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会计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会计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时间:2022-02-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四节 会计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守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收益的影响企业在确定自身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时要在这三个方面同时作出选择。而不同的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结果也是不同的,分析人员要注意评估不同折旧方法所带来的影响。

第四节 会计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分析

会计政策是企业在会计核算时所遵守的具体原则以及企业所采纳的具体会计处理方法。企业在选择会计政策时具有一定的自主权,但是一贯的原则又要求企业在一经选择会计政策后,就应该在各个期间保持一致,不能随意变更,除了法律法规要求的以外,只有当变更会计政策能够提供更加可靠、更加相关的会计信息时,企业才可以变更会计政策,而且这种变更必须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由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的灵活性,对同一事项和交易的会计处理可能会给出多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的会计政策下的企业利润是不同的,利用会计政策对盈余进行调节,会影响会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下面我们对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会计政策进行分析。

一、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和减值准备

(一)固定资产折旧政策

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且固定资产的使用具有长期性,因此固定资产折旧政策的确定与变更能极大影响企业利润。所以,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是正确核算企业利润的基础,尤其是那些固定资产占资产总额较大比例的企业,固定资产折旧的计算左右着企业的利润。

1.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构成

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包括折旧年限、残值率及折旧方法三个方面。

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是指固定资产提取折旧的期间,折旧过程中的一个问题就是资产的预期使用寿命。估计折旧年限时需要考虑很多因素,例如,工作班次,工作环境(受腐蚀、震动程度),维修保养的计划安排,与企业固定资产有关的技术进步或生产工艺改进的未来预测等。现行行业财务制度按固定资产类别规定了不同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区间。随着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生产力的变化,固定资产的折旧年限企业可能会进行变更。

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的预期状态,目前从该项资产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

折旧方法,企业一般采用直线法、工作量法或加速折旧法。直线法主要是平均年限法,加速折旧法主要包括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折旧总值不能超过固定资产的购置成本,除非公司对这些资产进行了大修或者改良,因此,直线折旧法和加速折旧法只是对各时期确认的折旧费用大小不同,而不是折旧费用的总数不同。

2.固定资产折旧政策对收益的影响

企业在确定自身的固定资产折旧政策时要在这三个方面同时作出选择。对于折旧年限和残值率,企业必须在规定的上下区间内选择,而且折旧年限越短残值率越高,企业越能尽快地收回折旧。而不同的折旧方法的选择对利润的影响结果也是不同的,分析人员要注意评估不同折旧方法所带来的影响。

(1)平均年限法下的各会计期间折旧额相等,从而使得企业的收益比较平稳,因此盈利能力也比较稳定。

(2)在加速折旧法下,企业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使企业前期折旧费用较高,收益减少,后期折旧费用降低,收益上升,使企业的盈利能力也上升。

【例4-13】假设ABC公司的机器设备的原始成本是150000元,可以选择直线法或者加速折旧法,假设该公司采用平均年限法计提折旧并确定使用年限为5年,预计净残值为0。

若其他条件不变,将使用年限改为10年,则每年折旧额为15000元,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如表4-19所示。

表4-19 折旧方法改变对收益的影响 单位:元

若采用快速折旧法,折旧年限为5年,其他条件不变,各年的折旧费的计算如表4-20所示。快速折旧法一般有年数总和法和双倍余额递减法两种,表4-20采用年数总和法计算。年数总和法又称合计年限法,是将固定资产的原值减去预计净残值后的净额乘以一个逐年递减的分数计算每年的折旧额,这个分数的分子代表固定资产尚可使用的年数,分母代表使用年数的逐年数字总和。其计算公式为

采用年数总和法进行折旧如表4-20所示。

表4-20 固定资产采用年数总和法进行折旧 单位:元

采用直线法和年数总和法对净收益和所得税的影响(假设所得税率为40%)如表4-21所示。

表4-21 折旧方法不同对于净收益和所得税的影响 单位:元

表4-21反映了折旧的直线法和快速折旧法的年数总和法对会计财务报表的影响。如果比较某一年的折旧额,快速折旧额可能大于直线法折旧额、小于直线法折旧额,在使用其他快速折旧法时,也可能出现等于直线法折旧额的情况。但若比较折旧总额,则这两类方法并无区别,直线法五年折旧总额为150000元,快速折旧法5年折旧总额也为150000元。快速折旧法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不同于直线折旧法,它使早期年份折旧额高于直线法折旧额,减少早期应缴所得税额,从而可以少缴所得税款。但是,其少缴部分仅仅是推移到后期补缴,企业应纳税总额并未减少。但由于推迟缴纳所得税的时间,所缓缴的税款其效果相当于国家给企业提供了一项无息贷款。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中占的比重较大,折旧费也成为一个比较重要的项目,对确定净收益有重要影响。所以,应该对这一项目的余额和所使用的折旧方法和折旧年限格外关注。

