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固定资产折旧方案管理

固定资产折旧方案管理

时间:2022-11-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时,需要一次垫支相当数额的资金,而这种垫支只能由今后各期折旧分期收回才能得到补偿。④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这主要是指在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时,对原有固定资产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③清理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清理费用等现金支出。最后一年的净现金流量19 710元,除包括提取的折旧和净利润外,还包括收回的固定资产残值1 800元和流动资金回收额5 000元。

第九章 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管理

第一节 固定资产投资概述

一、固定资产投资的概念及特点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单位价值在规定标准以上,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来物质形态的那部分资产。固定资产投资,就是指将货币资金、实物资金等投放在固定资产上,以增加企业固定资产净额或保持企业固定资产正常运转的行为或事项。固定资产按其经济用途分类,可分为生产用固定资产、非生产用固定资产;按其使用情况分类,可分为使用中固定资产、未使用固定资产及不需用固定资产;按其所属关系分类,可分为自有固定资产和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投资具有以下特点:

(一)投资金额大,回收期长

固定资产一般单位价值较大,使用期限较长,一旦实施投资决策,将对企业今后长期的经济效益,乃至对企业的整个命运都起着决定性影响。因此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及其实施过程中,要注意投资的回收期,优先考虑那些投资少、见效快、回收期短的项目;企业在使用固定资产过程中,必须注意通过充分发挥固定资产效能增产增收,从而加快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收速度;在确定固定资产折旧年限时,不仅要考虑其有形损耗,而且要考虑其无形损耗,合理缩短折旧年限。

(二)投资的一次性和收回的分次性

企业购置和建造固定资产时,需要一次垫支相当数额的资金,而这种垫支只能由今后各期折旧分期收回才能得到补偿。因此,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必须充分考虑和评价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使用效益的逐年递减性

固定资产使用效益的逐年递减性,不仅起因于固定资产的有形损耗,更取决于日益加重的固定资产的无形损耗。

(四)较差的变现性与流动性

固定资产投资的实物形态主要是厂房、机器、设备、器具等固定资产,这些资产不易改变用途,也难以出售,因此其变现能力及流动性在企业资产中是最差的。因此,固定资产一旦投资以后再想改变用途,不是无法实现,就是代价太大。企业在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时,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特点。

(五)资金占用数量相对稳定性

固定资产投资一旦实现,在资金占用数量上便保持相对稳定,而不像企业流动资产那样经常波动。当企业的业务量在相关范围内增加时,往往不需要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只要通过挖掘潜力、提高效率就可以完成增加的业务量。即使业务量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企业为维持一定的生产能力,亦不必大量出售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投资的种类

对固定资产投资进行适当的分类,是进行固定资产投资决策的前提条件,也是避免重复投资及财力分散或浪费的有效措施。

(一)按投资的范围分类

1.对内固定资产投资

即企业本身的固定资产投资。

2.对外固定资产投资

即对本企业以外的其他单位的固定资产投资。

(二)根据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之间的关系分类

1.独立投资

独立投资是指那种投资成本与投资收益不会因为其他方案的采纳与实施与否而受到影响的固定资产投资,除非其后来的投资是专门为改变这项投资的生产营运特点的。

2.互不相容投资

互不相容投资是指那种在一系列的投资方案中,因选用其中一个,而其他投资的收益将因此而丧失殆尽的投资。

3.先决投资

先决投资是指那种只有其决策实施后,才能使其后续或同时的其他一个或多个投资项目实现投资收益的投资。

4.重置投资

重置投资是一种旨在用能够更多地或更有效地生产同一产品或发挥同样作用的资产,取代现有的资产的投资。一般地,重置投资,同时也属于独立投资或互不相容投资。

第二节 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方法

一、贴现现金流量

(一)现金流量

1.现金流量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企业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时,现金流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现金流量是指与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有关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的数量,它是评价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时必须事先计算的一个基础性指标。一定时期内现金流入量减去现金流出量的差额,称为现金净流量(net cash flow)。

现代财务管理学以现金流量作为衡量一项投资方案或各方案投资报酬大小的一条重要标准,而不以净利润来衡量各方案的获利能力及其优劣,主要是由于:

(1)强调现金流量即强调货币资金的流动性以显示出企业货币资金在经营中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资金循环平衡状况。财务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要积极地维持企业资金循环的平衡状态。

(2)采用现金流量才能在投资决策中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科学的投资决策需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由于每笔款项收入与付出的时间不同,会具有不同的价值,因此投资决策应根据项目寿命周期内各种实际付出和实际收入的现金数量,并考虑时间价值因素,来衡量投资项目的优劣程度。

而与此不同的是利润要遵守权责发生制,因而不考虑实际收入现金和实际付出现金的时间。如用利润额大小衡量投资项目优劣会存在以下缺陷:第一,购置固定资产时付出的大量现金不能得到充分考虑;第二,将固定资产价值以折旧或损耗的形式逐期计入成本时,却又并不要付出现金;第三,计算利润时不考虑垫支流动资金的数量或时间;第四,只要销售行为已经确定,就计算为当期的销售收入,尽管其中一部分并未于当期收到现金,只是形成了应收账款;第五,项目寿命终了时,以现金的形式收回的固定资产残值和垫支的流动资金,在计算利润时也得不到反映。

