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序的治疗过程

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序的治疗过程

时间:2022-05-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章着重介绍家庭治疗的基础概念,家庭疗法的治疗技术以及家庭疗法的治疗过程。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是将所存在的问题从个体转向关系的一种思考和实践。为了处理存在的症状,家庭和更大的机构在内的系统必须改变系统观以作为家庭治疗理论的基石,在实际运用中重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历程。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

第十一章 家庭治疗

家庭是个人成长的摇篮,也是其人际关系的起点和奠基石。家庭治疗大师韦特克曾说:“我们都被家庭编了程序。”家庭无论是在心理疾病的产生过程中,还是在心理疾病的治疗过程中都起到巨大的作用。只有认识到家庭对来访者产生了何种影响,才能找到来访者的问题症结,才能真正治愈他们的疾病。本章着重介绍家庭治疗的基础概念,家庭疗法的治疗技术以及家庭疗法的治疗过程。

第一节 概 述

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家庭治疗的特点:不注重家庭成员个人的内在心理构造与状态的分析,而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的互动关系上;从家庭系统角度去解释个人的行为与问题;个人的改变有赖于家庭整体的改变。家庭治疗是将所存在的问题从个体转向关系的一种思考和实践。为了处理存在的症状,家庭和更大的机构在内的系统必须改变系统观以作为家庭治疗理论的基石,在实际运用中重视家庭成员间的互动历程。目前家庭治疗领域内有代表性的五种学派分别为:结构式(structural)家庭治疗、分析式(analytical)家庭治疗、体验式(experiential)家庭治疗、策略式(strategic)家庭治疗、叙事式(narrative)家庭治疗。他们对于心理功能不良的本质的理论假设、对家庭模式的看法以及治疗干预的策略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因而形成了各有特色的家庭治疗学派。

一、理论背景

(一)社会背景

家庭治疗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战后的余波中,家庭突然的剧变和聚散制造了一连串的问题。例如,战时轻率成婚带来的压力、晚婚、婴儿潮、逐渐被接受的离婚对家庭的冲击、性别角色的转换等。许多不同背景的临床工作者,如精神科大夫、心理咨询室、婚姻咨询师、牧师咨询员等都加入了为大众提供心理治疗的行列。渐渐的,愈来愈多的临床工作者开始认识到改变家庭结构以及互动模式对于治疗问题行为或病症以及维持治疗效果的必要性。

(二)哲学科学背景

1.系统观

家庭治疗之核心在于系统观。它不把焦点放在个人的病理心理,也就是所谓的“神秘的黑匣子”上,它所关注并试图介入、改变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整个家庭的互动模式。没有一个人或一件事是独立存在的,他们同周围的人或事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和事件存在于相互影响和彼此互动的脉络中,也就是说,家庭成员彼此分担其他每个人的命运。

因而,家庭治疗师认为,把某个人的病症看作他个人的问题是不恰当的,其症状意味着他同周围的大系统(家庭、社区、社会)的互动出现了障碍。在个别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所谓的当事人,是整个家庭功能失调的表征者,家庭治疗师们称其为“被指认病患”(identified patient)。

2.循环因果关系

要更深入地理解家庭系统观,必须了解作为其基础的人工头脑学(cybernetics)这一方法论。

起初的人工头脑学的关键是交互决定论。以往,我们总是从线性因果关系(linear causality)来看问题,也就是说事件A以单一方向的刺激反应方式导致下一事件B的发生,A为前因,B为后果。这种看法可能适合去了解简单的机械状况,但用来处理家庭互动之类的复杂组织则非常不恰当。因为在家庭中某位成员的改变可能会影响其他所有成员以及整个家庭,受影响的家庭系统又会反过来作用于那个人,以连续不断的环状回路或者重复的连锁反应产生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家庭互动的历程是循环因果关系(circular causality)。举个例子,有一位患有焦虑症的高中生,小张。对他的问题的线性观察可能是:父母教养方式不当导致孩子产生问题。而循环的观察就可能是:母亲是一位事业有成的女强人,同在家中毫无地位的丈夫关系冷淡。母子关系一直非常紧密,母亲望子成龙。父亲同儿子关系疏远,他的教养观念同太太不同,但说了儿子也不听,甚至遭到太太反对,丈夫感到在家中被排斥、受冷落,于是除了工作就是打麻将。儿子18岁了,可还是害怕进入社会,怕与人交往。但是,待在家里又不满母亲的管束。母亲为儿子的问题烦恼,感到无助,并责怪丈夫没有尽到父亲之责,两人有时还因此吵架。儿子则更多地留在家中陪伴母亲。这个家庭互动就是交互决定论的典型情况。

(三)心理学背景

多年来,为保护医患关系的隐秘性,咨询师一直反对将来访者的家人纳入到治疗之中。弗洛伊德流派的咨询师将真实的家庭排除在治疗之外,而试图揭示无意识、具有投射性的家庭特点。罗杰斯流派也远离来访者的家人,他们为来访者提供了无条件的关注。医院的精神病医生也不鼓励家人来访,因为这些人可能会破坏医院的良好氛围。最早以家庭作为治疗对象的是心理学家与精神病学家阿德勒(Alfred Adler),他于20世纪30年代在伦敦对患精神疾病的儿童及其家庭进行座谈和心理教育。

20世纪50年代,又有一些新的发展为家庭疗法的产生提供了基础。一是精神分析治疗的关注点由单独考虑当事人内在心理冲突转移至考虑家庭人际互动在病症的产生和维持中扮演的角色。身兼精神分析师与儿童精神科医师的纳森·阿克曼(Nathan Ackerman)发表了首篇关于在家庭范围内用精神分析原则处理病症的报告,因而阿克曼被后人称为家庭治疗的开山鼻祖。二是生物学家伯特兰费(Bertalanffy)所提出的一般系统理论被应用到心理治疗中,其重点就是探索构成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是如何组织起来并如何产生交互作用的。三是学者对精神分裂症来访者的教养与家庭生活等问题的关注。四是儿童辅导与婚姻咨询两个领域的发展,使得家庭成员能以配对的方式接受治疗(如丈夫与妻子、家长与孩子),因此修正了强调单独治疗的传统模式。五是新的临床技巧——团体治疗,把小团体作为治疗对象的做法为家庭治疗把整个家庭作为治疗对象提供了范例。

二、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

(一)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

维吉尼亚·萨提亚(Virginia Satir,1916- 1988)是美国家庭治疗(Family Therapy)发展史上最重要人物之一,被视为家庭治疗的先驱,甚至被誉为“家庭治疗的哥伦布”(Goldenberg,1985;Mc Lendon,1999)。因为她的建树良多,她的两所母校威斯康星大学和芝加哥大学,曾分别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及“对人类杰出的贡献”金质奖章给她。

萨提亚是最早提出在人际关系及治疗关系中“人人平等,人皆有价值”的观点,她所建立的心理治疗方法,最大特点是注重提高个人的自尊、改善沟通及帮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症状(Symptoms)”。治疗的最终目标是个人达致“身心整合,内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疗法有很多地方与传统治疗方式不同,故被称为“萨提亚治疗模式(The Satir Model)”。

