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间:2022-1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宣讲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理论宣讲本身具有的一个重要功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建设就会迷失方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宣讲作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宣传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理论宣讲本身具有的一个重要功能。

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为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各具功能、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在核心价值体系中处于统领地位,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指导思想,应当成为我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成为全体共产党员的坚定信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社会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体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揭示了民族振兴、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应当成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伟大旗帜,成为全体人民团结奋进的崇高追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支撑,是中国人民开拓进取、创造崭新业绩的力量源泉,应当成为每一个中华儿女必须具备的精神状态和必须展现的精神风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全体社会成员判断行为得失、作出道德选择提供了价值标准,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融合,应当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这四个方面把党的主张、国家意志和人民意愿统一起来,把政治与伦理、理想与现实结合起来,是一个结构完备、逻辑缜密的科学体系。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在所有价值目标中处于主导和支配地位,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和整合功能。现在,我国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抓住了意识形态建设的关键和根本,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符合社会发展运动规律,是古今中外治国理政、安民固邦的经验教训给我们的深刻启示。任何一个社会都存在多种多样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相适应,并能形成广泛社会共识的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社会前进的方向,失去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构建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主流意识形态,整合社会意识,是使社会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基本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标志着党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探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为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更有力的精神支撑。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在不断完善经济、政治和社会等各方面制度的同时,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可以说,能否构建起科学完备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是否完善、是否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国际、国内形势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不同文明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进一步凸显了文化软实力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战略地位,凸显了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中的“生命线”作用。西方发达国家凭借经济、科技优势,加紧进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把他们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推销、扩张到世界各个角落。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要有效应对激烈的国际文化竞争,抵御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更好地凝魂聚气、强基固本。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许多新的阶段性特征。特别是随着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社会意识更加多样、多元、多变,这既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了活力,也带来了社会思潮的纷繁变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不断巩固的同时,一些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也时有出现。在社会思想空前活跃、主流意识形态积极健康向上的同时,一些错误的、消极的、颓废的思想意识也有所滋长。各种价值观念相互交织、相互碰撞、相互影响,一些人思想困惑、信仰淡漠,一些领域诚信缺失、道德失范。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扩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弘扬积极健康的道德风尚,是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提供了重要遵循,有利于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有利于团结凝聚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

二、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作用

马克思说过,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价值指的是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对象对于主体所具有的意义。价值是在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关系中产生的,价值的现实存在,在于主体需求通过客体的某种或某些属性获得肯定性或否定性的实现。所谓价值体系,是指主体以其需求系统为基础,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整合而形成的观念形态,它集中体现主体的愿望、要求、理想、需要、利益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意识的本质体现,决定着社会意识的性质和方向。核心价值体系对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刻的影响。任何社会都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整个社会建设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部分,是从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指引我们前进的思想之旗。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有利于巩固和维护我们共同的思想基础,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形成共同理想信念和精神追求。可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的现实作用表现在: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人们价值观起着整体的定向作用。它可以为人们的价值选择指明方向,标明目的,引导人们的行为活动趋向最佳选择。它在宏观上指明了价值追求的主流方向,对人们的价值认识、价值选择起着极为重要的引导作用。当这种主流价值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意识时,众多的行为个体就会自觉地把自己的选择与社会的总目标联系起来。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凝聚作用。个体自由的价值选择,由于其价值主体、评价标准的不一,而易于形成多元分散的价值观念,难以形成一个共同的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助于社会成员形成一致的认识和共同的追求,可以把社会成员有效地团结在社会崇高道义和共同利益的旗帜下,从而形成一种巨大的社会凝聚力、向心力。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具有调整作用。社会在变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不断变化中,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也总是处于不断的更新整合过程之中,总是在不断充实符合社会最新发展要求的新的价值观,而舍弃与最新社会发展要求已不一致或格格不入的旧的价值观念。同时,在个体价值体系的建立过程中,由于价值主体与评价标准的不一,因而在其价值的选择上难免会与体现社会共同利益要求的主流价值体系相冲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为众多的个体的价值选择提供了一种最新的价值坐标,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调整。

三、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着力点

通过理论宣讲,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理论宣讲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发挥了作用: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当前,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用共同理想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愈显重要。这个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是宣传思想战线和理论宣讲工作肩负的重要责任。党的十六大以来,广大理论宣讲工作者以坚持正确价值导向为根本任务,以提高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为主攻目标,落实“三贴近”要求,围绕中心、服务大局,面向基层、服务群众,唱响主旋律,在全社会大力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理论宣讲战线上,先后开展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等重大主题宣讲,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等关系国计民生问题的宣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成就的宣讲,重大纪念活动的宣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日益深入人心,鼓舞和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理想是灯塔,是引领社会进步的航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集中体现了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表达了党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目标追求,有着广泛的社会共识,因此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亲和力和凝聚力,是引领和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的巨大精神力量。

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面向时代、立足现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承接、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致的体系。一个民族如果没有优秀的精神品格,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树立在全社会得到广泛认同的精神旗帜,激发全体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宣传思想战线集中推出郑培民、牛玉儒、杨业功、李素芝、许振超、王乐义、任长霞、宋鱼水、张云泉、方永刚等重大典型。这些典型产生于人民群众的实践,代表人民群众意志和社会前进方向,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融合,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崇敬,起到了很好的典型示范作用。同时,利用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和抗击非典斗争、载人航天飞行成功等重要契机进行宣传,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积极发展红色旅游,使更多人受到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凝聚中华民族的重要思想基础。回顾历史,无论面对多少困难挫折、艰难险阻,中华民族始终高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火炬,生生不息,奋发进取。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社会风尚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价值导向的集中体现。社会风气怎样,与社会普遍的价值思想状况是紧密联系的。尤其是在最基本的是非、善恶和美丑问题上,社会普遍的观念认同,对社会风气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总体上是开放和宽容的,但在一些基本问题上仍然应当有自己的底线和准则。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性,给了每个人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但不论怎样选择,都不能背离做人的底线,都不能颠倒是非、以丑为美、以恶为善、以耻为荣。总的来看,我们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是好的,是与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趋势一致的。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日益深入人心;广大干部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增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全国各族人民的广泛共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加快发展、维护稳定的思想,已成为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旋律。这些都是当今中国意识形态的主流。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由于社会转型、利益分化、生活方式多样化和商品经济意识的渗透,一部分人的思想中也出现了一些是非不分、善恶不辨、美丑颠倒的突出问题。在一些人心目中,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观念过时了,相反,投机钻营、弄虚作假、好大喜功、见利忘义,不惜以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或小集团利益,却被尊奉为个人的处世之道。这些现象的存在,扰乱了人们的思想,败坏着社会的风气,必须加以坚决纠正。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是针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荣辱观的内容不外乎是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对之加以总结提炼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针对当前社会风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这就使它具有了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八荣八耻”为具体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在是非、善恶和美丑之间划出了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为我们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确立了鲜明的价值导向,必将对形成社会良好风气和加强公民道德建设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理论宣讲战线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促进良好社会风尚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推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树新风的文明道德风尚;加强形势政策教育,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全社会关心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

【注释】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75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