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及有效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及有效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时间:2022-10-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至今仍有影响。无论是何种质量观,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应注意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学术标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中重要的一条,但绝非唯一的。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工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研究生教育质量观及有效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陈 伟[1] 张淑林

众所周知,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努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高层次专门人才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根本任务。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也就是人才质量的竞争,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竞争。当前许多国家已经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作为本国面向2l世纪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最主要的议题。我国自学位制度创立之初,就十分注重研究生培养质量。近10年来指导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24字指导方针“立足国内、适度发展、优化结构、相对集中、推进改革、提高质量”也对此提出了明确要求。现在人人都在喊要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但究竟何为研究生教育质量,恐怕很少有人能讲得很清楚,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内涵

“质量”一词是从工业界引申出来的概念。20世纪的产品质量观念简而言之是“合格”。到了2l世纪,商品经济从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后,质量的标准即转变为“用户满意”。

研究生教育质量则是指研究生教育系统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这一概念在内涵上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质量,即指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虽然当前各高校的毕业证书、学位证书全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统一颁发,但没有人会认为每一所高校的文凭含金量是一样的。事实上每一所高校由于办学传统、教育观念、投入水平、自控水平等不同,教育文凭的质量自然也不同。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的质量主要通过两点体现:一是培养的人才是否达到了学位标准和要求;二是培养的人才是否为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广义的质量包含了三个层面的内容,即满足学术的需要(推进科技进步、创造知识);满足社会对各行业专门人才的需要(推进社会进步、应用知识);满足受教育者自身教育、自我实现的需要(推进个性进步、传播知识)。根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特点,研究生教育质量可具体分为招生质量、培养质量(教学质量)、学位授予质量、管理质量等。

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

研究生教育质量是个多维的、动态的概念,具有社会和时代的特征。传统的教育质量观是知识质量观,以知识的多寡、深浅为主要甚至唯一的标准,至今仍有影响。20世纪80年代曾一度流行过能力质量观,强调能力培养的重要性。现在似乎流行素质质量观,强调进行英才教育。无论是何种质量观,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应注意适应性、多样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1.适应性

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标准主要体现在研究生教育所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上。这包括两层含义:

第一,研究生教育通过提供社会服务获得社会认同。研究生教育服务产品主要包括培养各级各类高级专门人才、提供科技成果及其相关服务等,这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功能,也是研究生教育的社会存在价值。

第二,满足社会需要的程度是检验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尺度。质量的高低只能由社会来检验,如果研究生教育的服务产品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只能是“合格的废品”。

2.多样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研究生教育活动日益呈现多样化的倾向,这就使得衡量其质量的标准也不可能是单一的。一般而言,研究生教育系统内部往往倾向于强调教学、科研的学术标准,强调学科、专业的内在逻辑和科学性。而社会则更多地关注研究生教育活动对现实的适切性、实用性,如:学校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是否有利于日后就业;在缴费上学的条件下,对入学的投入能否保证更大的回报;高校的科研能否向企业提供新产品、新工艺,从而给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等。学术标准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中重要的一条,但绝非唯一的。研究生教育是否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否切合受教育者身心发展及其就业就职的需要等,也是极重要的。

3.发展性

任何系统都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不能脱离环境而独立存在。研究生教育系统与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等社会环境之间存在着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换,不断地从社会环境中得到人、财、物的支持,又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专门人才、科技成果和直接服务。社会环境各要素的发展必然引起研究生教育系统规模、结构、质量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变化。因此,研究生教育系统必须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必须在社会的检验中才能得到验证和提高,否则就不能继续存在和发展。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标准应随着时代发展变化而变化,不存在一个既定的、永恒的质量标准。

三、有效质量保证机制的建立

影响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因素有很多,如生源素质、导师队伍、学科结构、培养制度、经费投入、管理水平、社会环境等。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建立工程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总体来说,它可分为质量保障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两个层面。

1.质量保障体系

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一个充满活力、结构合理、能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有利于高层次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相应的运行机制。为此,必须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导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素质和水平。培养研究生,应先有一支高水平的指导教师队伍。名师出高徒,名师的言传身教、名师的成果和学说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深远的。当今科学技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以高度综合和整体优化为主。一个人的智慧很难解决现代科学技术问题,因此应该建立一支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层次结构合理的、学术水平高的、道德素质好的、高水平的学术梯队。

(2)加强学科建设,建立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科学研究能力是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志,加强学科建设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不断优化学科结构,对社会需求量少、专业面窄、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招生面临困难的老学科要进一步进行调整,对新兴的交叉、应用性强、社会急需的学科应积极予以扶持。要突出学科优势,建立一批稳定发展的培养基地,这些培养基地应该是知识生产(科研)、知识传播(教学)、知识利用(科技产业)的综合体,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3)加强物质条件建设,合理利用各种资源。研究生的培养离不开相对充足的物质资源和基础设施,这包括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实验室、现代化的图书馆、教室和教学仪器设备、便捷的网络信息服务以及学生宿舍、食堂等。良好的物质条件的前提是必须有充足的办学经费和进行有效的投入。

(4)加强课程体系建设。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按新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设置研究生课程,不仅要体现“科学、新颖、拓宽、分层次”的原则,还要符合研究生教育的规律。要删除陈旧过时的教学内容,课程内容应体现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尽可能参考世界著名大学同类学科的课程设置。研究生课程中硕士生阶段应注重基础性、宽厚性和实用性;博士生阶段应注重综合性、前沿性和交叉性。此外,还应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手段的更新、教材建设、现代化远程教育方式的应用等。

(5)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育才环境。一个健康向上的育才环境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保证。每个学校都在校内醒目之处警示着学校的校训,它体现了这个学校的校风。校风包括教风、学风、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等。校风建设就是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一种熏陶,是一种无声的鞭策,它对研究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质量监督体系

质量监督体系的核心是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自我评估、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指标体系和评估机制。具体的措施有:

(1)成立评价的组织。在高校内成立一个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组织,其成员可由校内具有一定学术功底、有较丰富教学经验或管理经验的成员组成,形成高校内部一套经常性的教学评价活动的组织权威机构。该机构具有负责对学校的学科建设、课程设置建设、教材建设、教学设备管理利用、学位授予质量等进行评价、督导,对教学过程中各类影响质量的弊端与因素纠偏找差,形成鼓励先进、鼓励竞争的激励机制和严格意义上的淘汰机制,使高校研究生教学质量持续稳步地朝着预定目标迈进。

(2)形成评价的系统。在高校内建立专家评价组后,还需形成校内研究生教育质量定期评价机制,这一质量评价机制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只有利用和实施这一手段工具,才能不断完善和促进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在此需动员和鼓励、帮助校内各级组织及其成员,将评价的意义、目的、功能加以学习和运用,形成全员参与、层层把关的一个教育质量保障活动的文化氛围。在此,必须确定教育质量评价周期,形成周期性评价体系。如: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业成绩考评,可每学期进行一次;教师教学综合评价及院、系级管理水平评价,可每两年进行一次;还可对学校内的重点学科、教学环节、课程建设、学位论文等进行不定期的评价。

(3)实施有效的管理。高校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不仅是目标管理,更是过程管理,它包括从招生、培养、管理到学位授予的各个环节。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以保证其水平。要不断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实行严格的管理,以形成有效的质量监督体系。

需要指出的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是个多维的综合系统,以上所提出的保障和监督体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其中的每一项工作其实都是一个子系统,值得认真地思考和研究。对此,我们将另外著文加以探讨。

(刊于2000年增刊)

【注释】

[1]陈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