萨提亚模式在诸多家庭治疗理论中,一直是难以归类的派别,有的教科书将之列为沟通学派,有的将之纳入人本学派,究其原因,在于萨提亚模式不强调病态,而将心理治疗扩大为成长取向的学习历程,只要是关心自我成长与潜能开发的人,都可在这个模式的学习过程中有所收获。因这种以人为本位、以人为关怀的信念,她在进行家族治疗的过程中,发展出许多特别的活动,例如家庭雕塑、影响轮、团体测温,以及用一条白色绳索展现出家庭关系图,显示个人与家庭之间的心理脐带关系。这些活动均灵活地融合了行为改变、心理剧、当事人中心等各派心理治疗技巧,这也表示萨提亚并不抱持强烈的本位色彩,她尊重并实际运用不同取向的治疗方法,兼收并蓄。

(二)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

伯特·海灵格(Bert Hellinger),德国心理治疗师,“家庭系统排列”创始人。他年轻时是天主教神父,曾在非洲祖鲁族地区生活二十年,之后接受心理分析、完形疗法等训练。他发现很多个案皆跨越数代并涉及家庭其他成员,进而发展出“家庭系统排列”的许多新见解与新技巧。

“家庭系统排列”是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领域一个新的家庭治疗理念。作为社会性的生命,每个人都隶属于某些系统:他会是一个家庭的成员、某个社区的居民、某个组织的一员……而且他本人就是一个系统,一个由身、心各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大大小小的系统相互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系统。社会中的每个人就是在这样一个社会系统中孕育、出生、成长起来的。系统排列能够帮助人们去取得系统里隐藏的资料,因而对事情的处理有更清晰的了解。系统排列的技巧,用在企业管理、人事纠纷、未来选择等需要上,称为“组织系统排列”;用在心理治疗方面,则能够把一些深层的家族困扰找出和化解,称为“家庭系统排列”。

海灵格的家庭系统疗法以他个人为主导,在团体的代表帮助下对来访者进行治疗,以其个人超自然的感悟力抓住来访者与家庭成员之间的牵绊,指出解决之道,帮助来访者脱离牵绊获得新生

三、特点

(一)一切以“家庭”整体为重点

家庭治疗的一个基本观点就是,脱离只对“个人”关心的立场,而把注意力转移到“家庭”这个整体上。治疗所关心的不单是一个人小时候怎样被朋友欺负过、被母亲虐待过、考试时作弊过、吃饭的习惯不好或半夜常被噩梦惊醒等等。换句话说,进行家庭治疗时,要以“婚姻”及“家庭”的关系与系统为主要着眼点,少以“个人”的观点来探讨、了解心理与行为现象,即以夫妻的关系、感情、角色、沟通,或以婚姻的动机与发展等观点来了解家庭里的“夫妻”状况。并以家庭的结构、组织、功能、人际关系或家庭认同等来探讨家庭问题,而少以“个人”的内心状况,即思维、动机、欲望、心理症结等来分析心理与行为。

(二)采用系统的观点与看法

系统论认为,世界上所有现象都可划分为大小不同、层次各异的种种系统,而每个系统之间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一个系统会因各个子系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导致整个系统产生变化。再者,任何子系统内的变化,会影响到大系统的情况;反之,大系统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子系统的状况。彼此相互影响,改变其平衡状态。家庭治疗必须采用系统论的观点。比如,个人的心理状态会影响夫妻的关系,而夫妻的关系会影响到全家的行为与家庭气氛;反之,全家的行为会影响夫妻的情绪,而夫妻的情绪会改变个人的心理状况。再如,一对夫妻欲改变他们的婚姻关系时,需要夫妻双双努力;一家人想改变家庭行为时,需要全家人的协力合作,只靠个人的尝试,这一努力常会被淹没在其他家庭成员不想变化、家庭此系统想保持平衡的阻力之中。所以施行家庭治疗宜运用系统的观点,注意个人、兄妹、夫妻、家庭与大家庭各系统的相互关系与影响,要以系统论的观点来了解夫妻两人或一家人的因果动态关系,并且考虑系统的整体结果、意义与效果。

(三)以“人际关系”分析成员间的相互行为

跟婚姻治疗一样,家庭治疗也要注重人际关系,以相互间的人际反应来了解家人的心理行为。家中所呈现的夫妻、亲子、同胞关系均属于一种特殊的、私人性的人际关系。各个家庭成员间所发生的行为,要从人际关系的角度去体会、了解其性质;再者,所有两人的反应,都是“双方”相互影响而产生的结果。就算有时从表面上看来,只是一方在表现行为,另一方很少说话、表示意见,但这本身就是一种反应与影响,是很强烈地参与、影响对方,促成两者的行为反应。可见,家人的事,都是人际关系的总表现。

(四)以群体的观念了解全体家庭成员的行为

从家庭施治者及家庭行为研究者的角度来说,家庭是一个小群体。所谓群体,是指多数个体因某种目的而相处在一起,形成某种关系,包括组织、领导、维持沟通、产生关系与感情。家庭乃特殊的小群体,是由婚姻关系及有血亲关系的人员所组成,通常由父母及不同年龄的子女所构成,是私人性、长久性、发展性的小群体。因此要用群体的组织、权力分配、领导角色、沟通、情感与关系诸观念来把握其团体的心理与行为,同时要以“家庭发展”的眼光来了解家庭的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即随婚姻的关系及子女的出生、成长与分离而经历的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分而治之。由于家庭是由一群有特殊关系的成员所组成,有特别的感情,而且长久生活在一起,其心理治疗与一般心理治疗有所不同,需要注意一些基本的治疗原则:第一,淡化“理由与道理”,注重“感情与行为”。第二,抛弃过去,关心现在。第三,忽视缺点,强调优点。第四,只提供协助、辅导,不代替做重大决定。

由于社会与文化环境不同,家庭与婚姻制度和性质也会有所不同。因此,在实施家庭治疗时,要考虑其主体文化所强调的人际关系与价值观念,以及社会所期待的家庭关系。

复习巩固

1.家庭治疗有哪些特点?

2.家庭治疗领域内有代表性的学派有哪些?

第二节 基本理论与概念

一、人性观

萨提亚对人的看法是:第一,人本来就有能力活出丰富、喜悦的生活,人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实现这种能力。第二,人对事件的应对方式,是决定该事件有何结果的主要因素。第三,应对方式是人在最脆弱的时期(出生到五岁)学会的方法,人在这个阶段最缺乏信息,无法判断自己所学方法的效力和益处。由于这是最初的学习,而且是在非常脆弱的时期,所有人都会铭记于心。第四,人有能力转移、压抑、潜抑、投射、否认或扭曲自己与生俱来的各种能力,以顺应自己所感知的生存要求。第五,不论在任何年龄,大部分人都能学习新的思考方法和行为方式。第六,人会在生活中展现出自己的学习所得,把人的生命视为神圣的。

总之,萨提亚对人性持一种乐观的态度,她认为人性是善良的,如果有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真正发挥出来。相反,如果得不到适当的环境,人性的善良就会受到阻碍,人也会因此产生无能和无奈的负面感觉。

二、心理病理观

个体的问题被视为其家庭模式或习惯的一种表达或体现。也就是说将个体的问题视为整个家庭系统的症状而非个体本身的适应不良、生活史或社会心理发展方面的问题。这种观点是基于以下假设:个体的问题性行为可能存在某种和其家庭相关的目的,如家庭生活在无意识间维持了个体的问题性行为,或者是家庭系统尤其在发展的过渡期无法正常运转的体现,或者是家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机能不良的模式。所有这些假设都对传统的那种将个体问题及其形成过程归于个体内部的理论框架提出了挑战。

