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引进战略管理的意义

高等学校引进战略管理的意义

时间:2022-10-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战略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到政治权威的影响。不能把引进企业精神误解为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去冒险,就是完全像企业一样来运作高等学校,哪样有“利”搞哪样。

第一节 意 义

战略管理的理论最初是从企业管理理论中产生的,经典的战略管理理论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十多年来战略管理理论不断在发展,构成了管理学的核心内容。实际上,战略管理理论和实践模式的出现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因为在此之前,制定组织的发展战略还是以经验为基础的,缺乏系统和科学的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国际政治的变化,无论企业活动还是其他组织活动,变数越来越大、情况越来越复杂、竞争越来越激烈,靠经验进行战略决策已经不能适应。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模式满足了当代组织管理的需求,所以很快流行起来。

20世纪80年代起,战略管理被引入公共管理领域。在私人部门战略计划和战略管理模式的示范性影响下,公共部门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途径也随后兴起。从政府公共行政到第三部门管理,都广泛借鉴战略管理理论以改革管理,成为“新公共管理”运动的一项内容。

虽然人们越来越多地以企业精神来管理公共部门,但是公共部门毕竟与私人部门有较大差异,公共部门的管理与企业管理有很大不同。那么,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内涵是什么呢?陈振明列举了4位学者关于公共部门战略管理的观点[1]

小汤普生给战略管理下的定义是:“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高层管理者确定组织的长期方向、设定特别绩效目标,根据与组织相关的内外环境,制定出能达成这些目标的战略,并且卓有成效地实施这些被选定的决策方案。”

纳特和巴可夫在《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一书中指出,“战略管理处理这样一个关键问题,即为面临着日益增加的不确定性未来的组织定位”;“战略管理通过产生用以指导战略行动的计划、计谋、模式、立场和观点,而为一个组织创造焦点、一致性和目的”。

伊萨克·亨利在《公共服务中的战略管理》一文中认为,虽然人们对“战略”概念的界定和解释不同,但是,“战略”中的共同因素是指管理者和组织通过思考、计划和做出战略性决策的意图。所谓的战略性决策是这样一种决策:它考虑影响组织未来的内部和外部环境,考虑那些涉及整个组织并对组织产生重要影响的问题,考虑组织目标和前进方向,促进政策和战略的实施。而战略管理涉及规划、实施和监控组织战略的过程。实际战略管理的目的在于,通过使组织与环境协调、驾驭组织变化,取得更大的绩效。战略管理包含着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3个核心领域,并围绕这三者来进行。

波齐曼和斯特劳斯曼在《公共管理战略》一书中则认为,战略包含着处理组织的外部环境、使命和目标,战略管理途径有3个主要的特征,即界定目标和目的、提出一个能协调组织与环境的行动计划、设计有效的执行方法。而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则具有如下4个基本特征:关注长期;将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整合成一个连贯的层级;认识到战略管理和计划并不是自行贯彻的;采取一种外部观点,强调不是去适应环境,而是期待和塑造组织的变迁(这一点是最重要的)。战略管理必须充分认识到政治权威的影响。

总结这些观点,我们大致可以得出:战略管理主要是组织上层的管理活动,它体现为组织一定时期内决策活动的指导思想,以及按照这种思想对关系到全局发展问题制定的重大谋划,是立足当前着眼未来的长远安排;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目的就是要促进组织在环境中变迁以提高活性。

有意识地把战略管理理论运用于学校管理实践,在西方发达国家已不鲜见,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战略管理理念引入大学管理的国家。美国大学和学院协会把发展战略管理、运行管理、资源和财政管理、人员管理及信息管理,并列为大学校长培训的5项内容。英国也把战略管理作为大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大学发展战略和规划已成为英国高等教育决策的基础。“很多学校发现,高等教育正面临一个分水岭。学术界以前不关心的大量问题,现在不仅成了每天的现实,而且还威胁着他们的生存,如变化、竞争、社会公责、实验室研究、现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发展战略联盟、学习者而非学生、继续教育新观念下的终身学习、有效回应学校利益相关者以及其他很多问题。变革力量已经存在,现在是要每个学校决定它将如何应对这些挑战的时候了。再说一遍,战略规划是最有希望帮助我们有效进行管理变革的方法。”[2]

在我国,近年来战略管理已经开始受到大学的关注。最根本的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越来越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主体,完全依赖政府“喂奶”、服从政府指挥的时代已经结束。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对学校生存的压力,学校管理者不得不从战略上思考发展。

高等学校引进战略管理,重要的一点是要把企业精神引进高等学校管理。余南平认为:“当今高等教育改革的关键既不是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主义教育观学术性争论的问题,也不是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与逻辑起点的探讨,而是必须认真思考如何在新体制下,运用企业精神,改革高校,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高等学校的竞争战略管理,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3]话虽然有些过激,却不无道理。所谓的企业精神,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对机遇的把握及富有效率的创造”。不能把引进企业精神误解为就是在利益驱动下去冒险,就是完全像企业一样来运作高等学校,哪样有“利”搞哪样。引进企业精神是要树立竞争意识,努力提高运行效率,取得更大的效益。所以,有人把战略管理的关键看作是形成组织的竞争优势,保持并发展竞争优势。“高校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是与传统学术形态决裂,寻找到适合新的市场经济形势的教育模式,学校要更好地适应环境。”[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