开展“五个一”活动:每周安排一次学生教育活动课程;每周举行一次全校师生参加的升旗仪式;每月举行一次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综合社会实践活动;每学期要求学生读一本具有教育意义的图书。

②以年级教育为出发点,落实“三个文明”,推动道德规范教育。

高一年级以“适应”教育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有关理想信念的人生规划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养成教育,为学生从初中到高中“转弯”“爬坡”心理调适,为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树立理想信念奠定良好基础。

高二年级以“人格”教育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责任教育、感恩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高三年级以“成年”教育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围绕学生步入成年所面临的诸多人生课题开展德育活动,迎接高考挑战和未来发展。

③强化常规管理。通过“日检查、周小结、月总结”的形式,加强过程管理,持续改革跟进。加强年级组建设,强化年级组德育管理功能。各年级围绕学校德育中心工作,由分管领导检查落实,形成政教处——年级组——班级的三级管理结构。年级组及时做好文书档案和上传校园网信息工作。

(2)培养自我管理能力,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是素质教育和学校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学生会就是该工作实施的重要环节。管理中,值周班里有其足迹,升旗仪式里有其身影,“和谐之声”校园广播里有其声音,食堂购饭维持纪律有其执勤,学生宿舍管理有其监督,课外活动有其组织。学生会就是学校与学生沟通思想、传递感情的桥梁和纽带。

(3)丰富活动载体,发挥学生特长

学校在充分尊重学生意愿的基础上,以志愿者服务、社团活动、科技节、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抓实抓好运动队排球项目的训练,确保优异成绩。开展球类竞赛、书画竞赛、文艺写作、演讲及各科兴趣小组活动,让整个校园永远充满勃勃生机。

(4)拓宽德育途径,形成教育合力

①学科教学德育渗透。学科教师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力军,各科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最好载体。教师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内功和师德修养,更新教育观念,以教学内容为载体,以教学过程为渠道,将认知能力、道德情感和规范行为的渗透有机融合在一起。

②推进家校合作,提高广大家长的教育能力。成立家长学校和家长委员会,编写家长培训校本教材,设计使用“家长报告书”。开好每次家长会。每学期至少开两次。

③重视校外社区教育,推进“三个延伸”。一是延伸到家庭,要争取家长配合;二是延伸到站点,要接受市民监督;三是延伸到社区,要促进社区文明。做到“三个加强”。一是请学校法制校长、法律顾问进校园进班级,加强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二是请共建部队、消防大队官兵参加学校集体活动,加强对学生国防教育和生命教育:三是请防疫站专家、心理专家走近学生,加强流行病预防和心理健康教育。

④成立德育研究室。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针对学校的学生实际和发展方向,及时发现和研讨学校的德育问题,提出合理化的改进措施。

2.教学研修

教学研修是校本研修的重点,主要是教师在学校领导下,构建“校长室——副校长——教务处——教研组——备课组——合作小组——个人”多级的校本研修网络体系,以课程建设为载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开展各种形式教学研究活动,体现学科研究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的学科研究活动,具体包括:

(1)教育理论培训:其内容包括课程改革的内容,课程改革背景、目标、课程结构、教学策略、课程评价、课程管理以及结合社会实践活动课程等。目的就是研究《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更新教师观念,吃透课程改革精神实质,尽快适应课程改革要求。

(2)新教材培训:了解新教材编写思路、结构、内容、要求,目的是提高教师驾驭教材的实际能力。

(3)教学基本功培训: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把教学的各环节分解开来,逐项进行培训。本年度校本培训的重点,是“学科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从备课、上课、批改、辅导、讲评、命题、评价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

(4)班主任能力培训:通过集中学习和自学形式,树立班主任工作的正确理念,掌握班主任工作的基本方法,并不断创新,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建良好的班级集体,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5)数字化教学手段培训:以教学合作体为载体,分学科进行电子白板使用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培训,发挥电子白板在学科教学中的优势,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6)校本课程开发培训:组织教师根据学生需要和身心发展特点,开设校本课程(优化整合已有课程,突出特色课程,开发新课程),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

(7)研究性学习培训:利用讲座、研究性学习展示课等活动指导教师在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教师在掌握了研究性学习开展的一些基本思路和方法后,再去指导自己所教班级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以及利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科研修

