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

时间:2022-11-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变革生产关系,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第四章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开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B.土地改革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2.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 )。

A.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3.新民主主义经济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

A.国营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会经济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4.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原则是( )。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积极领导,稳步发展

C.说服教育、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D.先合作化,后机械化

5.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具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组织是( )。

A.互助组

B.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C.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D.人民公社

6.我国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遵循的方针是( )。

A.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

B.从供销合作入手,逐步发展到生产合作

C.说服教育、示范和国家援助

D.积极领导,稳步前进

7.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高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是( )。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8.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是指(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土地改革的完成

9.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10.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B.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无产阶级思想和非无产阶级思想的矛盾

D.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1.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围绕着的中心任务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2.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中的“赎买”是指( )。

A.由国家支付一笔巨额补偿资金

B.让资本家在一定年限内从企业经营所得中获取一部分利润

C.在一定年限内让资本家获取其经营的企业的全部利润

D.由国家出资购买资本家的企业

13.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

A.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社会主义公营经济的主要来源是( )。

A.解放区的公营经济

B.没收的官僚资本

C.征收、代管的外国资本

D.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15.我国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 )。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优先发展农业

D.恢复国民经济

二、多项选择题

1.以下选项中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正确表述是( )。

A.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

B.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C.不属于社会主义体系

D.是过渡性的社会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中国社会的基本的阶级力量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

C.民族资产阶级

D.地主阶级

3.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主要的经济成分是( )。

A.社会主义经济

B.个体经济

C.合作社经济

D.资本主义经济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中采取的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有( )。

A.委托加工

B.计划订货

C.统购包销

D.公私合营

5.土地改革完成后,我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表现为( )。

A.个体经济的积极性

B.互助合作的积极性

C.工业化的积极性

D.机械化的积极性

6.我国对个体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是( )。

A.说服教育

B.自愿互利

C.典型示范

D.国家帮助

7.以下选项中关于合作化运动中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正确的表述是( )。

A.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

B.实行集体劳动

C.采取按劳分配和土地入股分红相结合

D.实行生产资料农民集体所有

8.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主要有( )。

A.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B.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C.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D.坚定不移地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9.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表现在( )。

A.要求过急

B.工作过粗

C.改变过快

D.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10.在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失误和偏差的原因主要是由于( )。

A.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

B.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

C.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过于单一

D.对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过于简单化

三、辨析题

1.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实现“和平赎买”政策的适当的经济形式。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提出的主要任务是解决所有制问题。

3.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仍然具有两面性。

4.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就是指的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

四、简答题

1.简要分析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

2.为什么说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4.简析我国社会主义改造中出现的失误和偏差。

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五、论述题

1.试述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2.试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试述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4.试述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六、材料分析题

材料1 这个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中又分为许多小阶段),其社会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革命,还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这个革命的第一步、第一阶段,决不是也不能建立中国资产阶级专政的资本主义的社会,而是要建立以中国无产阶级为首领的中国各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社会,以完结其第一阶段。然后,再使之发展到第二阶段,以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社会。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1940年1月

材料2 “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过渡时期每天都在变动,每天都在发生社会主义因素。所谓“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怎样“确立”?要“确立”是很难的哩!……我们现在的革命斗争,甚至比过去的武装革命斗争还要深刻。这是要把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彻底埋葬的一场革命。“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的想法,是不符合实际斗争情况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会议上的讲话》,1953年6月15日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社会?其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怎样的关系?

2.毛泽东为什么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A 4.A 5.B 6.D 7.D 8.C

9.C 10.D 11.A 12.B 13.A 14.B 15.A

二、多项选择题

1.ABD 2.ABC 3.ABCD 4.ABC 5.AB

6.BCD 7.ABC 8.ABC 9.ABCD 10.ABCD

三、辨析题

1.要点:“和平赎买”是国家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政策,而国家资本主义就是实现“和平赎买”政策的适当的经济形式,国家资本主义在实质上就是通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的经济政策,把资本主义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国家资本主义是形式,“和平赎买”政策是内容。两者是一致的,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2.要点: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和手段。

3.要点: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不仅在民主革命阶段具有两面性,在社会主义革命阶段仍然具有两面性,“它有剥削工人阶级取得利润的一面,又有拥护宪法、愿意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一面”。中国共产党正是根据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这一基本特点,制定了利用、限制、改造的政策,用“和平赎买”的方式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4.要点: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对所有制的改造和对人的改造结合起来进行的,在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同时,把资本家由剥削者改造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和平改造在内容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企业的、制度的改造,包括企业所有制和企业管理制度等,最终把资本主义私营工商企业改造为由工人当家作主,实行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全民所有制企业;另一方面是对人即对资本家的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如何在改造过程中,实施团结教育的功能,化解他们的消极甚至抵抗的情绪,使他们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这同样十分重要。

四、简答题

1.要点: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是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过渡的形式,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是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所以,主要的经济成分有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些经济成分中,通过没收官僚资本而形成的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掌握了主要经济命脉,居于领导地位;而以农业和手工业为主体的个体经济,则在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新民主主义社会要继续向前发展,就要不断扩大国营经济,同时逐步将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改变为社会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经济逐步成为我国的经济基础。

2.要点: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第一,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当然要求和必要条件。第二,改造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经济,是我国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农业生产,使全体农民共同富裕的必然要求。第三,改造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实现国家工业化,解决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矛盾的必然要求。

