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探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探源

时间:2022-09-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要想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理论共识,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的理论依据就显得尤其必要。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一整套社会价值体系上来解决这一问题。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探源

张 明

[作者简介]张明,1971年出生,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环境伦理学。

[摘 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中提出的与现时代社会发展相符合的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从本体论与价值论的意义上讲,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其提供理论依据;从认识论角度说,社会结构与社会发展理论为其提供了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马克思主义价值论 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新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价值导向,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也为我国目前社会价值多元化背景下,指明了一条正确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评判路径。但是要想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理论共识,给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存在的理论依据就显得尤其必要。

一、马克思主义价值论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一)价值是以体系形式而存在

在社会生活中,不同的利益群体,往往会有不同的价值立场和价值指向。这些价值立场与价值指向按一定逻辑体系共同构成一个社会的价值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论认为:各种价值并非单独存在,而是按一定的结构有机地联系着的。一定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定社会价值体系中最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是一定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在整个社会的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并引领和主导一个社会和各种不同价值观念、价值评价和价值取向沿着一定的方向发展,保证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有序运行。由此可见,一定社会条件下的价值体系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一定社会结构范围内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结构变化的产物。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核心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由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引导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整个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处于统摄和支配地位。从价值评价和价值导向的意义上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全体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同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它又是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振兴中华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个人都起着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总体性质与方向,这是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根本要求。

(二)社会内部的矛盾运动规律决定价值关系是全部社会历史运动的结果

“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看来,价值是一种特殊的主体性事实,不同历史条件下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规定了价值的多维性,主体需要的层次性规定了价值的层次性,主体需要的即时性规定了价值的时效性,主体需要的开放性和无限发展的可能决定了价值是一个开放的不断丰富的世界。而在同一社会历史条件下,价值冲突现象直观地看,由价值对象不同功能之间的矛盾所造成,实质上这乃是不同主体的需要或同一主体的不同需要之间的矛盾决定的。”由于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仍然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与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问题,这也决定了我国社会发展必然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格局不能改变。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的精神文化发展却并未真正跟上我国时代发展的步伐,相反,我国社会的道德出现了明显的滑坡现象,人们的价值观念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近三十年间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国际形势看,由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日益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加上现代化传播手段的运用,西方文化与价值观念大量涌入,特别是拥有冷战思维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压制不能得逞的情况下,转向对我国人民精神层面的分化与瓦解。他们抓住我国国内目前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的精神与思想发展相对滞后的时机,积极对我国进行精神与价值导向上的渗透,企图达到彻底瓦解我国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正因为此,在中西两种价值观念共同作用下,我国社会出现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人们在价值判断与价值导向上的模糊与混乱。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框架下传统价值观念在引起质疑的同时,面临着新的价值观的挑战。

从历史角度深刻分析我国目前的社会矛盾,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直接脱胎于极不发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式,在我们向现代化迈进的艰难历程中,只花了几十年的时间却走过了过去资本主义几百年走过的现代化道路,不同的经济形式,不同的分配方式所引发的不同层次的社会矛盾并存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之下,这些社会矛盾通过不同的途径最后都反映到信仰、信念、理想与价值观的精神层面上来,形成全社会的一种信仰危机与精神危机。所以,当人们信仰缺失,理想与信念模糊的时候,有些人开始把对人生价值意义的追求寄托于某种虚无的宗教,更有不少人把物质利益作为其人生价值追求的唯一目的,在这种经济主义与物质主义的感召下,许多资本主义腐朽的价值观,如唯利是图的思想开始占据人们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反映为人与人之间为利益而产生冲突与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从根本上看,需要的是重构整个社会的伦理精神与价值体系,引领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精神与价值需求。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正顺应了这一时代发展的要求,从理想信念价值观等一整套社会价值体系上来解决这一问题。

从我国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价值关系的矛盾演化及其内在原因可以看出,一定社会价值关系的发展是社会历史发展运动的结果,但是“社会历史的发展,植根于以社会生产力发展为表现形式的人的能力的提高,以及与社会分工、交往形式相一致的人的价值需要的发展,从而也与形成新的社会利益集团、阶级与阶层相联系。每一次价值体系的选择更替往往都伴随着一定的价值冲突,既是不同价值体系之间的冲突,也是持有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社会群体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是价值主体在价值体系的价值选择中总会遇到的价值矛盾和冲突情况,涉及一些利弊相连、优劣参半的问题,简而言之是选择的历史代价问题”。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扭转了以前重公平轻效率的选择原则,主张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观念,特别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符合我国实际和人民利益需要的。

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供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作用深入全面探讨人类社会的本质后认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从而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一方面,人们通过社会生产关系的实践活动构成了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关系,它决定着这个社会结构范围内的文化结构;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结构一经形成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种相对独立性表现为文化结构的变化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发展不一定完全同步,文化结构有时会落后于经济结构,对社会发展有阻碍作用;有时又会预见经济结构未来的发展趋势,对社会有推动作用,不过这只是相对的。塞缪尔·亨廷顿在《文明的冲突》中认为:经济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在经济运行之中。任何经济成果里面包含有文化成分,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文明的竞争,文化与经济的关系是相连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它们是共生共容的关系。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与文化结构的构成看,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的经济制度决定了我国社会文化结构的多元性。从我国现实的情况看,尽管文化的多元化有利于文化的繁荣,但在我们现代化的进程中,却需要一种特有的先进文化来支持经济运行,文化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一种客观需要。时代需要文化指路,在当前中西文化交流互动之时,需要中华文化的创新与包容。因为一个国家与民族真正的复兴应该是文化的复兴,它的外在表现为经济繁荣。所以经济与文明正如一个硬币的两面,两者不可或缺。

