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电影故事写作的文化差异

电影故事写作的文化差异

时间:2022-07-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和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其次,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多元性、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因为不同国家传统文化与民族特点的区别,亚洲电影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多新鲜有趣的异域风情。泰国电影有着很鲜明的异域特色,最典型的便是它的恐怖片。

电影作为一门视听艺术、一种文化载体,通过艺术形象的展示,表达一定的思想情感,反映特定时代、国家、民族、地域的社会文化和特有的文化价值观念。下面概括性地分析目前比较普遍的具有代表性的电影呈现形态。

一、美国:商业+娱乐+艺术+价值输出

电影是一种大众文化产品,商业性是它的根本属性。美国电影奉行商业至上的原则,好莱坞有一套完备的生产、经营机制,完全按照商业活动的原则来组织电影的生产和投放,它制作的电影占据了世界电影市场份额的90%以上。好莱坞的电影能够风靡全世界的原因首先在于,美国是个移民国家,融合了多种文化因素,在电影制作中采用与之适应的文化策略,汲取多种民族文化的因素,照顾到不同种族、文化背景观众的趣味,形成了一套比较多样化的叙事和影像模式,容易为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观众接受。其次,全球视野的电影文化观念和多元性、包容性的文化形态决定了美国电影能在世界范围内取得比其他国家的电影更为优越的地位。美国电影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也不断地包容和兼顾体现其他文化形态,比如电影《撞车》《巴别塔》等,都在影片中表达了不同民族文化间的沟通与化解。再次,美国电影的基本主题都是爱、正义、家庭、亲情等,而这些既是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所乐意标榜的主流价值观,也是全人类所共同关注的主题。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商业的考量,好莱坞电影总是让我们选择一种较有希望的方式去看待世界,告诉我们不管这个世界有多糟糕,仍有一些东西值得我们去相信、去拯救。好莱坞的电影主题简单,是孩子的逻辑与世界观,并让成人发现曾经的那个自己。徐克曾经说过:“人最大的痛苦是幼年给你一个童话,长大后又告诉你它不是真的。”而好莱坞让我们重新回到这个童话中。

娱乐是电影的一个基本功能,这在西方国家是一个毋庸置疑的公理。美国米高梅公司制片人路易·梅育说:“你想要当一名艺术家,但是你要其他人为你的艺术挨饿。”在好莱坞,最流行的电影宣传口号是:电影是最好的娱乐!创作一部电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制片人往往无法承担非赢利的风险,而赢利的一个基本前提就是尽可能把影片拍得好看,有较强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在这样的电影观念下,出现一些运用高科技手段、制作精良,追求观赏效果和娱乐效果的影片自不待言,如《星际穿越》《疯狂原始人》《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阿凡达》等。

美国电影作为大众文化过于强调影片的商业性和娱乐性,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导致了影片内容单一、苍白、模式化,使影片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表达手段略有缺失。但尽管如此,还是出现了如《无主之地》《楚门的世界》《猎鹿人》《教父》《阿甘正传》等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较强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影片。

二、亚洲:精巧+纯粹+商业+丰富

亚洲电影与美国或欧洲比较起来显得不拘一格,它因几个国家间地域文化的差别展现出一派姹紫嫣红、各色山花烂漫开的景象。

亚洲电影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它并不被局限在某一种风格和影像表达中,影片气质和类型包罗万象,各有千秋。因为不同国家传统文化与民族特点的区别,亚洲电影常常给人们带来很多新鲜有趣的异域风情。同时在世界电影工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下,亚洲电影也逐渐生产出大批高质量的商业电影。下面以日本、韩国、泰国的电影为代表来对亚洲电影进行分析。

如果好莱坞电影的剧情是一套外化度极高的工业模式,那么日本电影便是一口极致内化、深入挖掘的水井,带给我们甘甜清冽的口感。日本电影表达的是东方内敛沉静的情感,更注重人的心理和情感体验。例如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常常是以现代的日本家庭为题材表现父母子女间的感情,夫妻间的纠葛与和解,孩子们的嬉戏及大人的苦恼,等等。“我要表现的是,透过子女的成长来窥探日本家族制度瓦解的过程。”小津安二郎如此评价他的《东京物语》,作品呈现出隽永从容,清新悠远的意味。日本新电影旗手岩井俊二的《情书》展现了一段刻骨铭心的隐秘的初恋情愫,诗化的镜头语言,细致的情愫捕捉,曲折的讲述方式深深触动着人们细腻的内心。2010年中岛哲也的《告白》将一场极爱入骨的复仇华丽上演在观众眼前,一个母亲为爱拼尽所有的“告白”,一举拿下第30届香港金像奖最佳亚洲电影和第五届亚洲电影大奖。相比较好莱坞电影制造的一个个超现实梦境,日本电影更热衷于对日常情境下人性极致情感表达的讨论。