学校教师大部分时间忙于教育教学实践,很难静下心来搞教学研究。因此,教师们必须学会在常态教育教学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掌握一般研究方法,形成边实践边研究的观念,养成随时撰写教学随笔、教学案例和经验论文等习惯,提高教科研研修效果。以科研促教研,培养专家型教师,建立一支科研型的教师队伍。

(三)校本研修策略

1.以校本培训为依托,夯实校本研修基础

学校坚持教育科研为教学服务,立足全国新课程推进,立足高考改革,立足学校教学质量提高,立足教师专业发展,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在自主创新学习、成长导师制、综合实践活动、课堂观察研究、学案教学法等方面取得研究成果并形成教育特色。这些研究成果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了质量提升。

为了转变教师教育教学观念,把握新课改标准,掌握先进的教育技术,学校定期请专家来校作报告,开展教育教学论坛和教育技术培训等策略,提高教师教育教学综合素养。

(1)理论学习

学校利用每周三下午的研修时间,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政治理论学习和教育理论学习,下发专题学习材料,教师们记录学习体会和心得。几年来,教师们在潜移默化中丰富了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了自己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2)专题论坛

学校围绕教师专业发展师德、教育和教学主题,定期开展各类专题论坛活动。交流经典案例,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等。2011年学校开展骨干教师论坛,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2012年开展“和谐教育论坛”,开展“和谐教育”大讨论活动。论坛文稿均已编辑成册。自2012年以来,学校为全校师生开设了“道德讲堂”。活动分成两大板块,即面向教师的以师德建设为重点的“道德讲堂”活动和面向学生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的“道德讲堂”活动。

(3)经验交流

学校每学期要举行教学培训会、学期结束前我们都要举行班主任研讨会和教科研研讨会,总结经验、寻找问题、研究对策及时解决问题。为了进一步明确高考的重点和难点,自2011年7月起,学校进行新老高三经验交流会,由毕业年级备课组长向新任高三教师作经验交流,使教师更清楚地把握了高考的脉搏。

(4)技术培训

学校围绕校本研修任务,为使全体教师能熟练掌握白板的使用技能,学校先后多次聘请东师理想的技术人员来校开设培训课程,收集并整理有关教育技术复习材料,将文字材料及光盘发给全校教师,将视频材料挂于学校网站,供教师点击浏览,尽可能地将培训工作做实。同时,在2013年教研协作体活动中,我校所有任课教师参与了到八中、希望高中和本校分学科进行的电子白板操作及应用培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研修培训,掌握校园网和校本研修网络平台的使用技术以及白板教学技术的培训,基本实现无纸化办公,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为提高校本研修有效性挤出在校时间,让教师把更多的时间用在研究教材研究学生上,为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2.建设书香校园,提升教育能力

书香校园即学习型校园。没有书香的校园就失去了教育的本质。没有学习的校园就失去了发展的源头活水。学习型学校是指通过培养教师自主学习和团队学习,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进而充分发挥教师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为实现学校的共同愿景而创造性工作的学校。

建设学习型学校的基础是构建共同愿景。共同愿景是全体教职工所共同持有的希望最终实现的图景。有了共同愿景,才能提升学校凝聚力,形成强大的组织驱动力,激发职工的创造力。我校和谐教育办学理念下的学校发展共同愿景是:建设和谐校园,享受教育幸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在这种愿景的感召下,校长带头树立“人人学习、时时学习、终身学习、互相学习”的四种意识。通过以下五个方面创建学习校园:

(1)营造学习型校园氛围。强化环境育人功能,树立严谨的校风,加强教师学习制度建设,建设多种形式的学习研修组织。如集体备课、案例评课、教师论坛、教师博客、专家讲座、读书报告等。学校要有一定的读书投资,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学习环境和物质。赵丽艳、马茜、王璐、张勇、赵天娇、纪迪等6名教师在2011年长春市中小学教师“读书与演讲”大赛中获奖。赵丽艳老师的作品被编入《读书与专业成长》。2010年学校为每位教师购买了《高效课堂八讲》,在教师中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并将心得文章编入校刊《和谐教育》。学校还为教研组长购买学科专业书籍以提高教研组长管理水平。为每个班级购买《中国青年报》《读者报》《中国地理》等报刊。2013年寒假,学校为每位教师发放100元购书卡,鼓励广大教师利用假期充电。我校青年教师组成了“琢玉书社”,文理科两个小组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把读书活动深化到教育教学中,探索校本研修的实践,推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在构建学校文化共同体的实践中,再造学校文化精神。2014年学校为青年教师购买了《从优秀教师到卓越教师》一书,教师的读书心得收录于校刊《和谐教育》。学习型学校建设的首要标志是要有浓厚的读书氛围。为此,学校建设图书馆、教师阅览室、学生阅览室、走廊图书角等适合读书的场所;还制定了读书制度,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教育著作,写不少于5000字的读书笔记等,每月写两篇不少于1000字的教学反思,每周写不少于200字的读书心得等。学校还印发《每日经典》,让读书学习成为工作常态。

