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群众工作创新工程

群众工作创新工程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河乡移民开发建设工作纪实大河乡位于红寺堡镇的西南面,是“1236”扬黄灌溉工程建设的第一乡。红寺堡开发之初,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家园建设和移民搬迁工作拉开了序幕。过去大水漫灌不但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又使群众经济收入受到损失,面临日益减少的用水指标,大河乡党委政府注重引导,全力强化节水意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大部分群众通过算账对比,接受了“3211”工程,并投入到“3211”工程建设之中。
在希望的田野上_—大河乡移民开发建设工作纪实_旱塬播绿

在希望的田野上———大河乡移民开发建设工作纪实

大河乡位于红寺堡镇的西南面,是“1236”扬黄灌溉工程建设的第一乡。现有12个行政村,占地面积560.6平方公里,人口29139人,耕地面积6.5万亩。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为主,特色种植以枸杞、高酸苹果、中药材、温室蔬菜、花卉、反季节水果等为主,全乡现有设施农业14000亩。辖区内现有大中型企业11家,主要以风电、石料加工、煤炭、机砖场等为主;有初级中学两所,小学13所,共有教职工217人,在校中小学生4107人;有12个党支部,398名党员;已建成“五好党支部”5个,红旗党支部1个。近年来,大河乡在全红寺堡目标考核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并先后被自治区政府授予计划生育“一无”乡镇,被吴忠市授予“优秀基层党组织”、“两大工程绿化美化优胜乡镇”、“无毒乡(镇)”、“民族团结先进乡”、“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

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在大河乡这片生机盎然的土地上,有一帮开拓进取、勇于创新,以“苦干、实干、大干”为座右铭的拓荒者正在开创着他们如火如荼的事业。他们肩负着“1236”工程的历史重任。红寺堡开发之初,随着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家园建设和移民搬迁工作拉开了序幕。2000年、2002年,在这里先后成立了大河、红崖两个乡,原红寺堡管委会办公地改成了乡政府驻地,2004年合乡并镇,将红崖、石炭沟整建制合并到了大河乡,至此,从红寺堡这块荒漠旱塬上掘起了红寺堡第一乡———大河乡。俗话说,穷家难置,更不要说建设一个拥有3万多人口,地无一笼,房无一间的“大家庭”,而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还都是来自宁南山区八县贫困带上的困难农民,亟待解决的是温饱问题。然而,再大的困难也要创,也要干。10年来,这里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让世人感到惊奇和赞叹,更让生活在这里的3万多人民看到了希望:2008年全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8210万元,年均增长14.2%;人均国民生产总值521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10元;全乡粮食总产量达2765万公斤。

强班子,干群关系变和谐

“发展从解放思想起步,希望从转变观念开始,而和谐融洽的干群关系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先决条件”。近几年来,乡党委、政府领导班子针对本乡实际,明确提出班子队伍“正人先正己”的要求,完善了“班长抓班子,班子带队伍、队伍促发展”的思路,干群关系得到了根本性的好转,充分发挥了党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干部在农村工作中的决定性作用,全社会呈现出经济发展、民心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是舞活“龙头”。在“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作风建设整顿活动”和“机关效能建设”等一系列活动中,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谈心,印发意见、建议征求表等方式,多渠道、广角度掌握班子成员在思想政治方面的现状、问题和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制订整改方案和措施,限期限时整改,使班子成员的宗旨意识、奉献意识、公仆意识进一步加强。

img132

移民新村

二是筑好“堡垒”。村官是带领群众致富的关键,在村干部使用上,按照“一述双评制度”的要求,坚持年轻化、知识化的标准,注重选用思想好、有威信、想干事、会干事、能成事的能人进班子,发挥骨干带头作用。加大了村级活动阵地的改造力度,累计投资80万元,新修村部8个,维修村部3个,使全乡11个村活动阵地全部达到规范标准。加强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2008年,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5人,发展预备党员7名,其中女党员2名。

三是管好队伍。在乡干部队伍建设上,按照岗位需要合理安排使用干部,实行能者上、庸者下的政策,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采取“四制”狠抓作风转变和工作落实。将全乡包括土地、司法、民政和计划生育等各种收费全部纳入乡预算外资金统一管理,“一支笔”审批,使全乡财务管理进一步规范化。设立“书记接待日”,确定专人负责接待,并按归口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让上访者能及时被接待,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着落。实行政府机关干部每日上下班统一签到签离和政府工作日志制,由村干部给乡包村干部记工作日志,对无故不按时签到、包村干部缺岗或出勤不出力等现象及时进行通报批评,并视其情况调整工作岗位。