与日本的内向型故事展现不同,韩国电影采取的是一种借鉴改良又创新突破的发展路径,它一方面极好地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成熟商业类型,同时又通过政府的电影补贴政策和电影人自发的民族电影保护行动很好地抵制了好莱坞电影模式化的极度泛滥,开创了极具韩国地方特色的电影风格类型和电影模式。从《我的野蛮女友》开始韩国的爱情片慢慢变成他们的招牌特色,就像韩剧的崛起一般。之后的《假如爱有天意》《关于我妻子的一切》《我脑中的橡皮擦》《建筑学概论》等将韩式爱情片的百态一一展现给观众。细腻的情感捕捉,源自生活的细节呈现,清晰鲜明的地域风格将一段段爱情演绎得荡气回肠。之后韩国电影的类型更加丰富,犯罪、恐怖、喜剧、科幻等类型逐步完善,韩国电影工业日趋成熟。在影片《汉江怪物》中,导演奉俊昊以汉江中的怪物这一灵感为出发点,设计了一个极具商业潜力的科幻故事。到2013年奉俊昊的《雪国列车》上映,标志着韩国影人已经完全具有与好莱坞接轨的影视制作能力。《雪国列车》呈现出完全如好莱坞工业大片一般的视觉盛宴,主流的价值观和英雄主义的表达也与所有好莱坞大片中的模式没有差别。与此同时仍有以李沧东等为代表的在平实的叙事背后对人性隐秘的深刻挖掘与人性光辉展现的实力派导演,例如代表作《绿洲》《密阳》;也有以金基德为代表的风格鲜明、新锐大胆的导演,例如《漂流欲室》等,使得韩国电影呈现出风格多样的特色。

泰国电影有着很鲜明的异域特色,最典型的便是它的恐怖片。泰国恐怖电影在拥有视觉感官上的恐怖冲击外,还融入了变化莫测的情节设置、错综复杂的叙述手段,以此来吸引观众,让观众在感到恐惧的同时也由衷地佩服剧情的精心设置。在《厉鬼将映》中,被误杀的女演员如同瘟疫般地夺取看到她被勒死的每个观众的性命;改编自泰国家喻户晓故事“鬼妻”的恐怖喜剧《鬼夫》刷新了泰国影史最高票房的纪录。除了恐怖片,泰国青春片的口碑也不错。《初恋这件小事》《暹罗之恋》等影片都讲述了一件件美好的青春往事。

越南影片却呈现出独有的战后创伤经历和下层民众的卑微生活以及一息尚存的微末的生活热情杂糅的风格样式。《青木瓜之味》中,情感的含蓄传达与自然生灵间的细腻观摩交相辉映。《三轮车夫》中车夫与妓女间窘迫生活的感同身受与困境中的彼此慰藉让人在苍凉中感受到一丝温暖。在《恋恋三季》中,平淡生活、过往记忆和人生际遇的偶然性在采摘莲花的轻声吟唱中娓娓道来,极富生活气息和诗性浪漫。越南电影同样以它独有的风格呈现成为亚洲影坛不容小觑的一股力量。

