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病人的心理护理

病人的心理护理

时间:2022-03-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为克服这种恐惧情绪,护士应给病人有力的心理支持。对于特殊检查,事先交代明白,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因此,对疼痛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护士只有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才能提高病人的疼痛阈。对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要进行耐心劝解,以防止影响其他病人。4.暗示与护理 受暗示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心理现象。这三点是使病人易于接受积极暗示的重要条件。

(一)依据病人的情绪进行心理护理

1.恐惧与护理 恐惧(fear)是由某种危险因素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在临床上常见的恐惧因素主要有下列诸多方面。

(1)医院的特殊场所和特殊气氛:如洁白肃穆冰冷的环境,危重病人的抬进抬出,抢救病人的紧张气氛,黑暗环境中进行的检查等,都会给病人带来恐惧感。

(2)临床的处置和特殊检查:除注射、输液和输血外,还有痛苦的骨髓穿刺、碘油造影,做胃镜、膀胱镜检查等。如果在做脑血管或心血管造影前,医生说:“家属要签字,有千分之一的死亡率。”这样的一句话,足可以让病人产生恐惧感。

(3)害怕手术:对手术的恐惧是普遍的,只不过程度有轻有重而已。临床上经常遇到有的病人临近手术而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进入手术室就吓晕过去。

(4)消极暗示:使病人产生恐惧的消极暗示很多,如同类疾病病人预后不良的信息,社会上关于自身所患疾病的荒谬传说及某些病人的过分渲染等。

(5)患预后不良或危及生命的疾病,如截肢、摘除某器官或患癌症等。

为克服这种恐惧情绪,护士应给病人有力的心理支持。首先,在病人可能产生恐惧情绪前,向病人介绍情况,使他们有充分的心理准备;第二,在进行某些手术或检查前,给病人以积极暗示,帮助病人放松训练;第三,以和蔼、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表现出权威和尊重,使病人对医护人员有依赖感;第四,处置操作要娴熟、稳重、准确,给病人以安全感。

2.焦虑与护理 根据医学心理学工作者研究,病人产生焦虑的原因主要有下述几个方面。①人际关系紧张,环境陌生;②诊断不明确;③疗效不明显;④病人是家庭支柱,对老人孩子牵挂惦念;⑤经济负担重;⑥恐惧情绪的延续;⑦疼痛;⑧怕失去事业,怕失去生活能力,怕失去爱情等。

焦虑情绪的表现因人而异。由于其心境持续地处于焦虑状态之中,典型表现为长吁短叹、愁眉不展、坐立不安,似乎将灾难临头。有的反复诉说内心的不祥预感。有的自我沉思,默默抑制痛苦的心情。有的自暴自弃,拒绝服药治疗。有的大发脾气,做出越轨行为,甚至毁伤自身躯体,乃至自杀。

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首先要主动接近病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查明原因;第二,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了解有关诊断、检查结果,介绍有关知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强康复信心;第三,安排一定的消遣娱乐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解除无聊感,分散注意力;第四,引导病人适当发泄,倾诉郁积。

有的护理专家对于如何解除病人的焦虑情绪,提出了以下八条措施:

(1)靠护理工作者的机智敏锐的观察,查明原因,进行疏导。

(2)在医疗保护制度允许的情况下,让病人及时了解病情及检查结果。

(3)解除病人的孤独感,护士主动接近病人,进行有技巧的谈话。

(4)保护病人的自尊心,使病人感受到受人重视、受人尊敬,有独立人格。

(5)使病人感到,得到了妥善的治疗、护理,增强对医院的信赖,增强恢复健康的信心。

(6)经常变换体位,做些轻微活动,使肌肉放松,消除紧张情绪。

(7)调动病人的积极性,了解周围环境,了解对自己的治疗和护理计划。对于特殊检查,事先交代明白,使病人有良好的心理准备。

(8)进行必要的消遣活动,如散步、娱乐等,以解除病人无聊乏味的孤寂心情。

3.疼痛与护理 疼痛是疾病中最普遍、最重要的征象与症状,总是伴随着消极的情绪。因此,对疼痛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