海灵格发现,在人身上的种种问题,例如,焦虑、抑郁、酗酒、吸毒、自杀、伴侣关系不和、亲子关系紧张,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很多人承接了家庭中上一代或前几代的问题模式,在现在的生活中表现出来,用共同受苦、共同受罪的方式暗地里表达对家庭的忠诚,这些是爱的表现,同时是盲目的爱,令我们不断复制家族中先人的问题模式,令自己无法把握当下,快乐地生活。它的工作重点是将个人问题背后“盲目的爱”呈现,打破这些潜意识中自动化的“纠缠模式”,转化为“觉悟的爱”,建设性的创造属于自己的生命。

三、基本理论与概念

(一)家庭

美国社会学家伯格斯(Ernest Brugess)和洛克(Harvey J.Locke)在1953年的著作《家庭》一书中,为家庭所下的定义是:家庭是被婚姻、血缘或养育等纽带联系起来的人所组成的群体,各个成员都以家庭作为其父母、夫妻或兄弟姐妹相互作用和交往的基础,从而创造出属于他们的共同的文化。这一概念反映出两个层面的含义:第一层含义即家庭的本质是由彼此之间的交流互动所建立和保持的人际关系;第二层含义则是家庭所具有的文化特点,这意味着家庭中的个人不可避免地受其家庭文化的影响,打上家庭的烙印。这两层含义对于我们从心理学层面来了解个人与家庭的关系非常重要。

家庭作为一个经由婚姻开始,通过生育而成长壮大的特殊生活群体,在心理层面上存在着这样一些特点:首先是家庭关系的“先天性”,除了婚姻之外,我们不能挑选自己的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不管你是否喜欢你的家庭成员,血缘或养育决定了这种关系是束缚性的,你只能适应和接纳。家庭的第二个心理层面的特点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往往是矛盾的,一方面在常年的共同生活中彼此依恋,相依为命,相互之间的爱和关怀很深厚,有强烈的情感认同;而另一方面,在相处过程中又时常会体验到对彼此的失望,还可能有相互之间的控制、权力争夺等现象,这些又会导致家人之间有不满甚至怨恨的情感。家庭的这种爱恨交织的特点有时也会体现在个人的心理问题上,因而应该引起关注。家庭的第三个心理层面的特点是家庭的“人际反应性”,即家庭中每个人的行为,都可能引起其他家庭成员的反应,而这些反应又会再次作用于个人,激发新的行为,如此反复,家庭中的一系列的行为和反应最终形成总体的结果。

(二)家庭生命周期

如同个人的生命有一个从生到死的周期一样,家庭也有一个从开始到结束的生命周期。家庭的生命周期也被称为家庭的发展阶段,指核心家庭所经历的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通常情况下,一个典型的完整家庭的生命周期往往始于婚姻关系的缔结,而结束于婚姻中的一方年老死亡,整个发展历程与个人的生命进程大致平行。在了解家庭生命周期之前,需要关注几个问题:首先,家庭生命周期最重要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几代人之间持续的相互影响过程,也就是说,在家庭发展的每个阶段,可能交叠存在着众多的代与代之间的相互影响。当祖父母辈面临衰老问题时,父母辈要应对的是孩子离家独立的现实,而子女辈则正忙着发展自己独立的事业或建立恋爱关系。几代人的发展和需求之间会出现相互影响,孩子离开幼儿园进入小学,不单只有孩子需要学习适应新的环境,整个家庭都必须重新调整。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家庭生命周期中的一些发展任务是所有家庭普遍需要完成的,例如对新生婴儿的照顾。但也有一些任务是由特定的社会文化决定的,例如中国文化中对孝道价值观以及对子女教育的强调使得中国家庭在这个方面的发展任务尤为重要。第三个需要关注的问题是,在现实生活中,从家庭生命周期的一个阶段向下一个阶段的转变很少能像下面的图表那样可以清楚划分。大多数转变不是很快完成的,而是需要经过很多年,比如子女进入青少年期,父母的适应任务可能就要花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此外各个发展阶段往往会互相融合。因此,家庭可能需要在同一段时间内应对各种问题,也可能需要在几个阶段内应对相同的挑战。正如格森(Gerson)所指出的,每一次转变都要求家庭有所改变,重新确定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组织力量以迎接新的家庭生命周期的挑战。

以下的图表摘录自卡特(Carter)和麦高历克(McGoldrick)的《扩展家庭生活周期:个人、家庭、社会视角》,他们在社会学家杜瓦尔(Duvall)和黑尔(Hill)的家庭发展结构图中加入了多代际的观点,使之更为丰富。

表11.1 家庭生命周期

注:原生家庭指个人出生和成长的家庭。

(三)家庭结构

根据家庭的代际数量和亲属关系的特征,可以将家庭分为不同类型:

1.配偶家庭指只有夫妻两人组成的家庭,包括夫妻自愿不育的丁克家庭、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家庭及尚未生育的夫妻组成的家庭。

2.核心家庭指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

3.扩展家庭是对应于核心家庭的一个概念,指由核心家庭中的夫妻的姻亲关系所延伸出来的,由两对或多对夫妻及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扩展家庭包括主干家庭和联合家庭两种。主干家庭指由两代或两代以上夫妻组成,每代最多不超过一对夫妻且中间无断代的家庭,如父母和已婚子女及孙子女组成的三代同堂家庭;联合家庭指家庭中有任何一代含有两对或两对以上夫妻的家庭,如我国传统社会中常见的兄弟结婚后不分家的大家庭。

4.其他家庭类型包括单亲家庭、隔代家庭、同居家庭、同性恋家庭等。我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家庭的观念,强调“子孙满堂”、“人丁兴旺”以及“家和万事兴”,大家庭乃至大家族同住的现象很普遍。现代社会中,随着西方文化的影响加深,以及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迁徙等,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小家庭成为最为常见的中国家庭结构,核心家庭类型的主导地位明显。

(四)家庭关系

家庭成员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称为结盟,它包括稳定的同盟、三角关系和迂回关系。稳定的同盟指的是,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家庭成员总是结成统一战线来反对另外一个或一些家庭成员。例如,一对年轻的父母带着6岁的女儿进入治疗室后,母亲不停地抱怨女孩从来不听她的话,父亲点头表示同意,孩子满屋子跑,就是不理母亲让她安静下来的指令和要求,父母希望得到建议去处理这个问题。治疗师发现这个家庭真正的问题在于缺乏约束,而问题的核心也许在于这对父母在制定规则和怎样管束孩子方面,持有不同意见甚至冲突。这样的家庭的常见模式是,孩子在制造麻烦时,父亲予以呵斥和管教,母亲则对父亲的呵斥和管教给予还击,母亲因此成了女儿的盟友,但是这样母亲并不能有效地管住女儿。如此循环,孩子的问题就成了母亲、父亲和孩子的三角关系中的一环。家庭治疗要做的是设法让家庭成员愿意且能有效地打破这种循环的三角关系。三角化的存在对于家庭来说是有其合理性的,其意义可能在于通过冻结直面相向的冲突而稳定家庭的关系。虽然并非所有的关系问题都涉及第三方,但大多数都是家庭中的成员或者家庭外的成员卷入到家庭其他两个成员的冲突中去。

(五)家庭规则

D·杰克逊(Don Jackson)最初观察到家庭成员的交流是遵循一定的家庭规则。他发现夫妻在婚姻生活中要共同面对很多问题,包括家务分工、家庭收入、社交、性爱以及子女教养等内容。在夫妻关系形成的初期,他们就开始相互交流彼此的观点,并表达自己对对方的期待,而这些期待也往往反映出社会所认同的性别角色,例如传统的男性赚钱养家、女性操持家务等等。在此后的家庭生活中,他们经过不断调整、适应,形成比较固定、人人遵守的行为模式,即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在家庭角色的互动中形成,规则的形成又进一步塑造了家庭成员的角色。从控制论的角度而言,家庭是一个由规则管理着的系统,家庭规则使得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遵循着家庭中已经形成的行为模式,这些模式使家庭成员明白,在家庭中哪些行为是被允许或被要求的,而哪些又是不被允许的。比如“放学回家后先做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不可以跟父母顶嘴”等等。

