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概念框架对会计准则的影响

时间:2022-02-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一、修改背景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1992年制定和颁布的,自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总之,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一、修改背景

原《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是1992年制定和颁布的,自1993年7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在过去的十余年中,会计法律、法规体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我国《会计法》也进行了两次修订,《企业会计财务报告条例》等陆续出台,它们与基本准则之间难免会有一些不衔接的地方。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大,加入WTO后,经济贸易自由化使会计环境更趋复杂,也使会计的国际协调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修订的必要性

(1)与现行会计法律、行政法规和规章等保持一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于1999年修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国务院于2000年制定并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这些新的法律、法规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财务会计报表的编制以及会计要素的定义等都做了新的规定。现行基本准则的相关内容已经与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不一致,因此需要加以修改。

(2)实现与国际通行做法的接轨。世界上许多国家在会计准则制定中,通常都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它既是制定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各国会计准则的概念基础,也是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多年摸索、总结的成果。因此,其中的一些合理内容,我们可以借鉴,并有必要在基本准则中加以体现。

总之,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统一企业会计准则,规范会计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三、主要特点及突破

本次基本准则的修订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继续坚持我国基本准则的定位

国际会计准则体系有一个《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其内容与我们的基本准则有相似之处,但该框架不作为准则体系的组成部分,主要是用于指导准则制定机构的制定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带有“理念”的特点。我国的基本准则,十多年来已被理论界和实务界接受,且其依据《会计法》制定并构成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它不仅用于指导会计准则制定机构,还主要用于规范各企业的会计行为。所以,这次修订的基本准则,没有将原来的基本准则改为类似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而仍沿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形式,只对其中的内容作出了修订。

2.对会计目标进行修改

会计目标,在国外有的称财务报表的目标,1992年发布的我国基本准则中也有类似内容,主要强调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时至今日,会计准则的目标应当是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规范会计行为,维护公众利益,以满足投资人、债权人、政府监督部门以及企业管理层的需要,故对会计目标的有关内容作出了相应的修改。

3.对会计一般原则作了完善

原来的基本准则第二章“一般原则”中,具体规定了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都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及时、有用、清晰等要求,国外一般称之为“会计信息或财务报表的质量特征”。

本次修订将原来的“一般原则”改为“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除此之外,原来12项一般原则(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一贯性、及时性、清晰性、权责发生制、配比、谨慎性、历史成本、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重要性)在新准则“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中保留了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清晰性、及时性、谨慎性和重要性,删除了配比原则,增补了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把划分收益性支出原则融入具体准则中,把一贯性原则融入可比性原则中,把权责发生制原则列入总则第9条“企业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把历史成本原则列入第9章会计计量“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中。同时对保留原则的内容也作了适当的补充和完善。

4.对会计要素的定义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本次基本准则的修订中,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六大会计要素进行了重新定义,取代了原来基本准则中关于会计要素定义的规定。而且是本次基本准则修改的核心部分。除修改了六大会计要素的定义以外,还吸收了国际准则中的合理内容。同时,在“利润”要素中引入国际准则中的“利得”和“损失”概念,“利得”不是经营收入所得但构成利润的组成部分,如固定资产的处置收益;“损失”不是费用但会减少企业的利润,如固定资产的盘亏和毁损等。从国际上来看,不少国家是将其作为独立的会计要素的,即“利得”和“损失”。由于我国《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规定了会计要素只有6项,但这两个概念又非常重要,所以新准则中将其在“利润”要素中加以体现。

5.突出了会计计量属性

新基本准则对会计计量属性作了系统的阐述,包括计量基础的种类及每一种计量基础的内涵和运用,仍规定以历史成本为主要计量属性,但又不限于历史成本,在可靠的情形下引入了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

四、新准则重点、难点解析

1.历史成本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在SFAC5中的定义为:“历史成本指取得一项资产而付出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历史收入指责任发生时所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IASB的定义将其概括为:“资产的登记,按照其购置时支付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或是按照为了购置资产而付出的对价(consideration)的公允价值。负债的登记,按照以债务为交换而收到款项的金额,或是在某些情况下(如所得税),按照在正常经营中的为偿还负债将要支付的现金等价物的金额。”即取得资源的原始交易价格。从FASB和IASB的两方定义都可以看出,历史成本和历史收入的特点是:①发生的时点是资产取得当时,即历史时态下的成本;②历史成本,历史收入是基于真实交易的交易价格。但FASB和IASB在对历史成本和历史收入表述上也有区别。即历史成本表现为现金时,两者是一致的。当历史成本表现为非现金资产时,FASB将历史成本表述为“被交换资产的现金等价物”;IASB表述为“为购置资产而付出的对价的公允价值”,IASB的定义说明了历史成本在发生当时实质上就是公允价值。

