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

时间:2022-09-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列宁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对民粹派进行批判,彻底扫除了这一思想障碍。农奴制的废除,使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马克思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

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发展

列宁作为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和伟大的哲学家,对哲学问题的关注与研究贯穿于他的整个革命历程。他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列宁阶段。列宁的哲学思想极大地影响了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以及整个人类历史的进程,是人类思想文化宝库中珍贵的精神财富。

(一)列宁反对民粹派主观唯心主义的斗争

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传播的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思想障碍就是民粹主义。民粹派的思想家们宣扬主观唯心主义的社会主义观点和空想的农民社会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适用于俄国的社会改造。列宁登上政治舞台以后,为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工人运动的结合,对民粹派进行批判,彻底扫除了这一思想障碍。

民粹派是19世纪中叶在俄国出现的一个小资产阶级社会主义流派。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直到19世纪20年代以后才逐渐发展起来,并且同封建农奴制度的矛盾日益尖锐,给农奴制度带来深刻的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沙皇政府为了缓和矛盾,继续维持其反动统治,于1861年颁布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农奴制的废除,使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但农奴的经济地位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善,封建农奴制的残余仍然严重存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有一批反映农民和小生产者利益的城市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了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革命运动。他们提出“到民间去”的口号,企图发动和组织农民起来暴动,推翻沙皇制度。他们自称是人民的“精粹”,因此获得了“民粹主义者”的名称。其主要代表人物是拉甫罗夫和米哈伊洛夫斯基。

空想的农民社会主义是民粹派的主要理论之一,其内容有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对资本主义在俄国的发展采取不承认和抵制的态度。其次,提出村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空想计划。最后,夸大农民、小资产阶级的革命作用,把他们当作实现社会主义的主要依靠力量。

民粹派的农民社会主义理论同它的社会历史观上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其主要表现是:夸大历史过程中主观因素的作用,否定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个别英雄人物的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特别是否定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作用;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露骨地宣扬社会学中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方法,并把矛头指向马克思主义,特别是指向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列宁在19世纪90年代从事革命活动时,就开始了对民粹派的批判。他写了一系列批判民粹派的著作,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为推动俄国工人运动的高涨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1)列宁在批判米哈伊洛夫斯基对《资本论》及唯物史观的攻击时,捍卫并论证了马克思关于“把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发展理解为一种自然史的过程”[50]的思想。

第一,列宁指出,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物质关系。他把社会关系分成物质关系和思想关系。物质关系决定思想关系,是思想关系产生、发展变化的基础和根源。应当用物质关系来说明思想关系,而不是相反。

第二,列宁指出,社会是以物质关系为基础的“活的机体”。马克思在肯定物质关系的决定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认其他的社会关系,而是随时随地地探究适合于这种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分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马克思把社会看作“处在不断发展中的活的机体”,“活动着和发展着的活的机体”。要研究这个机体,首先必须客观地分析组成特定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资本论》就是专门以生产关系来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结构和发展的。但是为了“使骨骼有血有肉”,《资本论》同样全面地研究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关系,它“使读者看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是个活生生的形态:有它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有它的生产关系所固有的阶级对抗的实际社会表现,有维护资本家阶级统治的资产阶级政治上层建筑,有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之类的思想,有资产阶级的家庭关系”。[51]

第三,列宁指出,社会机体的发展有客观规律可以遵循。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一样,都存在着重复性和常规性。社会学中的主观主义由于颠倒了思想进程和事物进程的真实关系,只限于指出社会思想和人的目的,只限于研究思想的社会关系,而不善于把人的思想和目的归结于物质的社会关系,因此始终不能发现各国社会现象中的重复性和常规性。列宁指出,只有分析物质的社会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和交换产品时彼此发生的生产关系,才有可能看出社会现象中的常规性和重复性,并把各国制度概括为一个基本概念,即社会形态。这种概括,使我们有可能从记载社会现象,进而极科学地分析社会现象。马克思正是这样做的。

第四,列宁指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这种有规律的过程,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马克思“只要证明现有制度的必然性,同时证明另一制度不可避免地要从前一制度中生长出来的必然性就完全够了”[52]。这就是说,马克思把社会运动看作是服从于一定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些规律不仅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为转移,而且反过来决定人们的意志、意识和愿望。这里不仅要“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而且要“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53],用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来说明社会历史的根源。生产关系只是人们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形式,生产力才是这个形式的内容,是这个形式发展变化的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只有适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自身才能维持和存在下去。否则,生产关系就要进行改革,整个社会关系也将相应地发生变革。这种变革的过程,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

(2)列宁在批判民粹派的主观社会学理论时,捍卫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的原理。

针对民粹派从抽象的“个人”出发,把个人同社会环境隔离开来的错误,列宁指出,必须从个人的社会活动方面来考察个人的作用,把对个人作用和活动的分析建立在客观的基础上。米哈伊洛夫斯基断言,历史是由“具有自己的一切思想和感情的人”创造的。这话从表面上看是不错的,但是,这些个人的“思想感情”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按照唯物主义的看法,一定的“思想感情”和活动,总是一定社会环境的必然产物,研究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活动,不能离开特定的社会环境。而民粹派的理论家们却认为“思想感情”是偶然出现的,没有现实基础的。

