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中

时间:2022-09-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一)在国家层面,要继承中华民族千年夙愿,艰苦奋斗,建设富强中国建设富强中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核心价值观的养成绝非一日之功,要坚持由易到难、由近及远,努力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变成日常的行为准则,进而形成自觉奉行的信念理念。

(一)在国家层面,要继承中华民族千年夙愿,艰苦奋斗,建设富强中国

建设富强中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的奋斗目标。纵观人类历史图景,多少国家曾经辉煌一时,但又瞬间衰落;多少国家企图称霸一世,却成南柯一梦。如何跳出兴衰治乱的历史周期,永葆国家繁荣富强,是每个国家面临的历史课题,中华民族在追求富强的道路上取得过辉煌成绩,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

1.实现国家富强是中华民族千年夙愿

中国很早就有富民强国的思想,如《管子》:“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富强思想包含着富国和富民两方面的内容。

(1)关于富民思想的论述

我国古代有关“富民”的思想起源很早。早在先秦古籍《尚书》中就有关于“裕民”、“惠民”的记载。《周书•康浩》中有:“乃由裕民”“用康义民”。《周书•无逸》中亦云:“怀保小民,惠鲜鳏寡。”“能保惠于庶民,不敢侮鳏寡。”这些为周代统治者所大力宣扬的“裕民”“惠民”政策,就其经济内容而言,是要求对民众的物质利益给予一定的关心和照顾。

富民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各个思想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春秋时期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继承了这种“裕民”“惠民”思想,提出了个人关于“富民论”的看法。

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孟子荀子,对孔子的富民思想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其中孟子作为先秦思想史上最突出的“重民论”思想家和“富民论”的积极倡导者,不仅率先提出“民贵君轻”之说,而且把富民视为实现治国王天下的一个最基本的条件。孟子主张行“仁政”。“仁政”的目标之一是富民,富民的条件是搞好农业生产和薄税敛。在“富民”问题上,荀子虽源出儒家,却博取众家之所长,成为先秦诸子中富民思想的集大成者。其富民思想主要体现在他所著的《荀子•富国篇》中。荀子主张,“不富无以养民情”,他还对导致民贫的财政搜刮政策,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墨子把“民富国治”视为古时的理想社会。他认为只要通过强力劳动就可以使人民致富,“强必富,不强必贫”。《管子》对富民思想有深刻的论述。它主张“府不积货,藏于民也”,这就是藏富于民的意思。它还精辟地指出:“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这就把能否富民提到关系国家治乱的高度来认识。

东汉王符主张治国“以富民为本”。西晋傅玄则对富民的意义作了类似于《管子》的分析:“民富则安乡重家,敬上而从教。贫则危乡轻家,相聚而犯上。”

(2)关于富国思想的论述

春秋战国时期的许多政治家为了求得本国在兼并战争中的胜利,提出了“富国”的主张。墨子把富国视为治国的正当目标、商鞍强调要立足于发展生产来实现富国。

《管子》既主张富民,也主张富国。它指出:“国之所以富贫者五”,即决定国家富贫的有五条。做到这五条就能富国,否则就是贫国。《管子》提出的五条富国措施中,有三条是发展农业生产,一条是兴修水利,还有一条是不搞奢侈品生产。这比商鞍笼统地以农富国的认识已大为深化了。

荀子以富国为治国的目标,并将“富国”列为所写经济论文的标题。关于富国的措施,他主张“上下俱富”,认为如果“田野荒而仓库实,百姓虚而府库满”,就会“以求富而丧其国”。

韩非子主张富国强兵。他说:“富国以农,距敌恃卒”,“明主之国”要做到“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他称赞“秦行商君法而富强”。

西汉司马迁认为农、工、商、虞(开发山泽资源)都是“民所衣食之原”“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北宋仁宗时,李靓作《富国策》和《强兵策》各十篇,专门讨论富国问题。李靓强调“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他把财用作为一国政治、军事、外交、道德、文化等的基础。为了增加财用,就需要富国。他主张采取广泛的措施以实现富国要求,反对只从“厚取于民”来实行国家财政的充裕。