家庭规则可以是有形的、规定性的,比如“放学回家后先做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的例子。家庭规则也可以是无形隐蔽的,比如“跟妈妈要钱会比跟爸爸要容易,虽然她会唠叨,但最后都会给”。子女们都了解并遵循着这些规则。对于家庭而言,家庭规则可谓有利有弊,一方面,家庭规则给家庭生活带来秩序,一个严格的家庭往往有很多规则,而一个混乱的家庭则规则较少。家庭规则让成员们明白在家庭交往和互动中如何做出反应去得到想要的或避免麻烦。规则使家庭生活得以正常持续地进行。但另一方面,家庭规则也往往导致家庭成员角色僵化,因为家庭规则意味着家庭成员以重复性的行为方式互动,也就是说,在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时,家庭成员只会做出有限的反应。因而当出现问题时,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也是单一有限的,这就导致家庭失去了更多可能的选择和灵活应对的能力,也因而更容易陷入恶性循环之中。

例如,一个由父母和儿子组成的三口之家,父亲的精力主要放在工作中,而母亲则关注家务和儿子的教育,儿子不认真学习或有不良行为时,母亲通过批评、许诺、恐吓的方式加以管束。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使得他们的角色日益固定,儿子进入青春期后,迷上了电脑游戏,一开始是不按时睡觉,继而不写作业,最后出现逃学的行为,母亲仍用以往的方式应对,当不起作用时,母亲加剧了唠叨、指责和哄骗等行为的强度,但仍然没有太大效果。父亲对母亲的教育方式不以为然,但多年形成的“只挣钱不管闲事”的“家庭隐士”角色以及躲清静的想法使得他躲到了自己的工作中。母亲觉得自己孤立无援,操碎了心却无人理解,儿子觉得自己被唠叨的母亲逼得快疯了,而父亲则觉得儿子不听话,妻子太唠叨,在家里太压抑。这个例子反映出,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太过僵化的家庭规则往往使家庭成员一味重复失效的行为而无法做出更多选择。儿子、母亲和父亲分别困在他们“坐牢者”、“狱卒”和“家庭隐士”的角色中无法脱身。

家庭治疗的先驱萨提亚非常看重隐藏在家庭沟通模式中的无形的家庭规则。她在治疗过程中,特别强调帮助家庭找出那些从没被家人明确表达过,但家庭中人尽皆知的隐秘规则,尤其是那些引起家人焦虑、怀疑、痛苦情绪的隐蔽规则。例如,家人都知道但被禁止谈论的话题(位高权重的父亲与孩子的姨妈之间的婚外情;母亲酗酒的问题),或者不允许公开表达愤怒和消极情绪的规则(不可以在全家聚会时愁眉苦脸;不许哭),另外还有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或纠缠关系的规则(世界上只有父母才是可以信任的人;自家的事关起门来解决)。萨提亚认为功能失调的家庭规则会对个人的成长和成熟造成阻碍。她鼓励人们去发现自己原生家庭中那些不恰当的家庭规则,去修正或抛弃这些过时的、不再适用的规则。例如,关于说谎的规则,如果一个人来自于一个对孩子说谎严格禁止并严厉惩罚的家庭,这个规则可能在孩子成年之后仍对他/她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甚至可能导致他/她在社交上有困难或者有更严重的内心冲突,那么对于此人而言,修正或抛弃这条“无论何时何地,绝对不可以说谎”的家庭规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复习巩固

1.简述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人性观。

2.简述家庭的类型。

第三节 治疗技术

目前家庭治疗领域学派众多,它们对于心理功能不良的本质的理论假设、对家庭模式的看法以及治疗干预的策略都有着显著的差异,本节选择介绍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和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技术。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

(一)互动成分技术

互动成分技术以六个有关具体互动过程的自我问答式问题作为开始,这六个问题是:第一,我听到和看到了什么?第二,对于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一切,我给予了什么解释意义?第三,对于我所做出的解释,我产生了什么感觉?第四,对于这些感觉我又产生了怎样的感觉?第五,我运用了哪些防御方法?第六,在评价的时候,我采用了哪些规则?咨询师和来访者可以详细地对上述的所有问题进行探讨,以促进来访者的成长。

互动成分技术探讨了两个影响我们互动模式的因素:首先,我们加工信息所遵循的家庭规则;其次,我们的应对风格,它反映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并成为我们聆听、感受、反映、防御和评价的基础。互动成分技术可以鉴别出什么事我们已经学到,并将以前的学习经验替换为更加相关的、最新的、更加健康的互动方式。

(二)个性部分舞会

1.为聚会准备好引导者和主体

咨询师一般自己作为个性部分舞会的引导者,而那些愿意去接纳、转化并整合其各个部分的人就是主体,为了使主体做好准备,需要预先和他进行探讨,并找到他希望自己通过个性部分舞会整合过程达到的目标,目标越是清晰,整个体验过程也就越有说服力。同时,咨询师也需要做好准备,收集尽可能多的必要信息,对主体想要整合的部分形成清晰的印象。

2.让各个部分见面

各个部分的会面和互动拉开了整个聚会的序幕。主体和引导者分别站在场地两侧,观察角色扮演者的行动。就像在任何真实的聚会中一样,宾客们会随机地先后到达场地。在主体始终保持“隐身”的状态下,这些宾客可以依据他们的刻板印象或是歪曲的模仿形式发表自己的开场白,并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在每个个体进场之后,仔细地观察他们几分钟。每一位角色扮演者的姿态、手势和言语都是对他们所扮演的指定角色的体现。

萨提亚认为,正在审视的是自己各个部分的真实表现,而不是他们“应该”具有的表现。对于那些无法意识到自己拥有的各个部分的人来说,这种强调格外重要。一旦了解了自己所拥有的,就可以观察自身的各个部分,并且说:“是的,这就是我身上发生的一切。”而不是说:“是我身上那些部分让我这么做的。”

让各个部分停下来,并鉴别他们的感受。当这些部分持续会面到一定程度时,你可以宣布让大家完全定格,保持现在的动作。通常,在治疗过程的这一阶段,会有三次这样的暂停。首先,咨询师需要帮助主体清楚地看到,这些部分是如何应对、如何聚集,又是如何分开的。咨询师的指导一方面要来自对角色扮演的观察,另一方面则要将主体可能的反应纳入考虑。在这之后,询问每一个部分在角色扮演过程当中获得的个人感受。

3.出现矛盾

随着个性部分舞会的深入展开,某些部分之间的碰撞和摩擦渐渐开始变得明显。咨询师看到某些部分不断向前发展,同时另一些部分之间则陷入了僵局,他们无法再继续顺畅地交往下去。先让各个部分暂停,再让他们各自向自己想去的方向移动。同样,只要时机合适,都可以将行动定格,并且让每个部分与大家分享他的体验、想法和感受。

在不常出现的极端情况下,由于主体内心的争斗太激烈,他无法在这个冲突阶段识别各个部分。更常见的情况是,主体发现观察和验证各个部分对自己非常有帮助,因为这个过程常常可以为我们的内部加工提供新的洞察和视角。

