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时间:2022-01-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则我们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如此。

2014年9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这一讲话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化建设特别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思想理论体系。习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精辟分析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以及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大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系统、全面、深刻,作为宣传文化工作者,要把学习、研究、贯彻习总书记文化建设思想作为头等政治任务来对待。

一、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深刻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特别是关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论述,立足五千多年中华民族文明史,着眼于世界大势,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密切结合,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民族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形成发展的深层内因和根本依据,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向未来的巨大动力和宝贵资源,进一步增强了我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中华民族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要认真汲取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居于基础地位,是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和精神血脉,是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源头活水。

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这些重要论述,深刻阐释了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主题相结合的伟大结晶,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共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是激励新时代华夏儿女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力量。

正确理解传统文化与世界文明进步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孔子研究院时指出,孔子和儒家思想的很多观点方法,对人类文明思想宝库有很大的贡献,如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仁”“和”观念等。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是包容的,人类文明因包容才有交流互鉴的动力。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这些重要论述,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制高点,深刻阐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对客观世界多样性统一、复杂性协调、差异中和谐等观念的深刻含义,指出了中华民族文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重大贡献,鲜明提出了中国人民维护世界和平和文明多样性的国际主张,在世界舞台上彰显了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风采,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处理国际事务、实施国际战略中的独特优势。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指在社会生活中居于统治、引导地位的社会价值体系,它是一定社会意识形态的灵魂,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本质要求,集中反映了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意识和社会思潮具有强大的引领与整合功能。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整体工程中的基础工程,更是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引导力、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

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的产物,与古代中国的价值观有着本质的区别,即便是优秀的传统文化,也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同日而语。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民族文化在不同时代的前后相继,“现代”从“传统”走来的必然性和合理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表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否则我们的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应如此。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作为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层面,在整体上是对中华民族文明和世界文明选择性吸收、创造性转化的成果,尽管表述不同,但其中的某些思想要素,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难以分割的联系。先秦时期某些政治家和思想家关于富国强兵的思想,关于富民养民的思想,鸦片战争以后的洋务运动等,尽管有诸多不足甚至有某些严重的弊端,但追求富强是其中蕴含的明确的价值追求。民主观念,当然是现代的价值观念。但中国古代以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代表的民本思想,尽管绝非民主思想,但却又与现代民主有着某种相通之处。文明,在中国古代便有明确的论说。《周易》说:“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明确提出治国家者必须观察天道自然的运行规律,以明耕作渔猎之时序;把握现实社会中的人伦秩序,以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等等级关系,使人们的行为合乎文明礼仪。这里的文明,在本质上与现代文明相通,尽管并非完全同等。和谐思想也有类似情况,尽管中国古代的和谐理论和实践与现代社会的和谐有着巨大的时代落差及文明形态的差异,但“和而不同”的理念在全球化时代仍然有着重要的价值。追求和谐,建设和谐社会,是现实社会的需要,也是人们内心的渴望。

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具有鲜明的现代化特征,是社会主义的时代要求。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指的是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其价值取向是不断实现实质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即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努力实现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如果把这些内容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考察,不难发现,平等、公正的要求,在中国古代又何尝不是普通群众和进步知识分子以及开明的政治家的愿景。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忧患意识,等贵贱、均贫富的理想,可以说就是古代的平等思想,这种平等思想与现代平等思想有着价值追求方面的某种联系,尽管前者属于农业文明的范畴而后者属于工业文明的产物。

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直接相连。从思想内涵和表现形式看,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是对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的创新性发展。诚信,更是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质相连。“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这些基本价值,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给予创造性地阐释,就可在当今社会发挥巨大的作用。至于友善,那更是我国传统文化最为基本的理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都是倡导友善的体现,在今天仍然具有很强的合理性。

因此,今天我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获得思想资源和价值支持,我们不能背弃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要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清醒地认识和把握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自觉地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认真总结和推广我区各地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经验与做法,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见诸于实际行动。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这一工程才能根基坚固,现实基础深厚,营养丰富,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原载于《共产党人》2014年第2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