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的解剖与生理

骨的解剖与生理

时间:2022-05-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成人骨一般有206块,约占体重的20%。两侧的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椎弓板。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的组成,其余部分参与构成面颅。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锁切迹相关节。背侧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其外侧端向外侧伸展扩大,称肩峰,与锁骨外侧端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为较易发生骨折之处。因此,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此神经。

第二节 骨的解剖与生理

成人骨一般有206块,约占体重的20%。每块骨都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功能、特定位置以及血管、神经分布的活器官,能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并具有修复和改建的能力。按骨在体内的具体位置可分为躯干骨、上肢骨、下肢骨和颅骨四部分。

一、躯干骨

躯干骨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骨,参与脊柱、骨性胸廓和骨盆的构成。

1.脊椎骨幼年时椎骨有32或33块,分别为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融合成1块骶骨,3~4块尾椎融合成1块尾骨。

(1)椎骨的基本形态 椎骨由前方呈短圆柱形的椎体和后方呈弓形骨板的椎弓所组成。

椎体是椎骨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松质,其表面的密质较薄,上、下面均粗糙,借椎间盘与邻近椎骨相接。椎体后面微凹陷,与椎弓共同围成椎孔。各椎骨的椎孔连接起来,构成容纳脊髓的椎管。

椎弓是弓形的骨板。与椎体连接的缩窄部分,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共同围成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两侧的椎弓根向后内侧扩展为宽阔的骨板,称椎弓板。两侧椎弓板在正中线会合。椎弓上发出七个突起:①棘突l个,伸向后方或后下方,尖端可以在体表摸到;②横突l对,向两侧伸出;③关节突2对,在椎弓根与椎弓板结合处分别向上、下方突起,即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1)颈椎 椎体较小,第3~7颈椎体上面的两侧缘向上突起称椎体钩,若椎体钩与上位椎体的边缘相接,则形成钩椎关节,即Luschka关节。若椎体钩增生肥大,可使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产生颈椎病的症状。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有孔,称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第6颈椎横突末端前方的结节特别大,称为颈动脉结节,颈总动脉行经其前方。当头部出血时,可在体表将颈总动脉压于此结节,进行临时止血。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第1颈椎又名寰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由前弓、后弓及侧块组成。前弓较短,后面正中有一小关节面称齿突凹。侧块位于两侧,连接两弓,上下面各有一椭圆形和圆形关节面。后弓较长,上面有横行的椎动脉沟,有同名动脉通过(图5-1)。

第2颈椎又名枢椎,其特点是椎体向上伸出指状突起,称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图5-2)。

第7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活体易于触及,常作为计数椎骨序数的标志。

img16

图5-1 寰椎

img17

图5-2 枢椎

2)胸椎 12个椎体从上向下逐渐增大。椎体后外侧和横突前面都有肋凹。关节突的关节面几乎呈冠状位。棘突较长,向后下方倾斜,呈叠瓦状排列。

3)腰椎 椎体粗壮,椎孔大,呈三角形。上、下关节突粗大,关节面几乎呈矢状位。棘突宽而短,呈板状,几乎水平地伸向后方。因而,各棘突之间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利用此间隙做腰椎穿刺术(图5-3)。

4)骶骨 呈三角形,底向上,中间部分借纤维软骨与第5腰椎相连结;尖向下,与尾骨相接;盆面(前面)凹陷,有4对骶前孔,其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背面沿正中线上有骶椎棘突融合而成的骶正中嵴,骶正中嵴的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前、后孔均与骶管相通,分别有骶神经的前支和后支通过。骶管由骶椎的椎孔连接而成,上端与腰以上的椎管续连,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有向下突出的骶角,临床上进行骶管麻醉时,常以骶角作为确定骶管裂孔位置的标志。

