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时间:2022-03-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摘 要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文中对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方向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措施,为完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形式开始在中国出现。初创时期的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日本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即以研究为主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考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 肖秦琨

摘 要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如何选择适合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文中对研究生不同培养模式进行比较,对新形势下研究生培养模式多元化的方向进行了分析,讨论了加强研究生培养的相关措施,为完善培养模式提供参考。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模式;联合培养;弹性化学制

一、历史回顾与现状

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早期,各大学培养研究生的模式主要表现为学徒式模式。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研究生教育主要还是为高校和科研机构培养教师和科研人员,国内较多大学都把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专业式培养模式作为我国研究生培养的主要模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观念的变迁,研究生培养模式也逐步开始由单一化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标志着研究生教育形式开始在中国出现。初创时期的中国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日本模式,这种模式表现为学徒式的培养模式,即以研究为主的、师傅带徒弟式的培养模式。1953年11月27日,高等教育部发布了《高等学校培养研究生暂行办法(草案)》,确立了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主要是模仿苏联的模式,在这种模式下,要求研究生的课程学习和科学研究各占一半时间,重视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教学与科研的统一。1980年2月12日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使我国研究生教育与学位制度结合起来。经过努力,我国初步形成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即专业式培养模式。协作式培养模式是指大学与工业界联合培养研究生,它是一种“教学-科研-生产”型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开发型、管理型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研究生教育的迅速发展和研究生毕业人数的逐步增加,研究生“就业难”的问题逐渐突出,在为高校和科研机构输送科研人才的阶段上,已严重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因而要求研究生培养模式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随着世界范围内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研究生已不再是“皇帝女儿不愁嫁”,只靠高校和科研机构或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容纳不了庞大的研究生毕业大军。研究生教育的社会性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几点措施

1.加强学科间交融与渗透

允许研究生在必修本专业学位课的基础上,在学校范围内选修课程,理工科的研究生可以选修经济、管理、人文科学研究生的课程,反之亦然。等条件成熟时,再允许研究生到本城市其他院校选修课程,最后实现在全国范围内的高等学校之间,自由选修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其次,允许研究生同时攻读第二硕士学位,增加就业面。

2.多渠道“联合培养”

“联合培养”模式是依据协同办学的原理,把研究生“培养基地”看做一个协同系统,而“培养基地”中的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则是组成这个协同系统的众多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协调合作,整体效应增强,各方在协调系统中,通过研究生的联合培养达到互利共赢的效果。对学生而言,增加了对外交流的机会,有利于拓展学术视野。

3.实行弹性化学制

弹性学制,是指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计划和学习进程,从而适当地缩短或延长修业年限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相对于学年制而言,弹性学制对学生修业年限不做统一、严格的规定,允许学生提前毕业、中途休学或分阶段完成学业,只要学生达到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分数和相关条件要求,就可以毕业和获得相应学位。它为学生提供一种自由宽松的环境,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安排学习,从而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故弹性学制是建立在尊重学生学术自由和主体性基础之上的。

三、结论

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便是当今最为先进的“美国模式”等也只能为其他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提供一个有效参照,但不可以盲目照搬。加强多学科交融、科技合作攻关的创新团队建设,进一步提升创新人才的培养水平,是提高研究生就业率的根本保证。

参考文献

[1] 孟珊.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多样化之探索[J].中国高教研究,2008(5):16.

[2] 王岩.我国研究生培养模式优化分析[J].科技与管理,2008,10(1):135.

[3] 唐诚江.论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多样化[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1):47.

[4] 禄保平,曹珊,曹健美.提高中医药院校研究生导师指导能力的若干思考[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8,23(6):87.

[5] 曹勇,赵继宗.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两点思考[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28):130.

[6] 张梦.硕士研究生弹性学制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21(5):125.

[7] 翟所强.医学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19):21.

[8] 马麟麟.七年制临床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中的问题及对策[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8,7(9):148.

[9] 杨兴全,吴昊旻.创新性素质教育与研究生培养模式[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17(6):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