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网络人际传播的定义及特征

时间:2022-04-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人际传播,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它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计算机网络催生了网上人际传播这种新型的人际传播方式,网络直接介入“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它属于间接的人际传播方式,其传播过程完全借助于网络及其附带的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

网络人际传播(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是指人与人之间借助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传播活动,它以文字和网络符号为主要表达方式。网络人际传播大致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通过电子邮件或电子公告牌实现的异步传播;其二是通过“聊天室”等在线交谈实现的同步传播;其三是通过计算机和电子数据库对各种信息的使用、恢复及存储活动。(2)

从现有的受众调查来看,E-mail和聊天等人际交流手段,是人们在网络中使用得较多的一类服务。表9-1是CNNIC在2012年1月公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道》中,网民上网时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及其使用率。

表9-1 网民上网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

资料来源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年1月16日。

CNNIC的上述调查结果表明,人们是非常愿意把网络作为一种人际传播渠道和交流平台的,人们通过网络来收发邮件、进行即时通讯、参与论坛/BBS/讨论组等、登陆网上校友录、网络聊天室、拨打网络电话等手段,来进行人与人之间的传播与互动。计算机网络催生了网上人际传播这种新型的人际传播方式,网络直接介入“交际”领域,为人类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网上空间。由于网络的独特优势,与电话交往、信件交往和登门拜访等传统的人际交往方式相比,网络提高了人们交往的效率,扩大了人们交往的范围。电子邮件、ICQ、OICQ、IRC等成为人们及时交流的常用方式。它们都借助于网络这一媒介,属于非面对面人际传播类型。

网络人际传播是一种全新的传播手段,它属于间接的人际传播方式,其传播过程完全借助于网络及其附带的各种新媒体技术进行。网络社会生活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活,由于网络自身存在的开放性、匿名性、虚拟性等特点,因此网络中的人际传播也具有不同于传统人际传播以及现实生活中人际传播的鲜明特点。

1.信息接收者、信息发出者、信息的形式以及反馈四方面的特点

1)信息发出者:最佳化表现自我,个体身份的多重性和平等性

一方面,网络是一个“虚拟的社会”,互动的双方往往是以一个“符号”来活动,彼此不相识更不熟悉,人们在网上网下所展示的自我大不相同。网络传播的两个关键特点“被减少了的传播暗示”和“潜在的非同步传播”,可帮助信息发出者在网上有选择地、更好地展示自我。

网络使人们面对面的接触减少,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特点,人们主要通过自己在网上显露的个人信息,如网名(ID、昵称)和自我介绍等信息让对方了解自己,在对方心目形成印象。一般来说,在网络中副语言符号难以使用,人们无法看到对方的容貌,听不到他们说话,所以人们对别人的了解是不全面的,只能根据对方所自我呈现出的信息来推断对方的品性。

同时,由于网络交流是非同步的,交流双方又可以有更多的时间设计所要传递的信息,而不是总在与别人进行交流,这样网络传播的使用者就可以对自己进行客观地评价、反思、选择、编辑、协调信息后再向对方传递能更好地展示自我的信息。在这样的环境中,传播双方更容易在互动过程中控制自己留给对方的印象,为自己塑造一个完美的形象。

另一方面,在不同的传播情境中,个体所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某一个网络用户在同一时间与不同对象的网络聊天过程中,可以同时是一位严厉的上司、慈爱的父亲、体贴的丈夫以及幽默风趣的网友。其实,个人在网络人际交往过程中,决定何时以何种面目出现,既与他当时的心理状态、所处情景有关,更与他和交流对象间的关系类型有密切关联。网络人际传播的参与者来源广泛,几乎不受到地域、身份和文化观念的限制。在网络传播中,传受双方的交流和参与更为平等自由。传播者可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受传者则没有诸如现实生活中由于家庭出身、职业、收入等因素所造成的某种劣势感。对于在现实社会中处于不利位置的弱势群体而言,互联网极大增强了他们交往的弹性和空间。网络人际传播打破了现实世界的种种限制后,为人们提供更加自由的交流平台。即使社会背景和身份地位有所不同,都可以在网络空间内平等共处,彼此联结,这在现实社会中难以达成。

2)信息接收者:理想化地认识对方

在网络中生存的个体,都是以与现实身份不同的形象出现,有些甚至进行了伪装,戴着假面具。因而双方的身份就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谁也不知道自己今天交往的对象是谁,更不知道自己在网上的朋友在现实生活中是什么样子。有一句话“你永远不知道在网络的另一端跟你聊天的是条狗”,就充分反映了网络中相互身份的不确定性。与信息发出者有选择地表露信息相对应,信息接收者无法得知对方的全部信息和真实面貌,往往会将对方的认识理想化。

