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状况

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状况

时间:2022-10-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状况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信息传播活动历来就不平衡。尤其是自18世纪以来,世界信息传播的渠道主要被少数发达国家占有。目前在世界各地传播的新闻,绝大部分被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许多研究提供的数据证明了国际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的存在及其严重的程度。哈梅林克的研究发现,约80家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传播市场的75%。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不断加大。

第五节 国际信息传播的不平等状况

世界范围内的国际信息传播活动历来就不平衡。尤其是自18世纪以来,世界信息传播的渠道主要被少数发达国家占有。西方国家凭借资金和技术上的优势,掌握了世界舆论的主导权。目前在世界各地传播的新闻,绝大部分被美国和西方国家垄断。美国控制了全球75%的电视节目的生产和制作,许多第三世界国家的电视节目中有60%到80%的内容来自美国,几乎成为美国电视节目的转播站。而在美国自己的电视中,外国节目只占1.2%。美国的影片产量只占全球影片产量的6.7%,却占了全球总放映时间的50%以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市场调研也表明,全世界的传媒产品流通是很不平衡的。在全世界跨国流动的100本书籍中,就有85本是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小时的音像制品中,就有74小时的制品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在跨国流通的每100套电脑软件中,就有85套是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仅从量的方面来看,从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信息,至少要比它的相反流量多100倍以上。

在报纸的出版发行方面,广大发展中国家拥有世界总人口的3/4,报纸种数占世界报纸总数的1/2,发行量仅为世界总发行量的1/4。20世纪80年代,欧洲集中了世界报纸总发行量的近一半。现在电视基本普及了,许多世界上的重大事件可以通过电视来了解。但是真正代表思想深刻程度的报纸媒体才是文化均衡发展的标志。

在20世纪80年代,仍有8个非洲国家或地区和3个阿拉伯国家没有日报,有13个非洲国家只有一种报纸。发达国家每千人仅拥有321份报纸,而发展中国家每千人仅拥有36份报纸,只相当于前者的l/9。在广播电视方面,发达国家集中的欧洲和北美洲,广播发射机和电视发射机的数量分别占世界总数的75%和71%,而发展中国家集中的亚洲和非洲,广播发射机和电视发射机的数量分别仅占世界总数的13%和26%。欧洲、北美洲分别占有世界收音机和电视机总数的78%和82%,而亚洲和非洲仅占15%和11%。世界的电视机数量,北美洲每2人一台,欧洲每4人一台,拉丁美洲每12人一台,亚洲和阿拉伯国家每40人一台,非洲每50人一台。发达国家都有自己的通讯社。在20世纪80年代还有40个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全国性的通讯社。[1]如今,随着全球化程度的提高,这种情况越来越严重。

许多研究提供的数据证明了国际传播中的不均衡现象的存在及其严重的程度。哈梅林克的研究发现,约80家跨国公司控制着国际传播市场的75%。[2]目前,美联社、合众国际社、法新社路透社每天发出上千万字的新闻,在这些新闻中,西欧和北美的新闻各占路透社和法新社新闻的50%,占美联社新闻的81%,而亚、非、拉地区的新闻,最多的路透社占40%,最少的美联社只占14%。因此,绝大多数的国际新闻是从发达国家流向第三世界。1975年11月26日,南美洲的苏里南独立的那一天,它的邻国没有一家报纸把这条新闻登在头版。这个国家独立的新闻还不如纽约市一个谋杀案受到重视的程度,因为苏里南邻国的新闻来源都是西方的通讯社。法新社的非洲新闻,大部分不向法国国内播发。西班牙的埃菲社虽然还不是一个世界性通讯社,但它的拉丁美洲新闻影响比较大,因为西班牙曾经是拉丁美洲的殖民国,拉丁美洲国家的报界大量采用埃菲社的消息。

