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才培养的功能

人才培养的功能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世界范围来说,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三种社会职能。单单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事是完全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例外。文化传播的功能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国对外形象,通过文化传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世界造成影响。

从世界范围来说,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三种社会职能。一所大学培养出来的人才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人才培养的功能是高校各项工作应当把握的主导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高等学校要增强社会服务能力。要牢固树立主动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全方位开展服务;推进产学研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规范校办产业发展;为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开展科学普及工作,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积极推进文化传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作用。”由此可知,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正在朝着多样化发展,其外延正在不断扩展。

除了上述三大社会职能,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还具有引领文化的功能。马万顺、薄瑞蕾、马志强(2013)将其概括为,“人才培养、创新支持、资源共享、文化引领和决策咨询五个方面。”[21]“引领文化是大学的重要功能。大学是最高教育机构,也是文化发展的中心。它包含众多学科领域,集精神建设、学术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成为新文化的孵化器。”[22]对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来说,尤其是本书中所论述的人才,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尤为重要。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是要实现1+1>2的目标。即 “外语+复合专业”,这两项都是强项,而且两者之和远远大于单纯地将二者相加的功效。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本节内容讨论关于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功能,主要是从他们对于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这一角度来论述的。当然,高校培养人才,具有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等等。本书专门从文化的角度来论述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社会发展进步的意义和重要性。“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校要有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一种敢于担当的宏大气魄,自觉承担起一个大学对于民族的使命,勇于创造一种新的精神,养成一种新的风气,以守望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23]

(一)文化传承功能

任何教育,包括高等教育,都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也是如此,同样具有传承文化的功能。胡锦涛同志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上的讲话中指出:“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的作用”。高等教育是将先进文化代代相传,将先进文化传承下去。高等教育的文化育人功能就是培养出一代又一代推陈出新、创新文化成果的人。一所大学都是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的组织,在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同时,还不断推动文化的发展,促使文化一代代地传承下去。例如,北京大学在推动新文化运动中起到了引领的作用。笔者认为,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所具有的文化传承功能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小学还是大学,都承载着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任。在高等教育中,无论是什么专业,都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单单认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任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事是完全错误的,中国传统文化涉及方方面面,外语人才的培养也不能例外。学习外语的目的是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促进中外文化交流,让世界了解中国。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学习外语有什么意义?有何作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是历史赋予教育的重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只有在传承中华文化中坚守文化阵地,引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并在实践中深刻领悟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应当倡导读精品、出精品,通过诵读经典、创作等,弘扬中华文化。

2. 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大学》原文的第一句:“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道德是文化的基础,是教育的生命所在。教育不能脱离德育而存在,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德育是一项使人成为一个有道德、有良心、有爱心、有纪律的育人工作。一个国家和民族道德水平的高低,与教育者有着很大的关系。高等教育也是如此,必须承担起德育的重任,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还应当开展德育工作,实施德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3.保持中华文化的历史根基,突出中国文化特色

马敏(2011)从三个维度论述了应当如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其中,在论述第二个维度——空间维度时,她指出:“全球化愈发展,文化交融越频繁,愈显示民族文化的重要。只有在对其他文化开放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历史根基,才能使民族文化免于在全球化的巨流中随波逐流,失去自我认同。” [24]

(二)文化传播功能

文化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一个国家的历史、地理、风情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等等,都具有影响力。文化传播的功能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塑造良好的中国对外形象,通过文化传播,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对世界造成影响。

1. 传播中国文化

外语人才的最主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要向世界传播中国的文化。要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国外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做出积极贡献。王梅英(1998)呼吁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新型外语人才。新型外语人才肩负双重任务,一方面是弘扬中国文化,另一方面就是向国内引进西方的先进文明成果。

中国传统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资源,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而外语教育在增强国家软实力中则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高校外语教育中,应注重培养“文化自觉”和民族文化意识,树立全面的中西文化观,培育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使我国外语教育真正成为弘扬中华文化、沟通中国与世界的桥梁和纽带,在中国走向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化互动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25]

高校复合外语专业应当具有国际意识,站立在全球的高度,积极推崇中华文化,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在引进国外先进文明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平台。

传播中华美德,促进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复合型外语人才首先是掌握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和谐”的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为贵”“仁爱”“和而不同”“大一统”等和谐思想,既是我国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主题思想。我国56个民族和谐共处,以及我国积极推行的和平外交政策,都体现出了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这对于构建和谐的国内、国际新秩序,实现全世界的和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我国教育的各个层次,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都是主线。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复合型外语人才也必然拥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实现世界和平而默默奉献。在文化软实力相竞争的时代,复合型外语人才能够本着平等相待、互惠互利、恪守诚信、和平共处的原则,维护国际社会稳定的局面,推动世界的共同繁荣与进步。他们在新的时代里,树立更加自信的文化理念,积极发挥以“和谐”为主要价值取向的文化优势,不断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更进一步说,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当是能够担当在全世界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重任,将中国的和谐思想和光荣美德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加强中华优秀文化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全世界焕发出生机与活力,进而维护国际格局,帮助全世界实现和平。

