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活动与职业预备的分析介绍

学科活动与职业预备的分析介绍

时间:2022-10-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两类活动课与职业预备教育的关系。(二)理科类学科活动与职业预备教育理科类学科活动课主要是根据所学知识搞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观察大自然,参观工农业生产,了解有关科研的发展史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活动大多根源于职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最终也为人类的职业活动服务。

(一)学科活动的概念及作用

学科活动是各门学科为了帮助学生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为了培养学生在实践中活学活用知识的能力,根据学科自身的特点而开展的活动,它具有极强的知识性、科研性、操作性、趣味性。学科活动课,有利于同学们学以致用,巩固知识、锻炼能力、提高素质;有利于同学们了解专业职业知识、产生职业兴趣;有利于学生进行职业定向教育。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结合现行的“3+X”高考模式,我们把学科活动课分为理科类活动课和文科类活动课。下面就分别谈谈这两类活动课与职业预备教育的关系。

(二)理科类学科活动与职业预备教育

理科类学科活动课主要是根据所学知识搞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观察大自然,参观工农业生产,了解有关科研的发展史等活动。所有这些活动,都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马克思指出:社会生产一旦在科学技术上提出了要求,就会比10所大学更能推动科学的发展。例如,随着16、17世纪欧美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工厂生产的大批货物再也不能靠肩挑背驮、借助牲畜和帆船等传统方式来运输了。这种巨大的推动力就促使瓦特发明了蒸汽机福特发明了汽车、史蒂芬森发明了火车,从而导致了世界交通运输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由此可见,科学技术活动大多根源于职业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最终也为人类的职业活动服务。未来的职业活动需要我们搞科学研究,搞发明创造,所以同学们在中学阶段就应该积极主动地参加理科类学科活动课,在活动课中充分运用所学知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搞设计制造,搞创新发明。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不至于成为一个“两脚书橱”,才不会成为一个“纸上谈兵”的书呆子。创新思维的火花,才会在职业活动中结出累累硕果,以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那么,我们在理科类学科活动课中,应怎样自觉地接受职业预备教育呢?

首先,要了解在未来职业生产活动中亟待解决的技术性问题,针对问题,运用所学知识,在活动课中提出假说,根据假说找资料,找材料,动脑、动手进行实验。这是大多数科学家从事科研发明创造的必经程序。例如,为了给黑夜带来不受风吹雨打的光明,“发明大王”爱迪生大胆提出假设,冥思苦想,寻找了数以千计的材料,通过反复试验,最终发明了电灯。在17世纪,病人手术后伤口都会发炎、化脓甚至于遭受感染而痛苦地死去。该怎么办呢?弗莱明推测是由细菌造成的,因而培养了上百种细菌溶液,终于发现了能杀灭病菌的青霉素(盘尼西林),为千百万患者解除了痛苦。可见,同学们如果像科学家那样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从事理科类学科活动,就能培养自己良好的科研习惯,在事业上有所收益。

其次,小制作、小实验往往不是做一次二次就能成功的,需要每一位同学有恒心、有毅力、有执着的献身精神,不要因一次失败、一次挫折就灰心丧气,放弃了科研活动。爱迪生之所以能成为发明大王,就在于他小时候有持之以恒的自我动手意识。有一天,老师在检查了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家长所做的精美的玩具之后,看着爱迪生制作的粗陋的板凳,不满地对爱迪生说:“我想世界上不会有比这更糟糕的小板凳了。”“有。”爱迪生霍地站起来回答,并拿出了前两次所做的更为糟糕的小板凳。他前两次所做的小板凳尽管糟糕,但他并不灰心丧气,靠自我力量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一次比一次有进步。他交给老师的第三只小板凳尽管还比较粗陋,但比他所做的前两只小板凳不知好到了哪儿去了,因而受到了老师的赞赏。诺贝尔为了研究炸药,进行了几百次试验,为此炸死了哥哥,炸伤了父亲。但他并没有气馁,没有因丧失亲人的巨大痛苦而放弃实验,终于成功地发明了炸药。

同学们都知道,大自然是卓越而崇高的。它创造了万物,滋养了生灵,赐予人类以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飞禽走兽。千百年来,绝大多数人就是在大地的摇篮里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美好生活。但是,大自然也是神秘的,它往往用假象迷惑人。大自然是狰狞的,它往往要人类为征服它而付出高昂的代价。20世纪70年代,我国科学家彭加木新疆罗布泊考察时失踪。1967年8月,驾驶“联盟”一号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弗拉基米尔·科马洛夫在返航时,因飞船失事而英勇献身。美国的富兰克林为了探寻雷电的原因,为了捕捉住雷电,他在一个风雨交加、雷电大作的天气下毅然冒着生命危险把装有金属丝线的风筝放飞到空中,差一点因此而丧失了生命。科学发展史上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它表明无论是在社会科学领域还是自然科学领域;无论是在脑力劳动还是体力劳动方面,理科类学科活动课都是未来职业活动的前奏和预演,都需要我们以强烈的敬业精神和献身精神来从事。