4.转化冲突

在这个阶段,咨询师和来访者需要将各个部分进行转化,以解决冲突。转化冲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让各个部分互动,并达到协作的状态。第二,让这些部分在彼此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第三,让它们彼此接纳对方;第四,与主体一起审视思考整个过程。

一般建议从观众当中选出一位志愿者为每一次转化进行记录。如果主体能够在此之后获得一些书面材料以供参考,那么对于那些在聚会的实际过程当中并没有得到激发的知识,他也可以进行有效的整合。引导者需要帮助主体,让他能够渐渐了解和接受属于自己的各个部分。这也是迈向整合、自由并和谐地一起行动的第一步,同时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所有的部分都需要表现出它们如何才能与其他部分协调共处,以及怎样才能对其他部分有所帮助,让各个部分彼此接纳。当主体意识到了新的可能性时,可以让相应的部分通过行动将这种可能性展现出来。

5.举行整合仪式

让主体接纳并整合所有的部分。个性部分舞会技术能够产生的最成功的结果,就是让主体完全承认并拥有自己所有的部分。这样做可以让主体感到完整,并且充分意识到所有可以被利用的资源。当他重新审视自己时,常常会看到自己的荒谬之处。也许会奇怪为什么自己从来没有以另一种方式来思考或行动。当意识到自己拥有这样一种潜能,可以以更多爱意和友好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也许会将自己过去的某些行为看作是偷偷摸摸和报复性的。而当看到自己作为荒谬的讽刺形象出现时,又会忍不住大笑。这一悲剧和喜剧结合的形式强化了在个性部分舞会过程中学到的东西。在体验自身的转化之前,也许会害怕暴露自己所有的部分,而在这之后,来访者可以轻松地向别人展示它们,并且友好地对待它们。

(三)家庭重塑

家庭重塑(family reconstruction)技术是由萨提亚发展出的一种干预方法,它能够帮助人们重新整合进入原生家庭的历史和心理矩阵中属于自己的位置。作为萨提亚的主要改变手段之一,它同样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让我们可以重新看待我们的父母和我们自己,并以一种新的观念来看待现在和未来。这个技术包括三个阶段:预备阶段、重塑阶段、结束阶段。

1.预备阶段

主角,即家庭将被重新演绎的人,他在进入重塑阶段之前就被选定。主角和咨询师在一起要花费一段时间来事先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完成主角的家谱图、家庭生活编年史以及影响力车轮。这些工具将帮助我们澄清什么是主角想要改变的,并且协助我们探索主角原生家庭中的特定事实。

家谱图(the family map):画出个体的家庭及父亲和母亲的家庭,列出其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的日期,同时在每一个人旁边写出对他们的看法。

影响力车轮(wheel of influence):在一张纸中间画一个圆圈,写上自己的名字,由圆圈画出辐射状的线条,并在线条的每一个尾端上写上一些自出生到18岁中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人,并以简单的形容词句子描述他们对个体的影响。

家庭生活编年史(the family life chronology):列出由祖父母出生的那一年开始到现在,家中发生的事件、史实及发生日期,这些年表同时也要分成个体自己的家庭及父亲和母亲的家庭年表。

2.重塑阶段

咨询师完成了开始的准备,进行简单的介绍后,咨询师告诉大家主角的家族历史。一旦讲述完毕,并且主角吸纳了其中的大量信息之后,咨询师就可以让主角去选择并邀请在座的其他参与者来扮演在他童年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的其他人物。另外,咨询师还要在本身及主角和扮演者之间建立起某些契约,以此来加强彼此间的信任。

一般经典的家庭重塑内容有:雕塑原生家庭;雕塑主角父亲和母亲的原生家庭;雕塑主角父母的约会、求爱和婚礼场景;重新雕塑主角的原生家庭。家庭重塑通过两条路径来发挥作用,一是释放被压抑的感受,另一条是我们目前所知的局限。

3.结束阶段

当主角已经达到了更高的自尊、充满力量和希望的状态时,咨询师便可以结束家庭重塑活动了。结束的过程包括解除角色扮演者的演出任务,并花时间让每个扮演者分享她或他的体验、扮演角色的感受,或者个体自身产生的重塑效果。

(四)其他技术

1.冥想

冥想是常常用来激励来访者,引导其整理并内化学习的一种方法。经常会在咨询开始或者结束时利用一段冥想,冥想可以帮助来访者聚焦他们的能量、开放情感、平息内部对话。冥想通常的做法是邀请成员找一个舒适的位置放松,再引导成员自我欣赏和感激,促使个人自我接纳和觉察。

2.温度读取

温度读取技术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内部、两个人之间及多个人之间“温度”的方式,让小组成员分别从内部和外部来体验他们所处的人类环境。这项技术是通过让家庭成员相互分享自己的欣赏和激动、忧虑、担心和迷惑、抱怨以及解决的途径等信息,来帮助个体变得对自己和他人更具责任感。当小组成员为参加咨询而到达并聚在一起的时候,通过发现他们的感受来澄清和排除潜在的棘手情景。例如,在家庭中存在共同分享许多欣赏、埋怨、迷惑、新的信息以及希望的潜能。这项技术给了每个人一个机会,来吐露自己满意和不满意的地方。同时它提供了一个安全和信赖的氛围,让来访者可以用表里一致的方式来进行沟通。

二、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技术

(一)建立系统排列

首先是获取家庭的基本资料,从系统角度来看也就是所有可以影响来访者的人。咨询师首先询问大家庭中有没有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件,诸如家里是否有人过早去世?家里是否有人曾经犯罪?父母有无前度恋爱关系?家庭成员中是否有过艰难命运?孩子和他的亲生父母的关系是否曾被严重伤害?有没有一些人被强迫离开他的家人或祖国?成员中的父母是否有来自异国的?

其次确定需要参加排列的成员,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第一,孩子,包括死去的、流产的、堕胎的、送给别人的、失散的。第二,父母和父母的兄弟姐妹(不包括兄弟姐妹的配偶)。第三,祖父母,不包括他们的兄弟姐妹,但是也有例外。第四,曾祖父母,但影响比较少。第五,无血缘关系的,像前妻、前夫、父母的前任配偶、祖父母的前任配偶。因为前任让位之后才有现任的,所以他们也要算在家族系统里面。第六,被家庭成员剥削或是伤害的人,或是伤害家庭成员的人,也会影响其他的家庭成员。

排列时需要遵循的规则:(1)先到的人优先,现在的家庭比早先的家庭优先。(2)在系统排列中优先权的顺序是顺时针排列,后来的人站在先来的人的左边。(3)在同时进入家庭的男人和女人之间,通常是男人在前,然后才是女人。也可能有特殊情况,但总的原则是负责家庭外部安全的人拥有优先地位。(4)在解决问题的排列中,孩子们通常按出生顺序,老大靠在母亲的左边。孩子们站在父母的对面时,系统排列通常会更宽松一些。(5)死亡的孩子通常按出生的顺序站在兄弟姐妹当中。流产的孩子,如果他对这个系统很重要的话,坐在父母的前面、靠着他们通常会觉得好一些。(6)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被排列成相互面对面的时候,提示他们之间性行为已经中断了。(7)当所有的代表都面对一个方向时,表明正在寻找他们前面缺少的人。(8)当一个参与者有离开房间或者系统排列的冲动时,要怀疑有自杀倾向。