(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1.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规定

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按单项固定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可收回金额是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处置费用包括与资产处置有关的法律费用、相关税费、搬运费以及为使资产达到可销售状态所发生的直接费用等。

2.固定资产减值准备对收益的影响

对于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会计政策赋予了企业选择的权利,主要表现在可收回金额、发生减值准备条件的判断。在判定可收回金额时,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出售净价中的出售价格在目前的市场价格机制下有一定的浮动范围,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估计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企业管理当局可以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使企业在提、不提和提多少之间有目的地进行选择,从而导致结果收益会发生改变,影响分析人员的判断。

相关资料:新准则关于固定资产的新规定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对预计净残值进行了重新规定,新规定的预计净残值是指,假定固定资产的预计使用寿命已满并处于使用寿命终了时的预期状态,企业目前从该项资产的处置中获得的扣除预计处置费用后的金额。新的预计净残值的定义强调了现值,也就是说在确定预计净残值时其金额应为其折现值。在企业准备出售固定资产时,应复核其预计净残值,在这种情况预计净残值通常应等于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

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预计的处置费用应计入固定资产的成本,计提折旧,其金额为折现值。

新准则取消了后续支出的确认原则。新的固定资产准则规定,固定资产发生后续支出时其确认原则同初始确认固定资产的原则:该固定资产包含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增加了资产减值有关内容,其明确规定,以前期间已经确认的减值损失不允许转回。确保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更加真实、可靠,避免利用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

二、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和存货跌价准备

(一)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

1.存货计价方法的规定

对于销售价值较高的商品,例如房屋、汽车等,可以使用个别计价法进行成本结转,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对于价值较小的商品,企业是无法确定具体商品的成本。如果存货成本足够小,使用个别计价法追踪商品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因此公司需要对存货成本的计价进行选择,这种选择也会为盈余管理提供机会,直接影响期末企业的利润和资产,并进一步影响到期末企业的税负,所以存货计价方法的选择最终能影响收益质量的高低。

会计准则规定,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的计价方法有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first-in,first-out,FIFO)和加权平均法。

相关资料:新准则关于存货计价和减值的规定

我国的新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与改进后的《国际会计准则第2号》一致,主要是因为后进先出法不能真实反映存货流转,这一决定并不排除与后进先出法相似的能够反映存货流转的特殊成本法。新准则规定存货结转的计价方法包括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加权平均法四种。

关于存货的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问题,这一问题将由修订后的借款费用准则予以规范,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范围将扩大到某些存货项目,如需要相当长时间才能够达到可销售状态的存货。

2.存货计价方法对收益的影响

不同的存货计价方法对企业当期利润的影响不相同。

(1)个别计价法。

使用个别计价法,是假设存货的成本流转与实物流转相一致,按照各种存货,逐一辨认各批发出存货和期末存货所属的购进批别或生产批别,分别按其购入或生产时所确定的单位成本作为计算各批存货和期末存货成本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和期末存货的成本比较合理、准确。

(2)先进先出法(FIFO)。

存货使用先进先出法,是以先购入的存货先发出这样一种存货实物流转为前提,对发出存货进行计价。期末存货的成本与当前重置成本最接近,但是销货成本可能与当前存在差距,因为使用的是期初存货和本年中最早购进的存货的较早价格。当存货价格不断上升时,先进先出法会使期末存货计价过高,销货成本过低,当期收益因此增加;当存货价格不断下降时,先进先出法会使期末存货计价过低,销货成本过高,当期收益因此减少。

(3)加权平均法。

加权平均法存货流转对损益的影响界于先进先出法和后进先出法之间,但是对期末存货的影响更加接近于先进先出法。当存货流转很快时,当前购进的存货在计算加权单位成本时所占的比重较大,因此加权平均法期末存货基本反映当前价格。

(二)存货跌价准备

1.存货跌价准备的会计规定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和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2.存货跌价准备对收益的影响

在目前市场价格机制并不完善的情况下,估计售价是可以有一定的浮动范围,对于估计完工成本和销售所必须的估计费用更是企业可以根据需要加以处理的,这样调整出的可变现净值可以尽量符合企业的要求,另外,企业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单个存货项目、按类别或者产品系列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这都给企业一定会计选择的权利。及时、足额计提准备可以避免风险发生时给企业带来的巨大经济冲击,但过多计提准备也会影响当期损益。

