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个人行为功能的实证分析

影响个人行为功能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1-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关于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调查问卷,其核心是研究劳动者对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反应;另一种是计量研究,即从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探究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从于洪和余显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调查者对个人所得税变化所作出的劳动供给反应迥然不同。

(一)对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目前,关于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影响的实证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调查问卷,其核心是研究劳动者对增加个人所得税的反应;另一种是计量研究,即从公布的统计数据中探究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国情,有关劳动供给的统计数据用于研究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的影响有所不妥。就收集到的文献来看,国内目前只有于洪[18]和余显财[19]对此有过实证分析,并且都是采用调查问卷的方法来进行研究的。综合两人调查问卷的结果,得到以下结论。

1.总体

于洪和余显财的研究都表明,就总体而言,我国个人所得税提高对被调查者劳动供给的影响不显著,这与学界大多数的观点一致。对我国劳动供给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研究几乎一致得出“替代效应远远小于收入效应”的结论,理由主要是:我国人口众多,长期处于劳动力过剩的阶段,劳动者对工作与闲暇的选择空间相对狭窄,因此,个人所得税对劳动供给所产生的替代效应很小;并且,我国人均收入水平明显偏低,使得劳动供给的收入效应十分显著。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从问卷调查的结果看,有一小部分劳动群体呈现出相反的特征——如果个人所得税提高,他们会适当减少劳动时间和降低劳动效率。这一小部分群体主要为女性、年轻人、低收入和高收入群体,下文2—4点将对此作详细阐述。

2.性别

由于男性和女性的家庭分工不同,男性劳动者和女性劳动者在社会劳动方面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因此,性别在国内外的同类研究中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变量。于洪和余显财的研究都表明:对于个人所得税的因素,女性比男性表现出更强的劳动供给弹性,与国外的实证研究结果一致。

学术界对此结果的解释比较一致,他们认为,尽管男女同工同酬,但是由于男性比女性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尤其是在经济方面,因此,在作出改变劳动供给的相关决策时,男性显得更为保守,从而愿意承担更大份额的所得税税负;而女性由于并不需要承担过重的家庭经济责任,自由选择的余地较大,另外,女性比男性需要承担更多的家务劳动和照顾孩子的责任,所以其劳动供给对个人所得税的变化更为敏感。国外一些经济学家的研究也发现类似的现象,他们认为在大多数时候,女性的收入仅作为家庭中的辅助收入,因此造成了劳动供给弹性的性别差异。

3.年龄

不同年龄段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处于不同的位置,因此,年龄对劳动者的行为模式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从于洪和余显财的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被调查者对个人所得税变化所作出的劳动供给反应迥然不同。

统计检验表明,年龄与劳动弹性成反比。若提高税率,年龄大的劳动者比年龄小的劳动者更担心重新搜寻好工作有困难,因而不愿改变劳动决策。其可能的原因在于年轻的劳动者更注重税后收入,而年长的劳动者更注重工作的稳定性。

4.收入

于洪和余显财的研究都表明,低收入群体和高收入群体的劳动供给弹性较大,而中等收入群体的劳动供给弹性较小。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低收入群体中有不少在家庭中充当辅助收入者,并且由于收入绝对数额较小,使得他们放弃工作选择闲暇的成本较小;中等收入群体大多为家庭中的主要收入者,并且中等收入群体为我国收入结构中的主体群体,他们更为担心工作不好找,放弃现有工作的成本较大;对于高收入群体来说,一方面由于我国采用累进税率,使得个人所得税提高对高收入群体的税负绝对数额增加较多;另一方面高收入群体不用特别担心工作不好找,因此,他们的劳动供给弹性较大。

(二)对储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至今,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征税办法经历了三次变动。第一次是1999年8月30日恢复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第二次是2007年8月15日对利息所得的税率由20%降为5%,第三次是2008年10月9日暂停征收存款利息所得税。2008年停征利息所得税后的数据暂时还无法得知,我们将就前两次变动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我国个人所得税对储蓄行为的影响。

1999年8月30日我国恢复征收存款利息所得税,是出于当时经济背景的考虑。《人民日报》当时发表文章称“目前居民储蓄已近6万亿元。虽然银行几次降低了存款利息,但仍未遏制住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的趋势。……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出现了出口不畅、投资乏力、内需不足等问题。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增发国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高出口退税率等措施,使经济运行状况得到了一定的好转,降低存贷款利率货币政策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效应。但是,物价指数持续负增长,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有必要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城镇低收入居民收入,调整某些税收政策等,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其中,通过对居民储蓄利息征收个人所得税、调节居民储蓄增长,鼓励消费和投资,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措施。……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储蓄资金一直呈直线高速增长趋势。我国居民储蓄率从20世纪70年代至今一直居世界之冠……单一的储蓄投资方式也无疑加大了银行运作的压力,影响了其他投资和融资渠道的发展。对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恢复征收所得税,可以引导城乡居民分流一部分储蓄,投资于股票、证券等方面,有利于我国多元化投资渠道的形成,将会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20]

