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文化分析介绍

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文化分析介绍

时间:2022-11-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即使到了今天,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课程中的表现仍相当明显,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构成。下面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电机电器专业为例,阐述其构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和设计的课程体系。

二、职业能力本位的课程文化

在高等学校中,专业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教育单位,由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组成。高职院校要建设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必然要有职业本位的课程体系的支持。

建设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就其实质而言是一种在展开教育、教学等育人活动之前对育人方案的总体设计活动,它体现出设计者一定的教育思想。对有着强烈的职业属性的高职教育来说,不应当按知识本位或学科本位的教育思想来设计课程体系,而应以职业能力本位的思想来设计高职课程体系。

在兴办高职教育之初,由于受到认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人们的思想还囿于传统的知识本位或学科本位教育思想和办学模式,高职院校基本上是沿用或者模仿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多采用以“学科范型”为主的课程模式来设计教学方案,结果造成专科层次的高职教育定位不清,人才规格与职业要求不相符合。即使到了今天,学科本位的思想在高职课程中的表现仍相当明显,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并没有完全构成。在直接面对学生的课程教学中,从教学内容到方法手段几乎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

在高职院校建设职业本位的专业文化的思考中,我们需要摒弃不适应高职教育的课程观。所谓高职教育的课程观,就是从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出发,设置以培养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为根本的课程体系的思想或主张。

下面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电机电器专业为例,阐述其构建职业能力本位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和设计的课程体系。

本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就业为导向,实现培养目标与就业方向的统一,尽可能地围绕就业方向来构建课程体系。

为此,学院首先需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反复论证,明确该专业的就业范围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基本要求。电机电器专业主要培养掌握电机电器技术基本知识,从事电机电器的生产、调试、维护、技术管理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其就业方向主要是:电机、电器相关制造企业的产品生产、管理及技术服务;企业电机电器设备运行、检测与维护;电气控制设备的运行、维护、安装调试、技术革新与改造;企业的生产、技术、设备管理。

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不能照搬普通高等教育同名专业的课程体系,要突破重理论课程轻实践课程、重必修课程轻选修课程、重科学课程轻人文课程、重显性课程轻潜在课程的传统思维。长期以来,学校的课程体系往往由文化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这种三段式的课程体系,使学生只在最后几学期才接触到专业课,才能学习到该专业岗位技能所要求的部分专业知识,这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是不利的,因此,本专业的课程体系也需要打破传统的“三层楼”式的课程结构。

系统性的理论知识是需要的,但够用则行。对高职教育来说,培养实践能力的课程相对而言更为重要,尤其是在学生岗位技能普遍很弱的情况下,树立这一课程理念是十分必要的。本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以能力本位的课程观为指导。能力本位的课程观要求学生将来从事电机电器职业,就应当让他们具备与电机电器职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能力。

因此,本专业需要根据职业岗位要求,一一列出从事电机电器工作应当具备的核心技能,再围绕核心技能设置职业技术课程。一般说来,一个专业的核心技能大致在8~10项之间,因此,本专业的职业技术课以设置8~10门为宜。

核心技术课应当能够反映专业的基本特征,能够代表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就电机电器专业而言,从其就业去向及职业岗位来分析,该专业的核心技术主要有“电机电器制造技术”、“电机电器测试与维修技术”、“电机装配技术”、“电气控制技术”、“控制电机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数控加工技术”等,围绕这些专项技术,可以设置相应的职业技术课程。

为突出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课程观,并且考虑到课程内容的选取不是出于学科体系的逻辑性,而是以职业的实际需要为原则,如考虑到对学生就业观念的培养和就业(毕业)前综合性的岗位实战训练,可以把“就业指导与毕业教育”、“岗位实训与毕业实习”两门课程作为职业技术课开设。

在课程结构方面,可以划分为公共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和选修课等课程模块。

在能力本位课程观指导下所设计的电机电器专业的课程方案(教学计划),如表5-1所示。

表5-1 电机电器专业课程计划

img6

续 表

img7

说明:①国家三级英语等级证;②国家二级计算机等级证;③中级制图员;④初级电工;⑤初级车工等。

下面对课程计划中的课程模块进行简要地说明。

(1)职业基础课

高职教育不同于简单的劳动技能培训,学生对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一定量的积累是十分必要的,这是高职学生与普通操作技工的最大区别。一个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习专项技能的基础,它为学生今后的继续学习和横向发展提供了平台。因此,设置职业技术课之后,应当研究各专项技术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依赖范围和程度,根据实际需要配置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基础课不一定是理论基础课程,也可以是技术基础课程(电机电器专业的金属工艺技能即为该专业各项专业技能的基础技能),其设置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真正为职业技术课服务。例如,根据电机电器专业职业技能课教学的需要,特意强化“机械制图”、“机械基础”、“电工技术”、“电子技术”、“金属工艺技术”等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并由此确定相关的职业基础课程。

(2)选修课

选修课程的开设是满足个体学生的特殊要求的实现,也是保证教育动态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选修课程体系主要由满足经济界、企业界特殊要求的横向拓展的专业课程和纵向加深的专业课程,以及满足学生个体特殊要求的陶冶情操的课程、跨系跨专业的课程、工具类的课程和普通文化基础加深的课程组成。

为了便于管理,可以将选修课分为专业必选课和全院性任选课两类。专业必选课是对职业课程的必要补充,是职业技能的自然延伸,是学生就业素质的有益拓展。全院性选修课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设这类选修课,能够充分利用综合性职业院校的办学资源,发挥综合性职业院校的办学优势。显然,学生仅仅完成职业课程的学习还是不够的,职业课程虽然能够培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的技能,但不足的是,单一的职业能力往往造成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岗位技能相对单一,极有可能面临就业难和转岗难的问题,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要。高职课程体系不仅要达到让学生获得某一领域内从事多项工作所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甚至要考虑让学生具有在多个领域选择职业的基本素质。对电机电器专业,可以开设 “工厂企业供电”、“质量管理”、“驾驶技术”等必选课,同时提供若干全院性任选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去选修,用学分制要求进行管理。

(3)公共课

面对技术快速发展,以“变化”和“不确定”为主要特征的世界,需要事先精确目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面临着一个微妙的问题:对现有的工作种类的适应性并不意味着在未来当企业和工作发生急剧变化时的适应能力。应对这一问题的做法之一是加强公共课学习,获得一种持续学习的能力。公共课的设置不求形式,也不应当做任务要求,要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注重应用,讲求实效,特别要考虑为培养学生基本的就业素质服务,要反映高职人才培养的共同要求。鉴于高职学生的文化知识起点较高,公共课的开设应当突破基础教育的模式,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服从上岗就业的总体需要。“政治”、“体育”、“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课程涉及的知识和技能是当今社会对公民和普通劳动者的一般要求,无疑保证了教学时间。“国防教育”是增强学生国防意识、培养学生组织纪律观念的有效途径,理当作为公共课开设。值得一提的是,职业教育打破学科体系、建立能力体系的基本要求,也体现在公共课的教学工作中。比如政治课的开设,我们并不拘限于现有的政治理论体系,而是从职业教育的实际出发,结合国家有关部委的文件精神,对政治课内容做了必要的综合,采用专题讲座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有效的政治思想教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