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探究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探究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历经90年风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打退侵略者,成立新中国,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大众。大众化的实质就是推进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与信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的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探究

张 倩 李 鹏

摘 要: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强国、富民的科学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真正掌握,才能发挥出更为巨大的能量。当今如何让人心更凝聚,如何打造共同的精神基础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关键问题。只有回答了这个问题,才能实现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更高水平,进而更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强大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马克思主义 大众化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历经90年风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思想先进的共产党人在内忧外患的国情下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理论指导,并且结合国情与时俱进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造。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领导中国人民打退侵略者,成立新中国,全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为共产党人所掌握,更重要的是要为人民群众所认识所掌握。正是人民群众坚信马克思主义,才有了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强国的建设。因此,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明确其重要意义、分析面临的问题,探求推进大众化的路径,对于我们深入把握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科学内涵

胡锦涛同志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大会讲话中强调要“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不断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又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中国化、时代化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了科学阐述,并赋予大众化更加重要的意义、更加深刻的内涵、更加明确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为十七大以来我们党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完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而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大众化始终是马克思主义归宿和落脚点。

对于大众化的理解,“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被理解为一个动态的过程。大众化是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相结合,把深邃的理论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讲清楚,把深刻的道理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说明白,让科学理论走入生动的社会实践的过程。人民群众能够自觉自愿地学习、接受和实践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广大党员普遍信仰、人民大众普遍接受、认同的强大思想武器,并转化为人民大众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其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关键是大众。马克思主义只有被大众理解才能被激发出更大的能量。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需要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思想动态联系起来。马克思主义只是得到共产党党员、理论工作者知识分子等小部分群体认同还是远远不够的,这是与大众化相违背的。大众化的实质就是推进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与信任。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也是继续高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继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理想的客观需要。只有用大众化了的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增强人民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才能进一步增强对社会共同理想的信任。

二、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理论宣传内容脱离群众实际生活。人民群众的需要是理论能否传播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也是影响理论能否大众化的重要因素。在宣传一些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它对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具有强大的号召力和组织力的,但有时对于组织外的广大群众来说太高太远。对于普通群众来说,他可能无法作到高度的判断,这使得国家精神很难深入到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国家的高端秩序和日常秩序在精神层面产生断裂。普通民众关心的,正如温家宝总理说的,生活是不是安心、放心、舒心。邓小平同志也曾讲过:“我们讲了一辈子马克思主义,其实马克思主义并不玄奥。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很朴实的道理。”马克思主义在实际理论宣传工作中,应该从宏观层面对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予以指导。但是现在有的理论宣传工作者只是照本宣科,不知道也不关心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也没能从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上作出有说服力的回答,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的信任。更有理论工作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为经院式的研究,在研究一些问题时脱离生活实际,理论宣传过于学术化,根本没有充分考虑到广大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把活生生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用晦涩的语言去表达,只能让人民群众离马克思主义理论越来越远。

2.理论传播方法方式运用不合理。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中,传播方法一定程度上过于老套,缺乏吸引力,当理论要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时,靠开会作报告等方式很难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合理地运用传播方式有助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效果会大打折扣。有几个方面问题比较突出,首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书籍数量不多,种类少,通俗化、大众化的普及理论读物更是很少。其次是广播存在的问题。经常听广播,我们会发现现在各个电台都在进行系列建设,有交通台、文艺台、信息台等,但却没有专门的时政或者理论台。与此同时,电台中为民服务的相关节目数量有限。再次是电视存在的问题。部分省、市电视台与广播一样缺乏相关的时政或理论频道;一些电视节目内容脱离群众的需要,电视剧也大都是古装戏、都市剧和喜剧等,一些无聊做作、品位低下的娱乐节目更是对青少年产生负面影响。一些理论宣传片、纪录片与娱乐节目相比,缺乏感召力、吸引力。最后是理论网站建设滞后。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步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新渠道。现实生活中,网路信息繁杂,涉及社会各个领域,增加了人们取舍有用信息的难度。而在网络载体的运用上,关于党的路线、方针及政策,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进展情况,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各个地区的落实情况等反映太少。虽然一些官方网站有专门的理论栏目,但是,内容单一、更新速度慢等问题的存在,削弱了受众的阅读兴趣。

(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

1.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首先必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并不断得到人民群众的接受和认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认可的程度,直接影响和决定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效果,无疑是维系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思想理论根基的关键因素。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使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信任、掌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可以不断熏陶和提升人民大众的精神世界,并经人民大众的实践活动,不断改造和丰富人民大众生活于其中的客观世界,使党的执政地位不断获得人民大众精神世界的支持和不断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支撑,使党的执政基础不断巩固和扩大。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能够使人民群众逐步向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和党的旗帜靠拢,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为党的长期执政赢得源源不断的拥护力量。

