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具有现代价值。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主持学习时讲话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相信的是人性、秩序和道德。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传承文化命脉,重建民族信仰。

孙长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智慧,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具有现代价值。传统文化具有深刻的合理性内涵,不仅具有价值理性,而且具有工具理性。当前我们应该充分发掘文化资源中的精华和精神实质,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其现代转型和制度化,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主持学习时讲话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近现代以来,由于我们曾经长期处于落后挨打的状况,有些学者就把这种状况归咎于传统文化,从而不断有反传统的声音出现。直到现代,仍然有人认为传统文化与民主、科学是格格不入的,应该全面向西方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应保持清晰的头脑,对传统文化有正确认识,并且发挥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都谈到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继承和发展是文化自信的表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它深刻而广泛地影响了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优秀传统文化本身具有价值,即目的合理性,同时也具有工具合理性。我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中很多内容体现着人类理性的光芒,特别是其道德智慧和精神追求即使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生命力。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体现了人类理性,具有高度的价值合理性。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相信的是人性、秩序和道德。唐君毅说过:“儒家信各种道德实践之道,如仁义礼智;信人有能为仁义礼智之善性;信仁义礼智之悦我心;信人之自尽其此性此心,即能为贤为圣;信贤圣之可学而成;……信贤圣之德泽流行,与天德之流行,无二无别”,这样看来,与一些功利性的信仰相比,儒家信仰是一种优质的信仰。这种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对外在的神圣者的依赖,把神从高高的天上拉回人间,强调相信规律、相信人性、相信自己。因而在我国传统思想中往往不会出现基督教世界中“假如没有上帝,道德如何可能”的难题。

传统文化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强调对自然生命、文化生命以及宇宙生命的尊重和发展,这是一种非常开阔的胸怀,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无法泯灭的光芒。这种人文精神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应该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历史上,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很少有盲目排外之偏激,而是在兼包并蓄中不断发展。就如钱穆先生所说:“在中国史上,我们可以说,他既没有不可泯灭的民族界线,同时亦没有不相容忍的宗教战争。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新分子之羼杂,只引起了中国社会秩序之新调整,宗教新信仰之传入,只扩大了中国思想领域之新疆界。在中国文化史里,只见有‘吸收、融和、扩大’,不见有‘分裂、斗争与消灭’。”当代社会,我们应该力图发扬这种有容乃大的胸怀,力图开拓出民主政治和科学文化来。我们相信,只要不断完善发展这种精神,面向现代化,它一定能够在现代社会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工具合理性。传统文化在传统社会维护了社会生活秩序,创造了灿烂光辉的文明成果,它在个人心灵调适、社会稳定和发展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我国当代社会中,伴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出现了大量的社会问题,诸如精神缺失、职业道德沦丧、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等,这背后的一个重要的主观方面的原因在于精神和信仰的缺乏。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传承文化命脉,重建民族信仰。传统文化的信仰建基于天人合一,认为人应该承担起生命的担当,在这个过程中,个人生命、民族生命、文化生命乃至宇宙生命得以延续和发展,个人的永恒性在于与社会、民族、文化、宇宙的同在。这是不同于宗教的一种信仰,它把重心放在此在,放在现世,具有积极的、乐观的现实主义态度。随着科技和社会的发展,传统宗教信仰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传统文化的这种无神的信仰、精神的信仰与科学无违,与人类社会发展相符,如果诠释得当,必将能够在现代社会为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可靠的精神保障。

肯定传承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体现了文化自信,一方面是对历史的尊重,另一方面是对未来的信念。在传承传统文化上,应该反对两种错误观点,一种是轻易解构的文化虚无主义,结果只会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另一种是全盘肯定,不能区别糟粕与精华,形式主义地沿袭传统,结果只会是停滞不前。

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谈道:“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传承的内容,特别是作为其精髓的道德文化,需要我们用心体会,才能够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创新,为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和动力来源。

传统文化的精华是道德文化,其中包括对人性的深刻理解、道德理想信念等丰富的内容,构建了意义之网,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优秀道德文化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思想道德建设有很多相契合的地方,对其加以继承发扬,能够丰富文化建设的底蕴和深度。

道德教育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首先,生命精神的教育。传统文化秉持尊重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的观点,不仅仅是自然生命,更是文化生命、民族生命乃至宇宙生命的一种非常广阔的生命观,这种观点既是民族的,又具有世界性的价值和意义,客观上为与其他宗教及文化的对话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这种观点背后蕴含的是深刻的生命伦理观和生态观,与现代社会新兴的生命伦理、生态伦理有遥相契合的地方。

