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教师的发展是持续动力

教师的发展是持续动力

时间:2022-06-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和研究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在笔者看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一生永恒的追求,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得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

二、教师的发展是持续动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从全球范围看,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教育越来越被置于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成为世界各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时代的前进,呼唤教育的变革与创新,特别是在当今时代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经济全球化业已形成的背景之下,教育变革与创新更是一跃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实施教育改革与创新,归根到底要靠教师。作为教育工作的最直接实践者,教师的工作从根本上决定了教育质量的高低和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而这,正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繁荣昌盛的必备基础和条件。

自上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人们对教师工作理解的愈加深刻,教师职业的专业性特征逐渐得到明确。作为一种专门化的职业,教师有自己的理想追求,有自己的理论指导,有自觉的职业规范和成熟的技能技巧,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立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而且是道德的引导者,是思想的启迪者,是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是情感、意志和信念的塑造者。教师不仅需要知道应该传授什么,而且需要知道怎样传授,知道如何针对学生的差异实施不同的教学策略[9]。当然,这样的目标并非一个容易实现的目标,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重要使命,就必须依靠持续不断的自我发展,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和多元能力。

历史发展的角度审视,无论是中国最早兴办私学、广收门徒的孔子,还是西方最早倡导并实践个人办学的苏格拉底,由他们算起,教师职业的出现已经有了几千年的历史。几千年的变迁使得教师的形象、角色、能力、地位等均包含了深厚的历史沉淀。今天的教师已经远非过去的模样,教师的各方面发展也呈现出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这一概念的明确提出和研究却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20世纪60年代之前,教育领域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还只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教师的专业化问题并没有吸引研究者足够的重视,仅有的研究也更多的集中于追求权力、地位、利益、工作条件等,并试图通过这种追求来实现教师地位的提升。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教育质量问题开始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者们在批判教育质量下滑的同时,开始敏锐地认识到教育质量保障的关键因素在于教师,“没有教师的参与,任何教育改革都不可能成功”[10],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才能造就高水平的教育质量,而只有教师专业化才能促进教学的专业化。自此之后,以“专业”主义为基础的教师专业发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相比较于教师的权力和地位,教师的责任与素质开始受到教师专业发展领域更多的关注,教师专业发展也就从此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1]

当我们用专业化的视角来审视当今中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的时候,我们能够明显地感觉到,中国基础教育教师队伍专业化程度整体较低是不争的事实。教师素质有待提高,教师能力有待提升,“尊师重教”的口号与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轻视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其实,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与改革发展纲要》就已经明确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大计”。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师队伍改革的力度仍然不够,教师专业的地位和价值仍没有得到应有的认识和重视,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仍难以达到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求。这其中的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但最为根本的,恐怕还是对于教师专业化的界定不明和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不够[12]

在笔者看来,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一生永恒的追求,学界对于这一问题的理论研究成果已经汗牛充栋。在如此丰富的理论成果面前,教师必须要学会选择和甄别,以便合理、灵活地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从根本上说,教师的工作是一种实践性的工作。教师的发展也必须要根植于课堂,扎根于学校,立足于现实的教育生活之中。近年来,随着各级各类学校对科研工作的重视,教师申报课题、参与科研的积极性得到了很大提升。教师的科研工作与专门的教育研究者不同,实践性是其根本的属性,现实情境中的教育问题是其研究的基本内容。这样的一种状况,使得课题研究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实际上,本书的核心内容也正是基于笔者多年来的课题研究成果——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实践研究。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三个方面的要求。

(一)转变教育理念

理念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教育理念是人们对教育教学及其发展的本质性的认识、态度和观点。传统教育的目标以基础知识扎实、基本技能熟练为核心的。以知识传授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是在大工业背景下产生的,是为了满足培养专门人才的需要。在此教学理念指导下,教师是知识文化的传授者与权威,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随着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的更新速度超乎人们的想象。以知识传承为本的育人理念显然已经不适应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适应未来工作需要、能够终身学习的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人才是当今教育的主要目标。因此,现代教育理念最核心的内容是以人为本。对于教师来说,要转变教育理念,最为根本的也就是要摒弃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思想,树立起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全新的教育价值观[13]

教育以人为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学会站在受教育者的立场思考,即尊重的教育;二是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即素质教育。任何教育行为都是以教育理念为指导的,它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教育教学理念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改革的方向与动力、教学的组织与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教学效果的优与劣,进而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最终影响人才培养规格与水平。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认为,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创新型教师的重要特征,也是决定了教师把教育工作做成“工匠型”还是“专家型”的关键因素。

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必须站在社会发展与时代的前列,认识、把握现实的变化和新的教育思想与观念,做教育改革、创建新型教育和新型学校的积极自觉的参与者。教育理念对教师工作具有基础性价值[14],促使教师教育理念的转变也同样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然而,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理念作为意识层面的事物,其形成和更新必须源自实践,单纯的说教和理论学习很难让教师的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说,只有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之中真正体会到先进教育理念的优势、找准自己实践性知识与教育理念的切合点时,教师新的教育理念才能够根深蒂固。

