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分析研究

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分析研究

时间:2022-09-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1.2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多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

李驷佳,郑 鑫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陕西西安 710061)

作者简介:李驷佳(1990-),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建筑设计专业。

郑 鑫(1991-),女,长安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建筑设计专业。

摘 要:由于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更因为政策的影响,人的观念改变,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问题等,新生儿的比例越来越少。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全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经达到1.78亿,占总人口的13.6%。在这个大背景下,随着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相继老去,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等问题会越来越严重。因此,针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居住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特点,结合老年人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我国文化及现有的养老模式等方面,最后提出适合我国的养老模式。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居家型养老模式;住宅设计

Abstract:Due to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he progress of medical level,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people live longer and longer,more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policy,the idea of people change,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food safety issues,etc.,the proportion of newborns less and less,according to a 2010sixth national population census data,more than 60years of the old people has reached 178million,accounting for 13.6%of the total population.In this con-text,as the main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 have been gradually ageing,an aging population brought about by the political,e-conomic,social and other issues will be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refore,live of the problems of an aging population,the author of this paper,by studying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in China,th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characteristics,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needs,culture in our country and the existing pension mode,etc.,fi-nally put forward suitable for endowment patterns--"type that occupy the home endowment".

Key words: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home pension mode;residential design

1 研究背景和现状

1.1 研究背景

1.1.1 何为老年人

发展心理学以年龄来界定老年。各国年龄的制定并不统一,我国则以不论男女,达到60岁以上,便进入老年人的行列。由于人的寿命增加,有学者将老年划分为四个阶段:“青年老年人”(60~69);“中老年人”(70~79);“老老年人”(80~89);“非常老的老年人”90以上。每个阶段的老年人既不同又相同[1]

1.1.2 人口老龄化的概念

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多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

也就是说人口老龄化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多;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2]

1.2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趋势及特点

1.2.1 现状

我国的国情是,由于人口基数大,继而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人人口基数大,现有老年人口已超过1.6亿,且老年人人口数量持续不断增多爱且以800万/年的速度增长。且老年人人口年龄偏大,截止2013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20243万人,占总人口的14.9%,65岁及以上人口13161万人,占总人口的9.7%。

由于年轻人集中到大城市打工,许多小城镇或乡村,出现了空巢老人。

1.2.2 趋势

根据人口出生率的相关数据显示:

表1

由此不难发现,我国的人口出生率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建国以来到1990年,我国属于“超多子”阶段。此阶段,人们积极响应毛泽东主席的“人多力量大”的号召多生孩子,甚至有妇女因为生孩子多而受到表彰。根据马克思主义,物质资料生产应与人类自身生产相适应为原则,根据我国国情,我国于1971年开始全面实行计划生育,于是人口出生率由原先的30%以上降低到23%,但由于先前人口基数巨大,此时仍为“超多子”阶段。

第二阶段,1992年至1995年,由于实行“计划生育”多年,其效果已经显现,此时,我国为“多子”阶段,并逐步过渡到正常阶段。

第三阶段,1996年到1998年,得益于国家政策的实施,此时是我国“正常”阶段,但是也为之后少子化埋下隐患。

第四阶段,1999年到2001年,此阶段是我国人口出生率的“少子”阶段,并逐渐向“严重少子”阶段过渡。

第五阶段,2002年到2012年,由于继续实行“计划生育”,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在此时出现了严重少子的情况,新生儿的锐减加上一大批中青年老去,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见端倪。