其次,责任精神的教育。在传统文化中,人的责任不仅有特定的位分责任,还有作为人的普遍责任。“成为一个儒者意味着在一个相互忠诚和承担责任的世界中获得一种成员资格,在这个世界中既施惠于人也受惠于人,这些忠诚和责任围绕着你,激励着你并且规定你自身的价值。”在传统文化中,责任不是被动地承担,而是主动的担当。传统文化的责任伦理既具有与西方文化不同的地方,又有相通之处,具有现代意义和价值。传统文化的责任观既注重目的理性,又注重工具理性,是一种目的与后果兼顾的伦理思想,它既不同于康德的义务论,又不同于密尔的功利主义,而是兼取二者之长,避免二者之弊。这种责任伦理思想把责任在空间上开拓到整个人类以及宇宙,在时间上延展到未来,与现代西方的责任伦理存在着共通之处,为文化之间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理论前提。总体看来,传统文化的责任观不仅具有理论上的意义,而且能够在现代社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当然它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完善。

再次,集体主义精神的教育。在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传统的观点与马克思主义存在着高度的一致。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传统儒家文化同样认为个人的实现要在社会中才能完成。传统儒家文化承认家庭的重要性,既尊重个人利益、家庭利益,又以群体利益为重。传统文化中集体主义思想实质上跨越了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分水岭,与现代我国社会提倡的集体主义有共通之处。传统思想力图在集体与个人之间实现一种动态的、合理的平衡,兼顾个人与集体的利益,不仅合乎工具理性,也合乎目的理性,体现了高度的圆融性精神和智慧,为当代我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和借鉴。

毋庸置疑,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华文明在历史上曾经长期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近现代以来由于种种内外方面的原因,我们曾经在100多年的时间里处于被动挨打的悲惨境地,这是不是传统文化造成的恶果?虽然有人把这种状况归咎于传统文化,不过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共识,即这并不是传统文化的过错,而是复杂的历史条件造成的。传统文化有关于人性、修养、道德境界等方面的深刻认知,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气质,缔造了悠久而灿烂的文明。并且,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处在不断发展之中,就如牟复礼所指出的:“尽管经历了漫长的融合,传统文化不断地将其理想进行扬弃、限定,折中其形式和力量,是以能屹立至今。”

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习近平执政以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省部级主要领导专题研讨班、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中央党校80年校庆上的讲话中都谈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求以文化为民族的精神支撑,延续精神命脉。他强调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育。

第一,学校途径。学校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径。在第二十三次全国高等学校党的建设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要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习近平在多次讲话中明确提出以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作为德育的重要思想来源和内容。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从小培养。学校是个具有教育功能的共同体,通过教师课堂的传授示范,利用集体的熏陶影响等方法,充分发挥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作用。在学校教育中,要确立对传统文化的认知认同,要把那些在历史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优秀精神文化发扬起来,并加以新时代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注重精神内涵,避免形式主义的倾向,形式主义的实质是空泛和浅薄,无疑是把本来极具生命力和活力的传统文化给扼杀了。

第二,政府途径。习近平多次在党的领导干部会议上强调传统优秀道德文化的重要性,这既是对领导干部道德修养提出的要求,也是对他们的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习近平看来,政府和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在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担负起责任。政府应该通过思想引领、舆论引导、大力发展文化事业等方法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政府要利用自己所处的舆论高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加强古迹、名人故居以及博物馆的建设和开放,让群众切身领略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道德境界,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第三,社会途径。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应该通过广播、报刊、电影、电视等多媒介、多渠道的方法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传统文化中,文化既是道德的,又是审美的,这不仅增加了艺术的思想性,也增强了道德文化的生动性和活力,值得我们现代的文化教育继承和发展。我们应该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通过报刊、电影、电视、网络视频等多种媒介促进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播,使得传统文化精髓通过文字、影像等方式“月映万川”般渗透到人们的心灵深处。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发展我国的文化产业,既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又增加文化产业收入,达到精神和物质双赢的目的。

