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剖生理概要

解剖生理概要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胰腺是人体内仅次于肝的大腺体,既是内分泌器官,也是外分泌器官。静脉回流伴随相应的动脉,胰头部血液经胰十二指肠静脉、体尾部血液经脾静脉流入肝门静脉。外分泌组织包括腺泡和排泄管两个组成部分。胆总管和胰主管的汇合处称“共同通路”。控制胰腺外分泌的是促胰液素和促胰液酶,这两种物质均在十二指肠黏膜内产生,在它们临入血液后立即发生作用。胰腺的主要内分泌物质称为胰岛素,来源于胰岛。

胰腺是人体内仅次于肝的大腺体,既是内分泌器官,也是外分泌器官。成年人胰腺平长12~15cm,厚1~3 cm,重60~125g。正常胰腺呈索带状,位于上腹中部腹膜后第1、2腰椎椎体前方,分为头、颈、体、尾四部分,胰头位于脊柱右侧,胰体尾位于脊柱左侧。头部最厚,嵌入十二指肠弧内,其下缘的一小部分向后、向上突出,包绕着肠系膜上动、静脉,形成胰腺的勾突。颈部较狭,其深面是肠系膜上静脉与肝门静脉的分界处。体部和尾部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尾部逐渐变细,与脾门相接。胰腺浅面为网膜囊后壁腹膜所覆盖,胰腺固定于后腹膜不能移动。颈部和体部后面为腰椎椎体,上腹部受挤压时胰腺容易出现钝挫伤,甚至断裂。胰腺前有胃、胃结肠韧带和横结肠及其系膜覆盖,在腹部手术探查时有可能忽略了胰腺病变的存在,造成严重后果。网膜囊位于胰腺前方,胰腺外伤或急性胰腺炎时出血或渗液多积聚于囊内,可形成继发性脓肿或假性胰腺囊肿。

胰腺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下动脉(源于肠系膜上动脉)或脾动脉。静脉回流伴随相应的动脉,胰头部血液经胰十二指肠静脉、体尾部血液经脾静脉流入肝门静脉。胰头部的淋巴汇集到胰十二指肠淋巴结,体尾部的淋巴大部汇入胰体上、下缘和脾门淋巴结,胰腺颈部的淋巴直接回到肠系膜上动脉附近淋巴结。

胰腺周围重要血管很多,除胰腺钩突包绕的肠系膜上动、静脉外,头部深面为下腔静脉和肾静脉,颈部深面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肝门静脉,体尾部深面有腹主动脉,体尾部上缘邻近脾动、静脉。这些血管的破裂是胰腺外伤时引起大出血的原因,血管受到肿瘤的侵蚀是胰腺肿瘤切除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支配胰腺的神经是腹腔神经丛的分支,腹腔神经丛位于胰腺体部上方深面。胰腺的炎症、肿瘤都可刺激或压迫此神经丛而引起剧烈或顽固的背部疼痛,可以采用内脏神经封闭术或切断术,对止痛有一定疗效。胰腺的外分泌是受迷走神经支配的,在急性胰腺炎时可用迷走神经抑制药物控制分泌,以减轻炎症的发展。

胰腺兼有外分泌和内分泌功能。外分泌组织包括腺泡和排泄管两个组成部分。腺泡细胞呈锥体形,其游离端含酶原颗粒;腺泡内尚有一层体积较小的上皮细胞称泡心细胞,实际上是突入腺泡内的部分闰管。排泄管由闰管、小叶内导管、小叶间导管、总导管等组成。总导管分胰主管和胰副管。胰主管由胰尾直到头部,在约85%的人与胆总管汇合于Vater 壶腹,临入十二指肠第二部;壶腹与十二指肠相连处有Oddi括约肌。胆总管和胰主管的汇合处称“共同通路”。如果壶腹有梗阻,或Oddi括约肌有痉挛,胆汁可逆流入胰管内引起急性胰腺炎;同样,在胰管内压增高时胰液可逆流入胆总管内引起胆总管炎和胆囊炎。在多数情况下,胰副管位于壶腹的幽门侧,另开口于十二指肠第二部。

胰腺的外分泌液为胰液,是一种透明的等渗碱性液体,每日的分泌量有750~1 500ml,pH为7~8.7。胰液成分包括水、无机盐和胰酶。已经证明,水和碳酸氢盐是由泡心细胞和闰管细胞所产生的。在注射促胰液素后胰液流量和碳酸氢盐的浓度增加明显,是临临上用以测定胰腺外分泌功能的一种方法。碳酸氢盐可中和临入十二指肠的胃酸,使肠黏膜免受强酸的侵蚀;同时也为小肠内多种消化酶活动提供了最适宜的pH环境。

胰液内含有丰富的酶,这些酶包括被激活的或未被激活的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羧基肽酶、氨基肽酶、胰脂肪酶、胰磷脂酶和胰淀粉酶、胰麦芽糖酶以及核糖核酸酶、去氧核糖核酸酶等。胰酶的内容根据临食内容的不同而随时变更。实验证明食物中如含糖类多,胰腺主要分泌胰淀粉酶。但如食物中加有蛋氨酸,胰腺则很快分泌含有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的胰液。

控制胰腺外分泌的是促胰液素和促胰液酶,这两种物质均在十二指肠黏膜内产生,在它们临入血液后立即发生作用。实验证明稀盐酸在十二指肠内是一种强有力的释放促胰液素的刺激物;而蛋白胨刺激十二指肠黏膜时,很快就释放促胰酶素。

胰腺的主要内分泌物质称为胰岛素,来源于胰岛。胰岛是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的细胞集团,散布在胰泡之间,在体尾部较多。胰岛细胞间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以便胰岛素直接临入血管内。通过特殊染色和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人体胰岛主要是由A、B、D三种细胞组成,其中分泌胰岛素的B细胞最多,约占整个胰岛细胞的80%;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约占10%;D细胞分泌生长抑素,约占8%;其他还有较少的细胞:PP细胞分泌胰多肽,D1细胞分泌血管活性肽,以及G细胞分泌促胃液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