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传统农业迈向持续农业

从传统农业迈向持续农业

时间:2022-11-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持续农业的内容和技术措施涉及面广,包括农学、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我国持续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而持续农业旨在解决资源、环境、食物等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吸收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扬我国传统农业中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农业的经验,走一条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

六、从传统农业迈向持续农业

农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产业。它为人类的生存和繁衍而诞生和发展。它伴随着人类社会,渡过了近万年。但直到20世纪上半叶,世界农业仍处在劳动生产率科技水平和发展速度很低的资源农业时期。即是以依靠自然资源为基础、依靠经验为主的传统农业。20世纪50年代以后,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引入农业,大量的农业机械、化肥、农药、除草剂、农膜等在农业生产中广泛使用,农业专业化生产加强,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幅度增长。据统计,1949年到1988年,世界粮食单产由每公顷的1 000千克提高到2 499千克,平均年增长39千克,是前50年的28倍。被人们称为“石油农业”的黄金时代。然而,由于工业性能源投入的不断增长,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一是环境污染严重,工厂“三废”的排放、大量农药的使用,使毒物在土壤或水域中的残留越积越多,导致食品的残留量超标;二是年年大量施用化肥,很少使用有机肥料,导致土壤肥力下降,结构板结,有机质含量下降,引起农产品品质下降;三是高投入、低效益,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国家用于农业的补贴大幅度增加;四是水土流失严重,资源损失巨大。全世界近100年内有30亿亩土壤遭到侵蚀,每年流失大约250亿吨表层土壤。不计后果的地下水超采、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率极低(农业用水的60%~75%被浪费掉)。这种以消耗大量石油能源、破坏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石油农业”陷入了困境。农业的现状恶化和由于人口爆炸引起的食物不足,就业率低等严峻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考虑到未来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一些学者便提出了世界农业的持续发展问题,即“持续农业”。与此相类似的提法还有: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超石油农业等等。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农业”的思潮在全球迅速传播,形成了一种新的发展趋势。

“持续农业”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美国学者把持续农业定义为“在一个长时期内,有效改善农业所依存的环境与资源,提供人类对食物和纤维的基本需要,经济可行并能提高农业以及整个社会水平的一种农作方式”。简单地说,持续农业就是一种“不造成环境退化、技术上适当、经济上可行、社会上能接受的”,更好地利用环境与资源的农业。丹波宣言还提出,为过渡到更加持久的农业生产系统,农业和农村发展必须努力确保达到下述三个基本目标:其一,确保在自给自足和自力更生之间适当的和持久的平衡以保证食物安全;其二,增加农村的就业人数和收入,特别是根除贫困;其三,保护自然资源,保护环境

关于“持续农业”的重要意义,我国著名学者卢良恕认为,持续农业是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选择,其意义在于:第一,重新认识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农业不光是提供全人类食物的基地,也是提供人们就业机会和工业产品销售的最好市场;第二,有助于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启迪全人类思考农业发展前景,有助于不同类型国家研究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第三,有助于农业协调发展,人们会更加注意农业与生态、资源、环境及能源的关系。

持续农业的内容和技术措施涉及面广,包括农学、环境、生态、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如进行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与布局,合理安排农、林、牧、渔生产,进行品种与栽培技术的合理配置。在作物选择方面,选育和种植高产、高效、高抗、优质的作物和品种;用地与养地结合,进行耕作制度改革,对前作残茬采用免耕法或垄作,采用谷物或豆科作物轮作,以增加多样性和稳定性;在土壤肥料管理方面,确定达到一定产量指标所需的最低施肥量,提高氮肥利用率,研究替代有机肥源,尽量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在病虫害管理策略方面,只有在其他防治方法失效时才用化学控制或施用最低量的杀虫剂、杀菌剂;进行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土地资源的利用及保护,能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气候资源的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等。

目前,持续农业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因国情各异,各有所侧重;研究和应用的进展情况,各有所长。美国的持续农业活动开展得比较早,研究的规模也较大。1985年,美国加利福利亚州议会通过了持续农业研究教育法。1988年,美国国会通过了低投入持久农业研究和教育计划,简称LISA计划。同年,“低投入持久农业”列为长期性重点研究项目。美国的一些农户自愿组成低投入持久农业组织,无偿试验。其中较好的是依阿华州的“实践农民”,参加“田间会诊”的达600人。

我国持续农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进展较快。1991年8月和9月,中国农学会和中国农经学会召开了持续农业问题座谈会。会议认为,中国是一个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国。这一国情是我们研究农业、振兴农村经济的根本出发点。虽然,我国农业经过40多年的建设,取得了以世界7%的耕地养育着占世界22%人口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人口、资源、环境、食物的矛盾仍将长期困扰着我国农业发展。而持续农业旨在解决资源、环境、食物等世界性问题;因此,我们应当吸收持续农业的先进思想,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过程中,发扬我国传统农业中持续发展的经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农业的经验,走一条现代集约持续农业发展的道路。1991年,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主持了“中国农业的持续发展的综合生产力”研究。1992年,在全国20个县(市)建立试点,开展了持续农业研究工作。1993年上半年,中国农学会分别在南宁和北京召开了全国和国际持续农业学术讨论会,会上,在“持续”还是“不持续”的观点上得到了统一的认识,这对我国持续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为了解决中国农业持续发展的问题,根据国内的实践,借鉴国外的经验,必须逐渐克服非持续发展因素的影响,建立持续发展的综合农业系统。对此,就需要分别研究农业发展的技术、经济、生态和社会四个子系统,同时要研究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业各部门的持续发展问题,并对我国不同类型地区的持续发展作出分析,为制定农业大系统持续发展的战略和方案提供科学理论依据。并根据中国国情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道路。著名学者卢良恕等对我国持续农业的内容和发展趋势作了如下论述:

第一,农业技术系统:首先是要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系统。针对我国农业非持续性发展因素,必须特别重视农业技术的优化、配套。农业生产受多因素控制,要保持多季、多年的农业持续发展,必须从各个技术环节保持农业生产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种植业、畜牧业需要加强研究与应用的技术是:①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适应性广的各种优良农作物新品种;生长快、品质优的畜禽良种。②良种良法配套种植制度、针对性强又效益高的耕作制度、种植业结构调整技术。③土壤改良与培肥地力技术,农业节水技术。④农作物病、虫、草、鼠害的综合防治技术;畜禽疫病的预防和防治技术,重点加强生物防治技术,按照动植物和生态平衡原理,建立农林牧渔的保护环境和高效低成本的防治系统。⑤重大自然灾害如洪涝、干旱、台风等的预测预报及防御技术。此外,还要探讨持续发展的技术道路和模式。如未来技术道路的选择和持续性分析、农业技术进步模式、技术结构及其持续性评价和选择。

第二,农业经济系统: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系统,探讨提高农业投入产出的经济效益。既要增加投入,又要降低成本,提高生产资金利用效率,其次是推动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完善农产品购销制度,建立有计划、有控制、规范化的市场体系。还要善于应用经济杠杆,提高价格结构效益。税收、信贷、投资的水平和结构也应与农业生产水平和结构相适应,以保障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还要逐步完善宏观经济调控系统,综合分析生产、流通、消费过程中的经济效益,对经济政策中不利于持续发展的因素加以限制,必须认真研究制定完善的系列政策,使政策相互配套并加以落实。政策体系应包括:①促进农业生产全面发展的政策。②农产品价格流通与交换政策。③农产品消费政策。④农业技术推广政策。⑤农业教育政策。⑥农业科学技术政策。⑦农业环境、资源保护与利用政策。此外,还要探讨农业经济运行机制与持续发展关系,如农业国民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目标、分配手段(税收、补贴、福利)、体制、分配系统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三,建立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针对我国农业生态环境中所出现的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地盐渍化等农业非持续性生态因素,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使农业生产的增长、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协调一致,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统一。对于不同类型的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发展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无污染农业。在农业开发利用中,加强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建立多种形式的防护林体系,把生物工程治理和水土工程治理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其生态体系包括:①农、林、牧综合生产体系。②农业土地、水资源、农业气候、草原、森林、生物环境的动态监测与管理。③农村环境保护与农业开发利用。④“三废”处理利用以及农药、化肥污染处理等。

第四,社会系统与农业持续发展:①提高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要研究制定特殊的农村人口政策,普及科学的膳食知识,逐步改善人民的营养,提高人民的生活消费水平。②推进农科教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实施农科教一体化,加快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素质,逐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促进农业的深度和广度开发。③广开农村就业门路,努力发展乡镇企业,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④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新技术的采用,资源的开发,环境的变化,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必须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同时也要相应调整与农业持续发展相关的农村社会政策。此外,还要探讨社会组织系统的类型、运行机制和行为规范、法律政策、民风民俗、农业综合生产力的增长及价值观念的转变、更新与农业持续发展的关系。

为了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了解一下目前我国的种植业、畜牧业、水产业、林业的现状、持续发展的趋势、问题及对策,是非常有意义的。①种植业的持续发展主要是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今后,化肥、农药、农膜、石油能源、灌溉用水仍然是大量增加的趋势,这就需要大量投入资金,也要认真采取措施,建立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系统和生态系统,以减轻非持续因素对农业资源和环境的压力。鉴于中国人多地少、复种指数又高,这就需要进一步探讨提高地力、少耕或免耕的耕作方法。为了进一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生物技术尚未重大突破之前,需要施用更多农药的情况下,要积极组织力量探讨高效益综合防治技术。此外,粮油等主要农产品数量迅速增长的时期已经过去,今后应更注意质量效益,还要保证相应的产量的持续增长。②畜牧业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是饲料的增加。到20世纪末,饲料粮食比重要达到30%,这就要抓紧高产、优质饲料作物的选育及其配套种植技术和加工基地。其次,蛋白质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目前,蛋白质饲料的短缺严重降低了动物性食品的质量,并造成资源浪费,对此,要加快研究蛋白质饲料的开发利用。此外,我国草地面积大,但产草量低,草原产肉量仅占全国产肉量的4%左右,要抓紧草场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问题。再看我国肉类结构不大合理,猪肉占肉类比重仍然高达80%,猪肉中瘦肉型猪肉所占比重很少,不利于提高饲料的利用效益,也不能适应人民生活的要求,要调整肉禽结构、抓畜禽良种的选育及持久性综合效益问题。③水产业面临着水域可捕捞的资源日益减少,江河、湖泊、近海的水质污染对水产的威胁加大,可利用的可养殖水面利用率不高,因此要探讨资源保护增殖的有效途径。今后要进一步依靠发展水产养殖,特别是加速小水体精养高产技术的开发和利用。④林业方面,长期存在着消耗量大于蓄积量的问题,因此,要抓紧研究森林永续利用,提高森林覆盖率的问题。目前,我国的林种结构不太合理,用材林所占比重过大,要加快其他林种发展的途径,抓好速生丰产林的开发和利用问题。林业的综合利用潜力很大,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开发。

总之,持续农业已在全世界范围内广泛兴起,它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战略,构思新颖,具有丰富的内涵。我国创立的生态农业、立体农业也是现代集约持续农业的一种重要形式,尚需要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们应当吸取国外持续农业的有益思想,拓宽我们的视野和研究范围,结合中国的国情,走出一条从古老的传统农业迈向现代集约农业发展之路,为早日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做出最大的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