尽管课程改革的东风早已吹遍了大江南北,但是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没有实现根本性的转变。从老师的教学现状与问卷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教师的教学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递上,他们中的很多人甚至认为,教师的工作就是传授知识,只要学生的考试成绩提高了,教师的工作就算实现目标了。在这样的理念下,教学“三维目标”之中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领域的目标没有得到很好的重视。在开展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研究的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学会语文情感体验式的有效教育教学方法,更为重要的是从学生需求和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去重新思考和构建自己的教育理念,并以此为指导改革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笔者希望广大教师从基于语文情感体验式教学的感恩教育研究中得到启示,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再单纯地追求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思维的形成、情感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教育理念是教育理论的精髓。尽管,长久以来教育研究者和教师分别作为教育理论者和教育实践者的身份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但是,如今,二者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模糊。虽然,我们的教师很难具有专业的教育理论研究者那样的理论高度,也不太可能拥有完善的理论体系。但是,我们一线教师要努力通过转变教育教学行为,时时刻刻践行科学的教育理念。这种转变,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参与课题研究来实现。

正如一位青年教师在参与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研究后所言:

通过研究,我进一步明确了作为一个语文老师,在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同时,一定要时刻将育人装在心中。感恩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不知感恩,是一种潜在的危机。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让孩子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感恩社会、感恩自然、感恩拥有,这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时代的要求,是学生个性健康、人格健全发展的必要,所以,也是每一个语文老师的重大责任。

(二)提高教学能力

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能力,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需的个体心理特征,是通过实践将个人智力和教学所需知识、技能转化而形成的一种职业素质。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由以下七个因素构成:完善的知识结构及知识更新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学术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哲学思辨能力、熟练地操作现代教育设施设备的能力、有效获取资料的能力及较高的阅读理解能力等[15]。在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能力始终被视作一种核心的能力受到格外的重视。可以说,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最为根本的就是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教师的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性的活动,提升教学能力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一种复杂性的工作。当前,学界对于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进行了大量的探讨,在这其中不少人都提到了参与教育科研活动这样一种方法。实际上,从笔者本人的成长经历看,教育科研活动确实能够有效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通过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的课题研究,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促进语文教师三个方面能力的提升。

(1)提升教师完善知识结构的能力。教学过程不能被视为简单的知识传递和再现,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特点和社会需求对所授知识进行再造和更新,教育科学研究是教师知识体系丰富、完善的过程[16],是教师自我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在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中,探索语文情感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既要兼顾学生语言的习得和运用,又要用语文的方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动,在感动中感恩,这就需要教师学习大量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方法等相关业务知识作为支撑。还有,在感恩教材的选用、编制、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教师付出艰辛的劳动,需要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筛选、整合各种资源。很多的知识实际上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科的范畴,涉及其他学科领域,甚至是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性知识。这样的过程,不仅丰富了教师自身的学科知识体系,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可以通过运用相关的业务知识,把这些新的学科性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之中,进而增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2)提升教师教学方法创新的能力。笔者一直认为,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研究的成果,固然首先体现在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和具体操作的感恩教育模式。但是,其背后还显然存在着更为深刻的意义,那就是提示广大教师明白,教学工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教师应该投入智慧、投入精力,想方设法地去研究和改革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师可以通过参加课题研究和实践,结合学生的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超越经验做法的视野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比如在备课和授课时发现或领悟某种教学方式不合时宜、甚至已经过时,那就可以通过新一轮的科研创新去探索、去掌握本学科教学中的许多教学规律和教学艺术,去思考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有效途径,进而提出一些更有利于学生接受的、效果更佳的教学方式、方法。这无疑是一种令人欣喜的良性循环。

(3)提升教师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驾驭学科内容的能力是指教师对所授学科的内容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并能够根据情况灵活地处理使用教材,使教材为学科教学目标服务的能力。它包括具备本学科的广博的专业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跟随追踪所授学科发展前沿的能力、评价所授学科的能力及学科联系的能力等[17]。教师上述能力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而从事研究活动则是一种良好的方法。从事教育科学研究的教师肯定要学习理论、要了解信息、要对同类研究进行文献查询。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获得具有先进性、科学性的知识,开阔思路、学习别人的经验,加深对本专业、本学科的理解和认识,进而提高从整体上把握所授学科的内容、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所讲授的课程显得生动、具体、适度而富于吸引力,从而顺利地实现本学科的教学目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相应实施策略的探索,从某种角度上,也为广大教师进行实践性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引发广大教师对课程、课文、课堂进行更为深刻的了解,不再从单一的视角来观察和定位自己的教学活动,逐渐掌握从整体上驾驭学科教学的思路和方法。

