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突的龙属形成一个臼

突的龙属形成一个臼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鉴别特征 大型的似鸟龙类。早白垩世,阿普特期,下沟组。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公婆泉盆地。这两个神经棘的靠前部顶端具深的凹口,似乎是北山龙的独有特征。上述两个中部尾椎的前部,在神经棘主板之前沿中线有一个小板。鹰嘴高,呈丘状,与其他似鸟龙类一样。两个爪骨的后端均有一个屈肌结节,被一个凹槽分隔,这与采自恐龙公园组的大型分散爪骨的描述一致。与其他似鸟龙类和暴龙超科的一样,坐骨体在靠近近端的后缘
似鸟龙类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北山龙属 Genus Beishanlong Makovicky,Li,Gao,Lewin,Erickson et Norell,2010

模式种 巨型北山龙Beishanlong grandis Makovicky,Li,Gao,Lewin,Erickson et Norell,2010。

鉴别特征 大型的似鸟龙类。前部尾椎的神经棘具有凹口;中部尾椎的椎体腹面具龙骨状嵴,神经棘分叉,前、后关节突之间由突起的嵴连接;肩胛骨臼上唇板(supraglenoid buttress)的前端具明显的窝;乌喙骨浅,具明显的由乌喙骨结节延伸出来的侧嵴,肩臼与肩臼后突之间有一深凹槽;第Ⅰ指的爪骨弯曲,但第Ⅱ和第Ⅲ指的爪骨较直;坐骨体弯曲;第Ⅲ跖骨在近端夹扁,但沿后足的伸肌面可见;后足的爪骨弯曲。这些特征代表了一种原始特征与进步特征的独特组合。

分布与时代 甘肃,酒泉。早白垩世,阿普特期,下沟组。

巨型北山龙 Beishanlong grandis Makovicky,Li,Gao,Lewin,Erickson et Norell,2010

模式标本 正模,标本登记号FRDC—GS GJ(06)01—18是头后骨骼;FRDC—GS GJ(未编号)是前肢部分;FRDC—GSJB(07)01—01很可能是这一属种的一对耻骨

鉴别特征 同属。

产地与层位 甘肃,酒泉,公婆泉盆地。下白垩统,阿普特阶(Aptian),下沟组,灰色—红色层。

标本记述

荐椎前脊椎 仅保存了1块颈椎、2块背椎的部分神经弓,这些神经弓均保持着开放的椎弓椎体缝合面,表明这个个体尚未生长到成年。分散保存且破损的颈椎神经弓与中国似鸟龙(Sinornithomimus)(Kobayashi,Lü,2003)的第4颈椎的神经弓相似,前关节面突起,神经棘基部短,横突向外侧悬伸。

尾椎 在保存的尾椎系列中,最前端的是两个破损的神经棘,具有肥大的棘间韧带痕,其以矮嵴与神经棘外侧面相分隔。这两个神经棘的靠前部顶端具深的凹口,似乎是北山龙的独有特征。发现了3根不完整的肋骨,其中一根具有一个矮嵴,从肋头一直延伸到肋体下部,这与其他似鸟龙类最前端背肋的情况相同(Makovicky et al.,2004)。有8块完整的尾椎保存下来,其中2块具有短的或未发育完全的横突,表明其来自近端和远端尾椎之间的过渡位置。这2块尾椎具龙骨状腹嵴,是北山龙的一个独征,虽然在可能是似鸟身女妖龙属(Harpymimus)的未成年个体标本IGM 100/960910KD(Y.Kobayashi,2002,未出版的学位论文)上,除了沿腹中线有一个窄的脉沟外,也存在尾椎向腹侧收缩形成一个近似龙骨状的结构。上述两个中部尾椎的前部,在神经棘主板之前沿中线有一个小板。这两个尾椎的前、后关节突由一个高嵴连接,因而在神经棘的两侧各形成了一个沟。后部尾椎的椎体略微收缩,与Longrich(2008)描述的加拿大晚白垩世的一种大型似鸟龙科的尾椎一样,并且与Harpymimus的一样,前关节突向前逐渐变细,但不同于更进步的似鸟龙科的片状前关节突(Kobayashi,Barsbold,2005)。

肩带 肩胛骨具有似鸟龙类的典型特征,肩峰深,近端呈截切状;背突薄长,远端略膨大(图3—3a);臼上唇板向前延伸至肩胛骨外侧面(Nicholls,Russell,1985;Makovicky et al.,2004)。唇板前端之下有一小窝。根据肱骨近端在肩臼窝内的运动方式分析,肱骨近端可能与该唇板相关节。肱骨能够被提升至近水平面,但前部膨大的肩臼—肱骨关节可能会限制肱骨从后向前外的外展不超过90°。肩胛骨背突后缘具一稍呈从背侧向肩臼方向的浅窝(图3—4d),这个特征也见于Harpymimus和更进步的似鸟龙科中(Kobayashi,Barsbold,2005)。乌喙骨外视浅,具一个伸长的臼后突,其与宽而呈叶片状的肩臼由一个深凹槽相隔(图3—4e—g)。乌喙骨具一长的水平嵴,沿乌喙骨结节的大部分中央位置延伸,与Archaeornithomimus(AMNH 5671)一样,在臼后突的背面形成一个臼下嵴。