2. 服务社会,打造文化精品,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当尽快适应文化产业国际化的对其提出的严格要求,主动承担起传播中国文化的重任。将中国文化与国际市场对接,挖掘中国文化所具有的国际市场价值,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打造不拘一格的中国文化产品,推动中国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走向繁荣,创造新的辉煌。

(三)文化创新,引领文化发展新潮流

“对文化来说,其生命在于它不断地进步与创新,只有不断更新的文化才能源远流长。没有文化的更新和创造,就没有文化的真正发展。”“如果说继承并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所有教育普遍具有的功能,那么,对外来文化的批判与借鉴,并将其先进的文化在社会上广泛传播,以及在创造、培育、重构和发展新的文化等方面,则主要是大学,特别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特有功能。”[26]

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承具有同样的重要性。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是对传承的扬弃。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激发人们的文化创造力,为社会打造出文化精品,推动文化的发展,促进世界文化的交流。只有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开创先进文化新局面,增强民族文化凝聚力,提高其国际影响力,创造中国特色文化风格。复合型外语人才对于文化的传承和传播应做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引领文化发展新潮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否则,文化的发展就会受阻、滞后。当今社会快速进步与发展,文化的进步与更新也是相当快的,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复合型外语人才也应当提高自身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创造性地传承文化、发展文化,促进和引领社会文明的进步,尤其是要走在文化传承的前列,创造性地打造文化品牌。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应当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培养出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人才。营造开放、自由、民主、创新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进行文化创新,引领文化风尚。努力提升学校的文化品质和文化品位,创造出自己的校园文化特色,推动先进文化的发展。此外,高校应当不断探索文化创新机制,创办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心,促进文化艺术创新成果的交流,发挥高校文化传承和文化创新的辐射功能。复合型外语人才应当批判性地借鉴外国的文化,吸收世界先进文化,创造性地应用于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中,发展符合时代发展、满足世界文化市场需求的先进文化,做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承者和文化创新者。

总之,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文化进步的不竭动力,是实现民族文化伟大复兴的关键。文化创新是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重大使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的关键。具备较高的文化创新能力,是复合型外语人才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功能,是在激荡的多元文化环境里,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传播中国声音、塑造中国形象、打造中国品牌的不懈努力。

【注释】

[1]赖招仁:《国家文化战略与高校外语专业的发展新机遇》,《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5期,第78页。

[2]朱光好:《大学使命与文化创新——高校服务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国纺织出版社2012年版,第78页。

[3]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网2006年5月10日。

[4]李小牧:《创新专业学科建设思路 打造独具首都特色的应用型大学》,《中国大学教学》,2007年第11期,第63页。

[5]蔡伟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重读〈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有感》,《外语界》,2009年第6期,第34页。

[6]高翔、穆从军:《关于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外语人才的思考》,《外语界》,2002年第2期,第10页。

[7]江泽民:《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网2006年5月10日。

[8]陈新仁、许钧:《创新型外语人才的理念与内涵——调查与分析》,《外语界》,2003年第4期,第3页。

[9]时敏:《我国高校跨文化教育的发展趋势》,《当代经济》,2014年第13期,第29页。

[10]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第2页。

[11]邓显超、袁亚平:《文化产业走出去的韩国经验及启示》,《前沿》,2012年第24期,第143页。

[12]蔡伟良:《对外语人才培养的思考——重读〈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有感》,《外语界》,2009年第6期,第34页。

[13]华瑛:《从中国文化失语症反思外语文化教学》,《甘肃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第108页。

[14]曹德明:《高等外语院校国际化外语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1年第3期,第3页。

[15]赵建炜、王晓玲:《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第69页。

[16]蔡武:《文化部北京市合作推进对外文化贸易基地建设》,《中国文化报》2014年8月26日。

[17]孔彦、宋静:《完善学分制培养复合型人才》,《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第161页。

[18]尹延安:《基于学分制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培养与英语教师专业发展》,《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S2期,第160页。

[19]孙滔:《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企业导报》,2010年第2期,第215页。

[20]柴逸扉、潘旭涛:《聚焦时代改革:读懂大时代里的中国文化》,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11月13日。

[21]马万顺、薄瑞蕾、马志强:《高校服务社会功能探析》,《中国成人教育》,2013年第24期,第18页。

[22]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5、16期。

[23]马敏:《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应把握好三个维度》,《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0期,第11页。

[24]马敏:《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应把握好三个维度》,《中国高等教育》,2011年第20期,第11页。

[25]吕煦:《建构核心价值观增强文化软实力——高校外语教育中文化教学的思考》,《哈尔滨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第113页。

[26]赵沁平:《发挥大学第四功能作用 引领社会创新文化发展》,《中国高等教育》,2006年第15、16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