(三)提升科研水平

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教育行为对教育科学研究的依赖性。现代教育不再是单凭经验,而是更多地依赖科学的决策,而教师的每堂课无不与决策有关。在实施新课程的背景下,教师参与教育科研从来也没有像今天这般急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受到如此多的重视[18]。但总体来说,中小学教师普遍缺乏教育科研能力也是不争的事实。由此,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已经成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年来,针对如何提升教师科研水平的问题,研究者们提出了很多富有建设性的意见,其中很多都已被应用到实践领域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笔者始终认为,一线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工作与专业的教育研究者有着很大的区别。教师的科研,不能单纯的成为一种理论性的思辨工作,而是要植根于教育教学实践。将教育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提炼成课题,以课题为载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并最终将研究的成果运用于教育教学之中。通过课题研究的带动,让教师真正实现在“做”中学,在“做”中提升。史密斯将教师做研究定义为:“教师对学校和课堂工作的一种系统的、有目的的探究,是教师与研究者、教学与研究的统一”,这一定义实际上将教师的研究与一般教育研究者的研究做了区别,突出了教师科研活动的平民化和实践性取向[19],也决定了教师只有不断地实践才能最终提升自己的教育科研水平。

对于教师科研水平的提升,课题研究的确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以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模式这一课题为例,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正确认识,也进一步激发了发现教育问题的兴趣和思考教育问题的积极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成果的推广,教师的思想水准和理论基础、科研水平也得到显著提高,逐渐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学者型”转变。从此项课题研究中得到启示,借助课题研究,广大教师的科研水平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提升:

(1)学会借鉴与模仿。教育研究活动是一项创新性的活动,实施的过程需要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参与。然而,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不是时时刻刻都能存在的,课题研究往往会陷入没有思路的困境。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需要做的就是学会借鉴和模仿。在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课题开展的过程中,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也认识到学科教学是对学生开展感恩教育或者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纷纷模仿我们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申请和参与了其他类似的课题,极大地调动了老师们参与教育科研的积极性。同时,在研究的过程中,老师们通过阅读教育类专业期刊,在对不同期刊的类型、特点进行系统分析的过程中,逐渐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刊物,并通过持续不断的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涵养,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为科研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迁移能力也得到了培养,许多教师在阅读他人的研究内容时,学会有意识地去寻找自己课题研究的方向和灵感。例如阅读到学校管理的相关理论成果,可以适当运用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堂管理的研究过程之中;又如阅读到语文学科教学的相关研究,可以迁移到数学、外语等其他学科,这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科研工作中选题的难度,增加了教师的科研积极性。

(2)提升科研的素养。教育科研活动是一项严肃而规范的工作,需要研究者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一般来说,教师参与教育科研,首先应该是学科教学和学生管理领域之中的有心人,在学科教学、学生管理的过程中反思和探索教育理论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说,较好的教育教学反思能力实际上应该是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基础性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参与科研活动,还应该较为系统地了解教育理论、教学论以及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理论知识,掌握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这些都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必要的工具性条件。在开展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过程中,通过专家指导、讲座和同伴交流等,教师的科研素养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提升。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开展,老师们的科研能力在实践中得到了整体发展。

(3)培养科研的心境。根据价值的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人的感情可以分为心境、热情和激情三种不同形式。同热情和激情相比,心境的强度较低,但持续的时间较长。它是一种微弱、持久而带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往往能够在一段时间内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也不是仅靠一时的热情甚至激情就能够最终实现(实际上当前很多教师参与教育科研凭借的恰恰就是一时的热情和激情)。由此,在实际的教育生活中注重培养从事科研活动的心境就显得十分必要了。语文情感体验式感恩教育的课题研究,从提出构想到最终成果的形成,经历了将近五年的时间,五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但是对于教师科研心境的培养却实实在在地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师对所从事的教育工作的热爱越来越执著,形成了一种融入个人生命价值系统的专业情感;另一方面,教师对研究教育教学领域的问题充满了兴趣和热情,能够不断打破自我屏障,不断进行系统思考,能够在投入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之中感受到快乐[20]。将科研活动视作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建构,而非迫于压力的被动行为。将教育研究视作一种内心召唤而在此过程中激起活力并深受鼓舞。最后,教师还能够主动加强理论学习,从已有的研究中汲取营养,提升自己对教育问题的基本认识。能够正确对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挫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迎接科研工作中的各种挑战。能够摆正科研工作的心态,摒弃功利主义的影响,真正将研究的旨趣指向教育问题的解决和个人的专业发展之上。研究是一种态度,Buckingham认为:“教育研究不应该是专业人员的领域,它没有不同于教育自身的界限,实际上,研究不是一个领域,而是一种态度”[21]。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笔者认为,以课题研究为载体,让教师具备科研的基本能力和技巧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恐怕还是培养教师良好的科研心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