亚洲电影可能不像好莱坞那样都是视听盛宴般的大牌主菜,却是种类多样、丰厚精致的,极致地体现“小而美”的特色风味。

三、欧洲:艺术+风格+思想+宗教

当你听到戛纳电影节、柏林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时会想到什么?星光熠熠、明星璀璨还是各路影片征战拼杀,异彩纷呈?不管你想到什么,都不得不为这些弹丸之国竟能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叹服不已。如果说美国电影是商业电影的集大成者,那么欧洲电影绝对是艺术电影的守护神。欧洲深厚的文化传统和人文主义精神,对电影艺术的发展和延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欧洲作为电影艺术诞生、成长、发展的策源地,激发了欧洲人对电影的狂热、痴迷和追求。欧洲电影人与好莱坞把电影的商业属性作为第一要素不同,他们把影片的艺术性作为衡量质量优劣的第一标准,执着地认为,电影是文化识别的手段。欧洲建立了自己的一套扶持政策,抵御美国的资本和文化渗透,在尽可能保护自由市场的前提下,维护民族文化和国家意识形态。多少年来好莱坞的商业娱乐片在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国际电影节很难立足。过去有论者称:好莱坞是一架庞大的“制造腊肠的机器”,“这一机器无论是对杰出的题材或对最突出的个性,一概都无情地加以扼杀”。而欧洲电影人与好莱坞不同,他们大力提倡电影艺术的探索与创新,主张电影人的个性释放与张扬。所以从电影诞生以来,欧洲各个时期的电影运动是此起彼伏、异彩纷呈的。当然,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当属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法国“新浪潮”和新德国电影运动,出现了一大批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着姓的经典电影。如“新现实主义”影片《偷自行车的人》《擦鞋童》《罗马十一时》,“新浪潮”影片《四百下》《筋疲力尽》《朱尔与吉姆》,“新德国电影运动”中的《铁皮鼓》《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恐惧吞噬灵魂》《得克萨斯州的巴黎》等影片无论在主题立意还是在影像表达上都为后来的电影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思想营养和艺术启发。深厚的历史源流和不间断的革故鼎新的思想运动,使得欧洲电影在气质上偏向于文艺气息,他们喜欢用这种方式去表达对社会的反思和对人性自身的检讨。如丹麦导演拉斯·冯·提尔指导的影片《狗镇》探讨的是人性的善恶,狗镇是一个人性的试验场,人性善恶的对比在浓缩世界的影片中放大;瑞典导演伯格曼的影片《第七封印》探索了死亡与宗教的奥秘,它向世人明示了人生的哲思——一个男人怎样做到虽死犹生;西班牙怪才导演阿尔莫多瓦的一系列表现不同阶层女性生活的影片,例如《关于我母亲的一切》、《高跟鞋》等均在荒诞不经的故事中呈现了他对人性的矛盾、挣扎与反抗一如既往的思考;德国年轻导演汤姆·泰沃克也在《罗拉快跑》这部风格鲜明的时尚影片中融入了速度的激情、时间的流逝以及对于宿命的阐释。

欧洲电影的繁荣向全世界的电影文化发出了不同于好莱坞的另一种声音,电影不仅仅是一种产业,同时也是一门艺术;电影不仅仅具有通俗性和娱乐功能,同时也具有探索人性、表现思想、高雅实验等艺术功能,也有责任、有义务以人文主义的情怀反映一个时代真实的精神图景。

四、中国:教育+艺术+娱乐+商业

中国文化向来注重教化,而对娱乐讳莫如深。《尚书-旅獒》中说:“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孔传:“以器物为戏弄则丧其志。”朱熹《近思录》中说:“明道先生以记诵博识为玩物丧志。”可见自古以来中国文化就形成了压抑人性、视玩乐为洪水猛兽的传统,所以文学艺术的基本精神必须是,也只能是文以载道,说明道理,教化百姓。