从图6-4[21]中可以看出1994—1999年,我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逐年上升,在1999年8月30日开征利息所得税后,2000年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到2001年就有所回升,之后几年一路上行,并维持在高位。从图6-5[22]中也可以看出,2000年我国居民储蓄的年增加额较前几年有了明显的下降,年底余额增长放缓,但从2001年起,年增加额节节攀升,年底余额以较1999年以前更快的速率增加。可见,1999年对储蓄利息所得征收个人所得税只起到了极为短暂的效果。

图6-4 1994—2008年我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

2007年中国宏观经济的关键词无疑是通货膨胀、经济过热、紧缩性货币政策。利息税,作为紧缩性货币政策组合拳之一,此时也从20%下调至5%。从图6-4和6-5中可以看出,2008年我国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居民储蓄的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都有了明显的回升,资金回笼的效果显著。

然而,通过更进一步的分析就会发现,2008年的回升可能仅仅是由于2007年的储蓄为异常值。中国社科院2007年12月发布的《2007—2008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中指出:2007年宏观经济总体由偏快转向过热的趋势进一步加剧,过热问题表现得更加明显,主要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过快、贸易顺差过大、货币供应偏大。在经济过热以及股市楼市火爆的背景下,储蓄当然高不起来。从图6-4和图6-5中都能很明显地看出,2007年储蓄占GDP的比重以及储蓄年增加额都是有悖于长期的发展趋势的。

表6-10为图6-5的源数据。我们来对这组数据做个假设,看看会有什么奇妙的结论。首先,我们可以算出2007年和2008年储蓄年增加额的平均数为28表象数据显示的那样得到160亿元,如果将该平均数作为这两年的年增加额,并以此算出这两年的年底

余额,图6-5将变为图6-6。

表6-10 1994—2008年我国居民储蓄年底余额及年增加额

从图6-6中,我们很惊奇地发现,用2007年和2008年储蓄年增加额的平均数来代替原值得到的年底余额和年增加额曲线都变得相当平滑。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出,2008年储蓄的年底余额其实是符合我国的长期发展趋势的,之所以看似有大量超常的增长,并不是因为利息税或政策组合拳的作用,而是因为2007年的储蓄过低。

图6-6 对2007—2008年数据做处理后的储蓄年底余额及年增加额(单位:亿元)

从以上两次利息税政策变动后居民储蓄的统计情况来看,我们可以推断:我国利息税对居民储蓄的影响极小,小到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我们认为,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居民对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预期较高,导致我国储蓄刚性。在我国有个很奇怪的现象——即使是在实际利率为负的情况下,储蓄仍然是老百姓的一大重要选择。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我国目前住房、教育、医疗等制度的不完善,使老百姓的预防性储蓄意识极强。因此,老百姓将钱存入银行的主要原因是“以防万一”,而不是作为一种获得利息的投资手段,这也就导致我国储蓄对利率的不敏感。

(三)对投资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

个人所得税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对股息红利所得征税来实现。根据个人所得税法有关条款,个人因持有中国的债券、股票、股权而从中国境内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取得的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需按20%的比例缴纳个人所得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在2005年6月13日发布《关于股息红利个人所得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规定对个人投资者从上市公司取得的股息红利所得,暂减为按50%计入个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现行税法规定计征个人所得税。也就是说,自2005年6月13日起,现金红利暂减为按所得的50%计征20%个税,即实际税率为10%,而对于所送红股,则依然按20%税率缴纳个税,以派发红股的股票票面金额为收入额计征。以资本公积金转增的股本,则不征收个人所得税。我们在下文将就2005年6月13日红利税暂减的效果来分析我国个人所得税对投资行为的影响。

2005年上半年的中国股市可用“冰火两重天”来形容:一方面管理层不断推出振兴股市的利好措施,“政策之火”不可谓不旺;另一方面,股市一步一个台阶下行创下8年新低。在连续下跌3年多后,2005年上半年上证指数从1200多点一度跌破1000点,6个月内1700多亿元市值蒸发[23]。就在这一关键时刻,为配合股改,政府出台政策暂减红利税。

从图6-7[24]中可以看出,2005年6月之后,上证指数及成交量都出现了回升。那么,这一回升是否是由暂减红利税引起的呢?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特地找了各大机构及网站对2005年股市走势的总结。在总结中,各大机构和网站一致从股权分置来分析2005年股市先下后上的U形走势,对政策分析得较为细致的机构也只提到了印花税下调,似乎大家一致无视红利税下调的影响。

图6-7 上证指数月K线及成交量

我们认为,我国红利税调整不能影响投资行为,或者说,不为人们重视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派息的缺失。我国证券市场上分红公司少、派息金额低、股息率低的顽症甚至已经促使证监会考虑强制分红政策。因此,出台暂减红利税的政策被普遍认同为形式大于内容,对投资行为的实质影响微乎其微。我们认为,如果不改变我国上市公司分红派息缺失的现状,个人所得税的调整对投资行为将难以产生持久的实质性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