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具体负责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价、教学信息处理等问题。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教学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学校规定的教学管理文件、计划和材料、教师授课的教学档案及各种统计表册、名册等。

第四节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实现教育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对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过程。教学管理的实质就是设计和保证一种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高效率地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教学制度和教学质量,“向管理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成为世人的共同呼声。

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按照一定的管理原则、程序和方法去组织教学过程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和信息,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保持教学过程的畅通,使教学过程达到协调化、高效率化与最优化,确保教学任务的完成,以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具体任务如下:

(一)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级领导和广大教职工认真学习,全面理解、掌握党和国家的教育及上级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政策,以确保教学的正确方向。

(二)建立正常的相对稳定的教学秩序,使教学工作协调、高效率地进行

(三)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科学的教学工作体系

要根据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在课程方案、教材内容、招生考试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要引导和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学生观和质量观;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学校教学工作良性循环的激励机制。

(四)加强教学科研工作,促进教学科学化

做好教学研究和教改实验,引导教师进行科学研究、鼓励、支持他们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技术等。

(五)充分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经常调查研究、分析教师教书育人的状况以及影响教师积极性的各种因素,客观公正地考核评估教师的业绩,建立教学优秀成果奖励制度,表彰优秀教师,通过各种方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组织机构

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中,教学管理组织一般有主管校长领导的教学委员会及其下属机构、人员,教务处及其下属机构、人员,院(系)及教研室的教学管理机构、人员等。

分管教学的校长全面负责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其职责主要是:(1)建立全面质量管理体系;(2)加强教学管理的基本建设;(3)整顿与建立精干的教学管理队伍;(4)定期征询师生对于教学工作的意见;(5)建立必要的教学研究与信息系统;(6)充分发挥院、系领导在教学管理中的作用等。

教学委员会及其下属的课程建设委员会、教材建设委员会等机构,主要职责是负责审定全校教学计划、专业设置,对全校教学工作提出咨询意见,并负责各类教学评价及评奖工作等。

教务处是校长和主管教学的副校长领导下的有关教学管理的主管机构,并在业务上接受教学委员会的指导。教务处的主要职责是拟定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并具体负责教学计划、专业建设、课程设置、教材建设与管理、学籍管理、教学评价、教学信息处理等问题。

院(系)教学管理机构是在学校统一领导下,负责组织和实施本院(系)各专业的教学工作,具体任务是确定专业方向、设置课程、制定教学大纲、编写和选用教材、分配教学任务和改革教学内容、方法等。院(系)级的教学管理是校级教学管理的支柱和基础,在学校整个教学管理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研室不是一级教学管理机构,它是在院(系)领导下进行教学工作、开展教学研究、科学研究与师资培养工作的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学校和院(系)的各项教学工作都要通过教研室组织教师去完成,因此,教研室是各院(系)教学管理的基础。

三、高等学校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一)教学计划管理

教学计划管理是指为了实现教学总目标,对教学工作进行设计、筹划和安排的一种管理形式,也是高等学校的管理者对教学领域中的全部工作进行设计、组织、指挥、监督、控制和创新的过程。教学计划管理是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实现教学总目标,教学工作必须有周密的计划。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的教学计划一般是按专业制定的。一个完整的教学计划主要应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基本内容:

1.专业培养目标

专业培养目标又称培养规格,它规定了培养专门人才的方向和标准,包括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专业口径、德育和体育方面的要求等。

2.课程设置

教学计划中一般设置四类课程,即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课程设置是培养规格在课程上的反映,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

3.主要教学活动

教学计划中除了课程设置外还要列出其他各种教学活动,如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公益劳动、社会实践、军事训练、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并标明在哪一学期进行,其学时或学分是多少。

4.学时安排

教学计划中除了规定每门课程的总学时数外,还应规定每门课程每学期、每周所分配的学时数。

(二)教学过程管理

高等学校的教学过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由此也带来了教学管理过程的复杂性。作为一个有效的教学管理者,应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采取相应的措施予以加强;应依靠各系、教研室、实验室、学生会、辅导员、教务干事、教学通讯员等多种渠道,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种种问题,并采取措施加以解决;应及时总结教学改革的经验教训,并做好教学改革和教学成果的推广与普及工作。

(三)教学质量管理

教学质量是学校一切工作的首要目标。教学质量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它包括教学质量的设计、控制和改进三个方面。教学质量设计就是制订一套在某个阶段内必须达到的教学质量的目标和标准,以及相关的管理和作业程序。教学质量控制就是测量实际教学质量,将实际教学质量同质量标准对比,并对其差异采取措施的调节管理过程。教学质量改进是指使教学质量水平达到新高度的过程。

(四)学籍管理

学籍管理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家对高校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按照一定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对学生学习和各方面表现,进行阶段和全过程质量考核、记载、评价和处理,并按照有关政策、规章的要求,对学生入学、毕业、变迁等进行控制。学籍管理是实施课程计划,维护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进行学籍管理,要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学籍管理》的有关条文,深刻领会入学与注册的规定,成绩管理,休(复)学、转专业和转学的规定,留(降)级和退学处理工作,毕业、结业、肄业和学位的规定等。在实施过程中,严格按学籍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教学档案管理

