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生产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生产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是人类传播扩散的主要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器。(二)教育生产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然归宿,而文明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都有与自身相适应的生产力系统。教育生产力是生态文明的子系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科学技术又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教育使技术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教育生产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_中国市县区发展研究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首次提出“人化自然”的观点,后经多次诠释阐发,逐步成为价值充盈、颇具现实意义的“生态文明”理论成果。W舒尔茨1961年在其《教育与经济增长》中对教育的经济功能作了深刻的论述,以后关于教育、经济和生态的关系以及教育生产力的内容成为热门话题

(一)教育生产力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

文明是人类社会开化和进步状态的程度,是人们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主要标志。教育是人类传播扩散的主要活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推进器。人类文明已经历猎狩采集文明、农耕文明、工业文明,如今正跨入“社会记忆”中第四阶段的文明,即生态文明,她是建筑在教育、知识和科技高度发达基础上的文明,强调“人类与生存环境的共同进化”的文明。人类文明是开放系统,因而生态文明涵括人类以前一切文明成果,其理论与实践基础直接建立在工业文明之上,是对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获取经济效益进行反思的结果。

人类文明的首要标志是社会生产力,探究文明的切入点应该是生产力的社会功能。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早期,人类劳动能力低下,生产方式简单,完全依靠大自然赐予,狩猎采集是他们主要学习活动,也是最重要的生产劳动,经验累积的成果:石器、弓箭、火是猎狩文明的重要发明。这个阶段人们学习和追求目标就是怎样去适应自然,“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在猎狩文明教育思潮,体现着人与自然(在崇拜自然的基础上)的和谐。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铁器农具使人类劳动产品由“赐予接受”变成“主动索取”,大大增强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教育活动开始主动转向生产力发展的领域,开始探索获取最大劳动成果的途径和方法,但是基于当时生产力低下和人口稀少,对自然自觉或不自觉的合理开发也好,有意无意的甚至损坏破坏也好,都不会对自然界和社会产生多少显著影响。工业文明是人类科技高度发达的文明,科学探索活动中分析和实验方法兴起,开始对自然进行“审讯”与“拷问”,此时的教育突出表现在对科技的促进和发展上,资本主义国家大力推行教育,形成教育生产力。“科学中心转移”现象其实是教育中心的转移,因为“每个科学中心形成前,都有一个教育的兴盛期,这为科学中心形成作了充分准备”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中较工业文明更先进、更高级、更伟大的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文明,是利用工业文明一切生产力成果,在遵循大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人类之间以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这展现出入类自我向本原复归,开始对自然价值思考,对自然价值作出肯定,“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自然是所有创造物,只有在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的意义上的,它们才是有价值的”,这就是生态文明信奉“人是自然的一员”的哲学观念。在此基础上,教育开始着眼于对生产力进行反思,对发展观念进行正确导向,对人类生存危机问题寻求解决方案,故而也就成为决定生态文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不少教育者把生态环境也纳入伦理道德的规畴,即生态伦理,并提出自然界“固有的价值”论,“采取尊重自然的态度,就是把地球自然生态系中的野生动植物看作是具有固有价值的东西”。生态伦理给人类提出了一个既严重又是现实的问题,全人类必须通过教育学习与交流,达成共识,才能找到配套合理的解决方案。

由此可看出,教育对文明起着强劲的作用。随着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与智力成为生产力决定因素的知识经济时代,人类正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科技知识与智力及文化的主要生产手段,越来越成为社会文明的基础和先导,教育已不是传统意义的教学活动。伴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立和实践的深入,教育含义也发生了变化,教育活动应更好地注重观念更新,着重生产力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进步,在综合国力形成中处于基础地位。

(二)教育生产力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然归宿,而文明作为经济社会的一种存在状态都有与自身相适应的生产力系统。教育生产力是生态文明的子系统,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教育促进科学观和价值观的转变。传统的价值观认为,科学的功能在于为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服务,它的价值体现在满足人对自然的索取上。在这种科学观的指导下,科学在某种程度上是人们破坏自然、榨取自然的工具和手段。这种价值追求,使得科学在对待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上,只能是不可持续的。价值的错位在生态文明中要得以纠正,就要通过教育手段,使民众清楚认识科学的价值观应当确立在为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认识、实践的价值论证的要求上。确立生态文明的科学技术观,还应当对传统的经济理论的价值观加以修正,树立包括资源价值在内的综合价值观。通过教育,一方面在理论上可以克服传统经济理论单一的价值观所带来的外部非经济性;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可以引导人们以综合效益的眼光来评价科学技术成果,消除只以经济一个指标来衡量科学成果所带来的片面性。具体地说,要为正确的选择提供一种手段,以避免盲目地运用科学技术成果,保障所选择的科学不光去“做能够做的事”,更重要的是“做应该做的事”,使自然、社会和人类的总体利益得到兼顾,保证三者协调发展。

教育改造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科学技术是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改变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科学技术的作用就作了充分的肯定“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能够大大提高劳动生产力”,“劳动生产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又是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保护环境、消除污染需要依靠科学技术、发展科学技术、提高生产水平、改变生产方式、发展生产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协调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对科学技术提出了以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为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和科技必须推向良性互动以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教育使技术的应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技术作为人类改造自然界的物质活动,最起码的要求就是要服从自然本身属性,受自然科学所揭示的自然规律的规定和限制。但是,工业文明的技术方式是“人类中心主义”,割裂了技术活动与自然生命的统一,人类要继续生存下去,就必须抛弃工业文明的“硬技术”,用生态文明的“软技术”替代之。这就必须通过教育生产力,加强对传统技术的工业技术改造。例如,传统技术只注重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通过教育可以将技术改造成为利用和保护同时并举的生态技术。如今,教育已在生态文明中显示出一定的威力,如建立在生物学基础上的生态工艺技术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循环利用规律,充分利用工农业废料,使反物质和能量的消耗降低到最小限度,大幅度地减少环境污染和破坏。随着教育生产力功能加强,科学技术与生态文明良性互动就更加明显。

教育推行生态文化生产。生态文明实现必须有相应的生态文化支持。文化是社会的,又是开放的,它构成人类精神境界,通过人类精神来调节或抑制一些欲望与本能,启动一些高尚动机来接触环境。人“是一个能够向世界无限开放的存在,”因而,人不可能作为完全意义上的自然人,应该是有着特定文化素质的社会性的人,顾及到整个社会与未来。“代内公平,代际公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威胁后代人的需要”,这种观念的精神实质就是生态文化。近年来,一种以互相利用工业废料纽带的生态工业园区,在一些国家兴起。在这种园区里,公司或工厂根据合作互利的原则,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作为自己加工的原料和能源,这是在生态文化背景下的新型产业,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节约资源,日益受到世人瞩目,并逐渐推广开来。在我国,综合利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生态农业建设正在蓬勃发展,这是我们看到生态文化的曙光。文化形成生产力前提基础,是生态经济的有效保障,有力地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

综上所述,教育具备生态文明中生产力的特征与功能,在可持续发展文明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和先导地位,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要按照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推动教育生产力的发展,提高国家可持续发展能力,促使生产力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中共湖南省委党校研究生 陈湘纯 尹芝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