(1)掌握病人疼痛的情况:医护人员要善于敏锐地观察病人的疼痛反应,耐心听取病人的诉说。要了解疼痛发作是首次还是持续性的,疼痛的性质、程度、部位等。脸色痛苦、紧皱眉头、咬紧牙关、握紧拳头及深沉的呻吟,都表示痛得厉害。有些意志坚强或受过某种训练的人,可能痛得咬破嘴唇、大汗淋漓,却不吭一声。护士要特别关心他们,从他们的外部反应体察他们疼痛的程度。

(2)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病人的疼痛反应是很不愉快的感觉。如护士对这些反应置之不理、缺乏同情心,特别是对一些不加克制或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表示反感,对神经症所致的功能性疼痛主观地认为是无病呻吟等,都会使病人的疼痛感增加。护士只有设法减轻病人的心理压力,才能提高病人的疼痛阈。病人情绪的稳定、良好的心境,精神放松,可以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Mocc指出:“通过调整护患关系,能够缓解成年人的中度疼痛。”护士要恰当地向病人解释疼痛的机制,理解病人的痛苦,安慰病人。对行为反应过激的病人要进行耐心劝解,以防止影响其他病人。对强烈克制的病人,给以鼓励,并允许他们呻吟。对疼痛强度突然改变,变得尖锐而严重的持续疼痛的病人,非但不能训斥,而应慎重对待,看是否有器质性改变。

(3)通过心理治疗缓解病人的疼痛:疼痛既有生理原因,又有心理原因,所以通过心理治疗可以帮助病人缓解疼痛。首先,分散注意力可以有效地减轻病人疼痛的知觉,可把注意力集中于阅读、看有趣的电视节目或与来访者谈话等活动上。其次,事先进行疼痛知识的教育,可以改变病人的疼痛反应。例如,对孕妇进行教育,使之认识到生育是全家盼望的喜事,而并非痛苦,消除恐惧心理就可减轻疼痛。对有些可能造成痛苦的诊断和治疗手段,要主动告诉病人过程如何、目的何在以及病人应如何配合等。

另外,催眠疗法可以减轻疼痛,因为处于催眠状态的病人对施术者的言语暗示很敏感,所以对疼痛的感受性降低。牙科医生在病人催眠状态下拔牙、烧伤病人在催眠状态下换药等均有很好的效果。另外,如保持环境安静,减轻不良情绪刺激,争取家属配合等措施,也可减轻疼痛。

4.暗示与护理 受暗示是人的正常心理活动,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产生的心理现象。暗示既能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变化,又能影响人的生理活动变化,所以,消极的暗示可以导致疾病,积极的暗示又能治疗疾病。尤其是病人,因为对自身疾病异常关注,注意力总是集中在与自身疾病有关的现象上,所以暗示感受性更强。病人十分留神医务人员的言谈话语,而且总是向不好的的方面去联想。因此,医护人员必须十分重视暗示在心理护理中的重要作用,巧妙地对病人进行积极暗示,努力克服和避免给病人以消极暗示。

在临床上怎样使病人受到积极暗示呢?从护士和医生本人来说,一要严肃认真;二要服务态度好,对病人体贴入微;三要庄重、大方、亲切待人、有威信。这三点是使病人易于接受积极暗示的重要条件。至于具体做法,要因人、因病而异。比如,有人害怕打针,护士可以非常自信地说:“我打针保证让你不痛”。如果有住院病人失眠,护士可以给安慰剂,暗示这是最好的安眠药。就止痛来说,据实验,有30%的病人可以蒸馏水代替普鲁卡因,75%的疼痛病人以生理盐水暗示为哌替啶(度冷丁)可以减轻疼痛。一位癔症性感觉缺损的男性病人,几乎走遍了全国各大医院,花钱数千元,一直没治好病。最后以维生素B2(核黄素)暗示为特效解毒灵,一次就把病治好了。护士如能掌握催眠术,就可以对需要暗示的病人进行催眠暗示。如癌症病人后期疼痛难忍,可以通过催眠缓解疼痛;烧伤病人吃饭、换药困难,都可在催眠当中进行;有的产妇对分娩恐惧,也可在催眠中分娩。