(二)家庭系统排列如何引起改变

家庭系统排列是如何引发来访者发生改变的呢?我们通过海灵格的一段话来进行解释,“如果来访者看到解决问题的排列画面,把它记在心里,并不试图主动地做任何事情,那么,他就会产生变化所需的巨大的力量。解决问题的排列画面好像是一个无意识的画面,如果你让它运作,它就会发生作用。如果你只是等时间,那就是再好不过了。就像大病之后渐渐康复一样,需要时间,只要过了一段时间,你就会再次康复。从完成解决问题的系统排列画面,到完全康复的过程可能会用几年的时间。并没有什么可测量的指标,但是你却能明确地看到结果”(海灵格等,2003)。

这也就是说,在来访者的家庭系统中,没有哪个人必须为了他的改变而改变,整个家庭系统的转变是来访者自己内在画面转变的结果。

(三)注意事项

在进行系统排列和寻找解决方案时,要考虑以下几点:

1.当事人的注意事项

(1)不要对一个角色的性格、行为和思想进行描述。(2)平心静气,把自己的精神集中在对家庭的“感触”方面,所有如何排列自己家庭的想法和计划都会干扰有用的信息。(3)在你为每一个代表寻找合适的位置时,用手带动代表,和他一起走到那个位置上,以便自己能感觉到这个代表到底排列在哪里,把他们稍微移动一点都可能会有很大的差别。(4)寻找适当的位置,不要固定他们的姿势和动作,不要告诉他们目光要看向哪里。(5)把代表们排列完之后,在系统排列的外围走一圈,做一些细微的调整,再一次说出每个人代表谁。

2.代表们的注意事项

(1)平心静气,集中注意力体会自己在这个位置上的反应。你的任务就是让这位置影响你,尽可能简单明了地把自己的变化报告出来。(2)避免根据见到的东西来断定自己应该有什么感觉。如果你什么感觉都没有,就实话实说。(3)无论你注意到这个地方对你有什么影响都要说出来,别理会可能是什么,特别是你的感觉和自己的价值观、道德观相违背时。(4)不要担心感觉到底是自己的反应还是这种情况下的反应,治疗师会识别的。(5)报告你感觉到的东西而不要解释,在感觉出现的时候信任它们。(6)只报告这个位置怎样影响你而不要有任何其他的意图,这包括在自己心中出现的某些想法和画面。

3.治疗师的注意事项

(1)要以找到解决方法为取向,必须寻找它但不能创造它,不是创造解决方法,而是根据系统排列中的提示去寻找它。(2)找出那些曾经被排除在外却仍然对系统有影响的人。(3)必须站在那些系统中被辱骂、被憎恨、被蔑视以及被遮掩的人的旁边。(4)寻找那些想离开、必须离开和必须让他们离开的人。(5)相信代表们的报告。(6)相信自己的感觉。

4.需停止排列的几种情况

(1)代表不太严肃。(2)当事人不能够集中精神,不能和每一个代表很好地接触。(3)代表没有寻找系统排列的“感觉”。(4)缺少重要的信息。(5)代表们出现兴趣分散的现象。(6)看不到解决方案。

三、其他常用的家庭治疗技术

(一)提问技术

从初次接触开始,治疗师就需运用良好的提问技术去发掘所需的临床信息。有四种提问类型:线型提问、环型提问、策略提问和内省提问。线型提问的特点是具有调查性、推导性,含有丰富的信息量,使用“这就是事实”的观点。通过此类提问获得的信息可以用来解释问题的原因。例如,关于孩子为何旷课的回答是“他不喜欢上学;他讨厌老师;他讨厌同学”。环型提问具有探索性,不再是将某个需要改变的人或事单独拎出来,此类提问的答案强调了家庭内部或与更大系统的互动过程。治疗师问,“在你孩子逃学那天,有什么不寻常的事发生吗?”这样有助于发现关系中的模式。策略提问或影响提问,其本质是挑战来访者。咨询师在此类问句中植入新的可能性,通常是具有特定导向性的,如治疗师可能问,“在这个问题上,如果你和前夫采取共同的养育方法,会怎样?”在这些问题里,治疗师都试图通过调整父母的行为以配合孩子的行为来打断现在的互动过程。内心提问则是不带任何导向性的促进家庭的改变。治疗师通过他们的提问试着动员家庭自发产生新的可能反应,比如“如果你的儿子有一些强烈的感受但是不愿意告诉你,你怎样才能让他知道你希望听到他的感受?”内省性提问能够促进改变却不对其进行指导。

(二)家庭作业

布置作业是为了促使家庭在生活中也能继续产生某些变化,具体包括悖论干预和症状处方(例如治疗师要求来访者故意保持或“加重”症状性行为或故意不让做那些合意的行为)、单双日作业(建议来访者在单日和双日做出截然相反的行为)、记秘密红账(治疗师要求家庭成员对来访者的进步和良好表现进行秘密记录)、角色互换(如请喜欢挑剔的丈夫亲自下厨做饭)、水枪射击或弹橡皮筋(让家庭成员以善意、戏谑的方式,直接对不合意的行为或关系进行干预)。

复习巩固

1.家庭系统排列时要遵循哪些规则?

2.简述家庭治疗中的家庭作业技术。

第四节 治疗过程

家庭治疗跟婚姻治疗或个人治疗一样,都需要经历一个大致的程序。但是因每个家庭的治疗所需,其程序会有很多变化,本节主要讲述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的治疗过程和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的治疗过程。

一、萨提亚家庭治疗过程

(一)早期阶段

1.对家庭治疗原则的解释,合同的建立:因一般人对家庭治疗尚无认识,在治疗开始时,宜尽早找机会简单说明家庭治疗的原则,使参与的家人有个初步的了解;并且说明治疗上宜遵守的条件及规则,以便能按规则进行。

2.治疗者的参与及被接受:治疗者要与家人熟悉,并彼此容纳接受,能够跟家人谈心,但也要保持治疗者宜有的威信,以便发挥治疗者的功效。

3.问题的寻找及改正方向的建立:经由家人描述的家庭生活情况,过去的背景与经历,目前所面对的困难,并参考治疗者观察家人行为反应所得印象,建立家庭问题的诊断,并与家人研讨治疗改正的方向。

(二)中期阶段

1.具体练习行为与关系的改善:不但继续增加家人对自己家庭问题的认识及改正的方向,更宜着重于心理与行为的更改。在家人相互反应过程中,练习新的适应模式,建立合适的处理方式。

2.处理阻力,调整全体“系统”的平衡变化:时时处理因更改新行为模式而产生的阻力。

3.处理及适应一层一层所发觉的问题:因家庭的生活及其问题是很复杂的,一样问题发觉且解决之后,随后又会发觉出现了新的问题,又得去处理。因此,治疗工作也得一层一层地继续下去,直到大致的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获得整体的改善效果。

(三)终期阶段

1.建立自行审查、改进家庭行为的能力与习惯:成功的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后,家人能运用治疗的经验,继续改善自己家庭的情况。因此,在治疗的终期,治疗者宜协助家人能建立自己审查自己家庭情况的习惯,并养成能自行改进自己家庭问题的能力。

2.保持家人建立长久的解决自己家庭问题的能力,就是把一家的领导权,由治疗者手中逐渐归还给其家庭领导者,让他们自己去执行其功能,恢复原秩序,发挥家庭的功能,能自主处理,并且能自救。

3.结尾与分离:对治疗过程做摘要,提示一家人的本身潜在力量,预祝他们自己继续发挥其功能,并与家人做分别的交代,让治疗者退出家庭,结束工作。

二、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序的治疗过程

家庭系统排列可以分成三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展示出家庭系统中的两种不同画面:一个是破坏性的画面,一个是解决的画面。系统排列的第一个阶段,呈现当事人的记忆和内在的画面,那个画面展示出运作在家庭中的隐藏动力,是非常主观的个人描绘。

