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非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非效率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时间:2022-10-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资产规模对企业非效率的影响为0.012,说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实际成本与前沿成本的差距逐渐扩大。国有经济比重对企业成本非效率的影响为0.538,说明国有经济比例越大效率损失越严重,这与现有文献的结论一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生产体系,通过进出口和引入外资,中国不但获得了GDP的增长,而且在增长过程中习得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经验。

1.企业资产规模δSCAL

企业资产规模对企业非效率的影响为0.012,说明随着企业规模扩大实际成本与前沿成本的差距逐渐扩大。这可以从两方面来进行解释,一方面,在规模经济方面,企业资产规模扩大导致非效率增加可能是由于在既定的技术水平下,厂商的管理水平跟不上,从而导致规模扩大后企业内外部协调成本增加、管理效率下降进而增加企业的平均生产成本;而且,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反应敏捷、善于捕捉市场机会,在1990年代,中小企业很可能会比大企业更多地利用便宜的劳动力进而增强自身的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从行业竞争与市场结构角度来看,此处企业资产规模对非效率的影响度量的是资产规模对成本效率的平均影响,这个影响为正说明企业处在垄断型市场环境中,资产平均规模相对较大容易产生非效率问题,如果资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或者说垄断力量加强将继续增加成本导致更大的非效率[4]。因此,这里的政策含义说明,一方面,在既有技术水平下,厂商规模扩大需要同步地提高管理能力和效率,才能有效地克服规模不经济带来的成本效率下降;另一方面,需要加快市场化进程、改变少数企业垄断的市场结构,加快形成大、中、小型企业良性竞争的市场结构。

2.国有经济比重δSOE

国有经济比重对企业成本非效率的影响为0.538,说明国有经济比例越大效率损失越严重,这与现有文献的结论一致。国有企业由于长期受到政治干预,容易导致国企经营者更多关注政策目标和社会目标而非单纯的经济目标。政治干预过多容易导致企业目标扭曲和管理层的激励约束机制缺失(Shleifer,1998;Chen、Firth and Rui,2006),进而导致企业偏离利润最大化目标,降低成本效率。1990—2000年,行业总体的国有经济比重从72.4%下降到58.5%,产权结构变迁明显。特别是1990年代中后期,各行业国有经济比重普遍下降较快,私营经济、集体经济以及开放带来的外资经济等非国有经济成分迅速成长,初步形成了多种所有制竞争的局面,为国民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然而,各行业国有经济比重绝对水平仍然较高,部分行业国有经济比重稳定在80%以上的水平,这些行业主要是资源型重工业,比如煤炭采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业、金属冶炼压延业、电力工业和煤气工业。这些行业产权结构变迁的速度也相对要缓慢得多,并且这类行业在垄断性经营的同时享受着国家特殊的政策保护和高额的补贴,阻碍了这些行业成本效率的提升进程。在进一步的产权优化过程中,尤其需要关注资源型自然垄断产业领域的市场化改革,弱化国家对企业的扶持和削弱国有企业在资源型行业的绝对垄断地位,引入多元竞争主体,实现资源配置效率和成本效率的提升。

3.外资商投资与开放度δFDI

外商投资与对外开放度对企业成本效率为-0.627,说明对外开放、引入外资有利于减少企业的非效率水平,减小实际成本与前沿成本的差距从而提高企业的成本效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逐步融入世界经济生产体系,通过进出口和引入外资,中国不但获得了GDP的增长,而且在增长过程中习得了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知识、经验。通过广泛地吸纳FDI与建立外资企业,中国从发达国家引进吸收了先进技术和知识(Mukherjee and Zhang,2007),这是中国工业改革成功的关键(张军等,2009)。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中国各行业加速了对外开放和引进外资的步伐,大量外资的进入使中国企业迅速接收到比自己先进得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这些技术和管理知识不断地通过横向和纵向传导到本地企业,较大程度地提高了本土企业的资源配置、组织运营和管理水平,有效地提高了企业效率。20世纪90年代,由于国外与国内企业在技术、管理、制度等方面在势能上绝对势差,因此改革开放带来了国内企业效率的较快提升。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技术和管理势差会越来越小直至消失,因此在进一步的开放和引资政策中应该更加注重质量,引入更高技术和管理水平的外资,以利于本土企业吸收进而推动国内企业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