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面向国家需求,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面向国家需求,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委员会、教育部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全体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面向国家需求,培养创新型工程人才

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胡小唐

2010年8月14日于长沙

各位来宾、各位委员、老师们、同志们:

六年前,我们曾经在这里共同研讨学科发展战略和专业规范。今天,大家又一次相聚长沙,一起来讨论改革,筹划发展。研讨会的召开又一次体现了大家对仪器科学与技术领域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感,对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教育教学改革的关注,同时也体现了对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委员会、对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代表、上一届教指委委员安志勇、梅杓春老师参加了今天的大会,再次体现了他们长期以来对仪器科学与技术教育教学事业的热爱、关心和支持。

国防科技大学各级领导对这次会议的召开给予了大力支持,国防科技大学的老师们为大家的相聚做了大量细致的筹备工作,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这里,我谨代表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委员会、教育部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及全体与会代表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次教学研讨会有两个特点。

第一,中国机械工业教育协会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仪器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仪器仪表工程领域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联手搭建交流平台,共同研讨本学科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议题。教学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工程硕士教育协作组虽然有着不同的组织形式和职责范围,但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全国高校同行提供服务的工作目标是一致的。我们希望提供给大家的平台更大、内容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第二,教学经验交流与学术交流结合。会议邀请几位老师分别从大地资源探测、空天资源探测、海洋资源探测、无损检测、高速铁路运行安全检测等领域,围绕国家急需解决的问题、发展方向及相应的人才知识结构等方面作大会报告,这在我们的教学研讨会上这还是第一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交叉丰富,各高校所服务的行业多样,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进一步认识。准确把握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内涵,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知识体系,也是我们的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向未来、面向发展、面向社会的基本要求。

同志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是确立我国下一阶段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指导性文献,在此,我想谈谈认识和体会。

(1)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数量、结构、质量、效益全面协调发展,注重质量的提升、注重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注重人才的国际竞争力成为教育发展的核心目标。但是提高质量要比增加数量、扩大规模复杂得多,困难得多,我们应该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2)教育发展的动力进入需求导向型阶段。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人才培养要面向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个大战略;二是教育的发展要适应国家发展的需求。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能够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教育要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满足社会发展对各种人才的需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选择最终集中到人才培养上。

6月23日,教育部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正是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重大改革计划之一,其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型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创新性工程科技人才培养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无论在座的高校是否参与了这个计划,我们都应该朝“培养卓越工程师”这个目标努力。今天,会议邀请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肖中汉老师介绍在本科毕业生中试行测量控制与仪器仪表见习工程师认证的有关情况,我觉得这是培养创新工程师的重要一环。

据统计,2008年全国设有工程类专业的高等学校981所,占普通高校总数的43%;工程类在校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规模达773万人,占当年全国高校在校生总数的36%。然而,工程类专业教育普遍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一直是困扰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一项对在华跨国公司和国内高科技企业的调研表明:这些公司只能从国内10~15所大学雇佣到合适的工科毕业生,工科毕业生普遍缺乏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意识、专业面狭窄、动手能力差、综合素质低下、所学知识陈旧、事业心不强等。尽管工业界对工程人才的需求很大,但大量工程专业毕业生仍然面临着就业和再就业的压力,我们的工科毕业生竞争力不足。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工程型学科,仪器技术是一门集多领域高新技术于一身的应用型技术,学科的“交叉性”与技术的“集成性”更加凸显出专业教育实践性、创新性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卓越工程师的核心特质?高度的职业道德与强烈的职业意识,具有较强的社会成就与经济成就欲望,以为社会发展和技术经济进步作出贡献为己任,积极为社会创造价值;较强的分析能力、灵活的实践能力,具有把知识转化为工程实践、发现并解决社会与生产中存在问题的能力;较高的创造力、良好的交流能力、一定的商业与管理能力,具有进行知识集成应用以及以实际问题为导向的终身学习能力;较强的创新意识,具有批判精神。

如何培养“卓越工程师”?需要我们探索,改革,创新。下面我从三个方面谈谈看法。

1.学为主体,推动培养模式变革

卓越工程师的定位,是对人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要求。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行业内涵不断丰富,对就业要求不断提高,从业人员需要什么样的知识、技能基础? 10年、20年后行业需要什么样的人?都需要我们去研究、去应对。因此,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要为学生从事“多元事业发展”奠定基础。

学为主体强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大学生的首要素质,是学生与社会之间的一种相互认同。它表现为,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并且在这种互动性的辩证关系中,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社会实践能力,不断升华自身的精神内质。为学生搭建实践平台是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方式之一,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社会、获取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树立职业意识、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为主体强调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独立学习,通过学习获得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获得获取知识的能力。要努力创造条件,形成以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创造为基本学习方式的新型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为主体强调学生建立个人知识、能力结构的自主性。以往我们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严密性、完整性、系统性,教学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学科中心、书本中心、知识中心、教师中心倾向,忽视了学生在知识、能力转化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压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要提倡“教学相长”,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敢想、善思、有识、标新立异。