5)尾骨 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无椎管。

img18

图5-3 腰椎

2.胸骨 是位于胸前壁正中的扁骨,自上而下可分为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上部宽厚,下部稍薄窄。柄上缘的中份为颈静脉切迹,两侧有锁切迹与锁骨相连接,外侧缘上份接第1肋。柄与体连接处,形成微向前突的角,称胸骨角,可在体表扪到,向后正对第4胸椎体下缘,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体是长方形的骨板,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剑突扁而薄,形状变化较大,紧接胸骨体下端,下端游离(图5-4)。

3.肋 是由肋骨与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的前端,都与胸骨相连接,称真肋;第8~10肋不与胸骨直接相关联,称假肋;第11~12肋的前端游离于腹壁肌层中,称浮肋。肋的后端与胸椎相关节。

img19

图5-4 胸骨

二、颅骨

颅位于脊柱上方,是由23块扁骨和不规则骨组成。除下颌骨和舌骨以外,其余各骨彼此借缝或软骨牢固连结。颅的后上部诸骨围成颅腔,容纳脑,故称脑颅;前下部为面部支架,故称面颅。两者以经过眶上缘和外耳门上缘的连线为分界线。

1.脑颅骨 脑颅是由8块骨组成。其中不成对的有额骨、筛骨、蝶骨和枕骨,成对的有颞骨和顶骨。它们构成容纳脑的颅腔。颅腔的顶是穹隆形的颅盖,由前方的额骨、后方的枕骨和两者之间的顶骨构成。颅腔的底由位于中央的蝶骨以及位于蝶骨后方的枕骨、两侧的颞骨、前方的额骨和筛骨构成。筛骨只有一小部分参与脑颅的组成,其余部分参与构成面颅。

2.面颅骨 面颅共由15块骨组成。其中成对的有上颅骨、腭骨、颧骨、鼻骨、泪骨及下鼻甲等,不成对的有犁骨、下颌骨和舌骨,分别围成眶、鼻腔和口腔。

三、四肢骨

四肢骨包括上肢骨和下肢骨,分别由与躯干骨连接的肢带骨和自由肢骨组成。上、下肢骨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基本相同。

1.上肢骨

(1)上肢带骨

1)锁骨呈“一”形弯曲,架于胸廓前上方,全长都可在体表扪及。内侧端粗大,为胸骨端,有关节面与胸骨柄锁切迹相关节。外侧端扁平,为肩峰端,有小关节面(图5-5)。

img20

图5-5 锁骨

2)肩胛骨呈三角形,贴于胸廓的后外侧上份,介于第2~7肋骨(或肋间隙)之间。可分为2面、3缘和3角。前面或肋面,为一大的浅窝,称肩胛窝。背侧面有一横行的骨嵴,称肩胛冈,其外侧端向外侧伸展扩大,称肩峰,与锁骨外侧端相关节。肩胛冈上、下方的浅窝,分别称冈上窝和冈下窝。上缘短而薄,外侧份有肩胛切迹,更外侧有弯曲呈指状的突起称喙突。内侧缘薄而锐利,平对脊柱,又称脊柱缘。外侧缘肥厚而邻近腋窝,又称腋缘。上角为上缘与脊柱缘的会合处,平对第2肋骨。下角平对第7肋或第7肋间隙,为计数肋的标志。外侧角为腋缘与上缘会合处,最肥厚,有朝向外侧的梨形关节盂(图5-6)。

img21

图5-6 肩胛骨

(2)自由上肢骨

1)肱骨 分为上、下两端及一体。上端呈半球形,有朝向上后内方的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相关节。头周围的环状浅沟,称解剖颈。在肱骨头的外侧和前方各有隆起的大结节和小结节。它们向下延长各有一嵴,分别称大结节嵴和小结节嵴。上端与体交界处稍细,称外科颈,为较易发生骨折之处。