(2)形成学习型教师队伍。教师在教育理念、知识结构、教育行为、教学模式等方面能不断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专家引领,自我反思,同伴互助”是校本培训的有效途径。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学和科研活动,并纳入到学校发展和教师培训的整体规划之中,有助于学校营造浓厚的教学研究氛围,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的信息反馈和沟通,从而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和教师的归属感。

(3)构建学习型课堂模式。教育远远不只是让学生掌握书本知识,它还在于唤醒、鼓舞和灵魂的感召。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中心,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

(4)建设学习型信息网络。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基本要求,加快校园信息网络建设,发挥信息网络的教学功能,为师生提供更多更好的资源和手段。

(5)创建学习型社区环境。良好的社区文化外部环境,不断促进学校教育发展。学校通过文化考察、社区活动、社会实践、结对联谊等方式,优化学校外部环境。

3.以小组合作学习项目为抓手,提高教研组备课组研修效果

学校着力加强教研组、年级组和备课组建设,制定教研组备课组团队建设实施方案、优秀教研组评比细则、优秀备课组考核细则。坚持个人备课与集体备课相结合,实施主题式备课。校级、中层、教学督导团、教师通过开展“听评改课”活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要求中层领导每学期听课不少于20节,教师不少于30节;政教处主任注重听普通班的纪律课,教务处主任注重听实验班的教学课。同时请校外名师指导,加强校际交流、信息交流。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项目研究,在年级组、教研组教师自愿组成小组进行合作教研,在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中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和管理等方面的研究。每个教研组除了校内外教研活动外,小组内部建立隔周一次学习教研制度,平时随时随地针对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进行合作研究。要求每次的教研活动有理论学习,学习课程标准,提高认识,也有立足课堂,研究课例的研讨。如:每学期学校都要组织教学展示活动,各学科教师集体备课,交流各自行之有效的课堂方法,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受益。每次的集体备课坚持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和“五统一”(统一进度、统一核心教案、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统一测试),由教研组长提前通知组内的教师,教师根据内容做好交流准备,形成了“一人主备、集体研讨、个性生成”的研讨模式。通过理论学习、教师讲座、互相评课、集体备课、磨课、课题研究、共享资源的建设等形式,使每一位教师深深体验到合作不仅仅是一种资源共享,合作赋予我们的是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积极的学习态度。

4.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提高学科教学效果

学校教学工作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根本,以“彰显主体,以学论教”教学思想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校本教研活动,聚焦课堂主渠道,精细教学过程管理,加强教研组建设,强化质量监控效能。2009年提出了“认真听讲,认真自学,认真作业”的“三个认真”教学原则,课堂教学采取“低起点、小步伐、多活动、快反馈、强矫正”的教学策略和“学案导学,目标回归”四环六步教学模式,使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都得到最佳的发展。

教研组开展以“彰显主体,以学论教,当堂训练”为教学指导思想,开展两届“和谐之星”教学技能大赛,研究不同课型和教学模式的研讨活动。实行教师岗位职责量化考核制度,做到“周通报、月小结、学期总结”,以考核促评价,以评价促提高。

5.抓好教师团队建设,打造名师和骨干教师

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发挥名师优秀教师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学校从合格教师、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特色教师、示范教师的评价定位中激发教师的发展动力,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培训目标等,使培训工作经常化、制度化。将名师引领和青年教师培养结合起来。学校现有11名省骨干教师、30多名市骨干教师、16名市教科研骨干名师。有4人被选为长春市名师工作室核心组成员,骨干教师在学校工作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对青年教师实行“传帮带”,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帮教对子,注重帮助他们“起好步,开好头”。导师对青年教师政治上关心、业务上指导、生活上帮助;从工作态度、师德形象、教学思想、教学行为、教学技能、教学手段、教学科研、教学创新等方面进行跟踪指导。学校通过“以老带新”的措施,促进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并及时举行青年教师反馈座谈会,了解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困惑,及时排忧解难。