人口老龄化的数据表

图1 中国老龄化总体趋势

由上图可以直观看出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因此,关注老年人居住问题刻不容缓。

1.2.3 特点

我国人口老龄化有自己的鲜明特点,不同于其他国家。首先,我国人口基数大,因此进入老龄化社会,我国老龄人口基数大,规模大;第二,我国老年人口增长速度快;第三,我国老年人口城乡数量差别大且素质不一;最后,我国属于“未富先老”,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已达1万美元,而我国进入老龄化的时候人均GDP仅为1000美元,有人甚至戏称“没有富人的命,得了富人得病”。还有研究表明,我国各省进入老年型社会的时间差异较大,东部沿海地区较中西部都要早进去老龄化阶段。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医疗水平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更因为“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年轻夫妻生活压力大选择“丁克”,环境的恶化,食品安全问题使得许多人患上不孕不育等诸多原因,我国新生儿的比例越来越少,我国老年人口逐渐增多。而这些老年人则把他们的生活重心从工作回归家庭,生活范围逐渐缩小至小区,因此,居住问题也愈发的重要。由于此前,对老龄化问题估计不足,考虑不周,中国的居室设计中欠缺对老年人的考虑,给老年人的生活带来了不便甚至是危险。本文试图通过研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发展趋势、特点、老年人的需求、我国文化及现有的养老模式等方面,提出适合的养老模式,减缓老龄化带来的居住问题,让老年人体会回归家庭的温暖。

1.4 研究的思路框架

图2

有关专家预测,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将达到总人口的1/3。老年人口的快速增加,特别是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年均100万的增长速度[1]。我国老年人口基数大,持续增多,年龄偏大,并且出现空巢老人等情况。既是我国的现状也是趋势更是我国的特点。因此我们应该借鉴国外,尤其是文化体系大致相同的亚洲国家的养老模式,再结合自身的现状、特点,提出一条适合中国走的养老道路。

2 老年人的特点与现有的养老模式

2.1 老年人的特点

2.1.1 生理特点

人一进入老年,生理机能就会慢慢老化,最主要的就是视觉和听觉的退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变差,身体不同程度上出现萎缩。

视觉的老化是非常快的,很多人刚刚进入老年阶段就需要佩戴老花镜,因为人角膜开始失去光泽,折射光线的能力变差,出现散光;瞳孔括约肌功能下降,瞳孔缩小,入眼光线减弱,导致弱光下难以视物;晶状体、玻璃体浑浊,收缩性减弱,因此处的东西较难看清。因为视觉功能的变化导致视觉的敏锐度变化,空间视觉变差,对颜色的感知能力下降,视觉信息处理速度变慢。

听觉的老化相比视觉会更为普遍,我国有63.6%的老年人听力有明显减退的现象,根据我国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听力残疾率为11.04%,残疾等级以三级和四级为主。根据老年心理学研究,因为老年人听力频率改变,因此他们普遍喜欢音调低,节奏中用的音乐;声音的辨别能力下降,在与青年人感知同样声音时,需要把声音强度提升10倍;语言理解力会随着听力的下降而下降,听觉信息处理能力下降。

图3 老年人的基本尺寸(单位:mm)

因为生理机能的退化,所以老年人对环境的 适应能力变差,易生病。身体机能退化,行动不便,有的甚至会坐轮椅,因此,根据老年人的这些特点,通过老年人的人体工程,才能设计出适合老年人的空间。

图4 残疾人人体工程

图5 男性轮椅使用者(单位:mm)

2.2 心理特点

(1)失落感。失去工作的老年人仿佛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当自己不再产出社会价值的时候,老年人常常会怀疑自己的人性价值。失去价值肯定加之身体状况大不如前,因此,常常会觉得时间一大把,却不知道干什么,深感空虚。

(2)孤独感。儿女忙于工作,自己每天独守空房。对着偌大的房间,每日无所事事,对着空气自言自语,孤独感就会产生,这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老人养宠物,并且将宠物看作自己的孩子,因为这为寂寥的生活增添了一些活力。

(3)衰老感。老年人觉得自我体力精力大不如前,常常力不从心,想和儿女说话又没有共同话题。

以上3点长此以往就会产生忧郁症,焦虑症。中国人重视亲情,喜欢热闹,中国老人更是如此,所以与老人同住,多与老人交往是减少老人心理疾病的唯一方法。

图6 女性轮椅使用者(单位:mm)

2.3 现有的养老模式

现有的养老模式按照直接责任承担者的不同分为:居家养老模式,社会福利院养老模式。

(1)居家养老

这种方式是现在最为普遍的,也是最好实现的。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独自在自己家中或是与儿女同住。这种模式主要是由中国根深蒂固的文化影响,“百善孝为先”,子女有义务对老人进行照顾,虽然子女已经经济独立,拥有自己的家庭,孩子,可是在情感上与父母依然密切相关,此外,老年人不同于喜欢新鲜事物的年轻人,他们对于熟悉环境有情感上的依赖,居家养老满足了老年人念旧的心理因素。