再次,我们要用创新的标准来从事理科类学科活动。小发明、小制作、小实验本身要求我们要有创新,要不落窠臼;未来的职业也需要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理论联系实际创造性地解决技术难题。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来从事理科类学科活动。诸如别出心裁地做大气压力压强的实验;别具匠心地做酸碱反应;精心制作自制万花筒、弹簧秤、植物标本等。这样你就会获得一种成功感,对活动课的兴趣就会有增无减,活动创新和职业创新意识就会空前加强。

(三)文科类学科活动与职业预备教育

文科类学科活动课主要是指为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的政治历史、地理知识,为了全面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而根据文科类学科自身的特点开展的课内课外活动。它包括演讲、辩论、书法、讲故事、参观名胜古迹、考察地形地貌、猜谜语等多种活动。文科类学科活动有利于同学们了解职业的过去和未来,职业的地域分布,职业的利弊;也有利于同学们在双向选择的求职中巧妙地展现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获得用人单位的肯定;也有利于同学们在工作中和同事们和睦相处,获得领导的信任、赏识和重用,从而得心应手地干好本职工作。文科类学科活动是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怎样对待文科类学科活动呢?

首先,同学们要有饱满的热情,要有今天我多参加文科类学科活动,明天就会在求职中多一点资本,多一分主动权的清醒意识。同学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现代社会不仅需要同学们要有真才实学,要有较高的能力和素质,还需要同学们学会自我包装,学会展现自我价值。往昔的“好酒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例如美国第16任总统林肯,是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他的《葛底斯堡演说》已铸成金文,至今仍存放在牛津大学,被作为英文演说的典范。他的多次法庭辩护演讲,几度轰动全国。同许多演讲家一样,他的演讲才能也是靠勤学苦练获得的。他年轻时在求学之余,经常徒步三十余英里,到一个法院里去听律师们的辩护,看他们如何辩论,如何做手势。他一边倾听那些政治演说家声若洪钟、慷慨激昂的演说,一边模仿他们。他听了那些远游四方的福音传教士挥舞手臂、声震长空的布道,回来后也学他们的样子。为了训练口才,提高演讲水平,他曾对着树、树桩、成行玉米演讲过多次。最终,林肯以其雄辩有力的演说征服了美国民众,成为了受美国人民钦敬和爱戴的总统之一。可见,同学们要想在求职中推销自我,在工作中展现自我职业价值,就需要在中学时代大量地参加文科类学科活动,拓展自己的职业知识视野,锻炼自己能说会道善写的职业技能。只有这样,同学们才会在瞬息万变、就业竞争空前激烈的社会中,及时准确地掌握求职应聘的动态信息,把握住就职的主动权,不受待岗、下岗、失业的痛苦煎熬,快快乐乐过一生。

其次,文科类学科活动重在培养和提高同学们的表达能力、审美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自我形象的设计和制造能力等非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能力的提高并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渐变过程,需要同学们“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坚持不懈地勤学苦练。“只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例如,在古希腊有一位卓越的演讲家叫德摩斯梯尼。他年轻时有发音不清,说话气短,爱耸肩的毛病。他最初演说很不成功,以致被观众哄下台。然而,失败、嘲笑与打击,并没有使他气馁。他一方面刻苦读书,虚心请教朗读方法,学习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另一方面他又向著名的演讲家请教。为了练嗓音,他把小石头含在嘴里,迎着呼啸的大风讲话;为了克服气短的毛病,他故意一面攀登陡峭的山坡,一面不停地吟诗;为了克服耸肩的毛病,每次练习时,他在自己上方挂两柄剑,剑尖正对自己的双肩,迫使自己随时注意改掉不必要的动作;为了自己能安心地在家练习演讲,不外出游走,他剃了阴阳头;他还在家里安装一面大镜子练习演讲,以克服表演上的毛病。后来,他终于成为一位闻名于世的大演讲家。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董必武说:“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也说:“凡事勤者易,凡事惰者难。”可见文科类学科活动尽管劳动强度低,一般没有皮肉之苦,但是,文科类学科活动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坚持练习;需要我们积极开动脑筋,不厌其烦地参加各种各样的活动才能有所收益。在文科类学科活动中,同学们首先要早准备、早计划、早安排;其次要力争抓住每一次活动机会,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的非智力因素。在活动结束以后,同学们要认真地总结经验教训,胜不骄、败不馁,有的放矢地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提高自己参与活动的能力和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同学们要在文科类学科活动中了解职业的过去和现在、今天和明天;了解世界各国的职业状况,要清醒地认识到各行各业所需的能力素质在文科类学科活动中的目的要求。同学们只有做到心中有数,才会在学科类活动中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