一个民族或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持很难真正地实现现代化,特别是观念文化,必须有现代化观念的支撑。西方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给西方文明带来的是人的精神与观念的革新,所以西方才有今天的现代化与现代文明。在当前的中国,文化建设作为经济发展的一种需要,关键在于它需要的是一种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正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与方向,它推动着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重构,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与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中国人民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向着健康与正确的轨道迈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实践基础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变化方向,同时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又有一定的反作用,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上层建筑能够促进经济基础的发展,不适合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要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看,目前我国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基本适应,但从社会内部矛盾的主要方面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文化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文化建设中的主流价值观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滞阻。正是在这样的条件之下,我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尽管道德建设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平衡性,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一种先进文化必然推动社会发展。从另一方面讲,社会存在和经济结构变化决定着人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变化。马克思认为:“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它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它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每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变化,首先都是以利益关系表现出来,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当然也是人们设定道德原则的基础,人们对利益关系的不同态度,决定着不同的社会道德原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是一定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有什么样的经济关系,就有什么样的道德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关于道德本质的最重要的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于我国目前这种复杂的社会经济关系中,面对我国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带来的多种利益与价值观的矛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调整人们相互之间利益关系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准则,这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所决定的。

(二)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追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标

回顾西方文明之路,尼采之所以提出“上帝死了”,是因为人理性的力量使得人开始从神性社会向理性社会转化。但科学主义、理性主义与启蒙主义越来越显示其弊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地把人物化,随着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人却越来越觉得价值缺失,人的主体性在弱化,这些后现代的特征表明“人”在被扼杀。所以,马克思认为,要想摆脱资本主义生产对人的异化,必须让生产服从于人的需要,即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需要。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必须坚持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共同理想的一个重要原因。

纵观各个现代化国家的发展历史,各种现代化标志无非都只是人的现代化的一个折射,没有人的现代化就没有社会现代化,没有人的精神与观念的现代化就没有人的现代化,社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的发展来体现。价值作为一种主体性事实,是一种属人的现象,同样与人的文明发展程度是相一致的。所以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历史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即第一个历史阶段人对人的依赖关系,这个阶段是一种熟人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以血缘、地缘、业缘关系为纽带。第二个历史阶段是到资本主义社会,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表现为以物的依赖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如人格、个性、才能、金钱成为人们的信仰对象,市场配置以效益为目的,而人的价值开始量化。第三个历史阶段是马克思所说的“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的自由个性”,即共产主义社会阶段。当有人要求恩格斯用一句话表明这个时期社会的基本特征时,恩格斯选取《共产党宣言》中的一句话:“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主义作为人类的最高理想和伟大信念,无论是革命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它都应该是我们的最高理想与价值追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处于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的历史进程之中。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说明,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我国的指导思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我们的共同理想的历史与现实原因。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现时代的伦理精神与当前社会发展特点相契合

伦理精神是指当下的实践主体对自己所处的各种社会关系所作的“应该如何”的价值判断和基本的价值取向。伦理精神是时代精神的核心成分,对制度的形成和安排起着重要的制约作用。伦理精神体现时代精神,它分为时代性与民族性,这是伦理精神的两个方面。时代性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有民族特征的,没有时代性就没有方向。近些年来,为什么大家普遍感觉到对当今中国社会的许多道德现象不适应或看不惯?因为一方面,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过程中,文化发展相对滞后,让人们在价值观导向上分不清方向。另一方面,与改革开放前期或初期的中国社会相比,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在没有充分的理论与思想准备的条件下,正在和市场经济打一场遭遇战,加上我们的文化本身缺少这种传统的基因,所以当我们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时,伦理与道德的发展制约着制度发展,也困扰着人们的价值选择与价值评价。回首西方的工业文明的发端,它们是在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历史与文化启蒙之后资本主义才逐步发展起来的,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今天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为了赶超世界,我们来了一个强制性自上而下的变革。因此也出现很多问题与矛盾,这些问题与矛盾都需要有新的理论说明。

另外,从今天我国社会的发展特点看,当我们以经济的强大力量来推动民族的复兴之路时,人们的价值观念却面临着深刻的调整与变革。功利与物欲让这个社会对物质利益的追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尤其是西方文化的影响,许多人把人生最重要的事看作如何实现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物质财富与金钱的无限占有。在这种经济与物欲的刺激下,人们在感受经济发展带来的物质利益的极大满足的同时,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的失落、价值与信仰的危机。如果说过去西方社会在现代化过程中,麦金太尔认为丢失亚里士多德的德性传统是西方社会的重大文化损失的话,那么希尔斯所说的,在重大社会历史转变过程中,某种“社会精神气质”的变化具有某种“自我修正”的潜力或资源,似乎在警示我们,今天在处理道德建设和追求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时,重视道德建设是多么的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我国新时代的伦理精神,它的建设即将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提供第二次创业的精神信念与价值导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杨耕,陈志良,马俊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5]李德顺.价值论原理[M].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6]唐凯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N].光明日报,2007-08-23.

[7]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罗国杰.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道德体系[N].光明日报,2001-03-04.

[9]罗国杰.我们党思想上的一面旗帜[J].前线,2007(3).

[10]吴敏英.伦理学教程[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

[11]刘可风.伦理学原理[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