图7 轮椅转身所需空间

通过调研三个小区,方兴大厦、环境科学研究院家属院、荣成小区得出,由于老年人和儿女的生活习惯不同,加之老年人害怕影响儿女,因此老人自己居住的居多,与儿女同住的较少,虽然不与儿女同住,但儿女也会经常探望。这种模式使老年人既可与同社区的老年人交谈甚欢,还因为小区人口结构多样,可以时常感受年轻人和孩子的活力,可以不同程度上的减少老年人的失落感,孤独感。

图8 拄拐者使用尺度

(2)社会养老院

表2 老年人和子女生活作息表[1]

中国已有各种类型的养老院,可是中国养老院存在诸多的问题。首先,养老院设施参差不齐,设施齐全的养老院往往价格高昂,普通家庭负担困难,价格适中的养老院环境较差,并不适于老年人生活。其次,从业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服务质量有待提高。再之,不论养老院的价格高低,环境好坏,医护人员专业与否,老年人在养老院始终过的郁郁寡欢,从心理上觉得被社会淘汰了,被儿女抛弃了,同时长期只与老年人接触,使得老年人的衰老感越来越深,越来越觉得自己老而无用。而唯一接触的青年人就是医护人员,他们对待老人,就像对待工作,很少会付出真心,悉心照顾,这更加加深的老年人的失落感。由于把老人放在养老院,儿女觉得有专业人员照顾,更是少了探望、关心老年人的时间,并且老人在养老院居住,为了便于管理,许多养老院限制老人自由出院接触社会,长此以往,老人会觉得越来越与社会脱节,将会觉得被遗弃,觉得自己是负担,因此,近年来老年人患抑郁症的情况屡见不鲜,更甚者还有老年人自杀的情况。

随机询问了50名老年人,不考虑费用的情况下,是否愿意入住养老院,得出下图[1]。结论显而易见,仅有3名老年人表示,为了不打扰儿女的工作,愿意入住养老院,但希望儿女能时常探望,有2名老年人表示,尊重儿女的意愿,如果儿女希望,就会遵从,大多数老年人不假思索表示,坚决不住养老院,有些老年人对入住养老院非常敏感。

图9 老年人养老意愿调研

通过分析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目前的养老模式,我们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是目前最为适宜中国老年人养老的模式,不仅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孝道,还让老人感受家庭的温暖,但是“居家养老”所带来的问题是,两代人由于生活习惯不一致导致生活不便,相互影响。所以本文提出新的居住形式来解决,在以“居家养老”为前提下使得两代人拥有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的生活空间。

3 探讨“居家养老”模式的可行性

3.1 现有的“居家养老”模式

经过调研,中国的养老模式基本是“两代同居”的形式,即为,老年人和子女住在同一屋檐下,老年人拥有自己独立的房间。这种养老模式不仅符合传统观念,并且非常经济,若是家庭还有小孩子,老年人还可以代为照顾,于是对于大部分有老年人的家庭来说,“两代同居”都是养老方式的第一选择。但是,经过长期的实践,“两代同居”模式已经显露出诸多问题。最为严重的就是老年人和子女生活习惯之间的矛盾。

参考同为亚洲国家,与中国有相同的传统观念的日本。日本提出“两代居”并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试行。“两代居”是说,父母与子女共同居住在一个大的套室中,但是又有自己的空间,其主要思想是“形分而实不离”。

3.2 参考日本“两代居”的模式,探讨可行的居住空间

根据“形分而实不离”的设计理念,提出以下三种可行的模式,并分别从适老性、经济性等方面进行可行性的探讨。

3.2.1 依靠室内楼梯相联系

以该户型为例[1],子女和父母居住在同一单元的上下两层,即为复式结构。两层通过室内楼梯相联系,但是彼此拥有独立的空间,老年人行动不便居住在底层,上层为子女居住,这样两代人可以相互依存又相互独立。两代人也可以共同使用一个厨房,即将子女的厨房改建成其他功能,如此增加两代人的生活交往。

