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实践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实践

时间:2022-12-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历史不难发现,其主要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与发展。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精神还表现在主体间性宣传教育方法的选择上。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进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行动指南,在继承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开创了主体间性传播的新局面、新境界、新阶段。对于这阶段历史经验的总结将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未来发展方向,也将直接影响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实现。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历史不难发现,其主要的历史经验与启示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结合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同志在1941年发表的《改造我们的学习》中对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精辟提炼,正如邓小平所说:“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用中国语言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43]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独立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期间,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根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实践,逐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由“主体—客体”灌输转向主体间传播的双向互动,使得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伴随着中国共产党自身角色和地位的变化,其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随之转变为努力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最大实际就是国民经济亟待恢复与发展。以马克思主义凝聚民心和力量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人民群众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最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的自觉信仰,成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主要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正是从这一“实事”出发,开展了一次由党内发起的、全国范围内的整风运动。通过此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教育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教者中的党的领导干部系统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深入研究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提高了以马克思主义指导实践工作的能力;通过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切实提高,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历史任务成功地完成。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始终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成功地凝聚了社会各阶层、各领域和各行业的精神力量,推进国家建设发展进程。

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精神还表现在主体间性宣传教育方法的选择上。毛泽东充分意识到宣教者和人民群众主体间“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45];马克思主义真理只有以民主的说服教育的方法,通过宣教者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良性互动,才能“化”入人心。毛泽东尤其强调了马克思主义宣教者要培养人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内化的能力,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自觉理性信仰。马克思主义真理依托于正确的宣传教育方法,最终使人民群众坚定了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但是党的八大之后,毛泽东逐渐偏离了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科学判断。1956年之后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片面强调人民群众主体性,以战争动员的方式催生了国民经济发展的“左”倾冒进,反映了当时党内在思想上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脱离的倾向,这种“左”倾演化渗透到意识形态领域,“文化大革命”的阶级斗争论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主角,人的主观能动性被无限夸大,失去引导和规范的人民群众主体性带来的只有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与失范。

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拨乱反正,邓小平才重新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并针对“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了解放思想,且明确提出“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结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46],“只有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顺利进行,我们党的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理论也才能顺利发展”[47]。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全党带领全国人民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了改革开放的顺利起航,完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认识,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可以说,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实践探索不断发展。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沿着主体间性传播方向逐渐成熟。“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了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主体性的高度统一。马克思主义宣教者要坚持“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坚持,而“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则是对人民群众主体性的尊重。对理论科学性的坚持和对大众主体性尊重统一于“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在向先进文化迈进的过程中,宣教者的理论宣传、教育、引导与人民群众的理论自觉、自尊、自信逐渐汇流并转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实践。

科学发展观要求马克思主义宣教者解放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发展视角出发,认清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方向。同时,强调以人为本,就是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和思想理论水平实际,将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与坚持党的主导作用相结合,遵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规律,使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人民群众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行动指南。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根本指南,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价值内核。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括充分尊重了人民群众理论修养与道德水平的层次性以及提升过程的循序渐进性。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群众的最高信仰追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人民群众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人民群众探索实践的驱动力,社会主义荣辱观则为人民群众的行动树立了道德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设定遵循了人民群众从感性体悟到理性认同再到信仰皈依的思想逻辑进程,保证了宣教者的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的价值理念与精髓。如果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尊重人民群众纵向理论修养与道德水平提升的渐进性,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则实现了国家宏观、社会中观、个人微观三个维度的统合,通过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凝聚,形成社会层面的价值观,再将社会层面的价值观汇聚为国家顶层价值观。通过这一过程,无数个体的价值愿望最终凝聚升华为国家宏观层面价值观,宣教者的宣传教育和人民群众的价值追求实现了高度统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价值观支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要转变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首先需要明确实践目标及其指引下的实现道路。这一目标的指引就是“中国梦”,其核心为“两个一百年”,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在此目标指引下,“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8]。“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需要凝聚民心力量;而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精神纽带和依托,从个人、社会、国家三个层面汇集了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合力,为中国梦的实现展现出了光明前景。同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也将强化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性认同和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从而在宣教者与人民群众主体间基于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使马克思主义潜移默化地深入人心。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是在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过程中,从我国具体的革命历史经验和现实的改革开放实践出发,通过不断丰富、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将宣教者主导性与人民群众主体性相结合,以双向互动的方式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和科学信仰。主体间性传播代表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需要与未来趋势,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必然选择。