20世纪60年代以来,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先后完成了民族独立过程,取得了国家主权,但由发达国家长期造成的文化殖民现象并没有随着殖民者的离开而消失。相反,为了发展自己的传播事业,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不得不委托发达国家培养传播人才,从而接受了发达国家的文化价值观和传播模式,有些国家的传播机构成了发达国家媒体在海外的代言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中国家传播媒介常常处在被动状态。由于自身传播力量的严重不足,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国家形象是由大国塑造的,往往是处在一个被歪曲了的偏见之中。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中国的关注不断加大。国外的大通讯社在中国的常驻记者人数逐年增加,但是他们每天发出的数十条关于中国的新闻,包括消息、特写、深度报道、新闻分析等,长期以来以负面报道为主,并为西方媒体广为采用,成为西方人认识中国的主要渠道。中国改革开放后,西方社会对中国越来越感兴趣,虽然来中国的境外旅游者日益增多,但是外国人了解中国的主要渠道还是大众传媒,尤其是新闻报道。而据统计显示, 2004年下半年,西方通讯社在有关中国题材的报道中,美联社占其每日总发稿量的2.2%,路透社占1.3%,法新社占2.6%,而其中有关香港的报道占21.9%,有关台湾的占18.2%,真正有关大陆的只有59.9%。这样的比例很难全面地反映中国的真正面貌。

1995年世界上实力最强的20家电视机构中,美国就有8家,日本有4家,德国和意大利各有2家,英国、法国、卢森堡和澳大利亚各有1家。这20家电视机构大部分都已经实现了对外电视广播的全球覆盖,如英国广播公司世界电视台、美国特纳广播公司有线电视新闻网和大都会美国广播公司所属的娱乐与体育电视网等。这些覆盖全球的电视广播网,有的是全新闻电视网,如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从这些世界性电视台的分布上看,已经形成了美国、日本和西欧三大电视集团。在战后各国的39个世界通讯社中,发展中国家仅有14个。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和合众社4个西方通讯社继续垄断着全球的国际传播。

1989年,美国时代公司与华纳公司合并成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媒介集团。1995年,时代华纳集团又兼并了CNN。2001年初,美国在线与时代华纳合并。如果这种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21世纪有可能只剩下大约10家超大型媒介企业,这些巨头将控制世界的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电影、唱片、录像产业的绝大部分,并对全世界的思想、文化和意识形态产生普遍的影响。在发展中国家的大众媒体中,尤其是在新兴的网络媒体中,新闻价值观正在越来越多地向发达国家靠拢。以重要性、指导性为核心的价值观正渐渐让位于反常性和人情味,突发事件和灾难性报道增多。与此同时,新闻的娱乐化、媚俗化倾向越来越明显,政治报道和经济报道的关注度在下降。

广播电视诞生以后,发达国家的广播电视大量渗透到第三世界。20世纪60年代,美国建立了一个由38个电视转播站和200多个广播转播站组成的覆盖世界的广播电视网。以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为首的西方国家每年向国外输出几十万小时的节目。仅美国每年出售的节目就达20多万小时,面向160多个国家,造成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垄断节目市场的局面。拉美国家的节目有75%来自美国,非洲的外来节目占节目总播出的90%以上。当世界进入卫星电视时期的时候,世界广播电视传播中的不平衡状况更为突出。

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既有接受外来文化信息的必要,也有向外传播本民族文化的权利。加强国内传播系统的建设是维护传播主权的最根本的措施。只有发展本国、本民族的文化,才能从根本上避免成为西方国家的“信息附庸国”,抵制文化帝国主义的冲击。维护发展中国家的传播主权不但需要各个发展中国家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有效的传播系统,还需要互相之间联系起来,为建立国际传播新秩序而努力。

在影响国际新闻传播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被视为最重要的决定因素。因为经济实力是当今世界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重要指标,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在全球体系中所处的位子。国家经济实力愈强,愈能成为先进资讯技术和设备的拥有者,生产和输出的国际新闻就愈多。国家的传播实力是与其经济实力相对应的,没有强大的经济实力,便不会有强大的国际传播体系。维护传播主权最终还是取决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速度。

文化是人类社会物质财富创造和精神财富创造的过程及成果的体现,它存在于一个国家和民族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些成果只有不断地充实于全人类的整体发展过程中,并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进行不断的交流、融合,才能得到继续进行的动力,进而加快本国文化进步的速度。在这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的是用于文化交流、传播的各种信息传播媒介。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文化组成的。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本来的面貌,也是世界文化的魅力所在。正是在各具特色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过程中,在交流过程所产生的相互交融和冲突中,世界文化被不断地推向新的发展高度。文化与语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文化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总是依托一定的语言的。因此,对于任何文化的传播而言,语言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当前,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中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强势及英语的语言强势。