1.呈现出当事人的记忆和内在的画面(破坏性的画面)。

此时咨询师可以对运作在系统里的系统动力做一些设想。代表们的反应提供了一些信息,作为对当事人叙述的补充。结合代表们的反应、系统排列的直观画面和当事人的资料,就可以为我们找寻解决的办法提供比较可靠的证据。

2.开始一步一步地不断试验,找寻新的画面。

这个画面要符合爱的系统平衡,能引出解决办法。这是一个新的排列,可以让当事人看到并感觉到希望的曙光,并存在着某些有治疗作用的选择。

3.在系统排列的最后一个阶段,让排列的画面确定下来,在爱的隐藏和谐的状态下,大家庭里的每一位成员都有了适当的位置和功能(解决的画面)。

如果当事人真正能够让这新的画面在自己心里起作用,那么排列的画面就能起到治疗作用,逐渐改变他们原有的状况。有些时候,解决问题的排列画面对家庭里的其他成员和治疗团体中的其他人都会有影响。在一个群体中,即使是一个很大的群体,能够很快地营造一种尊敬、轻松和欢笑的气氛,给旁观者留下很深的印象。反过来,治疗团体的气氛也会影响代表们,让人们更多地投入到别人的际遇中,从而保证每一次系统排列治疗的解决办法都是量身定做的。因此,解决问题的排列画面有非常强大的力量,可以在以后数年间持续地引起变化。

三、评价

家庭治疗是心理治疗的一种形式,治疗对象不只是病人本身,而是通过在家庭成员内部促进谅解、增进情感交流和相互关心的做法,使每个家庭成员了解家庭中病态的情感结构,以纠正其共有的心理病态,改善家庭功能,产生治疗性的影响,达到和睦相处、向正常发展的目的。国外研究表明家庭治疗针对各种精神疾病来访者均有较好的疗效,有助于协助家庭适应其发展历程中的各种困难,恢复正常的家庭结构,提高各种精神疾患的生活质量(Basahi,2002)。另外有研究发现家庭治疗联合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优于单纯用抗精神病药物,并能矫正病人的某些病态人格。

在以下一些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家庭治疗。(1)青少年的行为问题,如学习问题、交友问题和神经症性的问题,进食障碍和心身疾病,青年夫妻的冲突等。(2)当家庭成员间有冲突,经过其他治疗(个体治疗)无效的,或是在个别治疗中不能处理的个人冲突,或是家庭对个别治疗起了阻碍作用,可以寻求家庭治疗。(3)症状虽反应在某人身上,反映的却是家庭系统有问题、家庭过于忽视或过分焦虑患病成员的治疗、家庭成员要求参与某个病人的治疗、家庭中有一个反复复发的精神或心理疾病患者、家庭中某人与他人交往有问题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家庭治疗。(4)精神病发作期、偏执性人格障碍、性虐待等患病者,不考虑首选家庭治疗;如果有其他肯定的精神病理问题,如心理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家庭治疗可作为辅助手段。

家庭治疗存在的不足:一是有些治疗者在辅导家庭时,很少去关心到个体,只要求“整个”家庭可以运作得更好。二是在多元文化咨询中的限制,有些家庭系统取向染有浓厚的价值观色彩,因而往往跟来自某些种族与文化背景的当事人的价值体系格格不入。

生活中的心理学

裴裴,15岁,广州人,总是不回家,不愿上学,有一年多的性经历。目前有个男朋友,没读书,在社会上混。因父母担心而被送进青少年教育基地,有差不多两个月时间了。刚来一个多礼拜,在我的团体咨询课上,唯有裴裴的表现跟其他女孩不一样,每一句的表达都是带着伤心的眼泪,给人的感觉是内心极度的脆弱和不堪一击,其他的行为辅导员也都是这样的评价和反应。似乎跟她母亲口中所说的喜欢跟其他不好的人混在一起,如何不听话、不回家等不良行为极不相符。

通常孩子学习一个半月后,家长会过来配合学校和孩子接受家庭治疗,要求全家人一起过来,跟孩子一起共同参与,真实呈现家庭的日常互动模式,因为孩子的性格特征跟长期以来与家人,尤其是与父母的互动模式有很大关系。要解决孩子的问题,关键要看孩子背后成长的家庭背景,以及跟父母的互动模式,并且让每一个家庭成员亲眼见证。

我进咨询室之前,裴裴的父母还有姐姐已经在咨询室等候了。进去之后,整个咨询室给我的感觉显得异常的安静。

咨询师:你们好!

妈妈:老师好!

咨询师:上完亲子课程,见了孩子之后,觉得她这段时间怎么样?

妈妈:感觉她改变了好多,她以前在家里不跟我沟通,在外面跟其他人混在一起,不好好上学,让我们好担心……(以前跟妈妈交流,觉察妈妈习惯的表达方式就是:顾着自己表达,至于对方是否有接收到,很少注意到,同时也观察爸爸跟姐姐的表情,显得很平静,感觉不到他们对裴裴的关注)

咨询师:姐姐,你跟妹妹年纪差不多,你会不会跟她走得更近些,妈妈所说的妹妹过去的行为表现,你是怎么看的?

姐姐:我平时跟她有交流,她也不怎么听我的,太过分的时候,我也会骂她。

咨询师:像她这么大的时候,是否也有过妹妹同样的经历和感受(姐姐现在21岁)?

妈妈:她听话多了(妈妈抢答女儿的问题)。

咨询师:姐姐,你觉得呢?

姐姐:那时也感受不到妈妈有多担心,现在长大了,才觉得自己很任性。

咨询师:那是不是说妹妹现在没有能力去体会到父母的担心,所以有些行为让父母很不接受,你能感受到吗?

姐姐:其实以前我也有这种感觉,不想待在家里面,因为父母总是吵架(低着头,流着眼泪),好烦……(咨询师开始觉察在一旁一直不出声的父亲)

咨询师:裴裴爸爸,我发现您一直都没有怎么说话,平时在家是不是也是这样?比如大家存在分歧的时候,您都是怎么处理呢?

爸爸:我说她们又不听,后来就不说了,都是她妈妈在管……

妈妈:他什么都不管的,家里什么都是我在操心……(她的语气似乎在抱怨她丈夫的回避和不理睬)。

咨询师:爸爸是这样的吗?

爸爸:我平时跟她讲道理,她什么都不听。跟孩子交流要跟交朋友一样,不要老是这么严肃,她又不听,所以我懒得理,也不想跟她吵,宁愿在外面不回家……

裴裴:所以每次你们吵架,妈妈就把脾气撒在我们身上……

妈妈:是啊,你们都怪我,我有多么的不容易,你们理解吗?在单位工作不好,领导要批评;在家要照顾你们姐妹的生活学习,你爸爸什么都不怎么管……(说着眼泪哗哗往下流,似乎这么多年的委屈和压抑顿时倾泻而出,怎么也止不住……)

咨询师:妈妈,感觉你很不容易,有好多的委屈,平时怎么去宣泄呢,会跟孩子和丈夫表达吗?