学校开展“教师专业发展档案”建设活动,为每位教师建立专业发展档案。由每位教师自己制定三年发展规划,撰写年度工作计划和总结,明确专业发展方向和目标,指引教师专业发展。

6.搭建研修平台,激发研修热情

学校根据时代和社会发展及学校发展、教师发展的需要,定期不定期组织相关继续教育内容的专题讲座,加强教师的理论学习,先后邀请长春市实验中学2位组长来校为师生作《小组合作学习》专题讲座,邀请著名演讲家杨青松来校作《点燃学习的激情》励志演讲,邀请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部长于伟教授作《学习化社会教学目标选择问题》的报告,邀请台湾心理学博士王淑媛女士作《班主任如何处理学生负面情绪》的报告,邀请北京师范大学钱志亮教授作《回到原点看人》和《有效课堂哪里来》的报告。近几年,市教研室(所)的各学科教研员,多次来我校视导、指导。同时,学校大力支持教师“走出去”,“把外出学习当作最大的福利送给老师”。几年中,全校教师先后到青岛、衡水中学、长春师范学院、长春六中、长春市实验中学、东北师范大学、东北师大附中、哈尔滨、葫芦岛、大连开展各级各类考察学习、学术活动、新课程培训、高考备考研讨会、学科专题会、教师优质课评比或观摩等,总计500余人次。2014年8月2日至6日在东北师范大学举办的“长春一中骨干教师高级研修班”培训学习活动,使得全校教师在家门口享受到了一次精神盛宴,收获颇丰。学校要求教师学习培训返校后,不仅在一定范围内作宣传交流,还要上交外出培训学习反馈单,写出总结心得体会文章。并把它作为一项制度。

7.以课题研究为抓手,提高校本研修效果

在新课改形势下,我校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积极稳妥、合理有序、逐步推进的原则,结合学校实际,努力探索与新课程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和教学模式,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水平,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为达到这一目的,学校积极利用校本资源开展“基于问题解决”为研究原则的“策略共享式小课题研究”行动,采取教育科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校本培训形式,引导教师以日常教学中令自己困惑或突出的问题为课题,以问题为中心开展专题行动研究,加强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走“学习——反思——研究——总结”相结合的专业发展路子。把课题做到实处,把教研活动落到实处,通过教研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使全体教师都能真正地“开展自己的教研,发表自己的看法,解决自己的问题,改进自己的教学”,逐步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研水平,增强教师参与教研的兴趣。小课题研究也是提升教师教育艺术的重要途径。由教研室负责考核评价。几年来,各课题组积极开展专题活动,如“专题讲座”“自我反思”“小课题研究成果交流”“优秀课题成果评选”等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教师改变了以往重教学、轻研究的思想,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能力等得到了有效提升。经过两年多的实践与探索,教师们从最初的不知如何确立研究课题到课题研究范围过大再到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选择合适的课题进行研究;他们从选题、立项、撰写开题报告、积累过程性材料、阶段总结一步步学起,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他们在研究这条道路上所取得的成绩。

现已开展的小课题项目达100多项,专任教师参与率达100%,学校各项工作取得优异的成绩,实验教师在过程中体验成长的快乐与幸福,师生得到共同提高。教师专业发展得以提升。通过课题研究,促使广大教师切实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在科研和教改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教学水平和理论水平,打造科研型教师队伍,帮助教师在“同伴互动”和“专业引领”中,获得专业发展和支持,进一步形成既有研究热情,又有研究方向的氛围,也推动了学校的教学研究工作走向科学发展、特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科研轨道。

8.以拓展课程为辅助,开拓校本研修范围

完善学校课程方案,构建符合课程改革精神、切合学校特点与需要的国家必修选修、校本、地方三类课程基础框架结构。指导课程选修和开发校本课程。加强课程管理,完善选课制度,优化实施学分制管理办法。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要适应学生发展实际,逐步系列化,建立相应的校本课程实施保障机制。语文学科强化阅读、写作训练,通过晨读课突出国学的拓展研读。英语学科通过每周固定听力训练、英语报刊阅读、经典影视原版片赏析等方法,强化学生听说能力。数学学科强化思维训练。物理、化学、生物学科以实验为重点,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动手和协作能力。政治、历史、地理学科强化综合分析能力的培养。音体美学科注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发“职业生涯规划”校本课程。我校利用人教社校本课程实验基地这一优势,大力开发“责任教育”校本课程。课程按年级分类,以体系化、立体化的方式逐步深入展开。结合学生的常规习惯,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增强学生的信心和责任意识,引导学生明确自己担负的责任,并为之不断努力,最终达到自我管理、主动发展的目的。