(3)利润计算主观随意性很大。各期利润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所采用的存货估价、费用摊配和折旧等方法的影响。由于这些方法具有可选择性,往往因人而异,这就使利润作为企业投资决策的依据显得有些含糊不清,不太可靠了。

2.现金流量的构成

投资决策中的现金流量,可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1)初始现金流量。是指开始投资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一般包括下列几项:①固定资产上的原始投资。即购入固定资产的买价或建造成本、运输成本和安装成本等。②与固定资产相配套的流动资产投资支出。包括对材料、现金等流动资产的投资。③其他投资费用。指与固定资产投资有关的又不属于上述两项的其他投资费用,如筹建小组费用、职工培训费用、聘请专家费用、注册费用等等。④原有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这主要是指在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时,对原有固定资产变卖所得的现金收入。

(2)营业现金流量。是指项目投资完成后,就整个寿命周期内由于正常生产营业所带来的现金流量。此类现金流量可按年计算。其净现金流量等于营业现金收入减去付现的营运成本(营业现金支出和税金)的差额。为了弄清权责发生制下净收益和营业上实际发生的净现金流量之间的关系,我们可用下列等式来表达:

(3)终结现金流量。是指项目经济寿命终结时发生的现金流量。主要包括:①固定资产的变价收入或残值收入。②原垫支在各种流动资产上的资金收回等现金流入量。③清理固定资产而发生的清理费用等现金支出。

它们之间的差额为终结净现金流量,一般为正值。

例 某厂拟购进一新设备,其有关资料如下:

(1)该设备购价24 000元,运杂费1 000元,安装费600元,追加流动资金投资5 000元。

(2)该设备投产后每年上交销售税金1 250元,每年付现的生产成本10 000元,每年销售费用800元,每年管理费用800元,每年所得税2 000元,每年销售收入(不含折旧)23 000元。

(3)预计净残值1 800元;预计使用5年。

根据以上资料,可求得年折旧额及年净利润:

年折旧额=(25 600-1 800)/5=4 760(元)

年净利润=23 000-1 250-10 000-800-800-2 000=8 150(元)

现金流量估算详见表9-1。

表9-1 现金流量估算表  单位:元

净现金流量估算详见表9-2。

表9-2 净现金流量估算表  单位:元

表9-2中每年的净现金流量12 910元,很明显可以由每年的折旧额4 760元和每年的净利润8 150元加总求得。最后一年的净现金流量19 710元,除包括提取的折旧和净利润外,还包括收回的固定资产残值1 800元和流动资金回收额5 000元。

(二)净现值法

这是一种通过判别投资方案的净现值来确定方案优劣的方法。所谓净现值(NPV)是指一项投资方案的未来报酬总现值与原投资额现值的差额。对于任何一项长期投资方案,决策者总是希望未来报酬的总金额比原来投资额大一些,这就需要将两者进行比较。但是,由货币时间价值概念可知,不同时期的等量货币额其价值是不相等的,只有将两者统一到同一时点上才好对比。因此,我们必须分别将未来的报酬和原来的投资额按相同的贴现率(通常为资本成本或预定的最低报酬率)折算成现值,再进行比较。若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大于原投资额现值,即净现值大于零,说明未来报酬抵补投资额后还有余额,也就是该方案的投资报酬率大于资本成本或预定的最低报酬率,这时方案可行;反之,净现值小于零,方案不可行。若几个方案的净现值大于零,则净现值大者为优。计算净现值的公式如下:

净现值(NPV)=未来报酬总现值-原投资额现值

未来报酬的总现值包括每年净现金流量的现值和期末资产可变现价值的现值两部分。其中,若各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可按年金折成现值;若不等,则按普通复利(或单利)折成现值。固定资产的期末残值或中途变现价值按普通复利(或单利)折成现值。

原投资额现值,若是一次性投资,就是原投资额,若是分期投资,则需将它们分别折成现值后再加总,从而求得原投资额现值。

例 某企业拟引进一套设备,通过银行贷款一次性投资18万元,投产后每年获净利1.5万元,使用期为6年,期末净残值预计为6万元,银行利息按年息7.2%单利计算,试问该投资方案是否可行?

每年净现金流量=1.5+(18-6)/6=3.5(万元)

因为每年净现金流量R相等,故按年金计算现值:

净现值=21.13-18=3.13(万元)>0

净现值大于零,说明该方案的投资报酬率超过银行贷款利率7.2%,故该方案可行。

例 新亚电扇厂有甲、乙两种固定资产投资方案备选。甲方案所需一次性投资25 600元,使用年限为4年,预计期末残值8 000元;乙方案一次投资额为20 000元,使用年限为4年,期末无残值。设资本成本为14%,两个方案各年净现金流量详见表9-3。试根据以上资料,计算两方案的净现值。

表9-3 甲、乙方案净现金流量  单位:元

甲方案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故按年金折现。查“年金现值表”,n为4年、i为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2.914 。各年净现金流量现值=10 400×2.914=30 305.6(元)期末残值应按普通复利折现,即

甲方案未来报酬总现值=30 305.6+4 736=35 041.6(元)

甲方案净现值=35 041.6-25 600=9 441.6(元)

