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922年12月26日,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季诺维也夫否认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反对大会批准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因此,他被撤销列宁格勒省委的领导职务,组成以基洛夫为首的新省委。党的十四大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全面实施。全苏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

苏维埃国家诞生时,同德奥集团仍处于交战状态。1918年3月3日,苏俄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苏俄虽丧失了约100万平方公里土地,但使其最终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获得了宝贵的和平喘息时间。《布列斯特和约》签订后,协约国以防止德国入侵和保护在俄侨民为借口,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同时积极武装苏俄国内的各种反动势力,妄图将新生苏维埃政权扼杀在摇篮中。1918年夏,苏维埃国家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全俄中央执行委员会把国家各项工作转入战时轨道,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这一政策以余粮收集制为主要内容,同时还实行企业全盘国有化,劳动军事化;在分配方面实行配给制;在交换方面否定货币的作用,基本取消了市场和商品的自由交换。

1918年夏开始实施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一方面,是特殊时期的非常政策,为保证国内战争的胜利有功;另一方面,随着战争结束和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正常化,这个政策也造成工农业生产严重萎缩,广大工农群众生活不断恶化。1920年10月,俄国最大的机器制造工厂——彼得格勒普梯洛夫工厂工人开始罢工。1921年春,莫斯科、彼得格勒、哈尔科夫等地出现了工人罢工和游行示威;2月28日, 波罗的海舰队基地喀琅施塔得水兵叛乱,经济危机开始转变成政治危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包括直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尝试。列宁曾一度认为,旧的俄罗斯经济,可以直接过渡到按共产主义原则进行的国家生产和分配。但实践使列宁认识到这是行不通的。他说:“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1]

1921年3月,俄共(布)召开了第十次代表大会。大会的中心议题是制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通过了《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缴纳粮食税,税后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并可自由到市场交换物品。工业方面,恢复私人小企业,将部分国有企业以租赁制和租让制的形式, 转变为典型的国家资本主义企业。1921年7月7日,政府通过《关于手工业和小企业》的决定后,私人企业也有了发展。私企的雇工最初在20人以内,后发展到百人之内。在商业方面,废除国家配给制和国家贸易垄断制,实行自由贸易制和商品交换。私营商业有了长足发展。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不仅解决了1921年春天的危机,同时探索了在经济落后的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在全面恢复国民经济,积极应对帝国主义的外交压力的斗争中,建立统一的苏维埃共和国联盟提上日程。1922年12月26日,全俄第十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建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决议》。12月30日,俄罗斯社会主义共和国联邦、乌克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白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以及南高加索联邦(由阿塞拜疆、亚美尼亚、格鲁吉亚三国组成)的代表,在莫斯科举行苏联第一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宣告苏联正式成立。

苏联国民经济恢复后,开始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25年12月,俄共(布)召开第十四次代表大会,“苏联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在会上引起激烈争论。季诺维也夫否认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反对大会批准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因此,他被撤销列宁格勒省委的领导职务,组成以基洛夫为首的新省委。

党的十四大之后,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全面实施。全苏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高潮。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方案要求国民经济建设将投资646亿卢布,工业投资为195亿卢布,其中重工业占3/4以上;预定工业总产值增加1.8倍,重工业产值增加2.3倍。1931年年中,开始制订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批准了这个计划。“二五计划”规定,国民经济建设将投资1330亿卢布,其中工业投资为695亿卢布,重工业534亿卢布,比“一五计划”增长3.6倍。1933年年初,“一五计划”提前9个月完成。1937年春,“二五计划”也提前9个月完成。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使其从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有独立工业体系的社会主义强国。在世界工业总产值中,苏联仅次于美国占世界第二位。

1927年12月,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讨论改变苏联农业发展缓慢问题。斯大林认为 ,改变农业落后的“出路就在于把分散的小农户转变为以公共耕种制为基础的联合起来的大农庄,就在于转变到以高度的新技术为基础的集体耕种制”[2]。布哈林等不同意斯大林的观点,认为农业落后的原因是粮食收购价格过低,无视价值规律调节市场。布哈林的观点得到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等人的支持。