二、坚持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之唯物史观基本原理所制定的根本工作路线。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实践探索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相结合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之一。早在1929年,《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就提出了“群众路线”的概念。中国共产党长期自觉运用群众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将群众路线不断完善与发展。1943年,毛泽东在《关于领导方法的若干问题》中从哲学的高度对群众路线进行了精辟而透彻的认识论与方法论阐释:“在我党的一切实际工作中,凡属正确的领导,必须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就是说,将群众的意见(分散的无系统的意见)集中起来(经过研究,化为集中的系统的意见),又到群众中去宣传解释,化为群众的意见,使群众坚持下去,见之于行动,并在群众行动中考验这些意见是否正确。然后再从群众中集中起来,再到群众中坚持下去。如此无限循环,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确、更生动、更丰富。”[49]群众路线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认识论在方法论层面的具体化。马克思主义宣教者主体升华实践经验以形成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教育人民;人民群众主体以实践推动、检验理论;二者相结合形成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合力。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高度自觉地贯彻群众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两主体间的双向互动中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之路。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之一。在实事求是指导思想的指引下,毛泽东同志带领全党“走到群众中间去,向群众学习,把他们的经验综合起来,成为更好的有条理的道理和办法,然后再告诉群众(宣传),并号召群众实行起来”[50],由此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特色革命道路。

邓小平同志对于党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导下通过贯彻群众路线以把握中国的基本国情,从而独立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党的正确的路线、政策是从群众中来的,是反映群众的要求的,是合乎群众的实际的,是实事求是的,是能够为群众所接受、能够动员起群众的,同时又是反过来领导群众的,这就叫群众路线。”[51]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与价值追求,他强调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始终要以“三个有利于”为评价标准,从而将宣教者主体的实践标准与人民群众的利益标准有机统一,在推进群众路线的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融入其中,为社会主义初阶段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世纪之交,中国共产党面临着执政的诸多考验,“围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52],江泽民同志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到实处,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实行群众路线是最有效的实现方式。他号召全党“真正学会运用党的群众路线,需要经历一个端正立场、改造世界观、锻炼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风的长过程,要下一番苦功夫才能做到。我们还要结合建设和改革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53]。而坚持群众路线、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则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最终仍然是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积极回应。

群众路线是具体的、历史的。伴随“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54]。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人民群众有效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的现实问题,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就要始终秉承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立场不能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忘,坚信人民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要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真正把人民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55]

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完成自身历史使命的根本工作路线和方法,其中本就内涵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教者和人民群众主体间性认识论意蕴。而从人民群众中不同群体和阶层利益多元化的现实出发,为了最终实现主体间价值目标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在实际工作中要运用好群众路线这个法宝,就“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的愿望和要求作为决策的根本依据,使各项决策既体现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又代表人民群众的长远利益,既反映大多数群众的普遍愿望又照顾部分群众的特殊要求;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56]

马克思主义是以全人类解放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力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紧紧依靠人民,通过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调动最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然而,新时期,“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57]。这给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带来了负面影响,直接影响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教者——中国共产党执政之群众基础的稳固。所以,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以群众路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基础上,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列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中之重,并且充分反映了其主体间性传播的现实要求。自2013年4月起,中共中央研究部署了在全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的教育实践活动工作。这本身就是全党围绕群众路线开展,以群众路线的方法推进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教育传播新探索。通过此次活动,广大党员、干部受到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深刻教育,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明显增强。同时,以群众满意度为标准,注重强化外力推动,坚持真开门、开大门,让群众参与,让群众监督,诚恳请群众评判,使人民群众从党改进作风的实际成效中看到党坚持群众路线的决心和诚意,在全党全社会弘扬了正气。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以群众路线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根本的保障。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发展与时俱进,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实践相结合的大众化探索不会停止,富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内涵的群众路线实践教育活动将永远在路上。

三、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8],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无产阶级政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及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要始终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巩固自身执政的群众基础。而马克思主义政治理想是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本质上是对人类社会异化利益关系的否定,是对人的自我价值实现这一人类最高政治伦理利益目标的设定。正如马克思所言:“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59]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其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并围绕人民群众的利益坚持不懈地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引导人类社会迈向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方向。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将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是英勇坚决地领导了中国的革命战争,在十五年的长岁月中,在全国人民面前,表示了自己是人民的朋友,每一天都是为了保护人民的利益,为了人民的自由解放,站在革命战争的最前线[60]。而毛泽东同志在号召全党“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61]的同时,注意到了以利益为驱动引导人民群众坚定共产主义目标,倡导“艰苦奋斗,强调扩大再生产,强调共产主义前途、远景,要用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人民。要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要讲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不能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62]。毛泽东立足于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导向宣教者主体的政治伦理目标——实现共产主义,并在导向过渡中通过人民群众和宣教者之间的平等互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

