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

时间:2022-04-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外币交易会计处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单一交易观”和“两项交易观”。

第二节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

一、外币交易及其类型

(一)外币交易

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包括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借入或者借出外币资金和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在我国外币是指企业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

(二)外币交易类型

根据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的内容,外币交易业务主要有:买入和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借入或借出外币资金;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企业与银行发生的货币兑换业务,包括与银行进行结汇或售汇,也属于外币交易业务。

1.买入和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

买入和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通常情况下指以外币买卖商品,或者以外币结算劳务合同。此处的商品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可以是有实物形态的存货、固定资产等,也可以是没有实物形态的无形资产、债权或者股权等。例如,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的国内甲企业向国外的某企业出口商品,以欧元进行结算;如甲企业购买境内某公司发行的B股股票,或者购买境外某公司发行的美元债券等等,上述交易均属于甲公司的外币交易。

2.借入或借出外币资金

借入或借出外币资金,是指企业向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入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表示的资金,或者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向人民银行、其他银行或非银行金融机构借贷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表示的资金,以及发行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债券等。

3.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是指除了上述1,2内容以外的外币交易,如接受外币投资、接受外币现金捐赠等。

二、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基本要求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应解决的主要问题,一是在交易日对交易进行初始确认,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二是在资产负债表日对相关项目进行折算,并将因汇率变动产生的汇兑损益进行相应的处理。关于外币交易会计处理,国际会计准则与我国会计准则有着不同的要求。

(一)《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对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要求

《国际会计准则第21号——汇率变动的影响》对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点:

(1)外币交易以报告货币初次确认入账时,对外币交易金额应按照交易发生日报告货币和外币之间的汇率进行折算。

(2)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外币项目应按照期末汇率进行报告。以历史成本进行计价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应按照交易发生日的汇率报告;以公允价值计价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应按照确定价值时的汇率报告。

(3)因汇率变动形成的汇兑差额,分别按照不同的情况计入当期损益、以后各期损益、所有者权益等项目中。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对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要求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9号——外币折算》,对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要求内容有:

(1)企业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2)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

(3)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①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因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与初始确认时或者前一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不同而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②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以公允价值计价的股票、基金等非货币性项目,则应当先将该外币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其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计入当期损益。

三、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

外币交易会计处理,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即“单一交易观”和“两项交易观”。以下分别介绍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

(一)单一交易观

1.单一交易观的概念

单一交易观,也称为一笔业务交易观或者单项交易观,是指将销货或购货业务以及事后的账款结算业务视为一项单一的交易活动,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会计处理的观点。单一交易观点认为,以外币结算的购买或销售交易,必须在账款结算之日才算完成;商品和劳务的购买或销售只是交易的第一个阶段,按交易日的汇率折算并记录的销售收入或购买成本只是一个暂记数;交易发生日至结算日,由于汇率波动而出现的汇兑损益,应作为对己入账的销售收入或购货成本的调整。按照这种观点,结算时所产生的汇兑损益应调整原购销业务涉及的销售收入或购货成本等账户。

2.单一交易观点的应用举例

[例7-1] 甲企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并于2006年12月1日向美国某公司进口一批商品,价款为10 000美元,按照合同约定,款项于2007年1月10日支付。假定该项交易期间汇率变动情况如下:2006年12月1日汇率为1美元=8.2元人民币,2006年12月31日汇率为1美元=8.25元人民币,2007年1月10日汇率为1美元=8.23元人民币。按照单一交易观,甲企业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为:

(1)2006年12月1日,交易发生日,按即期汇率折算入账。

(2)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当日汇率调整外币交易的购货成本。

(3)2007年l月10日,结算日,首先根据结算日的汇率调整外币交易的购货成本,然后编制相应的付款分录。

实务中,以上两笔分录也可合成一笔复合分录:

[例7-2] 甲企业以人民币为记账本位币,并于2006年12月1日向美国某公司出口一批商品,价款为20 000美元,按照合同约定,款项于2007年1月10日收取。假定该项交易期间汇率变动情况如下:2006年12月1日汇率为1美元=8.20元人民币,2006年12月31日汇率为1美元=8.25元人民币,2007年1月10日汇率为1美元=8.23元人民币。按照单一交易观,甲企业编制的会计分录为:

(1)2006年12月1日,交易发生日,按当日汇率折算入账。

(2)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当日汇率调整外币交易的销售收入。

(3)2007年1月10日,款项结算日,先要根据当日汇率调整外币交易的销售收入。由于这笔交易的销售收入已结转上年度收益并最终结转留存收益,因而应调整本年初的留存收益,然后再编制相应的收款分录。

实务中,以上两笔分录也可合成一笔复合分录:

(二)两项交易观

1.两项交易观的概念

两项交易观,是指将销货或购货业务以及事后的账款结算业务视为两项单独的交易活动,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会计处理的观点。

在两项交易观下,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程序为:①交易日,按照交易金额和交易日的汇率登记有关账户,如应收账款、应付账款等;②资产负债表日,按年末汇率调整交易日的入账金额,并确认汇兑损益(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予以资本化,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应计入当期损益);③结算日,先按照结算日汇率调整有关外币账户,确认汇兑损益,然后再进行款项结算的会计处理。

2.两项交易观的应用举例

[例7-3] 沿用[例7-1]的资料,按两项交易观进行会计处理。

(1)2006年12月1日,交易发生日,按即期汇率折算入账。

(2)2006年12月31日,资产负债表日,根据当日汇率调整外币交易的应付账款入账金额,并确定汇兑损益,计入“财务费用”账户。

(3)2007年l月10日,结算日,首先根据结算日的汇率调整应付账款的入账金额,然后编制相应的付款分录。

实务中,以上两笔分录也可合成一笔复合分录:

四、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一)交易日的会计处理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发生外币交易时,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日的即期汇率或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

[例7-4] 国内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属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企业。2007年5月8日,从国外购入一种原材料,共计10 000美元,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按照规定计算应缴纳的进口关税为7 800元人民币,支付的进口增值税为14 586元人民币,货款尚未支付,进口的关税及增值税金额已由银行存款支付。甲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例7-5] 国内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07年11月8日,向国外乙公司出口商品一批,货款共计70 000美元(假定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货款尚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甲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例7-6] 国内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2007年9月8日从中国银行借入20 000欧元,期限为6个月,年利率为6%,借款利息在到期归还本金时一并支付。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借入的欧元存入银行,该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例7-7] 国内某公司的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2007年9月25日,与某外商签订投资协议,当日收到外商投入资本100 000欧元,已存入银行,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假定合同约定的汇率为1欧元=10.8元人民币。该公司所作的会计分录为:

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企业收到投资者以外币投入的资本,无论是否有合同约定汇率,均不得采用合同约定汇率和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折算,而是采用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这样,外币投入资本与相应的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相等,不产生外币资本折算差额。

(二)资产负债表日或结算日的会计处理

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分别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

1.货币性项目的处理

对于外币货币性项目,资产负债表日或结算日,因汇率变动而产生的汇兑差额作为财务费用处理,同时调增或者调减外币货币性项目的记账本位币金额。

[例7-8] 沿用[例7-4]的资料,假定2007年5月31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9元人民币,则对该笔交易产生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应付账款”采用5月31日即期汇率1美元=7.9元人民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为79 000元人民币(10 000×7.9),与其交易日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的金额78 000元人民币的差额为1 000元人民币,应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货币性项目的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甲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6月21日甲公司根据供货合同以自有美元存款付清所欠货款(即结算日)。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85元人民币。甲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例7-9] 沿用[例7-5]的资料,假定2007年11月30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9元人民币,对该笔交易产生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应收账款”采用2007年11月30日的即期汇率1美元=7.9元人民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为553 000元人民币(70 000×7.9),与其交易日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的金额546 000元人民币的差额为7 000元人民币,应当计入当期损益,同时调整货币性项目的原记账本位币金额。甲公司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假定2007年12月12日收到上述货款(即结算日),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83元人民币,甲公司实际收到货款70 000美元折算为人民币是548 100(70 000×7.83),与当日应收账款的账面金额553 000元人民币的差额为-4 900元人民币。甲公司收到货款时,应作会计分录为:

[例7-10] 沿用[例7-6]的资料,假定2007年9月30日的即期汇率为l欧元=10.5元人民币,则货币性项目“银行存款——欧元”产生的汇兑差额为10 000元人民币[20 000×(10.5-10)],货币性项目“短期借款——欧元”产生的汇兑差额也为10 000元人民币,由于借贷方均为货币性项目,产生的汇兑差额相互抵销,相关会计分录为:

2008年3月8日以人民币归还所借欧元,假定当日银行的欧元卖出价为1欧元=11元人民币,由于借款利息在到期归还本金时一并支付,则当日应归还银行借款利息600欧元(20 000×6%÷12×6),按当日欧元卖出价折算为人民币为6 600元(600×11)。假定还款时,“短期借款”账户折算人民币金额仍为210 000元,相关会计分录为:

2.非货币性项目的处理

由于企业的非货币性项目计量属性不同,资产负债表日或结算日的会计处理也有所不同,以下分别举例说明。

(1)对于以历史成本计量的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已在交易发生日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资产负债表日不应改变其原记账本位币金额,所以不产生汇兑差额。

[例7-11] 甲企业的记账本位币是人民币。2007年6月5日,进口一台机器设备,设备价款100 000美元,尚未支付,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2007年6月30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9元人民币。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税费。该项设备属于企业的固定资产,在购入时已按当日即期汇率折算为人民币780 000元。由于固定资产属于非货币性项目,因此,2007年6月30日,不需要按当日即期汇率进行调整。

(2)对于以公允价值计量的股票、基金等非货币性项目,如果期末的公允价值以外币反映,则应当先将该外币按照公允价值确定当日的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再与原记账本位币金额进行比较,其差额作为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记入当期损益。

[例7-12] 国内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07年12月15日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B股20 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款项已付。按照即期汇率折算的人民币金额为234 000元(1.5×20 000×7.8)。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的影响,该公司在交易日应作的会计分录为:

假定在2007年12月31日,由于市价变动,当月购入乙公司B股的市价变为每股2美元,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7.7元人民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规定,交易性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由于该项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外币计价,在资产负债表日,不仅应考虑外币市价的变动,还应一并考虑外币与人民币之间汇率变动的影响。该交易性金融资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人民币金额为308 000元(2×20 000×7.7),与原账面价值234 000元的差额为74 000元人民币(既包含甲公司所购乙公司B股股票公允价值变动的影响,又包含人民币与美元之间汇率变动的影响),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相应的会计分录为:

2008年4月23日,假定甲公司将所购乙公司B股股票按当日市价每股2.1美元全部售出(即结算日),所得价款为42 000美元,假定不考虑税费的影响,按当日汇率1美元=7.56元人民币折算为人民币金额为317 520元,与其原账面价值人民币金额308 000元的差额为9 520元人民币,对于汇率的变动和股票市价的变动不进行区分,均作为投资收益进行处理。因此,售出当日,甲公司应作会计分录为: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因此,在以外币购入存货并且该存货在资产负债表日的可变现净值以外币反映的情况下,在计提存货跌价准备时应当考虑汇率变动的影响。

(三)货币兑换的会计处理

企业发生的外币兑换业务或涉及外币兑换的交易事项,应当按照交易实际采用的汇率,即银行买入价或卖出价折算。由于汇率变动产生的折算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例7-13] 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07年3月11日以人民币向中国银行买入25 000美元,甲公司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人民币汇率中间价作为即期汇率,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中国银行当日美元卖出价为1美元=7.85元人民币。甲公司当日应作会计分录为:

[例7-14] 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2007年9月1日将10 000欧元向中国银行兑换人民币,甲公司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汇率中间价作为即期汇率,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中国银行当日欧元买入价为1欧元=9.85元人民币。甲公司当日所作会计分录为:

五、外币分账制的会计处理

外币分账制是一种外币交易的账务处理方法,我国许多金融保险企业均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金融保险企业的外币交易频繁,涉及外币币种较多,可以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进行日常核算;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分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进行处理:货币性项目按照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按照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外币分账制记账方法下,为保持不同币种借贷方金额合计相等,需要设置“货币兑换”账户进行核算。实务中可采取下列两种方法核算:

(一)设置“货币兑换”账户

设置“货币兑换”账户处理法,即对企业发生的所有外币交易业务均通过“外币兑换”账户进行处理的一种方法。该方法下,会计处理程序和内容有:

(1)企业发生的外币交易同时涉及货币性项目和非货币性项目的,按相同外币金额同时计入货币性项目和“货币兑换(外币)”账户,同时,按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的金额,记入非货币性项目和“货币兑换(记账本位币)”账户。

(2)企业发生的交易仅涉及记账本位币外的一种货币反映的货币性项目的,按相同币种金额入账,不需要通过“货币兑换”账户核算;如果涉及两种以上货币,按相同币种金额记入相应货币性项目和“货币兑换(外币)”账户。

(3)期末,应将所有以记账本位币以外的货币反映的“货币兑换”账户余额按期末汇率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并与“货币兑换(记账本位币)”账户余额相比较,其差额转入“汇兑损益”账户。

(4)结算外币货币性项目产生的汇兑差额计入“汇兑损益”账户。

[例7-15] 假定M银行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选定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并以人民币编制财务报表。2007年6月,M银行发生的外币交易业务如下:

(1)6月2日,收到投资者投入的货币资本50 000美元,无合同约定汇率,当日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

(2)6月7日,某客户用人民币7 900元兑换1 000美元,当日银行美元卖出价为1美元=7.9元人民币;

(3)6月13日,以3 500美元购入一台固定资产,当日汇率为1美元=7.74元人民币;

(4)6月21日,发放短期贷款10 000美元,当日汇率为1美元=7.85元人民币;

(5)6月22日,向其他银行拆借资金20 000欧元,期限为1个月,年利率为3%,当日的汇率为1欧元=9.8元人民币;

(6)6月30日的汇率为1美元=8元人民币,1欧元=10元人民币。

根据本月份发生的外币交易业务,M银行应作会计分录为:

(1)6月2日,收到美元资本投入。

(2)6月7日,换出美元。

(3)6月13日,以美元购入固定资产。

(4)6月21日,发放美元短期贷款。

(5)6月22日,向其他银行拆借欧元资金。

(6)6月30日,确定汇兑损益。

本月“货币兑换(美元)”账户的贷方余额为USD$45 500(50 000-1 000-3 500),按月末汇率折算为人民币金额为RMB¥364 000(USD$45 500×8);月末“货币兑换(美元)”账户余额折算为人民币贷方余额RMB¥364 000。

“货币兑换(人民币)”账户有借方余额355 010元(390 000-7 900-27 090)。

“货币兑换”账户的借方余额合计为RMB¥355 010,贷方余额合计为RMB¥364 000,借贷方之间的差额为-RMB¥8 990,即为当期产生的汇兑差额,相应的会计分录为:

(二)外币交易日常核算不设置“货币兑换”账户

该方法下,外币交易的日常核算不通过“货币兑换”账户,仅在资产负债表日结转汇兑损益时通过“货币兑换”账户处理。

在外币交易发生时,直接以发生的币种进行账务处理。期末,由于所有账户均需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列报,因此,所有以外币反映的账户余额均需要折算为记账本位币余额,其中,货币性项目以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非货币性项目以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折算后,所有账户借方余额之和与所有账户贷方余额之和的差额即为当期汇兑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例7-16] 仍以[例7-15]为例,日常核算中相应会计分录为:

(1)6月2日,收到美元资本投入。

(2)6月7日,换出美元。

(3)6月13日,以美元购入固定资产。

(4)6月21日,发放美元短期贷款。

(5)6月22日,向其他银行拆借欧元资金。

(6)6月30日,编制账户余额调节表见表7-1。

资产负债表日,编制账户余额调节表时,外币货币性项目以资产负债表日即期汇率折算,外币非货币性项目以交易日即期汇率折算。

根据表7-1编制相应的会计分录为:

表7-1 账户余额调节表

本章小结

1.外币交易,是指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包括买入或者卖出以外币计价的商品或劳务,借入或借出外币资金和其他以外币计价或者结算的交易。

2.外币交易会计解决的两大问题:一是记账本位币的确定,二是外币交易的会计处理。

3.记账本位币的确定。记账本位币是企业选定的用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货币,通常记账本位币是企业主要收支现金的经济环境中的货币。例如,在我国企业一般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对于业务收支以人民币以外的货币为主的企业,也可以按规定选定其中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但是,编制的会计报表应折算为人民币。

4.记账本位币的变更。企业的记账本位币一经确定,不得变更,除非与确定的记账本位币相关的企业所处的主要经济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通常是指企业主要产生和支出现金的环境发生重大变化,使用该环境中的货币最能反映企业的主要交易业务的经济结果。

5.外币的确定方法有两种:一是记账本位币法,二是功能性货币法。在我国采用的是记账本位币法。在记账本位币法下,企业选定的用于反映企业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的货币即为记账本位币,非记账本位币的货币就是外币。

6.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两种观点,一是单一交易观,二是两项交易观。单一交易观是将销货或购货业务以及事后的账款结算业务视为一项单一的交易活动,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会计处理。两项交易观是将销货或购货业务以及事后的账款结算业务视为两项单独的交易活动,并以此为前提进行会计处理。

7.我国外币交易会计处理的原则:(1)企业对于发生的外币交易,应当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2)外币交易应当在初始确认时,采用交易发生日的即期汇率将外币金额折算为记账本位币金额;也可以采用按照系统合理的方法确定的、与交易发生日即期汇率近似的汇率折算。(3)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对外币货币性项目和外币非货币性项目分别进行处理。

8.分账制记账方法是一种外币交易的账务处理方法,我国许多金融保险企业均采用分账制记账方法。在实际中,分账制记账方法又有两种处理方法。

关键术语

记账本位币与外币 外汇与汇率 外币交易 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 单一交易观与两项交易观 即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近似汇率 货币性项目与非货币性项目

拓展思维

功能货币、记账本位币、计量货币的概念以及应用

1981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第52号财务会计公告《外币折算》指出,功能货币是指主体进行仅有的主要经济环境的货币,即主体主要收付资金的环境的货币。大部分情况下,企业的功能货币很容易确认,特殊情况下会出现由于企业所从事业务原因功能货币不是很明显,例如企业从事业务可能需要以两种以上货币计量,此时确定功能货币就取决于企业管理层的判断。功能货币概念对跨国公司折算子公司会计报表以便于编制合并财务报告非常重要。

1983年发布、1993年修订的国际财务准则委员会(IASB)的第21号国际会计准则《汇率变动的影响》指出,报告货币是指编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货币。它认为企业应当采用所在国的货币作为报告货币。如果企业采用不同货币,则要求揭示使用该种货币的原因。但是2001年国际财务准则委员会(IASB)发布的第19号解释公告指出,报告货币实际上包括两个独立的概念,计量货币和呈报货币。计量货币是指主体计量财务报表项目所采用的货币,它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有用信息,反映企业的基本事项和情况的经济实质。因此计量货币可能企业收支主要采用的或者对企业有重大影响的那种货币。呈报货币是指企业呈报其财务报表所采用的。