三、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和减值准备

(一)无形资产的计价、摊销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相关资料:新准则关于无形资产的规定

新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指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不再区分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通常情况下,企业自创商誉以及企业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不确认为无形资产,如企业内部产生的品牌、报刊名等。

新准则对研究开发费用的费用化和资本化的会计处理进行了修订。研究费用依然是费用化处理,进入开发程序后,对开发过程中的费用如果符合相关条件,就可以资本化。

增加了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原准则中只是规定了有限使用寿命的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新准则增加有关不确定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规定。一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可能会很长,也可能会很短,或者是不确定的,不确定性说明应运用稳健原则,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和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的确定会影响收益,从而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

1.无形资产的计价

(1)购入的无形资产。企业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作为实际成本。

(2)自行开发并按法律程序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按开发过程中发生的材料费用、直接参与开发人员的工资及福利费、开发过程中发生的租金、借款费用支出以及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费、聘请律师费等费用作为无形资产的实际成本。在研究过程中的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已经计入各期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在该项无形资产获得成功并依法申请取得权利时,不得再将原已计入费用的研究与开发费用资本化。

2.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属于企业的长期资产,能在较长的时间里给企业带来效益。但无形资产通常也有一定的有效期限,它所具有的价值的权利或特权总会终结或消失,因此,企业应将入账的无形资产在一定年限内摊销,使用寿命有限的无形资产,其应摊销金额应当在使用寿命内系统合理摊销。

企业选择的无形资产摊销方法,应当反映企业预期消耗该项无形资产所产生的未来经济利益的方式。无法可依确定消耗方式的,应当采用直线法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金额一般应当计入当期损益,但如果某项无形资产是专门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或者其他资产,其所包含的经济利益是通过转入到所生产的产品或其他资产中实现的,则无形资产的摊销费用应当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根据可获得的相关信息判断,如果无法合理估计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的,应作为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进行核算,在持有期间不需要摊销,但应当在每个会计期间进行减值测试。

3.收益持续性与无形资产

评估财务状况质量以及收益质量即使对有形资产也是困难的,因为经常要对资产负债表中披露的资产价值进行大量的调整。但是在有形资产的情况下,至少还有历史成本可以参照,而对如研发成本等无形资产,评估起来就很困难,因此有些无形资产没有在资产负债表中披露。估计无形资产的价值与合适的摊销费用时,需要更多的主观判断。

无形资产费用化可以消除公司在确定摊销期间与资本化无形资产时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这样会使收益质量提高,操纵收益的能力被削弱,财务状况质量提高了,因为资产负债表中清除了缺乏物质实体的资产。但是进行财务分析时要注意,剔除了这些无形资产后的公司价值会被无意间低估了,这样必然影响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另外还要注意,企业是否将研发成本资本化,直接影响企业的收益。

(二)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1.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会计规定

企业应当定期或者至少于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减值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应按单项项目计提。

2.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对收益的影响

无形资产在各公司资产总额中都有一定的比重,但是绝大多数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可操作性比较差,很多公司甚至没有提取无形资产减值准备。因为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是看其账面价值是否超过其可收回金额,若超过,则应对其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而确定无形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需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

评估无形资产时,需从使用该无形资产而引起的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成本金额、销售量、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变化来分析和预测收益情况,以确定该项无形资产能给企业带来的收益能力。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估计发生的资产处置费用,会计人员根据企业自身情况,作出主观的职业判断,使企业在提和不提、提多少之间进行判断,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而且无形资产的估价、资产减值的计量难度,超过了会计人员及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判断能力,无法得到恰当的资产减值标准,从而影响减值准备的正确估计,从而影响对企业收益水平的判断。

四、收入确认原则

(一)收入确认原则

销售商品确认收入需要同时满足五个条件:一是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二是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有效控制;三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四是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五是相关的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提供劳务确认收入需要同时满足四个条件:一是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计量;二是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三是交易的完工进度能够可靠确定;四是交易中已发生的和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相关资料:新准则关于收入计量的规定

原准则规定“收入应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即计量采用名义金额。

新准则规定企业销售商品收入确认条件时,应当按照已收或应收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销售商品收入金额。从购货方已收或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修改为公允价值。某些情况下,合同或协议明确规定销售商品需要延期收取价值,如分期收款销售商品,实质上具有融资性质的,应当按照应收的合同或协议价款的公允价值确定收入金额;已收或应收的价款不公允的,企业应按公允的交易价格确定收入金额。