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他在当政前写的《与马运判书》中,举出了富家、富国、富天下三种要求,富家是陪衬的话,实质是在强调富国和富天下。

总之,“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富强是中华民族千年夙愿,一代又一代的勤劳的中华儿女发愤图强、励精图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辉煌盛世。从西周的成康之治始,历经两汉等朝的文治武功,到唐宋时期,更是达到了冠绝宇内的少见盛世。譬如唐朝,无论贞观之治,还是开元盛世,都映照出富强国家的真实图景:“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2.凝心聚力实现国家富强

国家富强是“中国梦”的重要内容。“中国梦”是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重要执政理念。“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凝结着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懈努力和几代中国人的夙愿,承载着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向往和期盼,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昭示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美好前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既深深体现了今天中国人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我们先人们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因此,实现中国梦的途径便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途径。

(1)要走中国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认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民族,我们创造了伟大的中华文明,我们也能够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2)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习近平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魄。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3)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表示,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这就是中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只要我们紧密团结,万众一心,为实现共同梦想而奋斗,实现梦想的力量就无比强大,我们每个人为实现自己梦想的努力就拥有广阔的空间。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实现国家富强的重要后备力量,是实现国家富强伟大历史使命的承担者与实现者。大学生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念,自觉承担实现国家富强的历史责任。在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今天,一些人将利己主义享乐主义日常化、合理化。对金钱和享乐的向往,正侵蚀着一些青年的社会良知,扭曲着一些青年的主流价值观和信仰。长此以往,我们将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大学生要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一定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自己,坚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才能在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过程中崛起,只有国家的发展我们才有自己的机会,才有可能实现自己期望的梦想。

(二)在社会层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公正价值观,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中,蕴含着丰富的公正思想。传统文化中的公正思想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民族文化土壤,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辉。

1.“公正”是古人至高无上的理想追求

我国历史上就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早在先秦时期,孔子就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老子主张“以正治国”,墨子提倡“兼相爱、交相利”“爱无差”等;朱熹曾提出过“惟公然后能正”的思想;明代思想家吕坤认为“公正二字是撑持世界的,没了这二字,便塌了天”;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提出建立“人人相亲,人人平等,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孙中山试图通过“三民主义”实现社会公平。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历来主张统治者将“天下为公”作为治国安邦的施政理念。“天下为公”的思想,是西周初期的军事家、政治家姜尚最早提出的。据《六韬•文韬》中记载:姜尚提醒君王必须认识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要求君王必须时刻把天下公利摆在第一位,立法定制必须体现公正,治国理政必须保证公正。之后,孔子又提出“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政者,正也”。而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不仅将“天下为公”视为执政者的一种政治理想,同时还认为公正是政治生活的首要美德。商鞅认为:“公私之交,存亡之本也。”傅玄进一步指出:“公道行,则天下之志通;公制立,则私曲之情塞矣。”及至汉唐时期,西汉淮南王刘安曾谈到:“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表明执政者必须一心为公,没有私心,如果忽视社会公正,就会使百姓的利益得不到满足,出现“分不均则争”的动乱现象。《贞观政要》在总结唐太宗“贞观之治”的经验时,指出其“理国要道,在于公平正直”。

在传统文化的社会公正观中,同样强烈表达的还有均等思想。古代很多思想家都反对财富分配过度悬殊,而且认为贫富悬殊不仅与人性相冲突,而且是社会动荡的根本原因。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明确强调:“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从而体现了孔子对财富分配平等的关注和对不均的忧虑。西汉时期,大思想家董仲舒同样表达了“博施济众”的均等意识。他认为,要维护社会稳定,必须“使富者足以示其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