在目前会计计量中,历史成本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会计计量的历史也就是一部反对与捍卫历史成本的历史。历史成本之所以在财务会计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认为原因有:①历史成本为交易双方所认可,并具有合法的原始凭证,因而具有客观性,减少了人为的判断。②管理当局、投资人和债权人对历史成本已适应。历史成本的概念深入人心,一般人对历史成本操作也很熟悉,而对其他属性,尤其是公允价为何物可能尚不清楚。③历史成本对决策还是有用的。历史信息本身具有反馈价值,是业绩评价的依据,历史信息又是预测的基础,从而成为预测信息所不能缺少的来源。④历史成本具有可验证性,其取得成本较低。同时历史成本又是一个富有争议的计量属性。通货膨胀对历史成本造成了冲击。近年来金融界发生的显著变化,对历史成本更是形成了空前的压力

2.重置成本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第190号《会计文告集》这样解释:重置成本是在正常的经营过程中,为获得具有同等营运能力或生产能力的新资产而需付出的现金数或其他等值。IASB的概念公告将其定义为:“现在购买同一或类似资产所需支付现金等价物的金额。现在履行义务所需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不予以折现的金额。”重置成本遵循的是实务资本保全概念。重置成本的特点是:①它首先是一个现在时点的价值;②它以市场价格的形式表现(但是虚拟交易)。重置成本依不同情况显示不同的价值含义。例如:重新购置同类资产的市场价格,该资产扣减持有资产已使用年限的累计折旧;重新购置有相同生产能力的资产的市价等。

在原始交易日,重置成本与历史成本都等同于当时资产的交易价格(现实的或虚拟的)。原始交易日后,两者往往会出现偏差。这种偏差来自市场物价的变动、技术进步及对资产预期等原因。重置成本与历史成本的量差,就是资产的持有利得。重置成本的优点是:①避免在物价上涨时虚计利润;②重置成本为现时信息,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信息,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用性;③将重置成本与现行收入相配比,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可增强期间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可比性和可靠性;④便于区分企业的经营收益和口径一致,有助于正确评价管理当局的业绩。重置成本法的主要缺点是:①含义不明确,由于条件因素影响,事实上难以存在与原有资产完全吻合的重置成本;②确定较为困难,在计算上缺乏足够可信的证据,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③若将“口径一致”反映于财务报表,仍不能保证已耗生产能力得到补偿或更新。

3.可变现净值

在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计量资产在正常经营过程中可带来的预期现金流入或将要支付的现金流出。IASB将其定义为:“通过正常处置出售资产现在所能收到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金额。”

4.现值

IASB的定义是:“在正常经营中,未来现金流量的现时折现价值的当前估计。”它的依据是:资产是预期的经济利益。资产所以会有价值,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一定的获利能力(产生未来的现金净流入)。按照这一属性,资产的价值应当按其预期的未来现金净流入的贴现值来计量。FASB在SFAC“企业财务报表中的要素”中提出的资产定义:“某一特定企业由于过去的交易和事项获得的或控制的可预期的未来经济利益。”及IASC对资产的定义:“作为以往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望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上述定义都强调了资产“包含着可能的未来利益”这一主要的本质特征。未来的利益会导致将来能直接或间接产生净流入现金,这些净流入现金的价值就是资产的价值。所以,现值这一计量属性符合会计要素的本质定义。

5.公允价值

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是由财务会计的目的决定的。按照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的提法,财务会计的目的在于“为现在和潜在的投资者、信贷者以及其他用户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会计信息要于决策有用,要具备两种主要的质量,即相关性和可靠性”。相对于历史成本信息,公允价值信息更多地反映了市场对企业资产或整体价值的评价,可以与“资产负债表观”较好地吻合,更具有相关性,美国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将其作为会计计量的重要基础。