教学档案管理是教学工作的信息管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系统地分类储存有关教学质量、教改措施及其效果、教务与教学方面的文件资料,为教学管理决策和教学科学研究提供原始资料。教学档案资料主要包括国家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学校规定的教学管理文件、计划和材料、教师授课的教学档案及各种统计表册、名册等。

相关链接

把学习的“钥匙”交给学生——武汉大学兴起学习方法变革

《中国教育报》2010年7月18日第1版

近年来,武汉大学通过创新教学管理制度,把学科综合优势和快速提升的科研优势、国际化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在校园兴起了一场以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为主的学习方法变革。武汉大学校长顾海良表示,培养杰出创新人才,最根本的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终身受用的学习方法、科研方法和思维方式。

500多门优质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

邓量子还在武汉大学物理学基地班读本科三年级时,就被时任香港科技大学校长的朱经武教授一眼看中,进入其科研团队,前不久被选送到美国休斯敦大学跨级攻读博士学位。像邓量子这样的尖子学生在武汉大学为数不少。据悉,该校2009届本科毕业生中考取研究生的比率达到48%,其中,获国外著名大学全额奖学金出国深造的就有近10%。

“大学本科是孕育一个人创新潜质最重要的阶段,充分利用好本科四年时间,学会自主学习,根据兴趣、爱好和发展目标,选择合适学习内容十分重要。”武汉大学教务部副部长黄本笑说。

2001年,武汉大学打破“一考定专业”的窠臼,首次在国内高校进行学生入校后自主选择专业的尝试。由于这项措施得到学生、家长和社会高度认可,从2005年开始,武汉大学将转专业的比例提高到10%。

与此同时,武汉大学推出选修和辅修第二学位,并与同城的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合作,推行跨校选课制度。实施按大类招生,规定全校所有本科课程均打通专业限制,文、理、工、医之间均可相互选课,博导、教授必须到一线给本科生开课。

有关教育专家认为,灵活开放的教学管理机制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才是培养杰出的基础人才和应用人才的有效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创新性人才培养起来才可行、可靠和可得。”武汉大学副校长李斐说。

2010年3月,武汉大学还将500多门优质课程搬上网络供学生自主选择,并从9月份开始在新生中实施按学分收费制。这些新举措,使该校学科综合优势进一步彰显,武汉大学成为学生自主选择度最大的高校之一。

大一开始就参与科研成普遍现象

武汉大学化学学院的翁癑同学本科期间就热衷科研,她参与撰写的论文2009年3月26日在《Science》发表,除此之外,她发表的4篇论文还被SCI收录。她说:“学校的政策驱动,老师们的热心,加上实验室的开放,让我们在本科阶段就爱上科研。”

据了解,仅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近3年本科生被SCI收录的论文就有130多篇,在读期间就公开发表论文或拥有发明专利的本科生比例达到80%。

翁癑所说的政策包括“创新学分制”“本科生业余科研项目申报及评优办法”“推荐免试研究生选拔及管理试行办法”等。学生公开发表的作品、科研成果、发明创造、学术竞赛奖励和社会实践成果等,经专家评审认定后,授予相应学分,计入总学分,并可享受免修部分选修课程的待遇。

2003年5月起,武汉大学推出“珞珈学子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支持学生开展高水平课外学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据该校教务部部长吴平介绍,每年校方支持本科生的科研项目达450多项,经费200多万元,这还不包括教师在科研课题中吸收本科生参与的项目。去年,该校拨专款800万元兴建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中心,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孵化器”。

教授博导们对带领本科生开展科研也很欢迎。该校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雷爱文说:“高价值的科研成果往往需要两三年甚至更长时间,如果从研究生开始科研,往往等不到成果出来学生就毕业了。因此,为保证科研的连续性,最好从本科生中选‘苗子’。”

自2005年从国外到校后,雷爱文先后吸引了20余名本科生到他的实验室从事科研,当初认为科研“很神秘”的何川、陈茂、靳立群等同学,如今已成长为科研最前沿的探索者。

“团队攻关”引领校园时尚

在武汉大学校园里,95%以上的学生都有自己的团队归属。2006年10月,该校医学院本科生吴斌所在的团队凭他们研制出的面膜状创可贴“纽绿特”获全国第五届“挑战杯”金奖。该团队10人来自医学、生物、化学、环境、经济等10个不同的专业,而指导教师来自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和经济与管理学院。

“我们团队的项目研制需要医学、生物、材料、化学等不同的学科和不同的专业背景,没有武汉大学学科门类齐全、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我们的想法无法变成现实。”吴斌由衷地感慨。专家预测,未来几年,吴斌公司的效益将达到数亿元。吴斌计划今年在全国十个省市建立办事处。

主动适应当今科技发展新趋势,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自1992年9月开办中法经济双学士学位试验班以来,该校先后开办了人文科学试验班、数理经济试验班、数理金融试验班等20多个跨学科人才培养试验班,创立了多种学科复合、教学复合的特色人才培养模式。试验班按照跨学科打通培养的原则,重新调整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科学合理地重组学生的知识结构,有效激发了学生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的积极性。