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面临的问题

在看待传统文化上,历来存在着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传统文化是功利的,有的认为是德行目的论;有的把其看作是狭隘的家庭主义,还有的认为其是集体主义的,等等,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分歧,是因为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如若只是盲人摸象似的看到某一方面,以偏概全,那无疑是对其的误解。我们对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批判继承发展,就如涂尔干所说:“我们的道德信仰是长期发展的产物,是前后相继、小心翼翼的脚步、勤勤恳恳的工作、失败等所有经验的结果。我们也不能始终领会到解释我们道德信仰的原因,因为它们的起源非常遥远,而且十分复杂。因此,我们应该尊敬地对待它们,因为我们知道,人类在经过这些辛苦和坎坷之后,没有找到更好的东西。同理,我们也将保证,我们从中能够发现累积起来的更多的智慧,足以超越伟大天才的心灵。想要用我们自己有限的判断去校正人类经验的结果,这样做实在是太幼稚了。”用这段话来形容我们现在对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非常合适。我们应该尊重传统、尊重权威、尊重历史,当然,尊重并不是一味地盲从,而是理性地吸收和发展。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中,把传统文化全部否定的观点都是错误的,就如“文化大革命”,其对传统文化的极端仇视严重损害了文化的尊严和传承,破坏了人们的价值观。

我们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中,不应该执着于一字一句,而应该关注其体现的精神。我们应该用科学和理性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一方面承认传统文化思想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并不否认其中存在的模棱两可甚至相互冲突,在其体现出来的一贯的精神实质上去把握其精义。当前,我们也不应该拘泥于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而是在新的时代中,用现代术语包括西方文化的术语,结合科技和社会的发展,对传统文化思想进行现代诠释和发展,赋予其以现代价值和意义。

传统文化的思想中也存在着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其未能充分地看到人的道德行为的经济基础、社会基础、生理和心理基础等。首先,传统文化注重完美人格的培养,而缺乏对人格培养、道德塑造的经济基础的关注,难免脱离普通民众的需要,给人以一种镜中摘花、水中捞月的虚幻感。其次,整个传统文化都未能把道德认知及培育与现代心理科学、生理科学等学科联系起来,它强调心性、反思、自觉,而未能充分注重人的行为的生理基础和心理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道德理论及实践学说的深度和科学性。现代科学研究已经表明,人的行为与人的大脑、与其他人的行为都有密切相关性,所以,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在人文与科学的契合方面还需要进一步的发展。第三,传统文化过分注重道德理想、道德境界,仍然不免落入知识精英主义的窠臼,其理论对普通大众的吸引力是有待商榷的。其所推崇的理想和道德规范下所培养的人格和文化氛围,往往缺少竞争意识和商业意识,对社会经济发展难以产生推动作用。这正是我们今天的继承和发展中应该注意和克服的问题。

结 语

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这是对传统文化精神和价值的深度把握,为我们确立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调。

传统文化处在不断发展之中。我们的关注点不应该再局限于仅仅为传统文化思想做辩护和诠释,以此证明传统文化思想永恒的价值和现代意义,而是应该力图发展完善传统文化思想,实现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传统文化思想的制度建构,使其在现代社会重新焕发生命力和价值。杜维明先生指出:“在传统文化现代化的进程中,最大的问题当然是制度构建的问题,即怎样把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落实到现实政治的机制中,使之变成体现传统文化价值的助缘,而不是让传统文化的一些价值变为既有权威结构用以维护其既得利益和惰性的工具。这是传统文化所面临的非常大的挑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传统文化的价值,他们不仅关注理论研究,而且注重传统文化的实践,投身于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中。我国方兴未艾的“国学热”既说明了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需要,也说明了传统文化在今天依然有其影响和价值。

民族的未来不能从虚无中产生,我们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之上不断进步。传统文化思想的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了其不断发展的生命力,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不在于具体的规范,而在于蕴含其中的精神气质。我们应该很好地处理对待传统上的忠实与创造的关系,忠实是对传统文化精神的传承,创造是对传统思想的现代转型。从总体上看,传统文化思想中蕴含着合理而丰富的内容,能够对现代社会人们的安身立命提供可靠的精神支撑。传统文化构建了一个具有中国特点的文化理想、一套社会价值体系和伦理体系,充分体现了文化自信自觉意识,对我们当代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君毅.《中华人文与当今世界》(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437页.

[2]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2012,第151-152页.

[3]习近平.《“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根与魂》,人民网,2014年7月31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731/c40531-25376152.html.

[4][美]安乐哲.《和而不同:比较哲学与中西会通》,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229页.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第119页.

[6][美]牟复礼.《中国思想之渊源》,王立刚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第113页.

[7]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渠东,付德根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第235页.

[8]习近平.《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网,2014年2月17日,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2/17/c_119374303.htm.

[9]杜维明.《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大陆讲学、答疑和讨论》,三联书店,2013,第87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