乙方案每年净现金流量不等,故应分别按普通复利折成现值再加总,计算如下:

乙方案未来报酬总现值=10 000×+11 000×+12 000×+ 13 000×=33 025(元)

乙方案净现值=33 025-20 000=13 025(元)

甲、乙两方案的净现值都大于零,表明它们均可接受。但若它们是互斥的,考虑到两者的原投资额不一样,在决定选择哪一个时,就不能单凭比较净现值的大小来取舍,需要结合其他方法进一步分析。假定两个投资方案的原投资额相等,并且其净现值皆为正时,就应该选择净现值最大的方案。

例 若有A、B两个互斥方案,各年现金流量详见表9-4,设资本成本为8%,试作出选择。

表9-4 A、B方案现金流量表  单位:元

本例中的两个方案,虽然原投资额相等,但与上例不同,各方案的使用年限不一样,我们不能直接利用两方案的净现值来判别优劣。因为一般来说,固定资产使用年限长,其净现值要多些;相反,其净现值要少些。这时应该将各个方案的净现值分别换算成以每年年末为时点的平均净现值,即平均净收益,并据以比较优劣。

本例具体计算如下:

A方案的净现值=7 000×(P/A,8%,2)-10 000

=7 000×1.783-10 000=2 481(元)

B方案的净现值=5 000×(P/A,8%,3)-10 000

=5 000×2.577-10 000

=2 885(元)

A方案年均净收益==1 391(元)

B方案年均净收益==1 120(元)

计算表明,虽然B方案的净现值比A方案的多,但B方案的年均净收益却小于A方案,故应选择A方案。

净现值法在理论上比较完善,在投资决策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但该法也有一定的缺陷:第一,它不能揭示出各投资方案本身可能达到的实际报酬率究竟是多少;第二,当几个方案的原投资额不相同时,仅凭净现值绝对数的大小,是不能作出各方案投资获利水平高低的正确评价的,必须结合其他方法综合分析;第三,用来进行贴现计算的资本成本不易确定,特别是在经济动荡时期,金融市场的利率每天波动,计算资本成本更加困难,从而限制了净现值的使用范围。

(三)现值指数法

现值指数(PI)法是通过判别现值指数来确定投资方案优劣的一种方法。

现值指数,又叫收益成本率或获利能力指数,是指未来报酬的总现值与原投资额现值的比率,即

式中,分子、分母的含义与计算净现时相同。

若某方案的现值指数大于1,表明该方案的未来报酬总现值大于原投资额现值,方案可行。两方案比较时,以现值指数较大为优。

若某方案的现值指数等于1,说明未来报酬刚好抵补原投资额,方案无经济效益。

若某方案的现值指数小于1,说明未来报酬总现值小于原投资额现值,故方案不可行。

例 仍利用本节前面新亚电扇厂的例题资料计算如下:

甲方案的现值指数=35 041.6/25 600≈1.37

乙方案的现值指数=33 025/20 000≈1.65

甲、乙方案的现值指数皆大于1,但乙方案的更大些,若两方案是互斥的,则应选乙。

上例表明,现值指数与净现值不同,它是以相对数形式出现的,利用它可以正确评价几个不同原投资额方案的可行性,这一点正好弥补了净现值法的不足。现值指数反映投资的效率;净现值反映投资的效益,两者各有所长。实践中应将两者结合使用,以全面评价投资方案的优劣。

(四)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IRR),又称内部报酬率或内在收益率,它是能使一项投资方案的净现值等于零的投资报酬率。也即,若用内含报酬率作为贴现率,对投资方案的每年净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能使未来报酬的总现值恰好等于该投资方案的原投资额现值。由此可见,内含报酬率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项目所能接受的最高折现率,如果再提高折现率,那么,项目的净现值将是负值,这个项目就不能被接受了,同时也能看出,这个内含报酬率其实就是项目所能得到的最高收益率。利用内含报酬率与该企业的资本成本相比较,若前者大于后者,则投资方案可行,否则不可行,这种决策方法就是内含报酬率法。

如前所述,净现值法和现值指数法虽然可以说明投资方案高于或低于某一特定的投资报酬率,但不能揭示方案本身可以达到的实际报酬率到底是多少,而内含报酬率可以。故目前西方银行在对投资项目进行评价时大都倾向于采用内含报酬率法。

内含报酬率的计算方法,因投资方案的每期净现金流量是否相等而有所不同。

1.若每期净现金流量相等时,求内含报酬率

首先,求年金现值系数:

其次,根据投资项目的寿命期(n)和年金现值系数(P/A,i,n),查“年金现值表”,查得相应的折现率(i),即内含报酬率。若不能恰巧查得相应的i,可在相同期数内找与求出的年金现值系数相邻近的两个较大和较小的折现率(i1<i2)。

最后,根据上述相邻的折现率(i1、i2)和已求得的年金现值系数,采用插值法计算出该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

例 某企业拟利用银行贷款引进一套设备。设备一次性投资需120 000元,使用期为10年,期末无残值,投产后每年可提供税后净利和折旧22 000元。设资本成本为13.5%(按复利计算),试作出是否应实施该项投资的决策。