3.要点:过渡时期总路线构想出了一条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思路,这就是建设与改造并举、发展与变革同行,把国家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紧密结合起来,在变革生产关系中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新思路,它体现了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主体,是目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是不可或缺的条件和手段。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中国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由于我国原有的工业基础十分薄弱,迅速发展社会主义工业,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仍然是党和国家的迫切任务。因此,在考虑中国社会如何发展的时候,毛泽东的首要着眼点就是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然后才考虑到与之相适应的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变革生产关系,在中国全面确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经济制度。

4.要点: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取得了胜利,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和偏差。主要是在1955年夏季以后,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个体商业的改造要求过急,工作过粗,改变过快,形式也过于简单划一,以致在长期间遗留了一些问题。在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对于一部分原工商业者的使用和处理也不适当。

产生这些失误和偏差的原因,一是指导思想上急于求成、不够谨慎。二是工作方法上过于简单。三是当时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形成科学的理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存在偏差,主要有:在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单一,追求纯粹的、单一的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公有制实现形式的选择和理解上过于简单化,只注意到集体所有制和全民所有制这两种基本形式,而对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公有制经济可以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缺乏认识。

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总体上是成功的,不能因为出现这些失误而否定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意义。

5.要点: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现代化的建设创造了制度条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五、论述题

1.要点:早在1948年9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就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作了前瞻性的分析,指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完成之后,中国内部的主要矛盾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外部就是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又在分析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的基础上,对这一重大理论问题作了进一步的分析,指出在土地问题解决了以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有两种:第一种是国内的,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第二种是国外的,即中国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分析是深刻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头两三年,由于需要完成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实际上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仍然是中华民族和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和封建主义的矛盾。

到1952年,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中国的经济关系和阶级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随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封建经济制度在中国大陆被消灭,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这个主要矛盾已经基本解决;另一方面,当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以后,农民的个体所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要成分,而合作社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所占的比重很小,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的五种经济形态中,主要是三种经济势力,即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此相适应,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主要表现为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是十字路口的经济,它既可以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也可以被引导走向社会主义,其本身并不代表一种独立的发展方向,因此,这三种基本的经济势力和三种基本的阶级力量,就集中表现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和斗争。既然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因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同时并存,那么这两种势力及代表这两种势力的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都必然要按自己的意志去影响中国社会的走向,他们的矛盾和斗争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途。所以,在民主革命的任务完成后,工人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转变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与此相适应,中国革命也应当由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2.要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把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推进到了新民主主义社会,随着新民主主义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使得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成为历史的必然。

首先,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的建立,为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奠定了所必需的优越的政治条件,也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其次,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地位的确立保证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

再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为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革命提供了充分的思想文化条件。

总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同时,它也为社会主义的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随着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国民经济的恢复,社会主义的因素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占着越来越大的比重,很快就超过资本主义因素。这就使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结果,既可以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又不会长时期地停留在新民主主义时期而会较快地向社会主义转变。新民主主义过程中社会主义经济条件、政治条件与思想文化条件的积累和增长,是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内在驱动力,它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3.要点:在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这是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明确要求。社会主义改造就是要变革不适应工业化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围绕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个中心任务而进行;引导个体农民、个体手工业者走集体化的道路,改造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目的都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更好地发展生产力。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推开是从1953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也全面推开。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奋斗,到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完成时,“一五”计划的主要指标提前完成,到1957年,各项指标均超额完成。经过“一五”期间的大规模建设,我国以重工业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已初步形成。实践证明,党坚持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同时并举的方针,对于在深刻的社会变革中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生产力发展、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推动社会进步,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都采取了区别对象,用不同的办法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方面,及时总结农民的实践经验,创造出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等过渡形式。在手工业改造方面的逐步过渡,不仅保护和促进了手工业生产的发展,而且为手工业逐步进行技术改造创造了条件。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创造出从初级到高级的各种国家资本主义的过渡形式,实现了对资产阶级的“和平赎买”,避免了在改造期间可能发生的剧烈的社会震荡和经济破坏。中国的这场巨大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没有对生产力的发展造成破坏,而且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党和国家不仅以和平的方法完成了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更以和平赎买的方法完成了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坚持用和平的办法,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这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要点:第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也是20世纪中国又一次划时代的历史巨变。中国从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越过漫长的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阶段,进入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第二,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极大地提高了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以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一致性和能够在经济落后条件下尽可能地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为发展社会生产力开辟了广阔的道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我国初步建立了一个比较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发生显著改变,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城乡商业和对外贸易都有很大增长,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的位次都明显提高。中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辉煌成就,不仅离不开选择并且走上社会主义道路这个最基本的前提条件,而且都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上进行的。

第三,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这是中国几千年来阶级关系的最根本变革。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极大地巩固和扩大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经济基础。

第四,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它进一步改变了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增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中国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通过自己艰苦卓绝的努力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其他相对落后的国家探索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经验,对这些国家的人民也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第五,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不仅再次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而且以其独创性的理论原则和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六、材料分析题

1.要点: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是中国社会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既不同于一般的资本主义制度也不同于社会主义制度。在政治上,它是无产阶级领导下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而不是单一的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制度上,它是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领导下多种经济成分并存,而不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新民主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社会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要点:因为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种过渡性的社会形态,它的政治经济、形态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状态中,其社会主义的成分在不断增长,而民主主义的成分则在不断减少,最终将完全过渡到社会主义。因此,毛泽东认为“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这种提法是有害的、是妨碍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