图3—3 巨型北山龙正模标本[FRDC—GS GJ(06)01—18]纵览 a.左肩胛骨;b.左坐骨;c.前部尾椎的神经棘;d.中部尾椎;e.左股骨;f.中部尾椎人字骨;g.右跟骨;h.左跖骨;i.左跖骨Ⅰ和脚趾Ⅰ,Ⅱ,Ⅳ;j.右腓骨;k.右胫骨;l.右掌骨Ⅲ;m.右手指骨Ⅰ—1,Ⅰ—2,Ⅱ—3和Ⅲ—4;n.左尺、桡骨;o.左肱骨;p.左乌喙骨;q.部分颈椎神经弓。图中所有骨骼均为侧视,身体轮廓据Longrich(2008)修改。

前肢 保存有1根肱骨、1根尺骨和1根桡骨。肱骨粗壮,骨体弯曲,近端前视呈四边形(图3—4a,b),与Harpymimus(Kobayashi,Barsbold,2005)的相同。肱骨的前面覆盖着一个大的外上髁和几个远端髁,这是许多基干虚骨龙类的典型特征。尺骨和桡骨近直(图3—4h),两者的近端和远端紧密贴附在一起(Nicholls,Russell,1985)。鹰嘴高,呈丘状,与其他似鸟龙类一样。

前足保存有右掌骨Ⅲ及右手指骨Ⅰ—1,Ⅰ—2,Ⅱ—3和Ⅲ—4(图3—4j—m)。右掌骨Ⅲ的近端关节面平,呈梯形,具两个向外侧面短距离延伸的矮嵴;远端关节面呈非滑车状,韧带窝深,与Harpymimus的一样。两个非终端的指骨近端关节面具深V形凹口而不是呈弧形。指Ⅰ末端为一弯曲的爪骨,而指Ⅲ的爪骨很直,与似鸵龙(Struthiomimus)(RTMP 90.26.01)和其他进步的似鸟龙科的一样。两个爪骨的后端均有一个屈肌结节,被一个凹槽分隔,这与采自恐龙公园组的大型分散爪骨的描述一致。

腰带 FRDC—GS GJ (06)01—18仅保留有1块坐骨体(图3—5k)。骨体向前腹侧弯曲,呈S形,与其他似鸟龙科的一样,但不同于Shenzhousaurus(Ji et al.,2003)的直的坐骨体。与其他似鸟龙类和暴龙超科的一样,坐骨体在靠近近端的后缘有一个大的肌痕(Holtz,1994)。2007年在俞井子盆地发现了一对孤立保存的耻骨,其大体上与其他基干似鸟龙类的相似,但由于正模标本缺少耻骨而无法做明确的比照。

后肢 保存有1块股骨,1块腓骨,1块胫骨,1块跗骨,3块跖骨和3个脚趾。股骨粗壮,从近端看在股骨头与大转子之间有一个突起的轮廓(图3—5e,f)。小转子呈翼状,是似鸟龙类的典型特征,并具一个大的副转子,与似金翅鸟龙属(Garudimimus)(Kobayashi,2005)的一样;其与大转子之间由一个裂口分隔。与其他似鸟龙类的一样,第四转子显著,另外沿股骨体有一个明显的嵴从内髁向近端延伸。胫骨的胫骨嵴背面略高于近端关节面,外侧面具一垂直的矮嵴(图3—5c,d)。腓骨髁向前后深切。胫骨体粗壮,具一高的未伸达近端的腓骨嵴。胫骨远端略微膨大,外踝和内髁之间具一浅凹口。腓骨体在近端之下快速收缩(图3—5a,b),没有明显的肠腓结节。与其他似鸟龙类和暴龙超科一样,腓骨体内面具一个深窝(Holtz,1994)。距骨和跟骨未相互愈合(图3—5g),也未与胫骨愈合,进一步说明该个体未完全发育成熟。距骨的上升突高而宽,但在标本上沿其基部断裂。跟骨(图3—5l)正好位于外髁面的一半之下,其背面呈凹状以容纳腓骨远端,而其前面构成突起的关节髁的一部分。与其他似鸟龙类一样(Shapiro et al.,2003),跟骨的后缘直,具一突起的内侧嵴,对应地伸入距骨上的凹槽。