斯大林

1928年1月,斯大林发表《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讲话,明确提出布哈林、李可夫和托姆斯基等已经结成“右倾机会主义集团”。中央全会和中央监委联席会议对布哈林进行了严厉批判后,农业集体化进程加快。1929年6月到9月,集体农户从100万户增至192万户。1930年1月5日,联共(布)中央通过《关于集体化的速度和国家帮助集体农庄建设的办法》的决议,强调全苏要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完成绝大多数农户集体化的任务。1930年1月20日到2月10日,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增加了一倍,有些地区从10%增加到90%。

1929年12月27日,斯大林在《论苏联土地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报告中,提出“向农村资本主义分子展开了全线进攻”,“从限制富农的政策,过渡到消灭富农阶级的政策”。 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通过了《关于在全盘集体化地区消灭富农经济的措施》的决议。富农的财产多被剥夺,不允许他们加入集体农庄。一些富农及其家属被驱逐到边远地区。一些地区扩大了消灭富农的范围,强行实现集体化,侵犯了一些富裕农民和中农的利益,一些地区出现了骚乱。1930年3月,斯大林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开始纠正农业集体化中对中农使用暴力等突出问题。1937年,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93%,耕地面积达99%,基本实现了农业集体化,满足了国家对粮食的需求。但在这个过程中,却严重违背了列宁关于改造农民的自愿和渐进原则,使农业生产力遭到破坏。农业集体化后,苏联农业发展仍十分缓慢,成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中的隐患。

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后,苏联在经济上基本完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以及商业国有化或合作化,形成了较完整的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在社会结构方面,除地主阶级外,资产阶级和富农阶级也被消灭。这些变化表明,1924年制定的联盟宪法亟待修改,1936年6月新宪法草案公布,交全民讨论。

1936年12月5日,苏维埃第七次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苏联新宪法,宣告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成。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政治基础,是劳动者代表苏维埃;经济基础,是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和生产工具与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所有制。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所有制和合作社、集体农庄所有制。1938年1月17日,召开了最高苏维埃第一次会议,选出由24人组成的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加里宁为主席,莫洛托夫被任命为人民委员会主席,1941年5月,斯大林接任了人民委员会主席职务。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异常尖锐复杂,影响其政治体制表现出高度集中的特点。自然,这和党内个人崇拜盛行也有关。1929年12月21日,苏联隆重庆祝斯大林50寿辰,斯大林被称作“当代的列宁”。个人崇拜使党内生活的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法制受到严重破坏。

1934年12月1日,列宁格勒州委书记基洛夫被暗杀,这一事件成为30年代苏联“大清洗”的开端。当日晚,根据斯大林的建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通过《关于修改各加盟共和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典的决议》,规定:凡属恐怖组织和恐怖活动的案件,侦查工作不超过10天;结论在开庭审判前一天交给被告;原告、被告都不参加审判;不接受上诉和赦免请求;极刑判决宣布后立即执行。从1936年到1938年在莫斯科进行了三次公审。被告人被控与西方列强阴谋刺杀斯大林和其他苏联领导人、充当外国间谍,颠覆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第一次公审是1936年8月,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等16名被告人全部处死。第二次公审是1937年1月,17名被告中,皮达克夫等13人被处死。第三次公审是1938年3月, 布哈林、李可夫等19人被处死。

1937年6月,军事法庭对一批苏军高级将领进行了秘密审判。第一副国防人民委员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基辅军区司令亚基尔、白俄罗斯军区司令乌博列维奇、伏龙芝军事学院院长科尔克、莫斯科军区副司令费尔德曼等8人,被指控充当德国间谍,全部处死。一些留守苏联的兄弟党和共产国际的领导人,如匈共领导人库恩·贝拉、波共中央总书记尤·伦斯基-列申斯基、南共中央书记弗拉基米尔·乔皮奇等,均以“间谍罪”被处死。“大清洗”持续4年之久,造成了许多冤假错案,留下了沉痛的教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