肱骨体中部的外侧面有粗糙的三角肌粗隆。体后面中部,有一自内上斜向外下行走的浅沟,称桡神经沟,桡神经沿此沟经过。因此,肱骨中部骨折可能伤及此神经。

下端前后较扁,外侧部前面呈半球状的肱骨小头;内侧部呈滑车状的肱骨滑车。滑车后面上方有一窝,称鹰嘴窝,伸肘时容纳尺骨鹰嘴。小头的外侧和滑车的内侧各有一向侧方的突起,分别称为外上髁和内上髁。内上髁的后方有一浅沟,称尺神经沟,尺神经由此经过。肱骨下端与体交界处,即相当于肱骨内、外上髁的稍上方,骨质较薄弱,小儿易发生肱骨髁上骨折。肱骨大结节和内、外上髁都可在体表扪到(图5-7)。

img22

图5-7 肱骨

2)桡骨 位于前臂外侧,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桡骨头,头上面的关节凹与肱骨小头相关节;周围有环状关节面;下方略细,称桡骨颈。颈下份的后内侧有粗糙突起的桡骨粗隆。桡骨体内侧缘为薄锐的骨间缘。下端前面凹,后面凸,外侧向下突出,称茎突。下端的内侧面有关节面,称尺切迹。下端的下面有腕关节面。桡骨茎突可在体表扪到。

3)尺骨位于前臂的内侧,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粗大,有一向前的深凹,称滑车切迹,与肱骨滑车相关节。切迹后上方的突起称鹰嘴,前下方的突起称冠突。冠突外侧面有桡切迹,与桡骨头环状关节面相关节,前下方的粗糙隆起,称尺骨粗隆。尺骨体外缘锐利与桡骨相对,也称骨间缘。下端称尺骨头,其前、外、后三面有环状关节面与桡骨的尺切迹相关节,下面光滑借关节盘与腕骨隔开。头后内侧的向下突起,称尺骨茎突。尺骨鹰嘴、尺骨后缘全长、尺骨头和茎突,都可在体表扪到(图5-8)。

img23

图5-8 尺骨和桡骨

img24

图5-9 手骨

4)手骨(图5-9) 包括腕骨、掌骨和指骨。

腕骨:为8块短骨,排成近、远两列。近侧列由桡侧向尺侧的依次为:手舟骨、月骨、三角骨和豌豆骨。远侧列依次为:大多角骨、小多角骨、头状骨和钩骨。

掌骨:共5块,由桡侧向尺侧,分别称为第1~5掌骨。掌骨的近侧端为底,接腕骨;远侧端为头,接指骨,头与底之间的部分为体。

指骨:共14块,拇指有2节指骨,其余各指均为3节,由近侧至远侧,依次为近节指骨、中节指骨和远节指骨。每一节指骨的近侧端为指骨底,中间部分为指骨体,远侧端为指骨滑车。远节指骨的远侧端掌面粗糙,称远节指骨粗隆。

2.下肢骨

(1)下肢带骨髋骨是不规则骨。上份扁阔,中份窄厚,并有朝向下外侧的深窝,称髋臼;下份有一大孔,称闭孔。髋骨由髂骨、耻骨和坐骨组成,三骨会合于髋臼(16岁左右完全融合)。合成髋臼的部分是三骨的体,臼内半月形的关节面称月状面(图5-10)。

img25

图5-10 髋骨

1)髂骨 构成髋骨上部,分为肥厚的髂骨体和扁阔的髂骨翼。髂骨体构成髋臼的上2/5。髂骨冀位于髋骨上部,上缘肥厚成弯弓形的髂嵴。髂嵴前端为髂前上棘,后端为髂后上棘。在髂前上棘的后上方,髂嵴向外的突起,称髂结节,它们都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在髂前、后上棘的下方各有一突起,分别称为髂前下棘和髂后下棘。髂后下棘下方有深陷的坐骨大切迹;髂骨翼内面的大浅窝称髂窝。髂窝下界为圆钝的骨嵴,称弓状线。髂骨翼内面以后下方有粗糙的耳状面与骶骨相关节。