在临床上不仅要想方设法对病人进行积极暗示,还要注意防止对病人的消极暗示。有些医源性疾病就是受消极暗示发生的。例如,在某医院眼科手术台上,医生、护士一起正用银针为一老年病人剥离白内障。护士拿起银针对医生说:“你看,这根针天天消毒是不是生锈了”。听了这句话后,老太太的眼睛留下了“后疑症”,总是视物模糊,感觉眼里有锈,认为是手术事故。这说明,医生、护士在病人面前说话一定要谨慎,稍不注意就会造成医源性疾病。再有,病人之间的相互消极暗示也应当引起重视。有位病人胃次全切除术后,对同室即将手术的病人讲如何痛苦难忍,结果另一个病人一进手术室就吓得虚脱了。所以,当抢救危重病人时,最好及早离开原病室,到隔离间进行抢救,否则会给其他病人带来强烈的消极暗示。

护士要努力学习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技术,运用音乐疗法、暗示疗法、催眠疗法等,综合发挥语言、药物和医疗等暗示作用,对缓解病痛都有较好的效果。

(二)讲究语言艺术

1.伤害性语言能致病 直接刺激性语言,如怒斥、指责、讥讽、威胁等语言。

(1)消极暗示语言:例如,有个病人害怕手术,提心吊胆地问护士:“胃大部切除手术有危险吗?”护士说:“那谁敢保险,反正有下不来手术台的。”结果该病人当时拒绝手术,拖延了治疗。

(2)窃窃私语:医护人员之间在病人面前窃窃私语,或许有一言半语被病人听到,便自觉不自觉地与自己的病情联系起来,常会产生不良后果。

2.良言能治病 见医护人员的语言与沟通技巧章节。

3.护理语言艺术

(1)如何接近病人:初见时应主动搭话,根据病人的年龄、职务、文化修养和人群习惯选择合适的称呼。

(2)怎样让病人说话:有人说“问话是使对方开口的百宝钥匙。”的确,恰当的问话可以按你的意图引出病人许多话来。但也应注意对病人不愿告人的事不问,对能勾起病人痛苦的联想、影响病人心境的事不问,对病人不熟悉或不懂的事不问。

(3)说话要看对象和情势:说话要因人而宜。急性人喜欢开门见山,慢性人则愿慢条斯理;思维型人讲究语言逻辑,艺术型人的语言富有风趣;老年人的语言唠叨重复,儿童喜欢滑稽有趣。说话也要因势而宜。对急性痛苦病人语言要少,话语间要给以深切同情;对长期卧床病人,语言要带鼓舞性;对抑郁或躁狂人格的病人,语言以顺从和因势利导为宜。

(4)怎样宽慰病人:安慰性语言、鼓励性语言和劝说性语言可统称宽慰语。使用宽慰语时,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祝愿只是吉利话,病人听后虽有几分满意,却得不到安慰;②怜悯不是宽慰,反使病人加深疾病痛苦的感受;③鼓励和劝说才能使病人看到光明前途和人生的意义,受到鼓舞,坚定生活的信念;④护士应重视语言修养,加强学习,掌握更多的词汇,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准确的表达出客观上千变万化的事物;还要学好普通话,忌说方言土语。

(三)发挥药物积极的心理效应

1.药物的生理效应与心理反应 药物有生理效应。但是,服药的是人,人是有复杂心理活动的。研究表明,病人服药后,既产生生理效应,同时又产生心理效应,而且心理效应能影响生理效应。积极的心理效应可以加强药物的生理效应,消极的心理效应能削弱药物的生理效应。

药物心理学研究认为,药物的名称、商标、包装、产地、颜色、剂型、价格等均可使药物起到某种心理效应。给药医生的权威性和护士给药时的语言、神态等,也使药物产生一定心理效应。据资料报道,127名患高血压、慢性肝炎、溃疡病和神经衰弱的病人,由药物心理效应使其疾病改善者达50%以上,其中高血压病人高达81%。病人对药物名称、包装、剂型、价格和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四项所起的心理效应统计依次为70%、65%、67%和72%。安慰剂纯系心理效应药剂,它的作用已被很多研究所证明。

