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年人生理解剖

中年人生理解剖

时间:2022-01-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疾病的发生又不可避免地促进了衰老过程。中年以后随年龄增长,心肌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均降低,中年人心功能储备约降低一半。同时外周血管调节功能下降,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休克。中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及其中所含的各种酶都不同程度地降低。肝脏重量随年龄增长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影响药物的灭活和排出,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

进入中年期特别是中年后期之后,人体各种组织器官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形态、功能、代谢的改变,我们一般将这些改变的结果称为衰老。

衰老是人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衰老是整个生命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是指机体成熟后各组织器官功能逐渐衰退到生命结束前的过程。普遍性、进行性和衰退性是衰老的特征。衰老过程是逐渐、缓慢、持续发生的,而且是单向进行的不可逆的过程。在衰老过程中,机体整体功能进行性降低,维持自身稳定的能力逐渐衰退,直至机体维持生命的最低功能崩溃,生命结束。

生物都要经历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及死亡过程。人类的生长发育在20~25岁达到成熟期,个别器官在30岁左右成熟,至成熟期机体各种生理功能达到最高储备状态,此后各种功能、代谢及形态结构逐渐出现衰老表现。一般在60~65岁衰老速度明显加快。从衰老的本质看,衰老虽属生理过程,但在衰老阶段由于机体各系统、各脏器功能全面进行性降低,所以很容易罹患多种疾病。而疾病的发生又不可避免地促进了衰老过程。衰老速度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而且同一机体不同系统、器官的衰老速度也不同步。一般简单功能,如心脏搏出功能、肾脏的排泄功能等老化较慢。而功能复杂,如神经系统的反应时间、身体的适应能力等老化速度较快。这种差异与遗传、营养、职业、生活方式、体育锻炼、文化程度、心理状态、环境因素及社会因素有关。因此,我们不可消极等待衰老,而要尽可能减少或消除外在因素的影响,提高生活质量,强身健体,延缓衰老。

了解这些改变,对研究中年人衰老机制、中年人的心理学特点、常见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临床表现、合理用药及做好中年人的保健工作,均有重要意义。

1.人体衰老的一般变化 皮肤松弛是衰老的特征,面部皱纹增多,由浅变深,由眼角、口角细纹慢慢波及前额。40岁以后,皮肤出现老年斑、白斑等,而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所以常将全身皮肤的老化、出现棕褐色老年斑、弹力松弛视为衰老的征象。

毛发稀疏尤以头发慢慢稀疏,先从两鬓斑白,逐渐变色增多,最后变成白发银须。男性在中年之后开始脱发,少数人可能完全秃顶。

40岁以后可逐渐出现骨质疏松,脊柱的椎体因承受体重而被压缩,椎间盘组织萎缩,因脊柱的弯曲度增加而出现驼背,双下肢管状骨弯曲等导致身高逐渐减低,减低显著者可达3~6厘米或更多,以女性为甚。体重变化因人而异,有的消瘦,有的保持正常体态,有的则大腹便便。

一般外表的变化可能与功能减弱相一致,但并非两者都是平行的,应当全面评估衰老的程度。有的人尽管白发皓首,面颊消瘦,但精神矍铄,老当益壮;有的人貌似健康,却可能内脏患病,体衰力弱。只有认识到衰老的特征和变化,才可能对具体的对象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2.血压脉搏的变化 中年以后,部分人可以出现血压升高、脉压加大、心律失常等变化。中年人由于动脉硬化的逐渐发展,血管弹性下降、硬度增加、口径变小、外周阻力加大,心脏负荷加重,影响到心脏的功能;全身细小动脉的硬化使血管阻力加大,使舒张压增高,心脏后负荷加大;大中动脉硬化使收缩压明显升高,脉压加大;动脉粥样硬化使心肌血液供应减少,心肌细胞内出现脂褐素、心肌细胞萎缩、胶原纤维增多,使心肌顺应性下降。

中年以后随年龄增长,心肌收缩性、兴奋性、传导性和自律性均降低,中年人心功能储备约降低一半。同时心脏调节反应能力降低,负荷增加时心率增加幅度小,增快的心率回复到基础水平所需的时间延长。心肌收缩期,特别是等长收缩期延长,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心输出量较青年人减少30%~40%,并常伴有期前收缩、窦性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同时外周血管调节功能下降,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和休克。肺动脉弹性下降逐渐影响肺循环的适应性。单位面积功能性毛细血管数量减少、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毛细血管管腔狭小,均可影响到组织的供氧能力;静脉也发生硬化。随年龄增加出现不正常心电图的概率可达50%~60%,以S-T段出现异常及心律不齐多见。