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电影主要是作为拯救民众、启发民智、改良社会的工具而存在的,娱乐则始终被拒之门外。中国电影之父郑正秋于1913年编导的《难夫难妻》讲述了一对青年男女在封建买卖婚姻制度迫害下的不幸遭遇,以嘲讽的笔触抨击了封建婚姻制度的不合理,实际上也确定了中国电影的教化传统。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左翼电影工作者创作出一系列展现民族危机、激发民众爱国热情的优秀影片,如夏衍的《狂流》《春蚕》《脂粉市场》,阳翰笙的《铁板红泪录》,沈西苓的《女性的呐喊》,洪深的《压迫》《香草美人》,田汉的《民族生存》《肉搏》等。这些影片的拍摄放映,对人们了解现实中国、激发人们的抗日情绪起到了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以后,电影依然承担着启蒙与救亡的责任,但受到电影制度的制约,作为宣传和教化的工具,成为政治的附属品。谢晋的电影创作几乎可以视为新中国成立后电影发展的一个缩影,他说:“我拍影片更多地追求美育作用、警示作用,希望对祖国、对人类贡献美!”他的代表作《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等通过曲折感人的故事和近乎完美的人物所建构的道德神话既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也满足了观众潜在的观赏欲望,有效地在影片和观众之间达成教化和娱乐的平衡。“第四代导演”通过他们的影片《老井》《巴山夜雨》《青春祭》等向世人弘扬了一种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奋发进取、可歌可泣的民族精神和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激动了亿万观众的心,成为中国当代电影的主流。虽然这种浓重的教化意识影响到“第五代导演”的创作,但“第五代导演”的影片更多地表现为个体的独特的生命体验,以艺术上的刻意求新透射出强烈的个性意识。他们的影片强化了电影画面的空间造型能力,开始注重挖掘人物思想的深处,开始追求观赏性和娱乐性。张艺谋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陈凯歌的《黄土地》《霸王别姬》等均在影像构成、镜头语言、叙事策略等方面为电影的观赏性和娱乐性带来了更多活力。

上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电影行业逐渐被迫商业化,需要自己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于是,电影的娱乐性越来越强,人们称这种娱乐片为商业片。在急功近利观念的影响下,一些导演忽视电影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炮制出一批粗制滥造的影片,非但没有在票房上取得好成绩,反而被好莱坞商业大片抢占了大部分市场,观众的兴趣和审美品位迅速好莱坞化。时至今日,美国大片在中国已经揽金过百亿,中国电影人无不感慨“压力山大”,认识到只有从观众的角度出发,拍观众喜欢看的、商业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电影才是生存之道。从《让子弹飞》《人在囧途之泰囧》《疯狂的石头》到《北京遇上西雅图》《无人区》《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电影人逐渐摸索出一套适合本土的生存法则,开始在电影的市场化中找到一线生机。

然而,票房高速增长的同时,关于中国电影是否过度商业化的争论也日趋激烈。《无极》的无聊至极、《大笑江湖》的恶俗搞笑、《三枪拍案惊奇》的小品式二人转、《小时代》的奢靡炫富、《富春山居图》以烂片博吐槽,无节操无下限……造成影片越烂票房越高的奇观。在电影各种暴力血腥、色情绯闻、粗口走光的宣传攻势下,我们不禁要问:到底有多少影片是值得一看或给人带来回味的呢?影片的艺术性是不是被商业性完全覆盖了?需要反思的是,美国电影主打商业牌,每一部电影都明目张胆地以赚钱为目的,他们的创作者丝毫不掩饰这一赤裸裸的利益目的,但是我们在好莱坞巨额的票房背后看到的仍是主流价值观念的弘扬、国家精神与民众利益的兼顾甚至是艰难境遇下人性光辉的显现。而中国当下的电影无一不是吵嚷着“艺术”“人文”“思想”,但呈现在观众眼前的却是不忍目睹的审美品位败坏的各种烂片。

如今,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商业电影已经垄断了院线,而艺术片早已到了无人问津的地步。王小帅的《日照重庆》是入围2010年戛纳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唯一华语电影,这部影片在国内上映一周就被撤片,票房不到400万元,可谓血本无归。王小帅感叹,国内电影市场已经成了艺术片的“盐碱地”。

如今的中国,人心浮躁,急功近利,没有几个编剧、导演能够沉下心来严肃认真地进行创作。尽管如此,创作者也要明确一点,电影事实上是一个商业与艺术的辩证统一体,商业性与艺术性相互交融,互为依托,完全的商业和完全的艺术是不现实的,一次性买卖只会砸了自己的招牌。带有艺术属性的商业片,就是首先追求商业的必然性,再考虑艺术的可能性;带有商业属性的艺术片,就是首先追求艺术的独创性,再考虑商业的可能性。否则,就会出现艺术片低票房或零票房,商业片票房高却没内涵,观众看过就忘甚至后悔进入电影院的情况。第81届奥斯卡获奖影片《朗读者》是商业片和艺术片的完美结合。豪华的演出阵容、情色电影的基调和关于战争的敏感题材的深刻而独特反思决定了它的无限商机,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批判精神又赋予它艺术片的严谨和精致。这些经验都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