布雷敦森林体系、固定汇率制、超主权货币制度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二战中的45个同盟国在美国布雷敦森林村签订了布雷敦森林协议,开始了布雷敦森林体系。该体系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制。主要做法就是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在美国设立黄金总库,各国政府存入一定量的黄金,在必要时可以以固定汇率购回。凯恩斯提出设立超主权货币的议案没有被采纳。1967年英国由于国内英镑贬值,大量购回黄金,使黄金总库名存实亡。固定汇率制一直维持到1973年,宣告瓦解。1978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修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条文并正式生效,实行所谓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由于新的汇率协议使各国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有很强的自由度,所以浮动汇率又可以分为:单独浮动、盯住浮动、弹性浮动、联合浮动等。单独浮动汇率制度是指一国货币不与其他任何货币固定汇率,就是根据市场外汇供求关系决定汇率的制度。目前采用单独浮动汇率制度的国家大都是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等在内的三十多个国家。弹性浮动汇率制度就是盯住汇率在一定弹性范围内自由浮动,或按一整套经济指标对汇率进行调整。目前采用弹性浮动汇率制度主要有巴西、智利等国家。联合浮动汇率制度是指国家集团对成员国内部化币实行固定汇率,对集团外货币则实行联合浮动汇率。目前采用联合浮动汇率制度的主要是欧盟。盯住浮动汇率制度就是其本国货币盯住美元、日元、法国法郎等货币,与其保持固定汇率,随后者浮动而浮动。由于美国经济高速发展,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大量美元留置海外,美国大量印发钞票,并大量发行债券,维持本国经济发展。金融海啸爆发后,有经济学家再度提出,设计超主权货币。但是,超主权货币制度要求,存在一个完全独立的机构,在世界经济的立场上管理超主权货币。管理机构与人员必须背离自己的国家,这是难以实现的。2010年10月G20会议中只能要求世界各国联合制约美元,形成货币多元化格局,减少各国经济对美国的依赖。

思考题

1.选择记账本位币应考虑哪些因素?

2.确定境外经营记账本位币应考虑哪些因素?

3.外汇的界定方法有哪些?

4.汇率的两种标价方法有什么区别?

5.汇率有哪些分类方法?

6.外币折算与外币兑换有什么区别?

7.单一交易观与两项交易观在外币会计处理方面有哪些具体要求?

8.外币交易会计处理,交易日和资产负债表日或结算日具体要求有哪些?

9.外币分账制会计处理包括哪些内容?

练习题

习题一

一、目的:

练习外币业务交易日的会计处理

二、资料:

国内甲公司的记账本位币为人民币,属于增值税的一般纳税企业。2007年12月发生如下经济业务:

1.12月1日,收到外商投入资本80 000欧元,已存入银行,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假定合同约定的汇率为1欧元=10.5元人民币。

2.12月2日从中国银行买进50 000美元,银行当日的卖出价为1美元=7.9元人民币,即期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

3.12月8日,甲公司从国外购入A商品10台,每台300美元,共计3 000美元,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7.8元人民币,按照规定计算应缴纳的进口关税为2 340元人民币,支付的进口增值税为4 375.8元人民币,货款尚未支付,进口的关税及增值税金额已由银行存款支付。

4.12月12日,向国外的乙公司出口商品一批,货款共计24 000美元(假定不考虑增值税等相关税费),货款尚未收到,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7.81元人民币。

5.12月15日从中国银行借入6 000欧元,期限为6个月,年利率为6%,借款利息在到期归还本金时一并支付。当日的即期汇率为1欧元=10元人民币,借入的欧元存入银行。

6.12月25日甲公司以每股1.5美元的价格购入乙公司B股6 000股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当日即期汇率为1美元=7.82元人民币,款项已付。按照即期汇率折算的人民币金额为70 380元。假定不考虑相关税费的影响。

三、要求:

根据以上经济业务作出交易日的会计分录。

四、参考答案:

习题二

一、目的:

练习期末外币业务的会计处理

二、资料:

仍沿用习题一甲公司的资料,假定甲公司再无其他外币业务,2007年12月31日的即期汇率为1美元=8元人民币,1欧元=10.2元人民币。

1.沿用习题一的资料,确定该公司12月31日的外币货币性项目因汇率变动所产生的汇兑差额。

2.甲公司的交易性金融资产是以公允价值计价,12月31日B股股票公允价值为每股1.75美元,确定该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3.如果甲公司购入的商品在资产负债表日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假定甲公司购入的商品全部尚未出售,期末国内仍无A商品,但A商品在国际市场的价格已经降至每台270美元。做出期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处理。

三、要求:

依据上述资料作出相应的会计分录。

四、参考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