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

浅析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

时间:2023-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浅析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王小龙,李门楼[摘要]当今世界,众多国家都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

浅析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模式

王小龙,李门楼

[摘要]当今世界,众多国家都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保持竞争优势的战略选择。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种创新的培养模式,是加强国内与国际、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的资源共享与学术交流的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研究生人才的重要途径。联合培养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人才,使研究生具有创新思维和多元化视角。联合培养是综合利用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培养的创新培养模式。

[关键词]研究生;联合培养;培养模式

当今世界,众多国家都把研究生教育作为培养高端人才、实现国家战略意图、保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选择。研究生人才培养在各国的教育系统中都占有绝对重要的地位,我国当然也不例外。但目前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局限性,比如地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校际之间研究生教育的不平衡、国内与国外一流名校研究生教育的差距、研究生培养与实践生产环节相脱节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并非可以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全系统与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研究,目前已经有一种模式可以有限度地解决一些培养问题——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

所谓研究生联合培养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综合利用国内外、高校、企业,以及各类科研机构的资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和综合能力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研究生联合培养是一种创新的培养模式,就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生联合培养的实践而言,主要有国际联合培养模式、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校际联合培养模式三种主要模式。

一、国际联合培养模式

1.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涵义

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模式顾名思义就是不同国家、地区间根据双方或多方的人才和师资、设备优势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一种模式。这种合作的方式有国际高校之间的联合培养、高校与中介机构间的联合培养和校企之间的联合培养,目前在国内校际间的联合培养是一种最主要的方式。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竞争也逐步全球化,这就要求位于教育系统顶端的研究生教育体系也要适应国际化的竞争。而国际联合培养正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有效手段。其主要优势有:

(1)借鉴和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有利于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改革和创新。

(2)推动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和知识经济重要性的提升,我国迫切需要大量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且了解各国国情、法律和文化的高级人才。以派遣留学生和发展研究生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等都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有效途径。

2.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

国际联合培养目前主要以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出国留学项目选派的留学生为主。这些优秀人才通过申请、选拔后得到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能够到国外一流大学学习,得到国际一流名师的指导,这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的提高起到重要作用。

国家留学基金委从2007年开始,加大了从在读研究生中选拔留学生的力度,按照国家基金委公布的选拔程序,如果研究生希望申请国家公派出国留学,首先申请者必须自己与国外一流大学联系,拿到的邀请信,再接受国家留学基金委及相关专家的评审。在选拔原则上,国家对公派出国留学工作提出了“三个一流原则”,即“选拔一流的学生,派到一流的学科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的目的是将高层次留学人才培养与高层次科研项目合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出国留学后能够真正学到国外的前沿科学技术以及带回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三个一流”原则的提出对于科技全球化背景下全国的公派出国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而且对我国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实施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年报公布的数据,从2007年启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以来,截至2009年底共选拔并派出研究生13 716人。详细数据见图1“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人数”:

图1 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人数

3.国际联合培养模式的发展战略

近年来,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模式成效明显,促进了高校国际合作交流并带动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搭建了高水平国际合作平台。根据国家留学基金委年报提出的发展策略,未来的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应该继续坚持“三个一流”的选派原则,遵从“个人申请、专家评审、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签约派出、违约赔偿”的选派方针,按照“创新机制、集成资源、突出重点、跨越发展”的原则,紧密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对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要,着眼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进一步解放思想,在完善政策的同时更加注重机制创新;在扩大规模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以重点项目的实施带动整体事业发展,进一步扩大研究生国际联合培养选派规模,实现国家公派留学选派工作的新突破,形成机制合理、渠道多样、规模大、层次高的新时期国际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新局面。

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1.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涵义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是目前各研究生培养单位普遍使用的一种创新研究生培养机制,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也就是产学研相结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好的校企培养模式是三方共赢的培养模式。在目前的实践中已经证实其对研究生的培养有许多益处,主要总结为:

(1)对研究生而言,校企合作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竞争力。[1]当前,不少企业的招聘信息中明确要求具备相关工作经验,除了要求毕业生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外,还要求研究生成为具备综合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而校企合作无疑可以帮助学生实现这一目标。

(2)对高校而言,可以利用企业的市场地位所汇聚的科技信息优势,例如市场产品需求信息、前沿科技需求信息等等。高校根据这些前沿、真实的科技需求信息,及时调整学科设置、研究生培养目标,确立有应用价值的科研方向,做到有需求地研究,这样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适应时代及市场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的应用型人才。这样的校企合作才有积极意义和实用价值。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研究生在这样的企业中进行锻炼,接受一线技术研究人员的指导,亲身参与产品的研发及生产,这也可以弥补学校教育实践不足的缺陷。

(3)对企业而言,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库、科研资源,促进企业的研发,还可以在补充高级人才方面就地取材,甚至进行“订单式”培养。通过校企联合培养的研究生,不需要经过太多的职业培训就可以迅速为企业带来效益,这可以节省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成本[2]

2.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现状

我国在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范围越来越大,内容越来越多,水平越来越高,合作范围越来越大。众多高校、企业“跨地区合作”、“交叉合作”已是一种常态,在初期企业工厂只是提供实习场地,如今已经发展到学校为企业培训工程技术人才,企业为学校提供教育经费和课题项目,企业和学校作为对等的教育主体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良性发展格局[[3]]。主要的合作形式有:

(1)引进企业著名专家作为兼职导师

目前,各培养单位都坚持把著名专家“引进来”,这些业界专家把各企业研究的前沿课题、影响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以及国民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科研项目直接带进学校,与研究生及校内导师一起研究。使研究生能近距离地接触技术前沿,参与到重大产业科研项目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眼界。另一方面这些专家还可以帮助校内科研成员尽快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实现双赢局面。

(2)直接参与企业科研项目

研究生在学校完成课程阶段的学习,并在校内、校外的导师培养下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后,可以直接选派到企业中去参与实践研究。此时,企业导师将取代校内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起到重要的培养作用。许多现代企业的研究机构有着先进的科研理念及巨大的科研经费投入,许多实验设备和科研条件甚至比高校还好。企业中的研究机构注重市场,考虑效益,许多科研成果往往能很快地转化为生产力。研究生学习过程中能够有这样的科研经历对他们未来的科研生涯会是很好的锻炼,对研究生的成长会起到巨大的作用。

(3)校企联合建设产学研基地

产学研基地实际上是个创新人才培养的平台,这是高校、政府、企业在体制机制上进行突破,把人才、基地和项目捆绑起来,通过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将高校创造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产业优势,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这方面比较成功的例子有很多,例如深圳虚拟大学园,建立于1999年,是深圳市委市政府为吸引和促进国内外名校、科研院所来深圳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中小型科技企业孵化和高层次人才培养,把大学的综合智力优势与深圳的市场环境优势相结合,按照“一园多校、市校共建”模式建设的产学研结合创新园区,多年来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科研机构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深港科教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2003年8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认定为“国家大学科技园”;2003年10月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2006年7月被人事部认定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007年被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认定为“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2004年5月被广东省科技厅认定为“广东科技人才基地”[4]

3.校企联合培养的发展战略

校企联合培养研究生已被实践证明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重要的、有效的培养模式,但由于在实施过程中各培养单位各有特色,所以培养效果也有所不同。有的也只是流于形式,没有起到真正的校企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高校和企业要想真正结合起来,还必须在认真选择产学研的合作领域及研究课题;慎重选择产学研结合的企业;聘请兼职导师要坚持高水平、高标准;完善校企联合培养的制度建设法律保障等方面的建设[5]

三、校际联合培养模式

1.校际联合培养模式的涵义

本文所指校际联合培养模式,主要是指国内各高校之间或者高校与科研院所之间的合作培养。由于国内各高校之间学科建设的侧重点不同,每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优势学科、王牌专业,而现代教育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具备综合素质、跨学科素质。因此如果高校院所之间的教育资源能够共享,在课程学习与科学研究上能够深度合作、联合培养,对学生来讲将会为他们的成才之路提供极大的便利。

2.校际联合培养的主要方式

校际联合培养要求各高校在自愿平等、互利互惠、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原则基础上,展开深度合作。其合作内容主要有互派教师兼课,互派学生进修,互相借阅图书资料,互相开放实验室以及联合进行科研攻关和科技开发等。合作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校际间课程进修

允许学生选修其他学校的优质的精品课程,并且承认这些学分,这样可以使学生享受其他高校的优质教学资源,弥补本校在某些学科方面的不足,对研究生的培养具有较大的益处。但进修外校需有完善的制度规定、操作规范,以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校际间科研能力联合培养

研究生在学校完成课程阶段的学习,并在导师培养下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后,可以通过机制选拔,选派到国内其他一流高校的一流导师名下,进行一段时间的科学研究工作,参与校外导师的科研项目,享受其他高校的先进实验室及大型专业仪器资源,交流完成后再回到本校完成论文阶段的学习。这种国内联合培养模式相对于国际联合培养模式而言,为研究生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既节约了资金又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3)研究生辅修双硕士学位

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在校期间提出辅修硕士第二学位的要求,双学位制度在国外的教育体制中由来已久,不但有双硕士,还有双博士学位。国内高校目前在这一领域实践不多,作为一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本人认为,开展研究生双学位的教育工作完全具备条件,且对研究生的培养成才有极大的帮助。

目前各地都在进行大学城建设,许多水平一流但特色不同的高校都集中在同一城市的相同区域,这给研究生辅修其他高校的第二硕士学位课程及与第二学位导师交流提供了便利。

硕士研究生的基本学制为3年,一般培养方案的学分要求为28学分左右,对一些优秀的创新型人才完全有能力完成2个硕士学位的培养工作,成为复合型、跨学科型人才。

3.校际联合培养的发展战略

高校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联合培养研究生,有利于各培养单位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搭建起共同的创新人才培养平台;有利于高校之间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有利于促进高校合理的学科结构建设;这种合作既可以取长补短,又可以强强联合,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布局和结构的合理化,打破教育的不平衡现象,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和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校际联合培养是克服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弊端,发展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途径。

校际联合培养的推动工作,需政府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提倡并大力推动,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度,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各联合培养单位本着平等、有利于学生培养的原则制定培养协议,发挥自身的办学自主权,创新联合培养机制。

四、结语

联合培养是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关键是更新教育观念,核心是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作为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领会这一精神,在工作中努力探索,创新机制,探索更多的研究生培养创新模式,为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陈立红.产学研合作教育及其办学模式研究[D].同济大学,2005

[2]李晓.我国研究生联合培养模式研究[D].青岛大学,2009

[3]宋淑慧.论高等教育合作办学的利弊与发展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07

[4]深圳虚拟大学园简介2010,http://www.szvup.com/Html/xydt/2010/1457.html

[5]沈祖芸.中国教育报[N].2006-4-27

[作者简介]

王小龙,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培养处,科员,武汉:430074

李门楼,中国地质大学研究生院(武汉)培养处,副研究员,武汉:4300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