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

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最悠久的传统农业国之一,西部是中国最完整、最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这里就以定西的农业基础资源和农业发展为例,对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作一初步探讨。定西农业的自然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弱质性,限制了农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发展前景。这就是定西农业发展的自然局限。定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特征决定了定西的农业既不能稳定增长,又不能较快发展,依靠传统农业无法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

一、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点是以耕种为业,靠天吃饭,依地生存,农民固定居住,男耕女织,二牛抬杠,农业生产和自然的再生产融为一体,不引入(或者很少引入)知识和技术等新的生产元素,是以维系人类自身的再生产为目的的一种经济形式。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就是指传统农业的生产过程对自然的依赖性,以及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目的的自给性、生产领域的单一性、生产活动的封闭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限制了传统农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极限。也就是说,传统农业的自然属性和特定的地理环境决定着农业生产的物种、规模、周期和发展速度。因此,农业生产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基础资源,是确定其产业地位、生产力布局和调整产业结构的基本依据。

中国是世界上最发达、最完美、最悠久的传统农业国之一,西部是中国最完整、最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黄河的两大支流——渭河和泾河流域是传统农业的发祥地,早在五千多年前,人类的先祖就在这里创造了农耕文明。经过数千年的不断完善,渭、泾两河流域成为典型的传统农业区。这里就以定西的农业基础资源和农业发展为例,对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作一初步探讨。

定西,位于中国西部黄土高原腹地、甘肃省中部地区,是华夏文明和农耕文化的发祥地。该区域干旱少雨,资源匮乏,以农为主,经济单一,是闻名全国的贫困落后地区。

首先,从定西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看:全区位于黄土高原与西秦岭边缘地带。全区总土地面积20330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780万亩。人口290万,其中农业人口260万。地形的基本特点是梁峁丘陵,沟壑纵横。由于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衰退,土壤贫瘠,耕作大多为一年一熟。气候属于干旱、半干旱和高寒阴湿过渡性地区,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寒冷而干燥,且温差和降水量在年际、年内和空间地域上变化很大。冬季,受北部强劲季风的侵袭,雨雪少而低温霜冻,年无霜期仅150天左右,严重影响南部农作物生长;夏季,北部虽然温湿同季,气温较高,降水较集中,但十年九旱,气候干燥,年均降水量为300~400毫米,有效降雨量占总降水量的三分之一,蒸发量为降水量的两倍以上,是典型的干旱山区。常有数月不见雨水的旱情,如1966—1967年长达122天不见雨水,1997年的大旱几乎使北部80%的耕地绝收。据记载,仅在1949—1983年的35年中,就有21年发生大小旱灾。同时还有雹灾和涝灾,共同形成对农业生产的威胁。在全区耕地中,有效灌溉面积仅有80万亩左右,占总耕地面积的10%,其余90%的耕地是产量低而不稳的旱川和旱山地,无法实施大面积的机械化耕作和灌溉农业,平均亩产长期为100~200斤。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一是干旱多灾,产量低而不稳,靠天吃饭;二是山地多、规模小,不利于机械化耕作和集约化经营;三是为了生存而引发的人、地矛盾加剧,垦荒拓耕,植被破坏严重,水土流失导致土地贫瘠,农业生产的自然资源陷于恶性循环;四是山区交通条件差,不便于资源开发和商品流通;五是生产规模狭小,作物品种单一,生产活动封闭,尚处在自给、半自给农业的状态;六是文化教育落后,农民观念陈旧,生产力水平低,限制了科学技术的应用和市场农业的发展。定西农业的自然特点,以及小农经济的弱质性,限制了农业发展的规模、速度和发展前景。这就是定西农业发展的自然局限。

其次,从定西农业的发展情况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坚持尽快改变农业基础设施的方针,在农业领域大规模实施以农田基本建设为重点的水利、交通、生态等农业基础建设,农业生产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坚持农业科技进步,大力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效明显,粮食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据统计,粮食总产量1997年达68万吨,48年间的粮食平均增长速度为2.16%;坚持农村改革,推进市场农业,农村经济发生巨大变化。农业总产值增长了10倍,单位面积产量由1949年的42.8公斤提高到1997年的110公斤,农业人口人均粮食占有量1997年达260公斤。不可否认,通过几代人的艰苦努力,定西的农业实实在在发展了,但是同样不可否认,这里的农民仍然在温饱线上徘徊,一遇灾害,就可能歉收乃至绝收,农民仍然回到吃不饱肚子的境地。

第三,从农业生产的投资效益看: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每年拿出巨大财力支援农田基本建设,发展水利事业,开展扶贫救灾。但半个世纪过去了,农业劳动力年综合产值仍然不足千元。受农业基础资源的制约,每个农业的投资回报率十分有限。财政困难的现实,加之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农业发展的投资矛盾日趋突出。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传统农业的自然局限在经济上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传统农业的再生产与自然束缚的同步性,决定了以耕种养殖为主的传统农业无法摆脱自然地理和生态环境的制约。在农业经济时代表现为人们对自然束缚的无奈,人类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了长期的改造自然的奋斗,但最终农业生产仍然取决于自然制约。定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特征决定了定西的农业既不能稳定增长,又不能较快发展,依靠传统农业无法改变靠天吃饭的命运。传统农业是自然的产物,越是自然条件好、交通便利,工业化起步较早,离大都市近的地区,传统农业的解体越早、越快;而越是边远乡村,越是山大沟深、条件艰苦的地区,传统农业的延续越久远,保留越完整,改变越艰难。二是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的局限,在一定发展水平、一定发展阶段必然呈现徘徊和停滞。定西县青岚乡大坪村是一个改造自然、艰苦创业的典型,粮食单产从1958年的35.5公斤,提高到1978年的125公斤,净增89.5公斤,用了20年,而从1978年的125公斤到1997年的150公斤,亩产增长25公斤,用了20年时间。农民想足了办法,平均每年亩产增加1.25公斤,人均粮食占有在700公斤上下徘徊了20年。增长速度由前20年的4.48%降为1.25%。三是人口增长,耕地减少,人、地矛盾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土地的有限和耕地的逐年减少,限制了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农产品总量的增加,人口的增长分解了农产品总量,延缓和降低了发展速度。四是传统农业投资周期长,面临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双重夹击。传统农业受投资极限的制约,科技含量、资本含量和规模优势很不明显,加之二、三产业的比较优势,无法吸引大规模的社会投资,因此缺乏发展后劲和市场竞争力,发展潜力十分有限。五是传统农业生产单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以及生产过程和生产环境的封闭性,使作为生活必需品的农产品,存在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市场特点,常常造成丰产不丰收的结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法与集约化、规模化、开放型的社会化大生产相抗衡。六是传统农业以土地为劳动对象,耕种为业、看天守地、固定居住,使其发展受到很大的局限。农民生产生活的封闭性限制了交换意识的产生,加之生产过程的季节性周期,限制了人口流动,不利于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配置和新兴产业的形成。七是传统农业的收益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导致未成年人过早投入劳动而失去受教育的机会,也刺激了农民早婚早育、多子多福的观念,不利于农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发展。八是传统农业面对人口的增长,只有靠扩大种植面积维持生存,拓荒开垦必然引起农业生产与生态资源的尖锐矛盾,植被破坏和生态恶化严重制约着农业的发展。定西地区农业的自然基础资源和发展现状,足以说明,我们的农业严重地受自然局限的制约,仍然处在传统农业和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