药物的心理效应个体差异很大。安慰剂对热情、爱说、善交际的人较明显。经济地位宽裕的人、公费医疗者认为新药、价格贵的药效果好。儿童比较喜欢带颜色的药。

在临床上,一般说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时,药物的生理效应占主导地位,治疗心因性疾病时,心理效应可能占主导地位。

2.使药物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 在护士给药时,病人经常就药的品种和作用提一些问题。这正是实施心理护理的机会。护士可用关切的口气巧妙地回答:“这药治您的病,效果很好。”“您用后可减轻疼痛”。例如,夜里有位病人失眠,护士送药时对病人说:“这是疗效很好的催眠药,您不用着急,服后不久便会入睡。”经过这一积极暗示,病人服后效果很好。但在同一医院,某护士也给病人送安眠药,她对病人说:“也没什么好药,老三样[甲丙氨酯(眠尔通)、氯氮(利眠宁)、地西泮(安定)],多吃一片吧。”结果增加了药量,病人仍不能入睡。

对药物作用也不可过分渲染,一旦病人认为医护人员夸大其词,就会事与愿违。

(四)调整病人的饮食心理

1.社会心理与饮食 人们都有这样的体验:在一定的日子里吃元宵、粽子、饺子、月饼、生日面条蛋糕等食品时,特别有味道,这是因为这些食品已变成了连接情感的食品,具有特定的社会心理学含义。同样,人们爱吃鱼翅、年糕或不吃猪肉等习惯,也不是从人体营养需要出发,而是从品尝稀少珍贵食品,或是图吉利,或是民族信仰等社会饮食心理需要决定的。

2.个体心理与饮食 人们对食物的态度,除了上述社会心理因素外,更多取决于个体心理因素。有的爱吃鱼,不爱吃蛋类;有的爱吃豆油,不爱吃花生油,这些习惯的形成大都与个体成长中环境影响或某种偶然原因造成而最终形成个体心理需要。另外,人进食时的情绪、进食环境等对人们的饮食影响也很大。

3.饮食的心理护理 人们的心理差异导致饮食品种和数量的差异。同时,饮食对心理又产生某种刺激作用。饮食心理护理就是充分利用其间的相互作用。

照顾病人饮食爱好和习惯。当病人看到医院的饮食有他爱吃的品种时,便产生了一种满足感,俗称“合胃口”,吃起来就香。所以,如果不涉及病情或一定营养需要时,应尽量满足病人原有的习惯和爱好。这就要求护士首先了解病人的饮食需要,细心观察病人的进食情况,从而督促有关方面满足病人的饮食需要。

根据需要调整病人的饮食心理。当病人的饮食爱好和习惯与其疾病相悖时,护士就要依据疾病需要调整病人的饮食心理。例如,各种偏食习惯、嗜酒习惯等。护士要反复向病人宣传营养与治病的关系、饮食与疾病的关系,用脱敏疗法逐渐端正其不良习惯。对嗜酒者不可一味责备,应以极大的耐心帮助他们逐渐克服。长期低盐及需进流质饮食的病人与偏食病人不同,护士应充分理解他们的乏味感,帮助他们以毅力进食。

正确运用饮食心理。大多数病人食欲不佳。可以用下述方法增进食欲:①医院食物应精心制作,在色香味形诸方面有所讲究,以刺激病人的食欲;②向病人介绍营养学知识,让病人以理智调正自己的饮食习惯;③医院饮食应按营养需要进行配餐,按食疗需要进行供应;④恰当运用赋予食物的心理意义,如生日饭、连心汤等,以增进食欲。

另外,社会一般人当看到一位病人的进食超过正常量时,都会投以欣慰的目光。他们却不懂吃得过多,造成消化功能紊乱,同样被营养学家列为饮食不良之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