第一步:计算年金现值系数。

年金现值系数=120 000/22 000=5.454

第二步:查“年金现值表”。

(P/A,i,10)=5.650,相应的i=12%

(P/A,i,10)=5.216,相应的i=14%

第三步:用插值法求值。

内含报酬率=12%+0.9%=12.9%

因为资本成本是13.5%,大于该方案的内部收益率,故此方案不可行。

2.若每期净现金流量不等时,求内含报酬率

这种情况下,可以先凭直觉估计一个折现率,并按此折现率计算方案的净现值。若净现值为正数,则表明估计的折现率小于该方案的实际投资报酬率,应稍稍提高折现率的估计值;若净现值为负数,则表明该估计折现率大于方案实际的投资报酬率,应稍稍降低些。如此经过逐次测试逼近,最终找到净现值由正到负的两个相邻的折现率,然后采用插值法在找出的两个相邻折现率中间确定内含报酬率。插值法公式如下:

例 某企业拟建一座装置,一次投资需98万元,使用年限为5年,期末无残值。设备所需资金全部借入,银行利率为10%(按复利计)。当年投产,有关各年净现金流量资料详见表9-5。试评价方案的可行性。

表9-5 净现金流量表  单位:万元

该例中每年的净现金流量不等,故应估计一个折现率。根据经验,设该折现率为12%,经过第一次测算,净现值大于零;再设折现率为14%,经测算,净现值小于零。故可知内含报酬率应在12%~14%之间。以上计算过程详见表9-6。

表9-6 内含报酬率计算表  单位:万元

所求内含报酬率=12%+(14%-12%)×=13.2%

因该方案内含报酬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10%,故方案可行。

二、非贴现现金流量法

(一)投资回收期法

投资回收期是指某项投资额全部收回所需的时间。投资回收期越短越好,这是因为早收回的资金又可再投资,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投资回收期法,就是通过对各投资方案的回收期进行比较来作出选择的方法。应用此法时,企业一般可先规定一个要求的回收期(约为投资项目经济寿命的一半),若某方案的投资回收期短于要求的回收期,该投资方案可行;否则,就不可行。若有几个方案,它们的回收期皆短于要求的回收期,并且只能选择其中之一,应选择回收期最短的那个。回收期计算公式为:

回收期的具体计算因每年净现金流量是否相等而有所不同。

例 某企业拟增加一条流水线,有甲、乙两个投资方案可以考虑。每个方案所需投资额均为20万元,甲、乙两个方案的营业净现金流量如表9-7,试计算两者投资回收期并比较优劣,作出决策。

表9-7 甲、乙两方案净现金流量  单位:万元

甲方案每年净现金流量相等,可直接按上述公式计算:

由于乙方案每年净现金流量不相等,所以应先计算其各年尚未回收的投资额,其计算过程见表9-8。

表9-8 乙方案回收期计算  单位:万元

乙方案投资回收期=3+=3(年)

如果该公司要求回收期为4年,计算结果表明,甲方案和乙方案都是可行方案。若甲方案和乙方案是两个互斥方案,由于甲方案的回收期短于乙方案,则甲方案为最优方案。

回收期的优点在于它简便易行。主要缺点是它没有考虑到回收期以后的现金流量,因此,它不能说明该项投资究竟能获得多少收益;另外,它也没有考虑到回收期流入现金的时间性。

(二)平均收益率法

这种计算方法是一种会计计算法,它是某个投资项目的各年平均税后利润与该项目的平均投资额的比率。平均投资额等于建设期投资支出减去流动资产支出加上残值收入除以2。其计算公式为:

例 某项目的经济年限为6年,平均每年税后利润为50 000元,建设期固定资产投资(已扣除流动资产)200 000元,残值收入约为7 000元,则

一般地,如果平均收益率大于或等于资本成本,投资项目具有可行性;反之,如果平均收益率小于资本成本,则投资项目不可行。从该例计算结果可以判断,倘若资本成本低于或等于48.31%,投资项目具有可行性。

平均收益率法的主要优点是简单易算,利用了很容易得到的会计数据。一个投资方案的平均收益率计算出来以后,就可以把它同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进行比较,来确定是否采纳。这种方法的主要缺点在于:它所依据的是会计数据,而不是现金流量;它没有考虑到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时间性;它忽视了货币的时间价值,把最后一年投资效益的价值视同第一年投资效益的价值。

第三节 固定资产折旧方案管理

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

(一)固定资产折旧的概念、意义及范围

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由于不断损耗(包括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而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在一定时期内转移到产品成本中去的那部分价值的货币表现就是折旧费。当产品销售后,企业就从销售收入中把这部分价值收回。

正确计算固定资产折旧,有以下两点意义:一是为正确计算产品成本提供可靠的数据,因为折旧费是构成产品制造成本的重要项目。二是为固定资产的更新提供资金来源。当固定资产报废需要更新时,由于平时逐期通过销售收入回收了相当于固定资产转移到产品成本中的价值,这就使得固定资产的更新有了资金保障。