针对民粹派把个人活动同社会发展客观规律对立起来的错误,列宁指出,个人的作用总是受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制约的。在阶级社会里,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活动的个人,都从属于一定的阶级。只有把个人的活动同阶级的活动、同各个阶级间的实际相互关系联系起来考察,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才能得到科学的、合乎规律的说明。列宁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所以是社会科学取得的巨大成就,正是因为它十分确切而肯定地规定了把个人因素归结为社会根源的方法”[54]

针对民粹派把个人作用同阶级和群众作用对立起来的错误,列宁强调劳动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在改造俄国社会中的巨大历史作用。民粹派夸大个别“英雄”的作用,贬低广大劳动群众的作用。列宁捍卫和发挥了马克思、恩格斯在《神圣家庭》中提出的思想:“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55]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话“表达了哲学历史理论最深刻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对这种哲学历史理论,我们的民粹派分子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了解和不能了解的。随着人们历史创造活动的扩大的深入,作为自觉的历史活动家的人民群众在数量上也必定增多起来”[56]。任何个别人物的作用和意义,都取决于他同群众运动的联系。特别是在无产阶级运动中,无产阶级的活动家和思想家都是在群众运动中涌现出来的,是反映和代表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的,他们只有在依靠群众、带领群众进行斗争的时候,才能对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影响。

(3)列宁在批判民粹派的斗争中捍卫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基本原则。

米哈伊洛夫斯基采取资产阶级批评家惯用的手法,把马克思的辩证法混同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攻击唯物主义者把自己的社会学理论建筑在黑格尔的三段式上。列宁批驳说:“这帮先生不能从实质上对这个学说提出任何反驳,就拼命抓住马克思的表达方式,攻击这个理论的起源,想以此动摇这个理论的根基。”[57]

列宁引述了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中的论述来说明马克思的辩证法同黑格尔三段式的本质区别。马克思明确指出:“我的辩证方法,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尔看来,思维过程,即他称为观念而甚至把它变成独立主体的思维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主,而现实事物只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我的看法则相反,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辩证法在黑格尔手中神秘化了,……在他那里,辩证法是倒立着的。必须把它倒过来,以便发现神秘外壳中的合理内核。”[58]马克思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批判地改造和继承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

(4)列宁在批判民粹派的斗争中捍卫和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的、革命的本质以及这一理论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在俄国思想界掀起的反马克思主义的浪潮中,自由主义民粹派、小资产阶级激进派等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他们往往把马克思主义的全部内容纳入“三段式”、“三分法”等抽象的公式之中,然后攻击这个理论暗淡、狭隘和片面,等等。列宁指出:“马克思认为他的理论的全部价值在于这个理论‘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后一性质的确完全地和无条件地是马克思主义所固有的,因为这个理论公开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揭露现代社会的一切对抗和剥削形式,考察它们的演变,证明它们的暂时性和转变为另一种形式的必然性,因而也就帮助无产阶级尽可能迅速地、尽可能容易地消灭任何剥削。这一理论对世界各国社会主义者所具有的不可遏止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把严格的和高度的科学性(它是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同革命性结合起来,并且不仅仅是因为学说的创始人兼有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而偶然地结合起来,而是把两者内在地和不可分割地结合在这个理论本身中。实际上,这里直接地提出理论的任务、科学的目的就是帮助被压迫阶级去进行他们已在实际进行的经济斗争。”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革命性和科学性高度一致的精辟论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质特征,粉碎了民粹派对马克思主义的种种歪曲和攻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

马克思主义以实践性为根本特点。在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所在。列宁在自己的革命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与时代的需要结合起来,以至人们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词来概括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在哲学方面,列宁的哲学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使它在许多方面获得了重大发展。

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表现在很多方面,主要表现有:一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列宁第一次提出并系统论述了关于哲学党性的问题,他用这个理论同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唯心主义哲学派以及工人运动中的哲学修正主义分子进行了毫不妥协的斗争,捍卫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纯洁性;二是列宁从哲学的党性原则出发,从多方面论述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强调了发挥唯物主义战斗作用的重要意义;三是列宁在几十年的斗争实践中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一系列重大实际问题过程中,全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特别是列宁关于对立统一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的思想,这是对辩证法理论的重要贡献,而且他还强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要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这一思想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四是列宁依据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结合时代提出的哲学课题,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以及《哲学笔记》等一系列哲学著作中,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许多问题作了全面深刻而又富有创造性的论述;五是列宁运用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深入明确地阐述了群众、阶级、政党、领袖之间的辩证关系,揭示了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力量之最深厚基本的源泉,同时又充分肯定了政党、领袖对阶级、群众的重要作用,这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