2)坐骨 构成髋骨下部,分为坐骨体和坐骨支。体组成髋臼的后下2/5,后缘有尖形突起的坐骨棘。坐骨棘下方有坐骨小切迹,其上方与髂后下棘之间有坐骨大切迹。坐骨体下端后份的粗大隆起称坐骨结节,是坐骨最低部,可在体表扪到。

3)耻骨 构成髋骨前下部,分为体和上、下两支。耻骨体组成髋臼的下1/5,与髂骨体结合处的上面有粗糙隆起,称髂耻隆起。由此向前内伸出耻骨上支,其末端急转向下,成为耻骨下支。耻骨上支上面有一条较锐的骨嵴,称耻骨梳,它向后经髂耻隆起与弓状线相续;向前终于一突起,称耻骨结节,是重要的体表标志。从耻骨结节到中线的粗钝上缘为耻骨嵴,也可在体表扪到。耻骨上下支相互移行处内侧的椭圆形粗糙面,称耻骨联合面,两侧联合面相接,构成耻骨联合。耻骨下支伸向后下外,与坐骨支结合。这样,耻骨与坐骨共同围成闭孔。

(2)自由下肢骨

1)股骨 是人体最粗大的长骨,分为一体两端。上端有朝内上方的股骨头与髋臼相关节。头的顶端接近中心处,有小的股骨头凹。头下外侧的狭细部称股骨颈。颈与体连接处上外侧的方形隆起,称大转子;内下方的隆起,称小转子,都有肌肉附着。大、小转子之间,在前面有转子间线,在后面有转子间嵴相连。大转子是重要的体表标志,可在体表扪到。股骨体后面有纵行骨嵴,称为粗线。下端有两个向后下方突出的膨大,分别称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内、外侧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光滑的关节面,前面又叫髌面。两髁侧面的最突起处,分别称为内上髁和外上髁,它们都是在体表可扪到的。

2)髌骨 是人体最大的籽骨,位于股骨下端前面,在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前面粗糙,后面为关节面,与股骨髌面相关节。髌骨可在体表扪到。

3)胫骨位于小腿的内侧,分为一体两端。上端膨大,向两侧突出,形成内侧髁和外侧髁。两髁的上面各有上关节面,与股骨相应的髁相关节,外侧髁的后下方有一小的腓关节面。上端前向的隆起,称胫骨粗隆。内、外侧髁和胫骨粗隆都是体表可扪到的重要标志。胫骨体较锐的前缘和内侧面都可在体表扪到,外侧缘为小腿骨间膜所附着,称骨间缘。下端稍膨大,其内侧向下有一突起,称内踝。下端的下面与内踝的外侧面都有关节面。下端的外侧面有腓切迹。内踝可在体表扪到。

4)腓骨 位于胫骨的外后方,细长,分为一体两端。上端稍膨大,称腓骨头,其内上方有腓骨头关节面与胫骨相关节。头下方缩细,称腓骨颈。体的内侧缘锐利,称骨间缘,有小腿骨间膜附着。下端膨大,形成外踝。在它的内侧面有外踝关节面。腓骨头和外踝都可在体表扪到(图5-11)。

5)足骨 包括跗骨、跖骨和趾骨(图5-12)。

跗骨:共7块,排为前、中、后3列。后列包括位于前上方的距骨和后下方的跟骨;中列为位于距骨前方、偏内侧的足舟骨;前列由内侧至外侧,依次为内侧楔骨、中间楔骨和外侧楔骨,以及位于跟骨前方的骰骨。跗骨几乎占全足的后半,这与下肢的支持和负重功能相适应。

跖骨:共5块,其形状和排列大致与掌骨相当,但比掌骨粗大。第5跖骨底的外侧份突向后外,称为第5跖骨粗隆,在体表可扪到。

趾骨:共14块,img26趾为2节,其余各趾均为3节。趾骨的形态和命名与指骨类同。

img27

图5-11 胫骨和腓骨

img28

图5-12 足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