图3—4 巨型北山龙正模标本[FRDC—GS GJ (06)01—18]的肩带和前肢 a.左肱骨前视;b.左肱骨后视;c.左肩胛骨外侧视;d.左肩臼窝后视;e—g.左乌喙骨外视、内视和背视;h.左尺骨、桡骨内视;i.右掌骨Ⅲ外视;j—m.右指骨Ⅰ—1,Ⅰ—2,Ⅲ—3和Ⅲ—4内视。英文缩写:acp.肩峰突;cf.乌喙孔;ct.乌喙结节;clp.侧韧带凹;dpc.三角嵴;ect.外上髁;ft.屈肌结节;gl.肩臼;hh.肱骨头;it.内结节(二头肌嵴);ol.鹰嘴。

后足 为近夹跖型(subarctometatarsal)。虽然在整个跖骨伸肌面上都能见到第Ⅲ跖骨,这与Harpymimus(Kobayashi,Barsbold,2005)和Garudimimus(Kobayashi,2005)的一样,但从前视上其向近端逐渐变薄(图3—5h),并且缺少在Garudimimus和更进步的似鸟龙科中所报道的骨干中间膨大。从近端看,第Ⅲ跖骨在踝关节面上所占的面积最小,成为夹在其他两块跖骨之间的向前端变薄的楔状。第Ⅲ跖骨骨干远端半部分的横截面呈近三角形,再次表明在似鸟龙类夹跖型后足的演化过程中存在一个过渡阶段。北山龙具有趾Ⅰ(图3—5i),这与Garudimimus的相同,但不同于更进步的似鸟龙科。各趾端均具短而宽、平缓弯曲的爪骨,不同于更进步的似鸟龙科直而长的爪骨。所有发现的后足爪骨的横截面均呈三角形,并具有浅的、围绕高度退化的屈肌结节的腹凹(Shapiro et al.,2003;Longrich,2008)。界定腹凹的嵴表面具皱纹,在距离近端关节面很近处以分叉状结束。

图3—5 巨型北山龙正模标本[FRDC—GS GJ(06)01—18]的腰带和前肢 a,b.左腓骨外视、内视;c,d.右胫骨内视、前视;e,f.右股骨外视、前视;g.右跗骨近端前视;h.右跖骨背视;i.右脚跖骨Ⅰ,趾骨Ⅰ,Ⅱ和Ⅳ;j.脚爪Ⅰ,Ⅱ和Ⅳ斜腹内视;k.左坐骨体内视、外视;l.右跟骨内视、外视。英文缩写:act.副转子;ap.距骨上升突;at.前转子;ca.跟骨;cc.胫嵴;fa.腓骨关节;ff.腓骨内侧窝;fic.腓骨嵴;ftd.屈肌结节凹;lm.外髁;mm.内髁;ms.肌痕;mt.跖骨。

尽管体型很大,但北山龙正模标本颈椎的椎弓椎体缝未闭合,近端跗骨也未愈合,表明该个体在死亡时仍处于活跃的生长期。为了估算该个体的年龄和成长阶段,通过从距右腓骨干近端27 cm处半截面取样,制作了一个薄的骨组织学横向切片。借助偏光及反光显微镜观察,对该切片的骨组织基质进行了描述(图3—6),并对可能的年生长线进行了总计数。从最内层(cortex)到骨膜表面共有13~14条生长线,其中最靠内和最靠外的生长线是真正的停滞生长线(lines of arrested growth,LAGs,图3—6a,c),而处在中间层的生长线则主要是慢速生长线(annulus),但也有几条生长线显示出在其转变为慢速生长线之前,占其长度一小段的部分具有停滞生长线的结构特征。同心停滞生长线的间距由内部向外围适度减小,并且血管化的形式从网状变成纵向。这些都表明北山龙的正模标本[FRDC—GS GJ (06)01—18]应该是一个青年期个体,在死亡时正处于身体发育向静止期过渡的时期(Erickson,2005),因而体型大小接近躯体成熟期。

讨论

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北山龙属于基干似鸟龙类,其比似鹈鹕龙属(Pelecanimimus)和 Shenzhousaurus进步,但比由Garudimimus和似鸟龙科组成的缺齿的分支原始。由于保存下来的各个个体身体部位的骨骼之间没有完全重叠,无法将北山龙、Harpymimus和更进步的似鸟龙类之间的系统关系完全分解开,但北山龙和Harpymimus这两个早白垩世的属显示出了比Shenzhousaurus更进步的性状。北山龙的坐骨向前腹侧弯曲,与似鸟龙科的相同;而Harpymimus具有一个向腹侧弯曲、带有明显“下巴”的齿骨,与在Garudimimus和似鸟龙科中见到的一样,并且髂骨具一膨大的后突,其后缘呈垂直状。相比之下,Shenzhousaurus具一圆的髂骨后突,并且与Pelecanimimus一样具有一个浅而向前端变细、下缘直的齿骨。

图3—6 正模标本腓骨远端的组织切片[FRDC—GS GJ (06)01—18] a.停滞生长线(LAGs)近腓骨切片中心;b.停滞生长线与生长环间的过渡(Erickson,2005);c.最后4条停滞生长线接近腓骨外皮质区的细节,可见尽管非常缓慢,但死亡时还处于生长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