3.视力和听力的变化 人到40岁以后因角膜和晶体屈光能力发生变化,晶体外包膜变硬,失去弹性,眼睛的远近调节能力减退,以至出现老视眼(老花眼),视力减退,视野变小。若晶体及其包膜发生蛋白质变性,出现浑浊,影响视力,即所谓的老年性白内障。进入中年以后,暗适应能力也逐渐减弱,视野也随年龄增长而逐渐缩小。外貌常有下眼睑肿胀、下垂,像一对小口袋悬在两眼下面。有人称“眼睛是衰老的窗户”,形象地勾画出了中年人特有的面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听力也逐步下降,以对高频音听力衰减为主,以至最后可能发生耳聋。这主要是由于感受器耳蜗管萎缩,内淋巴畸变,相应的神经节萎缩所致。听力和视力减退,常使中年人对周围的变化反应速度变慢。

4.呼吸系统的变化 正常肺有很大的储备能力,可以满足在最大运动时对通气量的需要。这种储备在30~60岁之间开始逐渐退化,如果吸烟或生活在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这一过程可能加快。

衰老在呼吸系统发生的三个最主要的变化是:肺泡体积逐渐增大、肺的弹性支撑结构蜕变和呼吸肌虚弱。这些变化会使胸廓及肺顺应性下降,使胸式呼吸减弱,腹式呼吸增强,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能力,表现为肺活量降低、肺残气量增加、动脉血氧含量降低。在运动强度增加时,肺通气量的增加主要依靠增加呼吸频率,而不是呼吸深度。

中年人肺功能降低平时一般不会出现症状,但是当合并肺部疾患,尤其是急性感染,则容易发生呼吸功能障碍。另外,中年人的鼻、喉头(上皮角化、间质水肿、声带萎缩、声音变细)及支气管(鳞状上皮化生、管壁组织萎缩、黏液腺增多、软骨钙化)均出现变化,使呼吸道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

5.消化系统的变化 中年人胃黏膜及平滑肌萎缩,胃酸分泌也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中年人消化液的分泌及其中所含的各种酶都不同程度地降低。大肠肌层萎缩,肠蠕动减弱,故易出现便秘。肠血流量明显减少,肠黏膜吸收功能降低。肛门外括约肌反射减弱,以至丧失。肝脏重量随年龄增长降低,肝脏的解毒功能下降,影响药物的灭活和排出,易引起药物性肝损伤。多数中年人胆囊壁薄、胆囊体积大、胆汁较为稀薄,胆石症随年龄增长出现率增加。

另外,随年龄增加,齿龈及齿根逐渐萎缩,使牙齿易松动、脱落;味蕾萎缩,中年人味觉发生改变,以咸味阈值升高为主;口腔黏膜上皮角化增加,涎液分泌减少,易发生口干,这些因素导致中年人易出现吞咽困难,并易发生口腔黏膜溃疡;涎液及其中的酶分泌减少,导致对食物的消化不利。

6.泌尿系统的变化 肾脏由很多肾单位组成,人体出生后肾单位的数目不再增加,而肾单位的体积逐渐增大,直至成熟期。肾脏的代偿能力很强,正常人只需要两侧肾脏的1/4功能即可满足机体的需要。以后随年龄增长或疾病的影响(如肾动脉粥样硬化),肾脏的重量逐渐下降,肾单位的数量也逐渐减少,至85岁肾单位数可减少30%~40%,肾脏重量减少30%,肾脏的代偿能力也逐渐减弱,表现为肾小球的滤过率下降及肾小管的重吸收能力下降。随年龄增长,膀胱肌肉可逐渐萎缩,纤维组织增生,膀胱排空能力减退,膀胱容量减少,膀胱括约肌萎缩,功能下降。尿道随年龄增加可因纤维化而逐渐变硬,致使人到中年后期会逐渐出现尿频、排尿不畅,甚至排尿困难等症状,残余尿量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前列腺易发生增生、肥大,导致排尿困难,甚至尿潴留。

7.内分泌系统的变化 衰老时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尤为显著,其中包括各种激素水平的变化,也有靶器官对激素敏感性的变化。如中年人糖耐量降低,既包括中年人对胰岛素调节敏感性降低,又包括中年人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降低。

