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学校质量战略的意义

现代学校质量战略的意义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还有很多学校,在经过一段上升时期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期,学校停滞不前,尤其是一些办学质量相对较高的重点学校。学校质量战略是学校整个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意在于给出学校质量的长期发展蓝图,其作用在于为学校质量工作指明方向和重点,提供前提,将学校的各种力量聚焦。

第二节 现代学校质量战略的意义

一、时代呼唤高质量的现代学校

学校教育到底要追求什么东西,到底什么是高质量的学校教育,我们做不出什么明确的答复,只是说:比过去好多了,很多人都这么认为。我们真的知道我们的教育质量已经好多了吗,怎么样取得的,又怎么来衡量,我们是否很真切地谈到过、研究过教育和教学质量,实施过与“质量”有关的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和教学,取得过社会认可的办学质量吗,是不是我们误认“数量增长”为“质量提高”呢?

1985年5月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要改变教育……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社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于当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中央认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改革管理体制,在加强宏观管理的同时,坚决实行简政放权,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调整教育结构,相应地改革劳动人事制度,还有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经过改革,要开创教育工作的新局面,使基础教育得到切实的加强,……各级各类教育能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经理厂长等技术人才和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等。”这是一个讲求数量的年代,要的是普及性的人才数量。到了20世纪90年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明显转向质量,对数量的渴望已经基本满足。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分析道:“必须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在教育事业发展上,不仅教育的规模要有较大发展,而且要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发展基础教育,必须继续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标准化。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心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

我们也可以充分感受到,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从对数量的渴望转向对质量的苛求,从赤裸裸的应试教育(test-driven education)转向学生素质全面发展教育(quality education)。实际上,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对教育转型的要求。由于国民对产品的需求已经从数量转向质量,社会产品的生产也已经从过去只重数量逐渐转向重视质量、重视品牌,“发展靠实力,壮大靠品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从数量走向质量,反映到教育上就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和提高教育质量,为社会提供高素质的人才。

在中国大地上,有几十万所中小学,可是当我们提起好学校时,总是屈指可数的那少数几所。人们在探究学校办学质量不高的原因时,不自觉地就和当今社会大环境联系起来,认为学校办学不能得到改善有其社会根源,是社会因素而不是学校内部因素在严重制约着学校发展和质量提高。就是教育工作者也大都持这种态度。

人们普遍认为学校教育是特殊的,因为教师的“加工对象”不是物质产品,是活生生的、有思维的、有可塑性的人,与企业的产品根本不同。而我认为,这是人们对学校产品的一种“误解”。学校当然不是在生产人和交易人,而是生产一种“服务产品”,这种产品的消费者是学生、家长、就业市场、高一级学校,还有政府和社会。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分析学校的产品,那么学校产品和其他行业的产品也就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了,我们就可以找到分析学校效益的切入口了。如此,学校管理就可以借鉴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方法以提高效率和质量,那么学校管理的目的也就不言自明了。

当我在中学工作的时候,切身感受使我认识到,当我们在谈论学校办学质量不尽如人意、学生没有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素质教育变味扭曲、教学改革步子缓慢、课程改革的推进有违初衷等现象时,大部分原因就在学校管理的质量上。

有很多办学糟糕的学校领导抱怨他们没有足够的资金,没有良好的师资队伍,没有好生源;家长的素质低下,没有好的社会环境;抱怨考试和升学让他们无法开展素质教育。这不能不说是有推卸自己应该承担责任的嫌疑。假如都是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影响了办学质量,那么学校也就不会有什么作为了,也不要有什么作为了。

还有很多学校,在经过一段上升时期后,进入了一个发展的平台期,学校停滞不前,尤其是一些办学质量相对较高的重点学校。原因何在?和企业的发展没有什么不同,他们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和成熟期,学校领导试图成为“守成者”,结果却没有守住,被后来者赶超。其根本问题还在于他们缺乏现代学校的质量意识,管理者跟不上时代步伐,陷入“经验管理”的怪圈里,不能把质量战略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去研究。

二、现代学校质量战略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长期稳定提升

对质量提升进行战略思考的观点,最早由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提出,他强调高层管理者要注意通过权衡内外条件,将组织的质量进步纳入长期发展轨道。质量的提升必须从长远和总体上考虑。许多短期看来不错的对策或策略,可能会产生长期的恶果;一些促使个别子系统优化的做法很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恶化。学校质量战略是学校整个发展战略的一部分,其意在于给出学校质量的长期发展蓝图,其作用在于为学校质量工作指明方向和重点,提供前提,将学校的各种力量聚焦。这样就为学校质量的长期稳定提升提供了保证。

(二)有利于学校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当前,我国教育市场化的程度进一步加深,教育组织之间的竞争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竞争优势显得非常重要。

战略术语早期主要用于军事领域,原意为实现战争目标对战术的运用和安排,即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根据敌我双方的力量对比,所选定的适当的战争方案,包括战争的大原则、进攻重点和兵力分配等,具有抗争和竞争的含义。战略思想和方法的广泛运用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事情,其目的是保证组织如何在变动的环境下,在激烈的竞争中,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使组织获得较大利益,立于不败之地。通过制定和实施质量战略,学校可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更好利用外部机会,进而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

(三)有利于开阔学校管理者的视野,转换管理观念

质量战略真正受到重视是近十年的事情,是日美经济此消彼长的结果。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日本的经济可谓蒸蒸日上,大有赶超美国之势。可是到了20世纪90年代,大逆转出现了,日本经济突然停滞,至今也没有从停滞中走出。与此同时,美国经济却连续九年快速增长。从管理的角度看,日本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经济奇迹得益于他们“全公司范围内的质量管理”(CWQM)。但是到了80年代末,西方国家开始广泛采取日本的CWQM,日本的质量神话不灵了。美国90年代的质量管理虽然也是在日本CWQ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美国的质量管理加进了战略的成分,正如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学家罗宾斯(Stephen P.Robbins)所说,美国的全面质量管理(TQM)是一种战略武器,更有人把它直接称为战略质量管理。传统质量管理强调把产品做得更加符合顾客需求,更加精细,强调超越顾客的期望。战略质量管理不仅强调满足和超越顾客的期望,更强调为顾客创造新的需求,通过开发对手没有的产品、性能来创造竞争优势。战略质量管理使美国企业获得巨大成功。

质量战略概念和方法的使用,可以使学校管理者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看待学校的质量,从守业型领导向开拓型领导转换,在注意把已经开发的领域做好的同时,勇于放弃旧的项目和领域,主动开拓新的项目和领域,努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