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医翻译人才培养

中医翻译人才培养

时间:2022-04-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医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国有关的中医药文献翻译成外文,是典型的中译外。这一点对于中医翻译更是如此,目前,国外对中医药精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需要大力培养我国自己的中医翻译队伍。

中医翻译,顾名思义就是将中国有关的中医药文献翻译成外文,是典型的中译外。一般认为,译者从外语翻译到母语比从母语翻译到外语要容易很多,在西方,许多翻译企业甚至明确规定,翻译只能从外语翻译到母语,在联合国也规定,一般只能从外语翻译到母语。James Dickins(2002)指出:译员培训通常是集中在外语翻译到母语,因为这比从母语翻译到外语能够获得更高的质量;马会娟(2013:16)认为:从外语翻译到母语是中西方译论关注的重点,但同时从母语翻译到外语的翻译实践一直存在;孔慧怡(2000:61)曾对全国暑期英汉翻译高级讲习班的学员进行调查,发现90%的学员在平时所承接的翻译任务中同时包括中译外及外译中。

随着中国的国力不断增强,中译外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国家正在努力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对外讲好中国故事,这使得中译外在我国对外传播格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对于肩负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中译外来说,什么样的模式才是最佳的模式呢?马会娟(2013:26)认为译出翻译的最佳模式是合作翻译,即非母语译者和母语译者的合作。比如文树德翻译的《黄帝内经素问》就是和中国中医科学院的郑金生研究员合作,据郑金生本人2012年在《中国中医药报》撰文谈到《黄帝内经素问》中的五运六气时说:“中国人尚且没有多少人懂得五运六气,要让外国人理解并且翻译出来,谈何容易!文教授和我每天在一起并肩翻译半天,但我却必须把另外半天连带晚上和周末全部用来准备翻译所需的中文资料……为了方便理解运气内容,我又是画图、又是做模型,千方百计用最好理解的方式表达运气体系,然后文教授再用西方人最容易理解的语言将其翻译出来。”(郑金生,2012)

不可否认,合作翻译能够克服单纯西方人或者中国人中译外的缺点,然而,由于中国在语言和文化上与西方的巨大差异,长期以来通晓中文的外国人极为有限,这样,承担中译外的任务就只能落在中国翻译工作者的肩上(黄友义,2013:10)。孙艺风(2012:17)也认为指望西方汉学家去完成我们文化“走出去”的使命是不现实的,对于中译外,译入语为非母语的译者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一点对于中医翻译更是如此,目前,国外对中医药精通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所以需要大力培养我国自己的中医翻译队伍。

为了适应这一大趋势,目前国内大多数中医药院校都已经开办了英语专业,比如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药大学、陕西中医药大学、湖北中医药大学、长春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等。另外,上海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等开设中医外向型专业(七年制本硕连读)。不管是英语专业还是中医外向型专业,其核心都是为了培养既懂中医又懂外语的复合型人才。

鉴于中医外语[1](翻译)专门人才的培养涉及翻译学、语言学以及中医药学等多个学科领域,教学内容本身的复杂性决定了单纯依靠本科教育不能全面实现其培养目标,从2002年开始,上海中医药大学率先在全国设立了中医外语硕士点,目前,已有北京、南京、广西、辽宁等地中医药大学设立了中医外语硕士点,辽宁中医药大学还在博士层次设立了中医药术语翻译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培养了两位中医术语翻译博士。中国中医药研究院也有几位博士把中医翻译作为自己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比如邱玏(2011)研究了中医古籍英译的历史,洪梅(2008)对中医术语翻译做了研究。这些中医外语专业硕博毕业生分别从事中医翻译、中医杂志英文编辑、医药公司或研究所译员、临床翻译、高校专业英语教师等与中医翻译密切相关的工作。在2014年,国务院学位办批准上海中医药大学和河南中医药大学设立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该硕士专业将中医背景和语言出身的人才优势互补,从数量及质量上加强中医翻译人才的培养,从而开启了中医药院校培养中医药复合型翻译硕士(MTI)之路。

随着中医药国际化不断发展,对中医翻译的需求越来越多,对中医翻译工作者职业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我们在翻译硕士专业学生的培养阶段应该构建基于中医翻译能力的教学体系,提高学生的中医翻译能力,以满足社会对中医翻译人才的需求。

[1] 由于中医的民族性,中医外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指中医翻译,本文对二者不做区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