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范围,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企业在用的固定资产(包括经营用固定资产、非经营用固定资产、租出固定资产等)一般均应计提折旧。具体范围包括:房屋和建筑物;在用的机器设备、仪器仪表、运输工具;季节性停用、大修理停用的设备;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和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出的固定资产。此外,制度还规定:生产任务不足、处于半停产企业的设备要全额计提折旧;通过局部轮番大修实现整体更新的固定资产,如企业的道路、露天地坪等,也要计提折旧。不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包括:未使用、不需用的机器设备;以经营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在建工程项目交付使用以前的固定资产;已提足折旧继续使用的固定资产;未提足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国家规定不提折旧的其他固定资产(如土地等)。

(二)平均折旧法

平均折旧法是根据固定资产的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减预计净残值)按预计使用年限、预计工作时数或预计产量平均计算固定资产转移价值的方法。采用平均折旧法计提折旧,可以均衡地将固定资产的价值转移到产品中去,有利于保持不同时期产品成本的可比性,计算方法也简便易行。但按此方法计提的折旧额不能如实地反映固定资产价值在不同时期的磨损程度。

平均折旧法所计算出来的各期或单位工作时间或单位产量的折旧额是相等的,其累计折旧额在直角坐标系中呈直线分布,故通常将平均折旧法称为直线法。

1.使用年限法

该方法是按使用年限来计算各期应计固定资产折旧。其计算公式如下:

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折旧额通常是利用折旧率来计算的。折旧率是指折旧额占原始价值的比率,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预计净残值率是指预计净残值占固定资产原值的比率,一般为3%~5%。

固定资产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月折旧率

例 某设备按使用年限法计算折旧,原值80 000元,预计使用5年,预计残值为3 000元,清理费用为1 000元,则

月折旧率=19.5%÷12=1.6%

月折旧额=80 000×1.6%=1 280(元)

2.工作时间法

这种方法是以固定资产应计折旧总额除以预计使用期内工作小时数求得单位工作小时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例 某大型设备原价为76 000元,预计可使用4年,总工作时间预计为6 000小时,各年工作时间预计分别为1 500、3 000、1 000和500小时,预计残值为11 000元,清理费用为1 000元,则

第一年折旧额:1 500×11=16 500(元)

第二年折旧额:3 000×11=33 000(元)

第三年折旧额:1 000×11=11 000(元)

第四年折旧额:500×11=5 500(元)

3.工作量法

这种方法是以固定资产折旧总额除以预计使用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量,求得单位工作量折旧额,再据以计算各期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中的工作量可以某机器设备的行驶里程、工作台班数等表示。

例 某厂一辆载重汽车原值80 000元,预计使用期内能行驶180 000千米,净残值为8 000元。本年行驶50 000千米,则

本年折旧额=0.4×50 000=20 000(元)

工作小时法和工作量法是把固定资产的全部损耗价值在其全部工作小时或全部工作量上平均分配。这种方法既能较准确地反映生产设备的实际损耗,又能为计算产品成本提供准确的资料,符合费用与收益配比的原则。一般适用于损耗程度与工作小时或工作量的多少联系比较密切的固定资产,如精密仪表、运输汽车、冶炼设备、建筑机械、大型专用设备等。

(三)加速折旧法

加速折旧法是加速和提前计提折旧的方法。采用加速折旧法计提的固定资产折旧额,在固定资产使用的早期提取的折旧较多,而在最后几年提取的折旧较少,在整个折旧期间内,折旧费用呈逐年递减的趋势,从而使固定资产的原始成本在有效使用年限内尽早摊入成本费用。

加速折旧法主要有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余额递减法等。采用加速折旧法的原因有四个:第一,可以更好地贯彻收入与成本费用相配比的原则。一般地,固定资产在全新状态下使用效益最高、创造价值最多,在投入使用的最初几年内能为企业带来较多的经营收入,为了使成本费用与收入相配比,固定资产在使用初期应该多提折旧,后期则应相对少提折旧。第二,在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可以均衡各期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有利于产品参与市场竞争。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的最初几年一般发生的修理费用较少,随着使用期限的增加,固定资产逐渐变旧,所需的修理费用也逐渐加大。因此,虽然在最初几年提取的折旧较多,以后各期折旧逐渐减少,但在固定资产的整个使用期内,每年折旧与修理费用的总和基本趋于一致,从而可以均衡各期的使用成本,以利于企业产品参与市场竞争,保持企业的盈利水平。第三,可以加速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固定资产的更新也相应加快,为了促进企业提前采用新的科技成果,加速设备更新,应充分重视固定资产无形损耗的因素。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加快固定资产成本的收回,以尽早实现固定资产的更新换代。第四,可以减轻企业前几年的税负。加速折旧法与直线法相比,在固定资产投入使用的最初几年由于成本费用中计入了较多的折旧费,因而使最初几年应税收入减少,减轻了企业前几年的税负,从而提前取得部分现金净收入,实际上等于取得了一笔无息贷款。

鉴于加速折旧法的特点,为了体现国家的产业政策,现行财务制度规定了加速折旧法的适用范围,即只适用于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技术进步较快的电子生产企业、船舶工业企业、生产“母机”的机械企业、飞机制造企业、汽车制造企业、化工生产企业和医药生产企业以及其他财政部批准的某些行业的企业。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是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可以采用的方法。企业有权选择财务制度规定的一种具体方法,并在开始实行年度前报主管财政机关备案。企业折旧方法一经选择,不得随意变更。如果需要变更,必须在变更年度以前,由企业提出申请,报主管财政机关批准。