衰老时内分泌变化最明显的是性腺。中年以后,男性血中睾酮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而女性血中雌激素在45~55岁之间突然减少,60岁时降到最低水平,而女性促性腺激素在绝经后却明显增加。

衰老时另一个重要的内分泌变化是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功能障碍。肾上腺皮质对垂体促激素调节的反应减弱,下丘脑—垂体对血液中皮质类固醇水平的反馈调节反应也减弱,中年人血中和尿中类固醇激素及其代谢产物含量也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并且靶器官对皮质激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人到中年以后维持内环境稳定及应激能力都降低。

8.血液系统的变化 正常人血液系统包括血液、骨髓、肝脏、脾脏、淋巴组织和单核-巨噬细胞系统。除淋巴细胞外,血液中其他细胞的寿命或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都是有限的,如红细胞在血液中的寿命平均为120天,中性粒细胞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为10小时。血细胞不断更新,造血组织不断增殖分化,是新生细胞的来源。在衰老过程中,血液中的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正常或稍低于青壮年,而造血的红骨髓容量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青壮年在应激情况下,黄骨髓可转变成能造血的红骨髓,使机体迅速提高造血功能,而中年以后这种应激能力下降。中年以后胸腺、脾脏、扁桃体重量下降,主要是由于淋巴细胞减少所致。此外,全身淋巴结中的淋巴细胞和淋巴滤泡也减少。T、B淋巴细胞发生功能变化,在抗原刺激下免疫球蛋白产生明显减少,可能导致中年免疫功能减退,易发生恶性肿瘤和各种感染。中年以后,血液中的血小板黏附性和积聚性增加,可能是中年人易发生血栓和栓塞的原因之一。

9.骨骼、关节、肌肉的变化 人到中年以后,骨和关节与全身其他器官一样,毫无例外地要发生退变和老化。

中年人的骨骼是逐渐发生萎缩的,多数人表现为骨质疏松,骨的内部结构上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变细变少,因而在单位体积中骨的含量减少,骨的密度降低。这种变化可开始于40~50岁,有人认为在50~80岁之间,每增加10岁骨总量在男性减轻5%,女性减轻7%,以椎体表现最为突出,开始为横行骨小梁减少变细,在椎体中心最为明显,60岁以后这种变化更为显著。

中年骨质疏松轻重程度是受雌激素下降、甲状旁腺激素增加、降钙素下降、维生素D减少、骨骼合成代谢刺激减少、活动量少、饮食量少、肠道吸收差、营养状况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由于骨质疏松在椎体上表现比较突出,因而容易引起自发性压缩性骨折,也容易发生腕部及髋部骨折等。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稳定性和灵活性逐渐变差。关节的老化与日积月累的磨损使关节软骨变薄,以及日久后关节软骨发生局限性软化有直接关系。关节囊结缔组织增生、韧带退化及纤维化,使得关节僵硬、柔韧性降低。关节的长期负重和运动,使关节边缘骨膜过度增生,进一步发展为关节边缘软骨增生和骨刺(骨赘)形成,引起退行性骨关节病。

肌肉的老化表现为肌肉萎缩和失去正常棕红色肌肉,由于脂色素沉积,使肌肉变黄,肌纤维的体积和数量均减少,工作能力和运动能力均下降。肌肉老化的机制很复杂,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如失用、营养不良、慢性进行性失神经支配。

10.免疫功能的变化 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器官逐渐萎缩,功能减退,免疫系统调节障碍,机体对异体的抗原反应性降低。同时,随着年龄增长,体内大分子物质合成的误差使某些自身抗原组成发生误差,表现为自身免疫反应增强。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提高中年人的免疫力,减少感冒及因感冒继发的扁桃体炎、咽炎、气管炎、肺炎等疾病,也减少因气管炎引起的肺气肿、肺心病等疾病的发生。

11.身体成分的变化 中年体脂百分比与青年人比较要高一些。中年以后发胖的也较多,特别是女性,其原因可能与绝经期后性腺激素分泌的改变以及神经精神调节失常有关。除了内分泌因素外,中年人发胖可能与体力活动减少有关。近十几年来,人们生活条件提高,中年发胖者增多,从侧面反映了这些因素的作用不可忽视。体脂增大引起肥胖,是高血压心脏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发生的温床。加强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是中年保健的一个重点。经常参加体育活动有减肥作用,如慢跑可增加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的代谢,从而减少身体多余的脂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