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鼻的解剖生理概要

鼻的解剖生理概要

时间:2022-03-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临床上通常将鼻根至口角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年轻人鼻出血多发生于此处。下鼻道外侧壁前端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的适宜部位。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属筛骨一部分。3.鼻窦 鼻窦是位于颅面骨内的含气空腔,共有4对,分别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2.鼻窦的生理 鼻窦对鼻腔的呼吸、共鸣等功能有辅助作用,还能减轻头颅重量,对缓冲外来冲击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鼻的应用解剖

鼻由外鼻、鼻腔和鼻窦三部分构成。

1.外鼻 外鼻突出于面部中央,如一基底向下的三角锥体形,由皮肤、骨和软骨构成(图4-4)。外鼻软骨支架主要由鼻外侧软骨和大翼软骨组成,骨支架由鼻骨、额骨鼻突和上颌骨额突组成。鼻骨下端宽而薄,外伤时易骨折。鼻尖、鼻翼皮肤富有皮脂腺和汗腺,易发生痤疮、疖肿等。

图4-4 外鼻示意图

外鼻的静脉主要流经内眦静脉和面静脉汇入颈内静脉,内眦静脉又可经眼上、下静脉与颅内海绵窦相连通。面部静脉缺乏瓣膜,血液可逆向流进海绵窦,故鼻部皮肤感染(如疖肿),可引起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临床上通常将鼻根至口角三角形区域称为“危险三角区”。

2.鼻腔 鼻中隔将鼻腔分成左右各一,每侧鼻腔又分为鼻前庭和固有鼻腔两部分。

(1)鼻前庭:位于鼻腔前部,前界为前鼻孔,后界为鼻阈(鼻翼内侧弧形的隆起)。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长有鼻毛,并富含皮脂腺和汗腺。由于皮肤与软骨膜紧密连接,故发生疖肿时,疼痛较重。

(2)固有鼻腔:位于鼻阈和后鼻孔之间。分为内、外、顶、底四壁。

①内侧壁:即鼻中隔,由鼻中隔软骨、筛骨正中板、犁骨构成。鼻中隔前下部的黏膜下动脉血管汇集成丛,此处称为利特尔区,又称易出血区,是鼻出血的好发部位。年轻人鼻出血多发生于此处。

②外侧壁:鼻腔外侧壁从下向上有三个呈阶梯状排列的长条骨片,外覆黏膜,依次称为下、中、上鼻甲。各鼻甲的外下方与鼻腔外侧壁均形成一裂隙,依次称为下、中、上鼻道(图4-5)。

图4-5 鼻腔外侧壁示意图

下鼻甲呈水平状卷曲,为一个单独的薄骨,是三个鼻甲中最大的一个。附着于上颌骨内侧壁和腭骨垂直板。其前端接近鼻阈,后端距咽鼓管咽口1.0~1.5cm。如下鼻甲肿胀或肥厚时不仅引起鼻塞,也可影响咽鼓管通气和引流。下鼻道前端有鼻泪管的开口,后端黏膜下有表浅的静脉丛称鼻-鼻咽静脉丛,是鼻腔后部出血的常见部位,中老年人鼻出血多发于此处。下鼻道外侧壁前端近下鼻甲附着处骨质较薄,是上颌窦穿刺的适宜部位。中鼻甲为筛窦内侧壁的标志,属筛骨一部分。中鼻道外侧壁有钩突和筛泡,筛泡属筛窦结构,内含1~4个气房。这两个突起之间有一半月裂孔,此孔向前下和外上扩大呈一漏斗状,称筛漏斗。额窦、前组筛窦及上颌窦均开口于此。上鼻甲是三个鼻甲中最小的一个,位于鼻腔外侧壁上后部位,前鼻镜检查一般窥不到上鼻甲。以中鼻甲前部下方游离缘水平为界,其上方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间隙为嗅沟,此部位鼻腔黏膜为嗅区黏膜,在游离缘水平以下,鼻甲与鼻中隔之间的不规则间隙称为总鼻道,为呼吸区黏膜覆盖。

③顶壁:呈穹隆状,主要由筛骨水平板构成,属颅前窝底的一部分,嗅丝通过此壁抵达颅内,筛板薄而脆,前颅底骨折等外伤或施行鼻腔手术时容易受到损伤。

④底壁:即硬腭的鼻腔面,与口腔相隔。

3.鼻窦 鼻窦是位于颅面骨内的含气空腔,共有4对,分别为上颌窦、筛窦、额窦和蝶窦。按解剖位置和窦口引流的位置,鼻窦分为前、后两组。前组鼻窦包括上颌窦、前组筛窦和额窦,均开口于中鼻道。后组鼻窦包括后组筛窦和蝶窦,前者开口于上鼻道,后者开口于蝶筛隐窝。

(二)鼻的生理

1.鼻腔的生理

(1)呼吸功能:鼻腔对吸入空气具有清洁、调节温度和调节湿度的功能。

(2)嗅觉功能:含有气味的微粒被吸入嗅区后,微粒溶解于嗅腺分泌液中,刺激嗅细胞产生神经冲动,经嗅神经、嗅球传至嗅觉中枢而产生嗅觉。嗅觉既可影响食欲,又可识别环境。

(3)共鸣作用:声音经过鼻腔的共鸣变得清晰、洪亮。鼻塞时出现闭塞性鼻音,鼻咽腔闭合不全或不能关闭时可出现开放性鼻音。

2.鼻窦的生理 鼻窦对鼻腔的呼吸、共鸣等功能有辅助作用,还能减轻头颅重量,对缓冲外来冲击力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