相对于公允价值信息,历史成本信息更多地反映“过去”而非将来,可以与“损益表观”较好地吻合,相关性要差一些。但是,历史成本信息比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可靠性,而这正是公允价值信息的不足,在缺乏活跃市场的情况下更是如此。而且,由于估计公允价值时存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高成本,使少数企业有利用公允价值进行利润操纵的机会,而这反过来损害了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通过对上述五种计量属性的剖析可以看出,每一种计量属性都有现实的局限性,各有优劣,没有一种是绝对理想化的。

在计量属性中,按依据基础的不同,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以所处环境下的市场状态为基础,会计人员以现行已知的金额——交易价格作为入账金额。这类计量属性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这类计量属性着眼于价格(成本是对取得者而言,对出售者则是价格)。第二类计量属性根据现存信息,预测未来的现金流动,根据未来利益或牺牲来确定资产的现行经济价值。这类属性包括可变现净值和现值。这一类计量属性着眼于经济价值。如按时间序列来分,计量属性又可分成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属性。历史成本是过去交易的代价,属于过去时态的计量属性;重置成本是计量对象现在的现金等值,是现在时态的计量属性;可变现净值和现值是计量对象未来的流入(或流出)金额,因而是具有未来时态的计量属性。

五、新旧准则的差异比较

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趋势、国际资本市场的全球化进程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会计理论也在不断发展。为使会计信息更准确、客观地反映各种复杂的经济业务,我国陆续颁布了具体会计准则。但是关于如何规范具体会计准则的制定以及没有具体会计准则来规范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的问题越来越引起大家的关注。

修改后的基本会计准则对原基本准则中规范会计核算工作的部分作了删减,将它们放到相关的具体会计准则中去规范。例如原基本准则中对资产的分类有详细的描述,分类后的资产如何定义、如何计量、如何在资产负债表中列示等均有一定程度的描述,在修改后的准则体系中,它们均被放入相关资产的具体会计准则中来规范。详见表1。

表1 新基本准则与原基本准则的比较

续表

续表

六、国际比较

与我国基本准则相对应,在国外表现为概念框架。

(一)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基本概念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是指将一套公认的理论基础用来作为特定领域的行为准则。就财务报表而言,这些行为准则将为新的会计报告实践以及评估现有的准则提供基础。既然财务报告的过程是关于提供有利于经济决策的财务信息,那么这个理论框架将为核算什么样的事件,如何计量以及如何与用户进行沟通提供理论基础。所以,尽管这个框架是理论方面的,但是作为财务报告的会计框架是非常有现实意义的。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of Financial Accounting,CFFA)一词,最早出现于FASB1976年12月2日公布的,关于《企业财务报表目标的暂行结论》(Tentative Conclusions on Objectives of Financial Statements of Business Enter-prises)、《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概念结构,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计量》(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Financi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Elements and Their Measurement)和《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含义》(Scope and Implications of the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ject)三个文件中。

“概念框架”是一项章程(Constitution),它是由相互联系的目标与基础所形成的内在一致的体系,它可以引导相互一致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财务报表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目标(Objectives)确定了会计的目的(Goals)和意图(Purposes)。基础(Fundamentals)是指会计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可以用来指导会计核算事项的选择、对这些事项的计量,以及对这些事项加以总结并向利益集团传达的方式。由于这些概念可以派生其他概念,在制定、解释和应用会计报告准则时又必须反复引用它们。因此,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些概念是最基本的。

(二)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主要内容

FASB在发表的第2号概念框架公告“会计信息质量特征”(Qualitative Characteristics Accounting Information)的前言中写道:概念框架是由互相关联的目标和基本概念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作出规定。美国FASB的概念结构,所讨论的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特征、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发布了一份名为“财务报表概念”的文告,认为财务报表概念框架的目的是描述那些指导建立和使用通用目的会计原则的概念。它所讨论的概念主要有财务报表的目标、效益与成本约束、重要性、信息质量、财务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公认会计原则。

英国发布的“财务报告原则报告”(the 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指出,确立指导对外财务报表编报的概念,主要目的是为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与审查会计准则提供一个内在一致的参考框架。它还可在特殊情况下为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提供依据,所讨论的概念分别是财务报表的目标、信息质量、报表要素、确认标准、计量、财务信息提供、报告主体。