妈妈:这么多年,我从来没有跟任何人讲过,都是自己一个人去默默承受。(擦干眼泪)刘老师,其实我们以前家里是一无所有,我们姐妹多,只能靠自己奋斗,建立家庭、买房子、买车子,所以工作中特别拼命,在单位也是个领导,有时在单位工作不顺心,可能会把情绪带到家庭中来……

咨询师:所以你工作上的不顺心也好,跟你先生不经意的一次争吵也好,也许你们父母自身觉察不到,事实上也可能是造成孩子离家出走的原因之一,因为她们不理解你的难处,原来你身上背负着很大的压力,你觉得是这样的吗?(转向孩子)你们以前有理解过妈妈其实是有很大的压力和委屈吗?

姐妹:没有,她从来没有跟我们聊过。

咨询师:我们刚才可以看到,其实每个家庭成员在他扮演的角色中都会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和不同程度的压力和委屈。孩子有觉得父母之间的不合,为什么让我们去承担。父母也有,为什么我这么辛苦你们还是不听话,让我们担心。如果我们之间不去沟通和表达,让对方去了解你自己,那么就会产生误会和不理解,当这种误会和不理解越来越深的时候,就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问题。例如孩子离家出走,夫妻关系不合等。所以一个家庭的和谐,是需要每一位成员去付出和承担的,大家明白吗?来,裴裴跟姐姐过来,坐到父母的中间,如果愿意的话,去给父母一个拥抱。

裴裴跟姐姐过来给妈妈一个深情的拥抱,这时,妈妈和爸爸脸上同时露出了会心的微笑。

复习巩固

1.简述萨提亚家庭治疗过程。

2.简述海灵格家庭系统排列过程。

拓展阅读

一个俄狄浦斯再世案例

有一种很奇怪的病情转移(shifting disturbance)的现象,那就是病人常常在医院有所好转,但是一回家病情就会恶化。有这样一个俄狄浦斯再世的奇怪个案:萨尔瓦多(Salvador)治疗一个住院的年轻人,他因为试图抓瞎自己的眼睛而多次入院。这个年轻人在医院表现正常,可是每次回家就会有自残行为。似乎他只能在精神失常的世界,才能变得精神正常。

后来得知这个年轻人和母亲非常亲密,在父亲神秘消失的七年中,他们的关系变得越发紧密。父亲是个病态赌徒,他在被宣布失去法律的行为能力之后很快就消失了。有谣言说他曾被黑手党绑架。当父亲非常神秘地归来时,儿子却开始有了奇怪的自残行为。或许他是想将自己弄瞎,这样他就不能看到自己对母亲的迷恋和对父亲的憎恨。

但是这个家庭不在古代,也不在希腊,萨尔瓦多也比诗人要更加实用主义。所以,他首先通过和妻子直接对话,挑战父亲去保护儿子,接着挑战父亲蓄意贬低妻子的态度,这使得她觉得更需要儿子的亲近和保护。治疗对于家庭的结构是个挑战,当时精神科的同事认为,将这样的年轻人送回家庭是很危险的做法。

萨尔瓦多质问父亲:“作为父亲,儿子在危险中,你所做的是不够的。”

“那我该做什么?”父亲问道。

“我不知道”萨尔瓦多回答说,“问你的儿子。”接着,若干年来第一次,父亲和儿子开始对话。正当他们没什么话好说时,萨尔瓦多对这对父母做出这样的评论:“用一种很奇怪的方式,他在告诉你们他愿意被看成是一个孩子,当在医院的时候,他23岁;可是一回到家,他就变成了6岁。”

这一个案最戏剧性的地方在于彰显了父母有时候怎样运用他们的孩子作为缓冲器去保护他们自己不能处理的亲密关系,而孩子又是怎样接受了这个角色。

对于那个可能成为俄狄浦斯的年轻人,萨尔瓦多说,“你为了母亲要抓伤自己的眼睛,于是她就有些事情可以担心。你是个好孩子,好到要为父母牺牲自己的孩子。”

这一个案以及其他类似的个案说明家庭是由非常奇怪的联合组成的,他们互相伤害但却不轻易放手。很少有人用彻底的恶意来攻击家庭,虽然这些观察背后存在着令人厌恶的潜流。家庭治疗的官方故事是尊敬家庭体系的,但或许我们没有人能忘却青春期的那个想法:家庭是自由的敌人。(http://www. psychspace.com/psych/viewnews- 8909)

小结

1.家庭治疗是以家庭为对象实施的团体心理治疗模式,其目标是协助家庭消除异常病态情况,以执行健康的家庭功能。

2.家庭治疗认为个体的问题行为源于:(1)可能存在某种和其家庭相关的目的; (2)家庭生活可能在无意识间维持了个体的问题行为;(3)可能是家庭系统——尤其在发展的过渡期无法正常运转的体现;(4)是家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机能不良的模式。

3.家庭的生命周期也被称为家庭的发展阶段,指核心家庭所经历的从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

4.家庭成员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称为结盟,它包括稳定的同盟、三角关系和迂回关系。

5.家庭规则在家庭角色的互动中形成,规则的形成又进一步塑造了家庭成员的角色。

6.萨提亚的家庭治疗技术有:互动成分、个性部分舞会、家庭重塑、其他技术。

7.萨提亚家庭治疗过程是:早期阶段,确立家庭治疗原则,寻找问题并找到解决方向;中期阶段,具体练习行为与关系的改善并处理阻力;终期阶段,建立自行审查、改进家庭行为的能力与习惯,归还领导权以及恢复家庭秩序。

关键术语表

家庭治疗 家庭 家庭生命周期 家庭重塑 家谱图 影响力车轮 家庭生活编年史

本章复习题

1.由父母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被称为(  )

A.配偶家庭

B.核心家庭

C.扩展家庭 

D.隔代家庭

2.家庭成员之间结成的同盟关系称为结盟,它包括(  )

A.稳定的同盟 

B.三角关系

C.迂回关系 

D.变化关系

E.共变关系

3.萨提亚家庭治疗技术中的影响力车轮是(  )

A.画出个体的家庭及父亲和母亲的家庭,列出其出生、死亡、结婚、离婚的日期同时在每一个人旁边写出对他们的看法。

B.在一张纸中间画一个圆圈,写上自己的名字,由圆圈画出辐射状的线条,并在线条的每一个尾端上写上一些自出生到18岁期间对自己有重大影响的人,并以简单的形容词句子描述他们对个体的影响。

C.列出由祖父母出生的那一年开始到现在,家中发生的事件、史实及发生日期,这些年表同时也要分成个体自己的家庭及父亲和母亲的家庭年表。

D.用雕塑的方法,将语言文字转化为行动,摆出家庭成员的典型姿态,使家庭成员历经其生活中某一特定的过程。

4.下列哪些是家庭治疗技术中的家庭作业(  )

A.悖论干预和症状处方 

B.单双日作业

C.记秘密红账 

D.水枪射击或弹橡皮筋

E.合理情绪自助表

5.家庭治疗认为个体的问题行为来自于(  )

A.可能存在某种和其家庭相关的目的

B.家庭生活可能在无意识间维持了个体的问题行为

C.可能是家庭系统——尤其在发展的过渡期无法正常运转的体现

D.是家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机能不良的模式

E.童年的不良经历

6.“具有调查性、推导性,含有丰富的信息量,使用‘这就是事实’的观点,通过此类提问获得的信息可以用来解释问题的原因”的提问技术指的是(  )

A.线型提问 

B.环型提问

C.策略提问 

D.内省提问

7.在海灵格的家庭系统排列中,需停止排列的情况有(  )

A.代表不太严肃

B.代表没有寻找系统排列的“感觉”

C.缺少重要的信息

D.当事人情绪激动

E.当事人不能够集中精神,不能和每一个代表很好地接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