1.余额递减法

该法以固定资产年初折余价值为计提折旧的基础,乘上一个事前规定的固定不变的折旧率来确定年折旧额。随着各年提取折旧,固定资产折余价值在逐年递减,而折旧率是固定的,各年折旧额则逐年减少,故该方法叫余额递减法或者定率递减法。余额递减法的折旧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r——折旧率;

   C——固定资产原值;

   S——固定资产预计净残值;

   n——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

各年折旧额=各年年初折余价值×折旧率

余额递减法各年折旧额在直角坐标系中呈递减曲线,如图9-1所示。

图9-1 余额递减法示意图

例 某设备原值8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4年,预计净残值8 000元,试按余额递减法确定各年折旧额。

各年折旧额计算详见表9-9。

表9-9 固定资产折旧情况表  单位:元

2.年数总和法

该法是以固定资产原值减预计净残值后的余额为计提折旧的基础,与一个逐年递减的折旧率相乘而计算出折旧的方法,也叫变率递减法。这个递减折旧率的分子是折旧年数各个数字的相反顺序,即年初时的余存使用年数;分母是折旧年限的总和。由于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扣除净残值后的余额相乘的折旧率是递减的,所以,每年计算出的折旧额也是递减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月折旧额=(固定资产原值—预计净残值)×月折旧率

例 某设备原值90 000元,预计净残值500元,预计使用年限4年,则:

折旧额=(90 000-500)×40%=35 800(元)

折旧额=(90 000-500)×30%=26 850(元)

折旧额=(90 000-500)×20%=17 900(元)

折旧额=(90 000-500)×10%=8 950(元)

3.双倍余额递减法

该法是在不考虑固定资产残值的情况下,用直线法折旧率的双倍乘以固定资产期初净值,作为各期折旧额。计算公式如下:

年折旧额=期初固定资产净值×年折旧率

应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时必须注意,不能把固定资产的账面净值降低到它的预计残值下。如果下述条件成立,则应转换为直线法计提折旧,这一条件是:

上式中:

现行财务制度规定,实行双倍余额递减法的固定资产,应当在其折旧年限到期前两年内,将固定资产净值扣除预计残值后的净额平均摊销。这样,固定资产最末年的净值与预计残值相等。

例 一台压缩机的原值为40 000元,预计残值1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5年,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计算的各年折旧额详见表9-10。

表9-10 折旧额计算表  单位:元

表中:折旧率=×100%=40%

又由于第四年用直线法计算的折旧额大于双倍余额递减法的折旧额,即:

3 820>3 456

故从第四年起改用直线法。

第四年、第五年折旧额均为:

二、最佳更新期的确定

一项固定资产从投入使用到丧失其应有功能而在技术上报废为止,一般要经历相当长的期限,这个期限称为固定资产的自然寿命或物质寿命。基于物质耐久性观点,我们总希望固定资产在技术上能够被使用的时期越长越好。然而,从经济合理性观点来看,就不是这样了。因为在固定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折旧的原因,固定资产的持有成本(指固定资产折旧及其占用资本的应计利息)逐年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固定资产逐渐陈旧、性能不断降低,从而引起了维持费、能源消耗等运行成本的逐年上升。两者变化的结果必然形成一个固定资产的年平均成本,其值随着使用年限的延长而逐年减少,当减至一个最低水平后就转而逐年增加,如图9-2所示。固定资产从开始启用到其年平均成本最低时的期限,我们称之为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在固定资产达到经济寿命后若继续维持使用,其年平均成本将大幅度上升,企业将得不偿失。由此可见,从经济观点来看,固定资产达到其经济寿命时期就不宜继续使用,而应考虑更新。固定资产的年平均成本达到最低值时的那个时点就是最佳更新期。

最小年平均成本和最佳更新期的确定按是否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而有所不同。

图9-2 固定资产使用成本与使用年限关系示意图

(一)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时年平均成本的计算和最佳更新期的确定

这种情况下,年平均成本是使用固定资产每年的平均持有成本与运行成本之和。在不考虑资本成本因素时,持有成本就是折旧,运行成本是指逐年增加的材料费、人工费、能源消耗、废品损失以及维护费用等项目。

最小年平均成本和最佳更新期,可以用列表法确定,在表中先计算各年的年平均成本,然后通过观察找到最小值。这种方法虽然简单,但由于要逐年试算,故比较麻烦。最简便的方法是应用数学模型求得极小值来确定。公式为

式中:Ct——年平均成本;

   D——使用期内的折旧总额,即固定资产原值减去净残值;

   n——固定资产使用年限;

   q——运行成本的每年增加额,每年增加额不一定相等,但为便于分析按线性处理;

   Q——第1年的运行成本(主要是维修成本)。

将式(9-1)对n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结果为零,得

解出n,即得固定资产的经济寿命(第n期即最佳更新期),见式(9-2)。

将式(9-2)代入式(9-1)即得最小年平均成本:

(注:设第1年的运行成本为零。若不为零,因其不受使用年限长短的影响,故也不影响最佳更新期的确定)

例 某设备原价2 860元,估计净残值为220元,使用年限为6年,运行成本每年增加330元。若不考虑货币时间价值,试确定最小年平均成本和最佳更新期。

D=2 860—220=2 640(元)