2.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涉及许多方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包括坚定正确的政治领导、实力雄厚的经济基础、完善合理的制度体制,又要靠先进的思想道德、广泛的智力支持、和谐的人际关系等。在构建和谐社会的系统工程中,公民素质的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培养和提高公民素质对于形成和谐的新型人际关系,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等具有重要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举措。积极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真正认识理解和接受认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构建。只有大众真正树立起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正确认识和理解我国现行的政治制度、法律法规、道德规范等;才能使广大人民群众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上形成思想政治认同;才能在经济市场化、政治多极化和文化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确保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3.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分配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市场体制的主体性市场机制的竞争性、市场效益的最大化,激发了我国社会的活力,促进了我国社会快速发展,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市场经济在带给我们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负面效应。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个人价值的极度张扬导致个人主义的膨胀,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价值原则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想的滋生,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的国际大背景下进一步扩大了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由此可以看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急需加强对人民群众进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从而真正实现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早年帝国主义预言家们关于中国共产党第三代、第四代腐化变质的预言始终警醒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保卫红色江山的第一警示钟声,始终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始终成为保卫社会主义制度的风向牌、反思录、信号灯和航向标。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精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则是现当代中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现实体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其意识形态属性,唯有如此,才能科学应对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和渗透。当前,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必须注意消除错误的认识。有些同志以为可以凭借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优势,满足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主流意识形态在舆论宣传中仅仅追求宣教形式上的轰轰烈烈,而忽视如何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被大众接受和认同,转化为大众信念的工作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只有紧密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趋向,满足人民群众正当合理的现实利益,表达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共同追求,凝聚人心和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彰显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战斗力、感染力,在有效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三、中国共产党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结合起来

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有效地在党的创新理论和人民群众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让党的创新理论走进人民群众,为人民群众所了解、掌握和运用。理论只有与人民利益有关,人民才可能对理论感兴趣。中国共产党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实际问题,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正确地捕捉、及时地回答现实提出的理论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普及和推广,用简单质朴的语言,把深邃的理论讲清楚,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把深刻的道理说明白,让科学理论从书斋走向生动的社会实践,成为广大党员的普遍信仰、人民大众的普遍认同。深刻的理论并不必然要求艰深晦涩的语言,而朴素和简明的表达才能适合大众需求。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相结合是它的要义所在。党的创新理论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才会产生改天换地的巨大力量。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使抽象的道理转化成具体的事例,通俗易懂,简单明了。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群众的思想,摸准群众的脉搏,切实搞清群众的所思所想。树立起亲民、爱民、敬民的思想,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使党的科学理论转化成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与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结合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开创新的局面。

(二)采取创新有效方式开展理论宣传普及活动

理论工作者要注意改进宣传教育方式。同样的科学理论,用不同的教育和宣传方法,会得到截然不同的效果。增强宣传教育的效果,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各种现代化的传播方式宣传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要充分考虑广大群众特别是城乡基层群众的实际理解能力、文化习俗和思维方式及生活习惯,通过编写通俗读物、发布公益广告、宣传先进典型等多种形式,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和要求通俗化、具象化,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使之真正为广大群众所理解和接受。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曾经创造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功做法,有些至今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受众、新的传媒,教育和宣传方法也需要创新。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和践行党的创新理论,发挥对普通党员和群众的引领作用。只要认真总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发扬光大党的传统优势和成功做法,不断用新的观念和思路研究解决新的问题,就一定能够更好地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向前进。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七个怎么看》系列通俗读物,越来越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喜爱,在宣传中央精神、普及科学理论、回答热点问题、提高思想认识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借助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如爱国影片、戏曲、辩论会、榜样示范等,增强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动认同。寻找现代媒体的规律,使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扩大宣传教育的阵地。比如,丰富红色网站内容、QQ党建群、红色手机短信报等新兴传媒的形式,同时要加强网络监管,作到正确引导,科学管理。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高青,王瑞芳,聂法良,等.十七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3]高青,王瑞芳,聂法良,等.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陶德麟.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J].红旗文摘,2010(2):4-7.

[5]杨美平,杨宇晓.论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J].政治研究,2009(21):29-31.

[6]赵继棠.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J].学习月刊,2010(10):6-7.

[7]房广顺.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路径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3):8-10.

[8]李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7):15-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