一个个网络终端后面都是陌生人,但人们却能亲切交谈,互发电子邮件。网络的隔离作用,减少了交往双方的“社会线索”,这正好给信息接收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信息的接收者容易将对方理想化。

3)信息形式:从文字到多媒体

自从网络诞生那天起网络传播所使用的符号就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处于持续地发展变化中。互联网是网络人际传播的主要媒介,在早期的网络聊天、收发电子邮件等过程中,文字交流都是最主要的交流形式。“文字交流不仅可以清楚地表达深刻的思想,还可以很好地弥补非语言符号缺失造成的理解误区。”(3)网络世界中文字的使用也是极具特色,广大网民在互联网上创造了一系列区别于正常文字的语言符号,比如“RT”指代“如题”,“-_-///”表示无奈等等。以文字为主要手段,还意味着打字的速度会成为交流的另一种障碍。特别是对于聊天而言,如果一方打字速度太慢,就可能使另一方失去交流的热情。

文字交流的另一个效果,是网民给自己取的代号或“昵称”,甚至会成为他能否吸引到交流对象,吸引到什么样的交流对象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女性化的名字更受男性网民的青睐。借用某个名人的名字,往往也会更加引人注目。

同时,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图片,尤其是视频和音频所代表的多媒体也成为日益普及的网络传播形式。用户可以通过语音邮件、网络电话等进行更高质量地信息沟通和人际交往。较之于简单文字交流的形式,多媒体时代要求网民具备更高的计算机素养,掌握更多更新的网络技术。不少人在网络使用中熟悉和惯用视频、音频技术,但同时,一方面,文字、视频、音频等多重信道彼此间是存在割裂的,三者无论如何结合,都无法形成一个足够完美的联动整体,取得和面对面交流同等的传播效果;另一方面,通过文本获取信息仍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导交流方式,大多数人还是习惯在互联网上通过电子邮件和文字聊天进行信息的交换和互动。

4)反馈:强化交流双方印象

在网络人际传播中,良好的印象和亲密度是在信息发出和接收过程中实现的,不过在传播过程中,由于双方背景信息和社会信息缺乏,双方印象的形成就需要一段彼此的信息反馈过程,因此,交流的往复性是其中关键的方面,而交流双方在来往中通过对网络行为的确认会巩固并夸大这些交流效果。“行为的确认”在面对面交流中有重要的作用,在传播初始阶段双方背景信息较少的交流方式如网络人际传播中,它起的作用更大。

这种“行为上的确认”和“认识上的夸大”的循环影响告诉我们,人们在网络传播中很容易将对方理想化,人们往往根据对对方的想象而不是对方的实际行为来与他人交流。而对一些反面的信息,信息发出和接收者往往会进行一些“选择”和“过滤”,所以在网络传播中往往会产生非常频繁的人际交流,经常或者较多的互动使得人际交流行为更加密切。

2.其他特点

1)传播范围更为广泛

传统的人际传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其传播活动开展的范围是有限的,主要集中在已有的交际圈中,虽然偶有发生与外界的交流,如在旅途或征友过程结识原本陌生的人,但地域、文化等差异相对不大。网络人际传播则打破了时间、空间对传播过程的限制,使得人际交往的对象可能分布在世界各地,各自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2)传播过程的偶然性大大增加

在网络人际传播中,由于交流的对象可能是彼此陌生的而且是虚拟的面对面,因此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特别是网络聊天、QQ、MSN等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形态中,交流对象间彼此不熟悉,任何两个人的相遇都有可能是偶然的,萍水相逢的交流对象需要更多时间去了解,在进行真正的交流之前往往会花费较长的时间进行预热,便于彼此间相互了解,然后再决定是否保持现有的人际联系。如果在预热阶段发现彼此有共同交流的兴趣或话题,则二者的交流有可能进行下去。

3)传播具有匿名性

网络传播最大的神秘之处在于交流双方的匿名性,活跃在互联网上的网民往往有意隐瞒自己的真实身份或者给自己虚拟一个角色。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中,传播情境(包括社会情境和自然情境,其中社会情境指角色、规范、地位、文化、信仰、风俗等,自然情境指传播时的环境因素,如时空)强烈地影响人际传播的进行和人际关系的开展。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彼此间展开交流时,会受到社会情境因素的较多干扰,言行举止就会表现得合乎规范。然而由于互联网使用的匿名性,使得网络人际传播也带有这个特点,这就造成在交往中,个体的表现往往与现实世界中的表现大相径庭。匿名性意味着个人无需为自己的行为承担后果,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就容易发生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容易任性妄为。同时,网络的匿名也带来了人们之间社会等级差异的消失,传播双方处于更真实、更深层次的交流,相对而言,这样的人际传播显得更为纯粹和平等,因此传播的内容和技巧也显得更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