(二)收入确认原则对收益的影响

在销售时点确认收入的方法非常普遍。但是在销售时点确认收入为时过早,如客户保留退回的权利、保修支出等,这些费用如果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过大,或者在各年之间有大幅度波动,那么如果过早确认收入可能就不太恰当。有些经营者为了证明自己的管理水平,急于确认收入,有些甚至在客户表示兴趣时就确认销售收入,提前确认收入或者隐瞒客户销货退回是经营者经常采取的手段。

违背收入确认原则确认收入必然会改变报告收益,分析人员必须加以注意收入是否被操纵过。因为销售是公司成长和发展的关键。销售增长速度下降的公司,特别是与本行业中其他公司相比下降的公司,是最有可能通过滥用收入确认原则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尽管这种类型盈余管理的恶果最终将由公司自身来承担,但当公司的持续性收益可能下降时,还是会经常出现这种状况,分析人员应该多加注意。

五、长期建造合同收入的确认

(一)长期建造合同收入的会计规定

会计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建造合同的结果能够可靠估计的,应当根据完工百分比法确认合同收入和合同费用。完工百分比法,是指根据合同完工进度确认收入与费用的方法。该方法的运用前提是合同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但是再可靠也是估计,这就为企业利用合同来调节利润预留了空间。

(二)长期建造合同收入确认对收益的影响

长期建造合同收入的确定需要估计两种事项,一是与合同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影响企业经济利益流入的因素包括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和外部经济、政治环境等诸多不确定事件。由于信息不对称,外部信息使用者无法获得与此建造合同相关的全部资料,那么管理当局就有机会隐瞒未来的不确定性,在存在重大风险的情况下仍然采用完工百分比法来确认相应收入。二是需要估计建造合同的总成本和完工进度。首先,合同的总成本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我国建筑合同的项目具有多样性,而且在现阶段,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比较薄弱,这就造成合同总成本难以准确估计。其次,合同的完工程度具有一定不确定性。因为建造工程涉及多种不同的计量单位,采用技术测量进度难度很高,主要还是依靠会计人员的主观判断。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管理当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就可以任意估计完工合同的总成本及各期完工程度,以达到不当盈余管理的目的,分析人员在进行盈利能力分析时应该考虑到这一因素。

以上我们分析了企业如何利用会计政策选择对企业利润进行调节,由于利用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变更进行利润调节的手段成本低、变更程序容易,正在被某些上市公司合法地滥用。与其他较为隐蔽的盈余管理手段相比,这一手段因其简单、直接而易于识别。如果上市公司的会计报表及附注是按照公认会计准则的要求编制的,只需通过仔细阅读公司的会计报表及附注即可发现。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会计报表使用者在比较企业一个以上期间的会计报表时,能够正确判断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企业需要改变原先采用的会计政策,应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予以披露。通过对会计报表附注中有关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变更内容的阅读和分析,可以判断会计政策和估计的变更是否合理、是否有盈余管理的可能,根据以上我们对会计政策的分析,来估计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调高或调低盈余的可能性。公司如果运用会计政策进行收益调节,最终会影响报表收益计量的结果,收益信息质量自然也就会下降。

【本章小结】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盈利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本章对企业的盈利能力进行分析,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介绍:盈利能力的衡量、收益结构分析、保值增值能力分析、会计政策对盈利能力的影响。

1.企业的盈利能力对利益相关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何衡量企业的盈利能力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2.企业的收益结构是指企业的各项收支及不同性质的盈利的有机构成和比例,收益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分析企业盈利质量。

3.企业的保值增值能力是投资者关心的重要项目,所以保值增值能力的分析对于分析企业的盈利能力的意义也非常重大。

4.会计政策的选择为企业的经营者提供了调节利润的机会,如何拨开会计政策选择带来的对收益影响的迷雾,有助于正确理解企业的收益质量。

【参考书目】

1.〔美〕克莱德·P·斯蒂克尼、保罗·R·布朗,《财务报告与报表分析》,中信出版社。

2.〔美〕克里舍·G·佩普、保罗·M·希利、维克多·L·伯纳德,《运用财务报表进行企业分析与估价》,中信出版社。

3.〔美〕查尔斯·吉布森,《财务报告分析——利用财务会计信息》,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4.胡玉明、董毅华、肖继辉,《财务报告与评价》,暨南大学出版社。5.李心合、赵华,《会计报表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