跨学科已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新趋势。“当今时期,大学要善于用整体思维把握世界,用综合方法分析社会,用交叉手段解决问题。谁占领了跨学科的制高点,谁就能赢得学科发展的未来。”该校党委书记李健对记者说。

四、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

教学管理制度是协调和稳定教学秩序、确保教学系统正常运转的根本保证。

(一)学年制与学分制

学年制是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水平的教学制度。学年制的学籍管理以“年”为单位,读完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年与课程,考试合格,即可毕业。每读完一个学年,允许升一级,不及格的课程,很难安排重修;一经留级,就不能按时毕业,至少得延长一年;如果跳级,也得跳跃整整一年,实际上不可能提前毕业。

学分制是以学分来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学生取得规定的最低学分数为毕业标准。学分的计算原则是以课程为单位,把每门课程的各种教学形式所需要的课内外学习时间合并计算,再折算为学分。学分的多少,各类专业有所不同,一般文科(法律除外)较低,理科、农科次之,医科、工科较高。

学分制的学籍管理:每门课程经考试(或补考)及格,给予该门课程规定的学分。补考不及格,必修课必须重修,选修课程可重修也可放弃。四年制本科教学计划规定学生毕业最低总学分数为140,每年按总学分1/4计算,一般应修满35个学分。达到或超过此数的可以编入高一年级班次。如果稍低于1/4的累积数,认为赶一赶可以赶上去的,也可编入高一年级班次;但如果距离1/4累计数太远,不可能赶上去的,则应编在下一年级班次。这种学分制的编班,不同于学年制的升级或留级。其区别在于不管编在哪一年级,凡已经取得学分的课程都不必重修。学生修满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最低学分数,准予毕业。

选择学年制还是学分制与社会制度无关,更多地与一个国家的社会文化和传统相联系。学年制与学分制本身各有优势与不足。

学年制的优点在于:第一,对学生实行统一的要求,使所有学生保持一致的学习进度,进而保持比较低的淘汰率;第二,能保证学生达到国家或学校规定的最基本的要求;第三,有利于管理,国家对人才可以实行计划培养、整齐管理和统一分配。

学年制也存在严重的不足,主要是不利于新兴学科较快进入高校教学,不利于学生因材施教,不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因此,不少高校引入学分制来弥补学年制的不足,从而形成“学年学分制”,即既规定修业年限又实行学分制。

学分制的优点在于:第一,在时间上能满足学生自由发展的需要。因为学分制是以课程为计算单位,把每门课程折算为学分,修满学分即可毕业。第二,便于学分在不同学校之间的互相承认以及学生学习的中断和学业的恢复,既可以使学生自由求学,又可以满足终身学习的要求。第三,提高了学生毕业后从事工作的业务适应性。因为学分制可以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选修课,进而满足学生更多地接触多种学科的知识和扩大知识面的要求。

学分制也有不足,主要是学分只反映了学习的分量,而难以反映学习的质量,一门课考60分和考90分,所得学分一样;此外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散乱及出现教学秩序混乱,教学资源浪费等现象。

针对学分制的主要缺陷,人们又提出“绩点学分制”的概念。所谓绩点学分制,就是既反映学习的分量,也反映学习的质量。其计算方法是:首先按考试成绩规定的绩点数,例如,规定“优秀”的绩点数是3,“良好”的绩点数为2,“及格”的绩点数为1,“不及格”的绩点数为0,然后以一门课程的学分数乘以按考试成绩所得的绩点数,即得到学习这门课程的绩点学分。这样,从绩点学分的总量就可看出学生毕业时的学习质量。一般规定,毕业时的总绩点学分数必须超过总学分数的一倍。目前,我国很多高校正在尝试实行绩点学分制。

(二)优秀人才培养制度

优秀人才培养制度也是一种学习激励制度,其目的是充分发挥部分优秀学生的潜能,培养一流人才。

近年来,一些高校在优秀人才培养方面积极探索和试验,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主要做法有:

1.从新生中选拔优秀学生,集中起来采用提高班、基地班的方式进行重点培养

2.实行双学位制度

即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学习本专业课程的同时攻读第二学位;修满两个专业的学分后,在大学毕业时可同时获得两个学士学位。

3.打通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阶段,连续培养,早出人才

思考题

一、选择题

1.学分制的主要缺点之一是(  )。

A.不利于学生发挥特长

B.容易造成教学秩序混乱

C.灵活性

D.不利于教师发挥特长

2.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是(  )。

A.备课

B.辅导答疑

C.上课

D.课后总结

3.按学年或学期排定的课程进度进行教学,以学年规定学生达到的水平的教学制度称为(  )。

A.学年制

B.学分制

C.学年学分制

D.学制

二、问答题

1.高校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2.教学工作应当完成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3.为什么当今世界高等学校的教学改革,都以发展大学生智能为主要的任务?

4.请联系实际论述教学中如何贯彻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动性相结合的原则。

【注释】

[1]教育部人事司主编《高等教育学》,第256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