澳大利亚发布的“会计概念报告”中明确说明:会计概念报告确定了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编报所必须遵守的基本概念,即它们直接被财务报告实务所遵守,而不像其他国家,概念公告只是理论,通过评估、指引会计准则来间接影响会计实务。这份概念报告讨论的内容包括财务报告的目标、信息质量、要素的定义与确认、计量、财务信息的列报。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指出了该框架确立了为外部使用者编报财务报表所依据的概念,它讨论了财务报表的目标,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以及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等。但它并没有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明确的定义。

比较主要国家及机构如美国FASB、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英国会计准则理事会(ASB)、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和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等,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也都发布了各自的概念框架,只是名称不完全相同:

(1)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概念框架称为《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IASB Framework)。

(2)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的概念框架称为《财务报告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 for Financial Reporting。)

(3)加拿大注册会计师会(CICA)称为“一般会计”(general accounting),分为:“财务会计概念”(Financial Statement Concepts)61段和“财务报表列报的一般准则”(General Standards of Financial Statement Presentation)12段两部分。

(4)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委员会(AASB)称为《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SACs)共4份,但也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

虽然各国对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名称不尽一致,但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对财务会计和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基本概念进行研究,借以更好地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或会计实务,为其提供一个更一致的概念基础,并将其作为评估既有会计准则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准,指导发展新的会计准则。具体而言,这些概念框架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共性:

第一,在概念框架的名称上,美国等国家把概念框架称为“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加拿大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称其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英国则称其为“财务报告概念”。名称虽然不同,但这些概念框架都与企业财务报告信息的确认、计量与披露有关。

第二,各国会计界对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问题的认识虽然不完全相同,但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投资者、债权人及其投资、信贷决策的信息需要作为财务报告的主要目标。

第三,“安然事件”之前,似乎愈来愈多的国家或会计组织对财务信息质量特征的要求从“真实公允”转向“决策有用性”。这一概念的转变将导致对传统单一的会计模式进行修正。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不同的计量尺度和计量属性可能互相结合。

第四,许多国家和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作为一份(或一系列)单独的会计文件而与会计准则分开。概念框架主要评价现有的准则并指导新准则的制定。在一般情况下,它并不用来直接规范会计实务。因此,绝大部分国家或会计组织都把概念框架置于会计准则体系之外,以便在发挥对会计准则的指导作用时,保持概念框架本身的独立性和灵活性。

然而必须承认,尽管美国的概念框架有相当的权威性,但世界上至今未形成一份概念框架以便能够充分地指导财务会计和财务信息披露准则的制定工作达成一致,相反因各国社会、政治、经济情况的不同,许多会计与财务信息披露问题只能就事论事地加以解决。人们往往依据自己的概念框架对有关会计问题进行评论,而无法就许多基本问题达成共识。由于财务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和他们所需要的信息还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所有的概念框架虽然都列示了许多现有的和潜在的使用者及其所需要的信息,但对于财务会计报告应满足哪些特定使用者的需要或哪些方面的信息需要,还未达成一致意见。有关会计报表要素的确认、计量和披露问题等也悬而未决。总之,概念框架虽然在指导会计准则制定、促进财务报告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发展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但它本身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成比较

从世界范围来看,制定会计准则的领先国家大多数都制定了自己的会计准则概念框架。例如,美国发布了“财务会计概念公告”;英国发布了“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加拿大发布了《公司报告的未来演变》和《年度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澳大利亚发布了《受管制财务报告的概念框架》;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了《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等等。以上的概念框架虽然取名不同,但是内容却是大同小异。在它们中间,比较有影响的是FASB和IASC的概念框架。以下将主要比较《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与FASB和IASC的概念框架。

IASC的《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是在美国FASB概念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而英国的《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又是参照IASC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加以制定的。从时间上来说,《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形成的时间最晚;从内容上来看,《财务报告原则公告》的内容比较完善和详细,《财务报告原则公告》所讨论的许多问题在FASB和IASB的概念框架中均没有涉及。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6年提出的名为《概念框架研究项目的范围与涵义》(Scope and implications of conceptual framework project)的研究计划中指出,概念框架是由目标及相关的基本概念组成的逻辑严密的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①确认财务会计和财务报告的目标;②对财务报表要素作出定义;③评估财务会计和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④解决如何对财务报表要素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⑤分析某些重大财务会计问题。