9.以校本研修网络平台为载体,提高校本研修效率

信息化时代,网络教研是发展趋势。网络教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率高,统计方便。全校教师都已参与并部分完成了2012、2013网络同步研修,青年教师国家级网络培训,2014新课程远程培训以及继教办每年组织的完善学习活动。我校抓住机会,大胆尝试,更新了校园网主页,开设了办公平台,加强了教研组、年级组和教师之间的信息沟通。我校将教研组学科网络资源库建设和校园网建设结合起来,及时上传教育教学案例、课堂改进计划和论文等,学校鼓励备课组教师之间通过校园网办公平台、校本研修平台、QQ群等多种形式加强交流沟通,进行教材教法研讨、作业习题、课件等资源共享、借鉴他人经验,互相推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每期检查一次,每年考核一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了校本研修有效性。

10.加强校际联动,发展校本研修成果

学校除了开展校内联动外,还积极和兄弟学校联手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推动教师发展。

(1)我校根据实践情况和办学特色,于2012年成功举办了长春市基础教育处新课程系列活动暨长春市第一中学和谐教育实践研究开放活动。活动充分展示了我校在加强整体课程规划,优化课程结构,开发系列校本课程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通过教学展示活动,传播和交流我校在课程建设方面的理念和经验,进一步提升学校课程领导力和执行力,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2)2014年4月,我校成功承办了长春市高中综合实践课程培训现场会,苗璐老师作了《长春市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对策探讨》展示课,富金晖老师作了《长春一中研究性学习课程经验介绍》。

(3)我校立足于本校现有条件,自2013年起与长春八中、希望高中、东北师大附中形成“四校联合体”,进行了校际间的培训学习、交流研讨活动。在长春市教育局开展的普通高中学科教学联盟“减负增效提质”同课异构活动中,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听评课活动,在确保我校教学质量的同时不增加学生负担,使“减负增效”落到实处。

(4)2013年我校任彤威老师去新疆阿勒泰地区进行援疆交流。在活动中增进了校际的交流和了解,使我校“和谐教育理念”得以更广的辐射。

三、课题研究成果与成效

1.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

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终身教育理念初步形成,教师们深刻地认识到,接受终身教育不仅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也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校本研修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要形式,学校是教师继续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培训,广大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策略发生了深刻变化,许多现代教育思想和先进经验已经转变为教师的教育教学实际行动,教师整体素质大大提高。

2.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转变

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教师学会了用鼓励性语言来评价学生;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开始体现,主动关注学生的要求和发展,解放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信任学生;课堂教学呈现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氛围。在教学展示活动中,学生在课堂中所呈现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状态受到一致好评。

3.教师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明显提高

校本研修是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于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动,作为研究的一种,问题来源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贴近教师,服务于教师。在开展的各类活动中,教师通过学习、研讨、反思、再实践得以收获。不仅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而且能够激励教师个人专业发展,对提高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有直接的效果,教师乐于接受,乐于参与,成果见诸报刊。

4.探索出一种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模式

建立了校内以“校本研修网络平台”和校园网主页办公平台互相联动,再加上QQ群等网络渠道互通信息资源共享,形成互补联动的研修有机结合的校本培训模式。

5.学校的办学水平得到提高

学校办学总体成效明显提高,管理规范有序,师生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师生关系和谐,干群关系融洽,各方面工作进步显著,得到教工、学生、家长和社区的充分肯定。我校师生在各级各类教育教学展示、竞赛活动中,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各级各类奖项达100余项。

几年中,获得市级以上奖励的论文、案例、课件共计300多项;优质课6节次,其中,国家一等奖1节,二等奖1节;省级一等奖1节,二等奖1节,市级一等奖2节;在公开发行的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文章30余篇。

教师的培训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我们只有投入相当的精力和时间,充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讲究培训策略和方法,才有可能把校本研修工作越做越好,才能实现学校的可持续性发展。今后,我们将与时俱进,探索校本研修的新思路、新形式、新内容,为建设一支合格稳定、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而不懈努力,为学校科学发展做贡献。

(执笔人:富金晖)

课题负责人:李鹏雁

课题组成员:康玉红 隋红嫱 王洪艳 曹 敏

      苗 鹭 白 刚 尹凤艳 富金晖

      刘广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