总之,古代思想家有关公正的诸多论述,构造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对中国的政治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2.多措并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就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始终坚持发展首位。在新世纪新阶段,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根本途径,仍然是努力发展社会经济,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物质生活水平,为实现更高水准的社会公平奠定必要的物质基础。

建立公正的社会分配结构。由于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初次分配是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再分配中坚持以公平为主的分配原则;建立公正的社会制度机制。应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利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下,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保障公民参与有关切身利益的各种决策。塑造信息对称的政治环境,建立一套有效机制来保证信息的公正、公开和有效传递,实行信息公开化,推动决策民主化,是当前维护和实现公平正义的重要途径;建立公正的社会保障机制。社会保障是政府实现社会公平的主要手段之一;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有助于改善贫困群体的生活处境,缓解贫富差距过大带来的社会矛盾和冲突。

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重要价值,也是人的至上品质。大学生应该努力学习,报效祖国,为推动社会公平正义而努力。青年强则国强,青年立则国立。对大学生来说,只有把自己的热情、激情、活力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之中,才能让青春焕发出绚丽的光彩。唯有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才能让自己的青春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焕发出耀眼的光辉。

(三)在公民个人层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思想,提高公民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从正己修身的资源十分丰富,且具有强大生命力,对今天仍有重要启示意义。《大学》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大意为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扬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修养自身的品性;要想修养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思想;要想端正自己的思想,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先要使自己获得知识,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认知研究万事万物。通过对万事万物的认识研究,才能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养品性;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家族;家庭家族管理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治理好国家后天下才能太平。北宋大儒张横渠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思想,都体现了古人追求崇高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家国情怀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今天,作为青年大学生,要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和民族负责,这是青年作为现代人所追求目标的重要标志,也是青年健康成长、成才的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五四”北大讲话时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以下几点上下功夫:

一是要勤学,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知识是树立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础。古希腊哲学家说,知识即美德。我国古人说:“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大学的青春时光,人生只有一次,应该好好珍惜。为学之要贵在勤奋、贵在钻研、贵在有恒。鲁迅先生说过:“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大学阶段,“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有老师指点,有同学切磋,有浩瀚的书籍引路,可以心无旁骛求知问学。此时不努力,更待何时?要勤于学习、敏于求知,注重把所学知识内化于心,形成自己的见解,既要专攻博览,又要关心国家、关心人民、关心世界,学会担当社会责任。

二是要修德,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德者,本也。”蔡元培先生说过:“若无德,则虽体魄智力发达,适足助其为恶。”道德之于个人、之于社会,都具有基础性意义,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这就是我们的用人标准为什么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因为德是首要、是方向,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修德,既要立意高远,又要立足平实。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同时,还得从做好小事、管好小节开始起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踏踏实实修好公德、私德,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学会感恩、学会助人,学会谦让、学会宽容,学会自省、学会自律。

三是要明辨,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是非明,方向清,路子正,人们付出的辛劳才能结出果实。面对世界的深刻复杂变化,面对信息时代各种思潮的相互激荡,面对纷繁多变、鱼龙混杂、泥沙俱下的社会现象,面对学业、情感、职业选择等多方面的考量,一时有些疑惑、彷徨、失落,是正常的人生经历。关键是要学会思考、善于分析、正确抉择,做到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坚定自励。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掌握了这把总钥匙,再来看看社会万象、人生历程,一切是非、正误、主次,一切真假、善恶、美丑,自然就洞若观火、清澈明了,自然就能作出正确判断、作出正确选择。正所谓“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四是要笃实,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

自觉行动。《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人说:“圣人是肯做工夫的庸人,庸人是不肯做工夫的圣人。”青年有着大好机遇,关键是要迈稳步子、夯实根基、久久为功。心浮气躁,朝三暮四,学一门丢一门,干一行弃一行,无论为学还是创业,都是最忌讳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成功的背后,永远是艰辛努力。青年要把艰苦环境作为磨炼自己的机遇,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滴水可以穿石。只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成功就一定在前方等着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