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教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时间:2022-03-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坚持教育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理应成为发展的受益者。前面已经指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促进人的发展,实现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赖于教育。实施教育就是育人,育人不仅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所在。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一、教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是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教育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实际上就是坚持教育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

要坚持教育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必须弄清楚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的基本内容。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把物质资料生产当做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当做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把生产力当做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马克思指出:“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1]“各个人借以进行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2]“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消灭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3]恩格斯列宁就这一规律也作过精辟的论述,恩格斯说:“社会制度中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中的每一次变革,都是产生了同旧的所有制关系不再相适应的新的生产力的必然结果。”[4]列宁说:“与黑格尔和其他黑格尔主义者相反,马克思和恩格斯是唯物主义者。他们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世界和人类,看出一切自然现象都有物质原因作基础,同样,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受物质力量即生产力的发展所制约的。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人们在生产人类必需的产品时彼此所发生的关系。用这种关系才能解释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人的意向、观念和法律。”[5]

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认为社会历史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社会历史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人民群众是创造人类历史的主体。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为这一切而斗争的,不是‘历史’,而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6]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的发展规律,认为从人的片面发展过渡到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使然。人的全面发展,就是符合人的本质和需要的发展,就是要让每个人的创造能力和价值都能得到充分的体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个原则是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其根本任务是不断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最广大人民的物质、精神需要。马克思指出:“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7]在这种形态下,“随着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消失,国家的政治权威也将消失。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8]而社会成为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这个“联合体”中,每一个成员都能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们全部的才能和力量。

唯物史观揭示了发展的目的是不断满足人的多样化需求。在这些需求中,物质方面的需求是最基础也是最低级的需求,而精神方面的需求,包括政治、文化及人的发展的各方面则更能体现人的本质的需求。马克思和恩格斯始终坚信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主体,理应成为发展的受益者。

唯物史观第一次对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社会物质实践活动给予了充分的注意,揭示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9]这一结论。以实践为基础的唯物史观揭示了认识的二重性,指出了客观反映和主观阐释在认识上的统一,统一于主体的实践。唯物史观是认识的学说,更是行动的理论。正如卢卡奇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首要功能就肯定不会是纯粹的科学认识,而是行动。”[10]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首先,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有四个基本特性:(1)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无论是自在事物还是人为事物均是如此。(2)普遍性。一切事物的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诸环节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3)多样性。事物联系的形式是复杂多样的,有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等。(4)条件性。事物的具体联系依赖于一定的条件,一切以条件为转移。其次,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又是永恒发展的。事物的普遍联系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事物的基本形式按其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依次为机械的、物理的、化学的、生物的和社会的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在各种物质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中表现出世界运动的基本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因此,哲学上讲的“发展”,其基本含义是指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最后,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具有规律性。任何事物都具有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表现为质与量的统一,也就是说是事物以度为界限呈现出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基本状态,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都表现为由量变到质变和由质变到量变的质量互变过程。矛盾是指事物内部两种对立因素的统一关系,事物的基本矛盾运动,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推动,导致事物发展不是直线的,而是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要坚持教育发展的唯物史观和唯物辩证法,必须从实际出发。前面已经指出,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这意味着,劳动力作为生产力主导因素的发展,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劳动力由人的脑力和体力总和构成,人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是人的发展的主要方面。促进人的发展,实现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有赖于教育。实施教育就是育人,育人不仅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也是生产力发展的源泉所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以教育发展作为优先条件的,因此,坚持教育发展的唯物史观,就是要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就是要坚持育人为本。

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事物是相互联系的,事物发展的动力来自事物的基本矛盾运动。教育发展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这种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于是,落后的教育现状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的发展提出的要求不断变化的矛盾,构成了教育的基本矛盾运动,从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教育就是在不断适应这种变化的改革、开放、创新中实现发展的。因此,坚持教育发展的唯物辩证法,就是要坚持推进教育改革、开放、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