2.产学结合,强化人才培养特色

目前,我国教育界和产业界对毕业生的要求还存在不一致性,学校强调毕业生的知识基础,企业强调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校不能培养一批又一批新型工程技术人才,企业无法获得高质量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工程教育就丧失了存在的前提。产学合作搭建了人才供需双方的桥梁,对工程人才培养尤为重要。

产学合作是把握服务需求的途径。工程人才是针对一定的市场需求进行培养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销对路”的工程人才。要全面掌握国家在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产业结构调整政策等;要分析和预测近期和远期对工程人才的需求情况,包括人才类型和层次、规模和质量等;要分析和预测同时期工程人才的供给情况,特别是相同层次工程人才的培养情况;扬长避短、突出优势,使有限的教育资源高效地用于培养受社会欢迎、有市场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产学合作是强化人才培养特色的基础。所谓工程人才培养特色,具体反映毕业生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等诸方面的培养成果,是工程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标志,是得到社会公认的培养方式、风格和特征。工程人才培养特色有两个要素:第一,是专业教育的优势之所在,任何学校的特色建设都不可能面面俱到,而只能在人才培养的某一方面或若干个环节上形成优势;第二、必须得到社会的认可,同行的肯定以及用人单位的接受。因此,行业需求为特色定位提供了目标,特色又通过服务行业来体现。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对我们这个学科(专业)更是如此。

产学合作是实施工程教育的载体。工程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实践环节、引入工程案例,也并不完全取决于是否真刀真枪做了毕业设计,而是工科教育应对社会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革,是“大实践观”、“大系统观”、“大工程观”育人思想的概括。要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培养的育人理念,将人才培养置于大工程背景下,把实践育人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能力,锤炼学生的创新精神。显然,产学合作是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3.学科交叉,创新专业教育理念

现在的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源于11个仪器仪表类的本科专业,学科的过度细分是当时我国工科教育的一个特点,以产品带专业,以产品带教学,过于强调专业化,无法适应跨学科、综合化的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目前,又存在着另一种倾向,过分强调综合化,丧失了行业特色,丧失了工程特色。21世纪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工程科技人才呢?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正确处理矛盾,明辨是非、明确历史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浓厚的优秀历史文化积淀构筑精神支柱。

学科交叉是培养工程人才的必由之路。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工程是“大工程”。工程是多种技术、核心技术的组合和集成,涉及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支撑,涉及如何利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来创造新的技术。物联网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是与传感、微电子、网络、通信协议等众多技术关联、交叉的产物。我们常说“光、机、电、算”是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技术支撑,但并不是它们的简单相加,而是利用相关知识和技能构建的新体系。另一方面,现代意义的工程是“社会工程”。在技术集成过程中,非工程化因素的影响,远高于技术和工程本身。工程人员不能完全从某一个专业的封闭知识里培养出来,他必须与人接触,必须接触社会,必须考虑成果对人类、能源、资源、环境所带来的影响。仪器仪表更多地用于评价对象的功能和性能,更多地用于评价对象对环境的影响,其社会特征更强。一个现代工程师在具备较高专业技能的同时,还应该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关心并能正确影响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工程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专业技术、自身发展、社会发展。

学科交叉是创新的基础。科学发展史表明,科学上的重大突破往往是在不同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中形成的。据统计,近25年诺贝尔奖中,学科交叉合作的研究成果占47%,过去百年中具有跨学科知识背景的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占44.2%。青年人不应只盯着一个领域,要开阔眼界,接受多学科教育,这不仅是猎取多学科知识的过程,更是表现自身个性、爱好的过程,更是个人观点在竞争与合作中融合、碰撞与冲突,形成学术思想的过程。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原始创新思想的涌现。在科技创新中,具有鲜明学科交叉、融合特点的高等学校占据优势。在培养创新性工程人才中,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占据优势,各个高校依托行业特色所形成的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占据优势。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这种优势,培养具备多学科知识背景、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基础扎实、素质全面、适应性强的综合性人才。

老师们,同志们,创新型国家最大的创新群体是工程师队伍,优秀工程技术人才要创造技术标准、引领技术发展,我们应该把优秀工程师的培养放在首位,为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工程化的知识才能成为力量,市场化的创新才能成为财富,这就是工程教育的真谛。

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教师,关键在于是否有一支满足工程人才培养要求的高水平教师队伍。深化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让未来的工程师“卓越”起来,是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的重要历史使命。我们应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准确把握我国工业界特别是仪器仪表行业发展的需求和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仪器科学与技术工程教育体系,为我国仪器仪表行业培养创新性工程技术人才作出我们的贡献。

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在长沙期间健康、愉快。

谢谢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