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西方发达国家经济上、技术上的突出优势,出现了西方文化及其传播的强势地位,美国作为最发达的西方国家,更是在文化传播上表现出明显的强势。美国等西方强国倚仗自己掌握的经济优势和先进的传播科技手段,在国际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美国凭借其发达的传媒业在世界上大量出口其大众文化产品,造成国际信息流通中的严重不均衡现象,这种现象已构成国际传播研究中的重要议题。史蒂文森提供的数据表明,世界上1万家日报中一半是英文的;电视中绝大多数使用的是英语;学术研究成果的80%以上是首先用英文发表的,其中大多数成果没有被译成其他语言。[3]

文化交流的逆差造成了外来文化对本国的影响大于本国文化对外国的影响。这种国际交往中的逆差现象在经济领域早已有之,而文化交流和信息传播中的这种逆差问题却是在20世纪60年代以后才逐步被人们认识到的。40多年来,广大的发展中国家为改变这种状况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并提出了关于建设世界新闻新秩序的设想。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具体行动,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交流的逆差现象反而更加突出了。

在国际互联网这个全球性的传媒中,以美国文化为主的西方文化的强势和英语的强势非常突出。网络在冲破地域性对传播的限制的同时,也为经济和技术实力雄厚的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强势文化渗入世界各地提供了的便利。在网上,90%以上的信息内容是充斥着西方文化的英文信息。有关数据表明,全球约3000个世界性的大型数据库中,70%设在美国,世界上最大的网络站点的前几位都在美国。在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在文化交流中始终也处于劣势。一些经济上发达的国家,由于在国际事务中地位的变化,在文化交流方面同样感到了被动。法国等欧洲国家发现美国已经占据了垄断全球文化的话语权,以传统文化代表自居的欧洲国家在世界文化交流中同样出现了逆差现象。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8年公布的数据,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墨西哥、瑞典、西班牙、波兰、俄罗斯、韩国等国家进口的影片中,分别有55%到72%来自美国。法国总统希拉克感叹地说:“当今世界正面临着单一文化的威胁。”[4]

在中国,这种文化交流中的逆差现象同样存在。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长期抵御外来文化,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化,那时外来文化进入中国大陆是十分不容易的。当时的中国国内文化的这种纯洁也使中国在现代化建设中付出了极大的代价。由于缺乏同世界主流文化的交流,导致中国拉大了同发达国家之间业已存在的距离。当国门打开之后,中国人才惊讶地发现,世界文化的发展早已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于是对外来文化的介绍、引进就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外国文化大规模地进入我们这个对于外国人来说一直感到神秘的国度。在极左文化思潮统治下生活太久的亿万中国受众,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接受了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主流文化,进而一点点地接受了这种文化所携带的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和思维方式。

国际传播的目的是为了加深不同的国家、民族和文化之间的相互沟通和理解,实现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国际传播中每个国家都应当是平等的。但是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国际传播存在着严重的失衡。这种失衡主要表现为国与国之间信息鸿沟的加大及西方发达国家对信息的垄断。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世界上信息富国和信息穷国出现两极分化。信息富国占据着国际传播的重要资源,而信息穷国只能被动接受信息富国传播的信息,他们在采集、制作、传播、接收、反馈等各个环节上都处于明显的弱势。现代传播媒介大多集中在发达国家,传播工具制造业、高水平的传播人员也都集中在发达国家。关于发达国家的信息以及发达国家认为有价值的信息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而关于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和发展中国家需要的信息则传播得比较少。世界上最发达的地方也是信息流动数量最大、速度最快的地方。现在,美国在世界上生产、处理、储存、输出的信息最多,并且将美国的文化和思想潜移默化地渗透到全世界。

新闻传播日益国际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在国际新闻传播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种种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是各个历史时期中的国际政治经济斗争的反映。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在这一领域里既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对峙,又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随着冷战的结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更加明显了。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在国际新闻传播领域,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的现象。

当今时代,国际间的信息交流空前繁忙。新兴的传播媒介正在随时随地把各处发生的新闻传向世界。新闻的国际传播已是当代新闻业最为显著的特征,这种传播的潮流是无法改变的。新闻的国际传播必然伴随着观念的国际传播。各个国家、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都在利用这种传播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媒体是文化业的核心载体,而经济是文化的基础。发达国家掌握的优势媒体资源在进行全球传播时,不可能过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发展中国家的出路就是团结起来迎接挑战。只有在发展本国经济的基础上尽快发展和改革自身的新闻业,积极兴办并改进自己的对外传播,才能把世界新闻传播引向健康合理的发展轨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