邓小平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通过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层次。邓小平向全党阐明了党作为马克思主义宣教者主体,肩负着通过尊重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而提升大众的主体性理论觉悟的任务。“它之所以能够领导人民群众,正因为,而且仅仅因为,它是人民群众的全心全意的服务者,它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意志,并且努力帮助人民群众组织起来,为自己的利益和意志而斗争”,“党对于人民群众的领导作用,就是正确地给人民群众指出斗争的方向,帮助人民群众自己动手,争取和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63]此外,邓小平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经验,突出表现在正确认识并妥善处理了党的最高理想与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重要性。邓小平曾向全党明确指出:“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64]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实现共产主义的整体、长远、宏观利益与个人局部利益之间可能出现的矛盾,邓小平从未回避,而是强调全党要充分发挥宣教者主体的教育引导功能,用正确的价值观将人民群众的个人、局部利益导向国家集体主义的利益取向:“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或者叫小局服从大局,小道理服从大道理……因为在社会主义制度之下,归根结底,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是统一的,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是统一的,暂时利益和长远利益是统一的。”[65]

继邓小平之后的中国工共产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继承了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的原则,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和大众化的实践探索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范畴更加丰富完善并使之具体化,将人民群众的现实利益导向马克思主义先进政治理想的过渡更加注重渐进性与层次性,更加贴近于人民群众理论觉悟逐步提升的客观实际。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过程中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的典范。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而这里的“根本利益”不仅指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还包含了先进文化的内涵,更被提升到了先进生产力的高度予以认识。“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6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拓展并丰富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内涵,而且将人民群众的利益目标导向了最高理想——“人的全面发展”,提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67]。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利益为目标而对自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宣教者主体性质和使命的根本规定,是从唯物史观生产力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进行的科学认识、全新解读和实践指导。

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将利益实现与理想引导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体现了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充分尊重与肯定,而本质上也是对宣教者主体树立科学利益观的要求。为此,江泽民同志提出:“成为执政党特别是长期执政以后,我们遇到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如何使广大党员、干部始终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我们党是立党为公的,任何时候都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所有的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干部,都必须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68]江泽民同志号召全党不仅要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在坚持和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前提下还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实际行动向人民群众昭示共产主义的道德价值目标,“倡导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精神,倡导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共产党员要带头身体力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为在人民中倡导这些道德真正起到表率作用”[69];强调实际工作中要“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和不同方面群众的特殊利益的关系,耐心细致地解疑释惑,妥善解决人民内部矛盾,使我们的社会既充满活力,又保持安定团结”[70]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唯物史观的生产力和群众史观两个基础原理出发,在拓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范畴和渐进式提升人民群众理论觉悟的基础上,深刻诠释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将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宣教者理想引导相结合的主体间性传播的内涵,有效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认识深度和实践效度。

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科学发展观继续沿着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的方向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引向深入。“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71]其中,“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本身就是对人民群众利益实现与理想引导相结合的直接体现。马克思主义最高的价值目标在于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也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必然方向。而发展是具体的历史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需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通过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逐渐提升人民群众的理论修养,最终促成马克思主义真理的信仰自觉。而发展还要明确“为了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其发展的最终受益主体是人民群众,是要以人民群众为本,“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和人民共享”。所以说,科学发展观是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又一理论成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则是对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丰富和发展,现实要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根本方法——统筹兼顾,则是要将人民群众现实利益与宣教者的政治理想相结合,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72]

科学发展观对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理念更加明确化与具体化,也更具有现实的可操作性,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成熟奠定了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更加注重价值导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足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对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进行了统摄凝聚,锁定个体利益交汇点,以价值观为纽带,将其凝聚为社会合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提供精神支撑和力量保障。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人民群众现实利益的研究重点由内涵的丰富逐渐转向了层次性划分,并且在最高层次上以“中国梦”的共同理想指引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实现方向。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的主体间性传播,人民群众现实利益已经由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向了自身价值实现,中国梦则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探索价值实现的价值目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以中国梦为价值目标,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凝聚,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与宣教者的理想引导中,成为强化利益共识、熔铸民族复兴之梦的根本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体间性传播的进程中坚持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相结合,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现实利益与理想引导相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梦的实现展现了光明前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