最小年平均成本Ct=1 155(元)

经济寿命n==4(年)

即该设备最佳更新期在第4年。

上述结论详见表9-11 。

表9-11 最佳更新期确定表  单位:元

通过表9-11计算可知,该设备在第4年平均成本最低,故这时为最佳更新期。

(二)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时年平均成本的计算和最佳更新期的确定

这种情况下的年平均成本可由下式确定:

式中:UACn——固定资产的年平均成本;

   I——固定资产原始价值;

   Rn——固定资产使用n年以后的余值;

   i——贴现率(或资本成本,或最低投资报酬率);

   Ft——t期运行成本。

以上公式中原值(I)减去余值(Rn)的现值,即为到n年时的累计折旧现值,再加上至n年时的运行成本(Ft)的现值的累计数,就是至n年时累计总成本现值,以其除以年金现值系数,即为该年的平均成本现值(UACn)。UACn最低的时期即该固定资产的最佳更新期。

例 某设备原始价值为200 000元,预计使用年限为10年,净残值为15 000元。设第一年运行成本为25 000元,以后每年以15%递增。又知银行贴现率为5%,折旧按年数总和法计算。试确定该设备的最佳更新期。

各年成本数据计算详见表9-12。观察此表可知,在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情况下,该设备在第4年的年平均成本最低,为67 472元,故该设备的经济寿命是4年,使用4年后更新最佳。

表9-12 成本数据计算表  单位:元

续表

第四节 无形资产管理概述

一、无形资产管理的意义

(一)无形资产的概念及管理意义

无形资产是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那部分资产。无形资产不具有实物形态,但能够为企业提供某种特权或权利。

无形资产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长期资产,虽然没有实物形态,但它与企业继续经营有关,并完全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把无形资产运用到生产经营中可以转化为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能源,降低消耗,改善产品结构,加速产品更新换代,同时它也可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因此,加强无形资产的投资管理,对企业来说已具有现实的和深远的意义。

(二)无形资产的特征

1.无实物形态

无形资产不同于有形固定资产,没有特定的物质实体,通常只表现为企业所拥有的一种特殊权利,主要以知识形态存在。又由于它流动性差,有别于流动资产,而属固定资产之列,构成了企业的一项特殊长期资产。

2.占有和使用权的垄断性

有形固定资产可以大批量生产制造,但无形资产的产生是单一的,仅与特定的主体有关,在法律、制度的保护下,禁止非所有权人无偿地取得和占有。由于这一特征,导致了无形资产价格背离价值的必然性和价格确定的困难性。

3.所能提供的未来经济效益及其有效期限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无形资产在一般情况下能给企业带来高于一般水平的收益,但也有一些无形资产,不能给企业带来收益,如某种专有技术在开发过程中花费很多,但使用后效果并不理想。无形资产能产生效益的有效期限也不一定,如有的专利技术随着新技术的出现而丧失进一步使用的价值。

(三)无形资产的内容

无形资产主要由知识产权和专有技术构成,也包括一些为提供运用条件的特种权利(如场地使用权)。知识产权是指法律赋予知识产权人对其智力创作和脑力劳动而产生的某种特有权利和技术知识所享有的在一定时间或一定区域内的垄断权或独占权。它主要包括工业产权和著作权。工业产权一般是指专利权和商标权的统称。具体地讲,无形资产的主要内容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专营权、商标权、版权、商誉、土地使用权、计算机软件等等。

二、无形资产的计价

(一)无形资产计价方法

无形资产计价较复杂,一方面,各种无形资产均有其特殊性;另一方面,取得无形资产的途径是多样的,有的无形资产还有极大的不可确定性。鉴于无形资产的特殊性,现行制度规定无形资产取得时均应按实际成本计价,各种来源的无形资产具体计价方法如下:

1.外部购入的无形资产,按实际支付的价款计价;

2.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按评估确认或合同、协议约定的金额计价;

3.自行开发研制的无形资产,按照开发过程中的实际支出计价;

4.接受捐赠的无形资产,按照发票账单所列金额或者同类无形资产的市价计价。

无形资产计价时,有如下几点需注意:

(1)专利权如果是外购的,其实际支付的价款除了买价外,还包括为创造该项专利的试验费、申请专利登记费及聘请律师费用等。但企业创造某项专利时,往往不能保证一定能够成功。为了稳重起见,处于试验阶段而无十分把握成功的情况下所发生的费用一般可计入当期费用,待成功后,再把所发生的费用资本化,作为无形资产管理。

(2)尽管商标常常与企业广告宣传和客户的信赖等密切相关,但广告费一般不作为商标权的计价成本,而直接作为销售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3)尽管商誉可以是自己建立的,也可以是向外购入的,但只有向外购入的,才能作为商誉计价。也就是说,除了企业合并,如兼并或购买另一个企业外,商誉不得作价入账,并且商誉的计价和非专利技术的计价一样,应当经法定评估机构确认。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

如同固定资产的折旧一样,无形资产的原始价值也要从无形资产开始使用之日起,在有效期限内平均摊入管理费用。无形资产摊销应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

无形资产的有效使用年限,现行财务制度有如下规定:

(1)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分别规定有效期限和受益年限的,按照法定有效期限与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孰短的原则确定。

(2)法律没有规定有效期限,企业合同或者申请书中规定有受益年限的,按照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规定的受益年限确定摊销期限。

(3)法律和合同或者企业申请书均未规定有效期限或者受益年限的,按照不少于10年的期限确定。

2.无形资产摊销额的计算

无形资产摊销采用直线法,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例 A企业从B企业购入一项专有技术,实际支付价款为18万元,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为12年,则该项无形资产的摊销计算如下:

三、无形资产的日常管理

(一)无形资产投资管理

无形资产投资管理,关键是无形资产投资方向的选择。无形资产的投资方向,就是企业将某一特定数额的资金投资在哪种无形资产的取得途径上。企业无形资产投资方向的选择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决策过程,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兴衰存亡。因此,企业在进行无形资产投资方向的决策时,应着重考虑下列因素:

1.投资成本和效益因素

一般地,企业在选择无形资产投资方向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无形资产投资成本的多少,以及投资后所带来的超额收益的大小。总的原则是:无形资产投资效益要最大化,投资成本要最小化,且投资效益必须大于投资成本。

无形资产投资收益,主要有两方面:

一是优质优价收益,即:

二是优质广销收益,即:

无形资产投资成本一般应包括:

(1)用来进行无形资产投资的资金的资金成本;

(2)获取无形资产本身的代价。

比如,自创无形资产时,无形资产本身的代价就包括研制与开发时的资本性支出、研制与开发过程中的生产性支出和必要的注册登记费用等;外购无形资产的本身的代价就是为获取该无形资产时所需的全部费用;投资者投入的无形资产的本身的代价就是该无形资产经双方确认或经评估机构评估确认的入账价值;与其他单位合作开发的无形资产的本身的代价包括自创无形资产时的全部投资成本,还包括支付给合作方的有关费用支出。

2.未来收益的风险因素

无形资产投资后能给企业带来多少超额收益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某些技术性的无形资产会因受到科技进步的冲击,而使未来效益不确定,且未来实际收益与现时收益之间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对于无形资产的这种未来收益的风险性,企业应做好更新无形资产的充分准备。

(二)无形资产使用的管理

对于无形资产使用的管理,我们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无形资产的核算,正确反映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及产生的效应

无形资产的特殊性决定了企业必须对它进行单独核算和管理,通过单独计价,分别核算,分期摊销,以正确反映它的价值变动与补偿,为无形资产管理及时提供信息与依据,充分发挥无形资产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2.区别对待,全面管理

对具有不同特点的无形资产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法。如对专利权的管理,必须严格关注其法定有效年限,并防止在法定年限内被窃。商标应及时登记注册,并注意其有效期内可能发生的变化,发现假冒后及时追究法律责任。对专有技术,应严守秘密,防止被窃,以免造成损失。

3.讲究效益,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率

无形资产具有极强时效性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应在其有效期内充分利用它的独占权和特权,充分发挥其效用。具体可通过以下方式进行: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扩大企业的产销数量,组织满负荷运行,使无形资产得到充分利用;组织无形资产的对外出售或转让,以提高无形资产的利用率,增加企业效益。

4.建立健全无形资产各种使用管理制度

企业无形资产使用管理制度的建立,应在财务部门实施综合性和指导性管理的基础上,由企业内部有关部门按照各种管理制度实行责任管理。如专利权、专有技术应归口技术部门管理;专营权、土地使用权、租赁权应归口生产、销售部门管理等等。各个归口管理部门,又应按照经济责任制的原则,实行分级管理,以明确经济责任,提高无形资产利用效果。

(三)无形资产的转让

企业的无形资产可以转让出去,转让的方式有无形资产所有权转让和使用权转让两种。无论以哪种方式转让,所得到的收入均作为企业的其他业务收入处理。转让时,要注意下列两个问题:

1.转让无形资产所有权与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成本确定方法不一致

如转让其所有权,转让成本应按转让无形资产的摊余价值计算,其转让收入列为其他业务收入。如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则应将为履行出让合同所规定的义务时所发生的费用(如派出技术人员的费用等)作为转让无形资产使用权的转让成本,转让收入作其他业务收入处理。

2.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处理的特殊性

按照国务院(1992)62号《关于发展房地产业若干问题的通知》的规定,国有企业的建设用地继续采用划拨方式。因此,凡通过划拨方式取得的土地使用权,政府不收取地价补偿费,也不得自行转让、出租和抵押;需要对土地使用权进行转让的,其转让收入,包括土地出让金(或土地增值费),企业应全部上缴给财政部门,由财政部门分别解缴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而不作其他业务收入处理。

(四)无形资产利用效果考核

无形资产投资及利用效果的考核可运用下列指标进行:

1.无形资产占全部有形资产的比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企业无形资产占全部有形资产的比率应是适当的。如果这项比率太低,说明企业忽视无形资产,而有形资产如不与无形资产相结合,也不会充分发挥它的应有作用。

2.无形资产利润率。其计算公式如下:

这项指标用以反映和考核企业无形资产的获利情况。比率过低,说明企业没有重视无形资产投资与加强管理,从而影响了利润的提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