英国的概念框架从性质上来说,不属于准则范畴,但是它同样指导着准则制定的方向。而且,英国的概念框架在形式上与美国概念框架显著不同。美国的概念框架是一系列完整的公告文件,而英国概念框架的主体可以说就是单一的文件——《原则公告》(Statement of Principles),但是除此之外,“目标公告”(Slatements of Aims&Objective)和《会计准则前言》(Foreword to Accounting Standards)也起着类似的作用,甚至在某些环节确立了《原则公告》对财务报告准则的地位。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概念框架称为《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Framework for the Preparation and Presentation of Financial Statements),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于1989年4月批准,1989年7月公布,并于2001年4月被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所采纳。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制定该概念框架的目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帮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制定新的国际会计准则和审议现有的国际会计准则;②为减少国际会计准则所允许选用的会计处理方法的数目提供基础,藉以协助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倡导与编报财务报表有关的规定、准则和程序;③帮助国家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机构制定本国的准则;④帮助财务报表编制者应用国际会计准则和处理尚待列做国际会计准则项目的问题;⑤审计师形成关于财务报表是否符合国际会计准则的意见;⑥帮助使用者理解根据国际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内包括的信息;⑦向关心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工作的人士提供关于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的信息。基于这些目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概念框架的内容主要包括:①财务报表的目标;②决定财务报表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③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的定义、确认和计量;④资本和资本保全概念。

澳大利亚会计概念框架是由澳大利亚会计研究基金会(Australian Accounting Research Foundation,AARF)下属的公共部门会计准则委员会(Public Sector Accounting Standards)以及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s Review Board)制定,由澳大利亚研究基金会(AARF)代表澳大利亚注册实务会计师(Australian Society of Certified Practising Accountants)和澳大利亚特许会计师协会(the Institute of Chartered Accountants in Australia)以及会计准则审查委员会(Accounting Standards Review Board)发布,共有6份。对澳大利亚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进行了阐述,包括4份会计概念公告(Statements of Accounting Concepts,SACs)和两项会计理论专题,通常简称为“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具体包括:①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至第4号:《会计概念公告第1号——报告主体的定义》;《会计概念公告第2号——通用目的财务报告的目标》;《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会计概念公告第4号——财务报表要素的定义和确认》;②两个会计理论专题(专著):“财务报告中的计量”,“关于偿付能力和现金状况的报告”。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各国财务会计概念框架虽存在一些细微的差别,但其基本内容都包括以下三个部分:

(1)财务报告的目标。

(2)决定财务报告信息有用性的质量特征。

(3)构成财务报表的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成内容如表2。

表2 财务会计概念框架的构成

续表

从表2可以看到以下几点:

(1)各国和IASC的概念框架所具有的共同内容是:财务报表的目标、财务报表(美国FASB称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财务报表的要素、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美国FASB将确认和计量合并在一份概念公告中讨论,而英国和IASC将确认和计量分成不同的章节进行讨论)。

(2)IASC单独讨论了权责发生制和持续经营等会计基本假设问题,而各国的概念框架都没有为会计假定设立专门的章节,但是在有关上下文中却渗透了会计假设的要求。例如,《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在探讨财务报表的确认和计量时,都涉及确认和计量与持续经营的关系问题。

(3)英国和澳大利亚的概念框架为“报告主体”设立了专门的章节,对报告主体的定义以及报告主体的范围进行了讨论,而在美国FASB和IASC的概念框架中对此问题几乎没有涉及。

(4)IASC与英国的概念框架都讨论了资本保全的问题,所不同的是,IASC将它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进行讨论,而英国《财务报告原则公告》则将它放在财务报表的计量中进行讨论。

(5)英国《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专门设立有关章节。讨论了财务报表的呈报原则以及对在其他报告主体中的权益的会计处理等问题,这两章内容是《财务报告原则公告》的特色,也是其他概念框架不具有的内容。

(6)美国FASB在2000年新发布了第7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在会计计量中使用现金流量信息和现值》,关于这一方面的内容在其他国家和IASC的概念框架中都还没有体现。英国ASB虽然曾在1997年4月发布过一份题为《财务报告中的贴现》的工作文件,但是这份文件中的有关内容至今还没有被写入《财务报告原则公告》中。

(7)新会计基本准则与IASC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的比较

由于中国目前法律和经济环境的问题,我国的基本会计准则没有完全照搬IASC的做法,主要区别如表3。

表3 修改后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