抓项目 力促农业产业大调整

2008年是大河乡实施“3211”工程的开局之年,全乡在基本实现“两翼齐飞,中部快速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以大力发展“3211”工程为主进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实施“两大工程”为主进行环境整治暨绿化美化建设、秋冬季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突出重点,扎实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3211”工程实施以来,采取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办法,在开发较早移民有一定的经济基础的麻黄沟村、开元村、龙兴村、香园村展开试点,积极推广种植大拱棚、酿酒葡萄和高酸苹果,并以香园、开元村为重点,以大碱公路为中轴,发展大拱棚2000余亩;以河西村为主,葡萄开沟3080亩,种植葡萄1680亩;以麻黄沟、红崖、龙泉三村为主,发展高酸苹果4600亩。在实践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经验:一是广泛宣传。召开各种形式的会议、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参观学习、聘请外界专家现场讲解等形式,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对“3211”工程的认识,转变他们的传统观念。二是通过算账对比的办法,积极引导群众。发展“3211”工程可以实现节水、高效、避灾,走现代农业的路子。过去大水漫灌不但造成大量的水资源浪费,又使群众经济收入受到损失,面临日益减少的用水指标,大河乡党委政府注重引导,全力强化节水意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乡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户,中心户带动的联动机制使群众在参与“3211”工程中,受到教育和启迪,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发展“3211”工程的重要性、紧迫性。大部分群众通过算账对比,接受了“3211”工程,并投入到“3211”工程建设之中。三是按照“政府搭台、项目捆绑、资金整合、科技支撑、市场运作、乡镇牵头、部门联动、各司其职、产权换绿、农民受益”的建设思路,创建了乌沙塘现代节水高效示范园区。主要分为五个功能区,第一功能区为四位一体生态示范区,第二功能区为二代日光温室区,第三功能区为五代半设施日光温室示范区,第四功能区为高效节水试验示范区,第五功能区为高效节水生态景观区,共占地215.9亩。核心区道路框架为“五纵六横”11条18公里。生态防护林22条1030亩。外围是高效节水经果林补灌区,主要以种植葡萄、高酸苹果、红枣等为主。园区内示范推广了反光幕、防虫网、C02气肥、滴灌、防虫诱杀黄板、精确配方施肥等新技术;引进示范自动卷帘机300台,与农户签订蔬菜种苗供应合同1860余份。园区有以红太子、FA-189、73-45、7588等为主的番茄136棚;有以津绿三号、中国青、戴多星等为主的嫁接黄瓜96棚;有以布利塔,二苠茄等为主的嫁接茄子28棚;有以37-72、金武士、法国洋大帅等为主的辣椒55棚,有以西甜瓜、芹菜为主的35棚,各棚每年的经济收入均在6000-10000元。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对整个园区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导带动作用,将成为红寺堡无公害设施蔬菜产业最具辐射带动能力的示范窗口,2009年,园区实现产值561万元,净利润241万元。同时间接解决全乡3000多个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今后,园区主要以设施园艺和设施花卉为主,预计产值收入将会达到二至三翻。园区社会化服务体系、科技培训体系已基本形成。

img133

育苗基地

夯实基础,增强农业和农村发展后劲。

一是稳定农牧生产,拉动生态示范。农牧业和劳务产业是全乡的支柱产业,在抓好“3211”工程的同时,统筹兼顾,发展农牧业和劳务产业。2009年,全乡农作物种植面积达到6.2万亩,其中小麦7590亩、玉米3.3万亩、油料4992亩、黄豆4220亩、马铃薯10155亩、瓜果蔬菜440亩,粮食总产达2765万公斤。在平岭子、龙兴村建立了“万亩优质玉米生产示范区”;在龙泉村建立了“千亩林果产业间做示范区”、在红崖村建立了“千亩马铃薯种植示范区”三个粮食规模种植区。对定居率低,撂荒地较多的河西村,积极拓展葡萄开沟3080余亩,已通过红寺堡验收的有1680亩;对石炭沟、麻黄沟、大河三个盐碱地较多的村发展枸杞7600亩;同时鼓励有养殖经验的群众,充分利用作物秸秆,大力发展畜牧业,全乡牛、羊、猪、禽饲养量分别达到10400头、8.1万只、3000头和4.2万只,培育养殖大户410户,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910元。

二是狠抓劳务输出,促进达产增效。在劳务产业方面,通过整合资源,进一步鼓励青壮年劳力发展劳务产业,提倡“走出一个人,养活一家人”的思路,积极帮助发展“3211”工程的农户外出务工赚钱,解决了前三年歉收的实际困难,真正让他们通过劳务输出种活铁杆庄稼。先后通过联系工程、组织摘枸杞、外出摆地摊等形式,组织劳力外出打工增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2008年,全乡共印发宣传资料3000多份,发放务工信息1800余份,张贴宣传标语45条,免费培训进城务工农民600余人次,共组织输出劳务人员10200人,实现劳务收入5030万元。

