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网络传播及当代中国网络传播的状况

网络传播及当代中国网络传播的状况

时间:2022-02-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网络传播及当代中国网络传播的状况网络是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的又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借助于网络而进行的网络传播,有着不同于传统传播样式的自身特点。这首先表现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目的范围失控。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上特点,因此随着技术进步,网络传播的物理限制越来越被人们突破,这一传播方式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
网络传播及当代中国网络传播的状况_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研究

(一)网络传播及当代中国网络传播的状况

网络是不同于报纸、广播、电视的又一种重要的新型传播媒介,借助于网络而进行的网络传播,有着不同于传统传播样式的自身特点。目前人们对网络传播和网络传播的特点仍处在认识和探索的过程中。

1.时间的即时性

即时性是指网络传播具有对信息即时采集、即时发布、即时传播,使受众在信息搜集、发布的同时就可以同步地接收信息的传播时间特点。时效性一直是传播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传统媒介的信息传播受到信息采集、加工流程和媒介制作时间的制约,只能做到有限的时效性,不可能做到时效性的极致——即时性。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等也有实况转播,可以即时传递信息,但是这种传播样式毕竟在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等传播中所占比例较小,不是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等传播的主要方式,因此不能认为广播媒介、电视媒介等传播做到了即时性。而信息的网络传播不需要专业的采集人员,采集的信息也可以不用编辑,同时网络一经建成就可以重复使用,不需要再次制作,因此能够真正做到即时性,使受众同步于信息搜集、发布而接收信息。

2.容量的海量性

海量性是指网络传播对特定一个标的的所有相关信息都可以传播,而且随着信息的采集还可以无限量地增加,不受媒介承载物理有限性制约的传播容量特点。一方面,网络传播所依赖的信息存储方式和传播方式的总容量,相对于一个特定的传播标的可以说是无限的,可以完全传播这一标的的所有信息,这一点是报纸、广播、电视受到信息存储、传播的物理因素影响而只能筛选、编辑、传递部分信息所无法比拟的。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传播的媒介物理承载量是海量的。另一方面,网络传播的信息采集和发布主体并不仅仅局限于信息传播的从业人员,在理论上任何个人只要关注这一特定标的,就可能成为该标的新增信息的采集者和发布者。从这一点来说,相对于传统传播媒介而言,网络传播的信息采集和发布同样是海量的。

3.主体的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网络传播的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专业的信息传播工作人员、信息传播工作机构,任何个人、机构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既可以是信息采集、发布的主体,也可以是受众的传播主体特点。这是网络传播区别于传统传播最主要的特点之一。传统传播由于受到传播媒介物理存储、传播信息数量的限制,为了提高传播信息的质量,使之能吸引受众,一般都采用专业人员采集、编辑、传播信息的方式。即使报纸有读者来信,广播有听众录制的节目,电视有观众制作的短片,但是这些信息一方面经过了专业编辑的筛选甚至再加工,另一方面它们只占传统传播信息的很小比例,因此不能说创造主体是多元的。而网络传播则不受这些因素的约束,理论上可以海量发布信息。也正是因为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性,它才吸引了大众的广泛参与,而事实上很多最后成为社会关注焦点的信息,都是由非专业人员发布的,这就充分显现了网络创作主体多元性的特点。

4.方式的交互性

交互性是指在网络传播的过程中,信息采集、发布的主体和受众之间既可以实现身份的互换,也可以实现即时的交流互动的传播方式特点。网络传播的交互性,改变了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介以传播者为中心的单向的、线性的传播方式,增加了特定标的信息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而在这个过程中传播者可以成为受众,受众也可以成为传播者,空前提高了受众的参与性。因此,网络传播越来越受到大众的喜爱,成为很多人首选的传播方式。

5.目的的失控性

失控性是指在网络传播过程中,特定标的信息的传播范围、走向等传播者不能有效地控制,传播效果达不到传播者的目的,具有处于失控状态的传播特点。这首先表现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目的范围失控。网络传播中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采集者、传播者,他们试图传播的那些超越特定标的信息的传播者控制的信息,可以通过全球无数网络节点中的一个进入网络进行全球传播,这是任何人、任何国家都难以控制的。其次是在网络传播中的传播目的走向失控。特定标的信息进入网络传播以后,受众不是根据传播者的目的、意愿选择传播信息,而是根据自己的喜好、理解来选择信息,并通过参与互动,发布相关信息等方式,影响特定标的信息的走向。无数网民参与,无数的作用力被激发,最终特定标的信息的走向突破信息发布者初衷的情况屡屡发生。

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以上特点,因此随着技术进步,网络传播的物理限制越来越被人们突破,这一传播方式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传播方式之一。

2011年7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北京发布了《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这个《报告》的一些数据从一个侧面向我们展示了网络传播的飞速发展和繁荣状态:“截至2011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85亿,较2010年年底增加2770万;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6.2%,较2010年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家庭电脑宽带上网网民规模达到3.90亿,占家庭电脑上网网民的98.8%,较2010年年底增加840万……农村网民规模为1.31亿,占整体网民的27.0%,较2010年年底增长4.9%……网民平均每周上网时长上升到18.7个小时,较2010年年底增加0.4个小时……截至2011年6月底,我国域名总数为786万个。中国的网站数,即域名注册者在中国境内的网站数(包括在境内接入和境外接入)为183万个……微博用户数量爆发式增长。2011年上半年,我国微博用户数量从6311万迅速增长到1.95亿,半年新增微博用户1.32亿,增长率高达208.9%,在网民中的使用率从13.8%提升到40.2%。手机微博的应用也成为亮点,手机网民使用微博的比例也从2010年年底的15.5%上升至34.0%。”(59)

《报告》还指出:“在8.15亿非网民中,‘不懂电脑/网络’是其不上网的重要原因,而且这一因素的影响力还在加大。2009年年底,有32.6%的非网民是由于不懂电脑/网络而不上网。2011年6月的调查结果显示,由于缺乏网络技能而没有上网的非网民达到47.9%,这些人群往往是高龄群体和农村人口。而“不感兴趣”和“上网费贵”等制约非网民上网因素的影响力在下降。”(60)

我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率如图4-1所示。(61)

img12

图4-1 中国网民规模和互联网普及情况

这些数据也在警示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载体建设如果不认真调查、研究在网络传播中的有效策略,找到有效途径,就会丧失当前文化传播最重要的新型渠道和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