图10

3.2.2 通过公共客厅相联系

老年人和子女住在同一平层,这样可以增加老年人和子女的生活交往。由于老年人喜欢清净,因此老年人的房间要尽力远离公共客厅。老年人生活方式简单,生活娱乐单一,居住空间的功能简单,其户型简单的可归结为:一室一厅(有阳台),两室一厅(其中一室可以为书房)。对人来讲,睡眠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尤其是老年人,因此卧室是重要的设计部分,首先要有良好的采光、通风,这对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十分有利。其次,条件可以的话,尽力在老年人的房间设计单独的卫生间方便老年人使用,若是条件不允许,也要尽力使卫生间靠近老年人的房间。老年人生活方式简单,闲暇时喜欢看书、剪报、养花草,所以,即使是一室一厅型也要有一定的休闲空间。

3.2.3 通过公共走廊联系

即为,父母与子女互为邻居,这样彼此拥有独立的生活空间,相互不影响,也可以方便子女就近照顾,使得两代人沟通良好,具有固定的交往时间,又不至于相互干扰。

3.3 设计思考

对于老年人来说,卧室、卫生间和厨房是使用频繁的房间。卧室要注意位置的选择,尽量选择阳光充足的方位,对老年人来说,多晒太阳有益于钙质的吸收,增强身体的机能;使用软性材质的铺装,防止老人摔倒摔伤;为了便于老年人使用,卫生间尽量靠近卧室,条件允许可以在卧室内设置独立卫生间,使用防滑地砖;厨房的操作台根据上文的老年人人体工程设计,使用防滑地砖。对于老年人,房间设计应尽量简单、便捷,应合理使用心理学中的空间设计,比如记忆提示空间,在大门口设计存放钥匙、零钱包、雨伞等空间,使得老年人看到大门就可以记起带钥匙。同时,设置折叠的小椅子方便老年人穿、脱鞋子;一臂空间,比如在床边一臂的距离设计带有分格式的床头柜,方便老年人放置各种药品(或其他常用物品),即使突发疾病躺在床上的时候也能伸手够到。

居家养老是目前来说最为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使中国人传统思想“百善孝为先”得到满足,又可以解决由于两代人的生活方式。生活观念有所不同,过分亲密引起的不必要的争端。以上三种设计方式均采用的是“分而不离”的设计思想,设计手法主要就是规划设计好两代人合用和独立的空间关系,使得两代人既相互依存,又彼此独立。

参考文献

[1] 肖健,胡军生,高云鹏.老年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 王小荣,许蓁,贾巍杨.无障碍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3] 符星辰.浅析老年人居住环境模式与设计理念[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4(2).

[4] 王旸.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概论[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6).

[5] 李志宏.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本质和特征分析——兼论人口过度老龄化[J].老龄科学研究,2013(2).

[6] 王焱焱.老龄化社会中的养老居住区规划设计研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32).

[7] 杨柳.浅谈两代居住宅空间适应性设计.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7).

[8] 郭纪新.现阶段老年人住宅设计浅析[J].中国房地产业,2011(9).

[9] 陈雅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探索及思考——以广州市为例[J].社科纵横,2011(6):51-54.

[10]李润芝.浅谈居家养老模式[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7(4):46-47.

[11]于长永.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

[12]荆杭丽.探讨老年人口对居住社区的需求[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5):104-105.

[13]闫芳.瑞典居家养老服务及其中国的借鉴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13.

[14]胡迎.嵌入式养老社区设计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2.

[15]陈志林.基于老年关怀的居住建筑设计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2011.

[16]王凤鸣.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宜居社区开发策略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11.

[17]任季萍.人口老龄化问题:挑战及其应对[D].山西:山西大学,2009.

[18]贺佳.建成社区居家养老生活环境研究——以上海市S社区为例[D].上海:同济大学,2008.

[19]宋媛媛.常态社会化住区新型养老模式初探[D].天津:天津大学,200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