三是扎实开展环境整治暨绿化美化“两大工程”,不断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自“两大工程”启动实施以来,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红寺堡工委、管委会的安排部署,团结和带领全乡广大干部群众,把“两大工程”作为改善乡村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来抓,举全乡之力、周密部署、狠抓落实,取得了较好成绩。共累计投入资金(含赊欠资金)1507.9万元,出动大型车辆15320台次,整修清理村庄道路及巷道175条346公里,铺砂127公里,硬化道路10.74公里,整修路肩158公里,公共卫生环境整治3.2平方公里,林带平整3484亩,打埂3484亩,深翻1497亩,修枝21.34万株,树木涂红刷白37.35万株,植树1594.3亩,14.5万株,彻底改变了脏、乱、差面貌,极大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先后26次被《宁夏日报》《吴忠日报》及红寺堡有线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保民生,开创社会事业新局面

多年来,大河乡党委、政府从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入手,坚持走以民生为先、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努力使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努力做到在促进发展中关注民生,改善民生。

一是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严格执行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严格落实《大河乡计划生育工作特别措施》,全力推进计划生育“百日攻坚”工作。2008年底,顺利通过自治区和吴忠市“一无”乡验收,被正式命名为计划生育“一无”乡。

二是教育文体工作同步发展。认真组织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完成了“两基”迎国检相关工作;积极协调落实乡文化站建设,主动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具体工作。

三是社会保障体系作用显现。2009年,已全部完成危房危窑改造任务75户,共落实农村制度性救助1812户2812人,兑现低保资金47.24万元,做到应保尽保,为低收入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了有力保障,全面落实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全乡参保率达85%以上。

四是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积极开展各类“争先创优”活动,按照年初确定的目标责任,开展不同形式的活动。我乡被吴忠市委、政府评为“两大工程”建设“绿化美化乡镇”、吴忠市“民族团结先进乡”,建党87周年被吴忠市委授予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同时,广泛开展以“弘扬民族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创建活动,创建“五好家庭”15户、宣传文化体育中心户16户、“和谐家庭示范户”22户、自治区级民族团结先进个人1人,县级“文明单位(村、社区)”1个、“十星级文明户”12户、“文明学校”3所、“和谐家庭示范户”21户、“平安家庭”示范户3户、“平安家庭”示范村1个。

五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稳步推进。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工作,加大社会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认真开展了“平安单位、学校、村委会”示范点创建活动。经常检查指导安全生产工作;加大农用车专项整治力度,安排专人、指定专车,与农机操作人员逐户签订安全责任书,并经常深入各村组查处农用车违章载人等违法行为,形成高压态势,农机责任事故为零。

抓创新,党的建设迈向新台阶

一是基层党建工作富有成效。深入开展“一帮一联,双挂双创”活动,通过创新载体、健全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机制、落实目标责任等一系列活动,使“一帮一联,双挂双创”活动真正成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载体,成为促进城乡党组织互帮互助的新示范,成为创新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支点。起到了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积极作用。

二是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步伐加快。认真贯彻落实红寺堡村级“五项制度”,积极开展“阳光村务”活动,创新“阳光村务”“1156”工作模式,使乡村党务、政务(村务)、财务都能阳光运作,自觉接受群众监督、人大监督和法律监督,虚心接受群众提出的合理建议、批评和意见,促进“阳光村务”长效机制的建立,彻底杜绝了村务公开不彻底、群众上访事件多、干群关系不和谐、乡村干部说不清等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发生,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

三是综治和维护稳定工作有序开展。通过建立“大河乡信访接待室”、落实书记大接访制度等,变上访为下访,变被动为主动,针对当前群众反映的各类矛盾纠纷,认真排查,一一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有效减少了群众上访,维护了一方稳定。在召开的奥运会、残奥会、自治区50大庆、吴忠市建市10周年期间,没有发生一起上访事件,全乡呈现出和谐稳定发展的良好局面。

大河乡的发展是迈着小步前进的,但就是这一小步,它却迈出了传统,迈上了致富之路。在奋力建设红寺堡经济文化强乡的新征程中,勤劳智慧的大河人民正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昂扬的精神风貌,敢为人先的雄心壮志,大手笔书写着更加辉煌的华美乐章!

(红寺堡开发区大河乡供稿;撰稿人:姜春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