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

传统农业与现代化农业

时间:2022-06-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商品农业转变的过程。本部分主要阐明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特征、农业转型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揭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规律。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增长迅速,生产率不断提高。

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从主要是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化的商品农业转变的过程。本部分主要阐明传统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特征、农业转型的发展阶段以及发展中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揭示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规律。

(一)农业转型的阶段划分

一些学者曾对农业发展的阶段进行过划分。如韦茨(R.Weize)的农业发展三阶段理论,蒂默(C.Peter Timmer)的农业发展四阶段理论和梅勒(John W.Mellor)的农业发展三阶段理论。这里主要介绍韦茨的农业发展三阶段理论。

(1)传统的自给自足农业阶段。其主要特征是技术进步缓慢,生产力低下,产品单一,农业没有剩余,生产中使用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和劳动。大多数农民处于半失业状态,只有在农忙季节才有可能充分就业

(2)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这一阶段是小农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进一步向专业化农业发展的过渡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①多样化的生产结构。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辅之以多种服务。这时农业生产已开始由单一的种植农作物转向种植一部分经济作物,并经营简单的畜牧业,因而农业生产不再由一种主要产品支配,出现了多样化的情况。

②高于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由于多种经营的出现,半失业状态逐渐缓解,在“农闲”季节可将劳动力转移到畜牧业及其他经济作物的管理和加工上,这样既避免了“变相失业”,又增加了收益,有了农业剩余。

③尝试进行技术变革。收益的提高,农业剩余的出现,不仅使资本投入增加成为可能,而且导致农产品商品化趋势出现,并有了追求技术进步的收益的需求,化肥、薄膜、农机等已在农业中应用。

(3)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农业阶段。在这个阶段,农民向市场出售的已不是剩余农产品,他们的经营目标是利润最大化,生产的产品是满足市场需要,专业化协作越来越强。生产要素的使用不仅限于土地和劳动,在生产过程中,资本投资、技术变革和创新、研究与开发占有重要地位,成本、收益、价格、风险等经济概念贯穿经营过程。利润最大化、规模经济、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较为迅速的科学进步成为发展的动力。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并与国民经济中其他领域的全面发展相联系、相适应。韦茨所划分的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中,第一个阶段为传统农业,第三个阶段为现代化农业,第二个阶段则属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化的过渡性阶段。韦茨所划分的农业发展的三个阶段的特征如表9-1所示。

表9-1 农业发展中三个阶段的特征

资料来源:转引自彭刚、黄卫平主编:《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37页。

(二)传统农业及其基本特征

人们经常用“传统农业”这一概念来描述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状况。舒尔茨在其经典名著《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对传统农业下过一个定义:“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可称为传统农业。”[4]大致说来,传统农业有以下几个特征:[5]

(1)农业技术状况长期内演进缓慢。传统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技术长期内大致保持不变,农民世世代代同样地耕作和生活,他们年复一年地耕种同样类型的土地,播种同样的农作物,使用同样的生产工具,运用同样的耕作方式,在正常年份下,产量总是大致相同。农业生产技术原始落后,技术进步极为缓慢,生产率低下。农民的收入水平低,产出仅够维持生存。因此,传统农业也常常被称为“生存农业”。

(2)以小型的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市场化程度低。在传统农业中,农民在家庭中从事生产,生产规模很小,组织和管理极为简单,家长同时也是生产管理者,劳动主要由家庭成员提供。由于生产率水平和收入水平很低,农民的生产成果主要用来满足自己和家庭成员的消费,很少用来交换其他产品。这是一种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经济,市场极为有限,即使有市场也是狭小而零碎的。有限的市场必然导致有限的分工和专业化,使农业生产处于一种“小而全”的状态。

(3)逆风险的经营目标。这是由于传统农业技术落后,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农民常常处于生存的边缘状态。同时,由于传统农业的抗灾能力差,自然条件的变化会对产量造成波动,从而给农民的生存带来威胁。这些因素使得传统农业中的农民趋于保守,风险最小化成为他们的经营目标。这也部分地解释了传统农民不容易接受新技术的原因。虽然传统技术生产率不高,产出低,但保险系数大;而引进一个新物种或技术,在具有一定管理和知识的条件下,其产量可能会提高,但对于一个缺乏经验和知识的农民来说,可能会由于技术等方面的失误而造成颗粒无收。

(4)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低。传统农业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生产要素。由于农业生产技术长期保持落后状态,传统农业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增加主要依靠两种方式。一种是在固定土地上投入更多的劳动,实行集约化经营,由于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农业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下降;另一种是扩大耕地面积,但一国可开垦的耕地是有限的,最终将没有适合耕种的土地可以开垦。另外,土地肥沃程度是有差别的,按照一般的选择规律,必然是将最肥沃的土地首先投入使用,其后越来越转向肥力差的土地。土地的这种肥力递减会使土地边际生产率下降。

(三)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与传统农业相对应的是现代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增长迅速,生产率不断提高。现代农业增长的源泉不是传统生产要素即土地和劳动的增加,而是凝结了科技进步成果的现代投入品如农业机械、肥料、杀虫剂、除草剂等的增加。

农业现代化是指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化农业的过程。具体地说,就是用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工业来为农业提供生产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手段,用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提供农业生产的组织管理手段,把封闭的、自给性的、停滞的农业转变为开放的、市场化的、不断增长的农业。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内容包括:

(1)物质投入的现代化。现代农业采用各种机械化的工具,以石油和电能为主要动力,并广泛使用各种化学肥料和农药,其大量的物质投入由工业部门提供。

(2)生产技术的现代化。传统农业采用的生产技术主要来自农民的直接经验和代代相传,农业技术进步缓慢。现代农业则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农业技术进步迅速。

(3)生产组织经营方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这种方式将改变传统农业自给自足的生产模式逐步向专业化、社会化和一体化方向发展。专业化是指农业生产逐步实现以某种专有产品为生产对象的发展过程。专业化可以分为生产过程的专业化、产品的专业化和区域化。农业生产专业化水平受农业的自然条件、农业的市场化程度以及农业科技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农业的社会化则是指随着农业分工的演变和发展,农业逐步由一个生产单位完成全部生产过程,转变为由一系列专业化的经济上相互独立、市场上相互关联的专业化生产单位,来共同完成全部的生产过程。农业生产可以划分为产前、产中和产后三大部门。农业专业化和社会化发展的方向往往是纵向联合。所谓纵向联合是指农、工、商一体化。它是在现代技术基础上,以签订合同等形式把工业、商业、金融和各项服务等与农业有关的部门联合形成的组织经营形式。其目的在于把与农业有关的部门纳入一体化的同时,把资本和技术从有关工、商、财政、金融等部门引向农业部门,从而为农业进一步发展开创新局面。这种农工商一体化的生产过程在发达国家已有相当发展,在发展中国家正在不同程度地尝试。我国目前所指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指这种具有紧密联系关系的农工商的长期联合以及合作社形式的或公司制形式的农工商一体化组织。

(4)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现代农业不仅采用工业化的技术装备,而且可以采用工业化的生产组织管理方式,建立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在固定的生产车间(温室)和产品加工车间进行生产,按工业化作业流程组织生产,并实行工业化的企业管理制度。

(5)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现代农业中的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改变,农业收入水平也将有显著提高,相应地,农民的生活方式也将发生质的变化。

(四)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发展中国家大多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之中,而且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基本上居于支配地位。对照韦茨关于农业发展三个阶段的论述可以看出,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尚处于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而且这种混合的多种经营农业阶段还将持续一段较长的时期。这是由于这种混合型农业收入虽不高,但有保障,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小,风险不大,劳动力使用均衡,技术多样,易于转向。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大多仍处于传统的、相对落后的局面。

技术水平和技术状况是衡量农业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对于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其农业并不完全是传统的。从统计资料上看,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及高产良种等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在大多数低收入国家都程度不同地被使用了。但是,许多生产方法和工具仍然是传统的。例如,锄头、木犁、扁担、箩筐等生产工具以及畜耕、播种、除草、收割、脱粒、运输等作业方式在1000多年前就已存在,但至今还广泛地使用着。从技术上说,整体而言,发展中国家农业部门目前既不完全是传统农业,也没有进入现代化农业,而是处在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变的阶段。就中国来说,中国目前农业技术水平仍比较落后。有些生产工具和生产方法与几千年前相差无几,如牛耕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始,现在仍然是大多数农业地区的主要耕作方式。铁犁出现的时间更早,经过数百年的改进,在唐朝基本定型,至今使用的铁犁与唐朝使用的几无差异。虽然中国历史上早就出现了总结农业生产技术经验的农书,如《齐民要术》、《农书》等,但广大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主要是通过父辈代代相传而获得的。当然,中国的农业部门也不完全是传统的,化肥、农药、农业机械、农用薄膜、电力、高产良种等现代投入品几十年来成倍地增加,使农业土地生产率提高较快。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技术变革,把传统农业改造为现代化农业。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这又远非一件容易的事情。从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看,通过引进新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存在着一系列障碍。印度学者贾塔克(S.Ghatak)和英格森特(K.Ingersent)曾就此问题进行过探讨。他们认为,发展中国家农业技术之所以长期停滞,第一是由于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因为西方一些现代农业技术往往不宜直接运用到发展中国家;第二是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加以技术信息传播不畅,他们对一些适宜的技术缺乏了解;第三是由于引进新技术存在着风险,农民也不敢贸然使用;第四是由于农民十分贫穷,又难以在金融市场上获得信贷资金,以致无力采用新技术;第五是由于农民采用新技术要受到物质投入如种子、化肥、农药及灌溉设施等供给瓶颈的限制;第六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存在着不平等的僵化社会和政治制度,如农民几乎没有政治权力来影响国家的方针政策的制定,土地分配极不平等,租佃法对佃农增加生产通常很少提供刺激,农民很少能直接进入商品市场,而往往要受中间商的盘剥,等等。农业技术停滞造成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虽然传统农业技术风险低,而且也是有效率的,但这些技术具有生产率低的缺陷。用传统技术种植传统的作物品种,与用现代技术种植改良的品种相比,单位产出要低得多。此外,由于农村中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在技术停滞的情况下,农业劳动生产率很低,农业产量也很低。

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传统的、落后的农业占支配地位。这种落后的农业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使得农业的运行长期处于困难境地。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农业增长的情况不尽如人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曾一度出现过较快的经济增长,但这种增长主要是靠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取得的,农业增长则较为缓慢,甚至停滞不前。这种情况,在20世纪60和70年代以及80年代前半期表现得较为突出,其中又以农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的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为甚(如表9-2所示)。

表9-2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农业年均增长率(%)

资料来源:[美]凯文·M.克利弗和W.格雷姆·多诺万:《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农业、贫穷和政策改革》,世界银行讨论论文第280号,1995年,第32页。

其次,粮食问题日趋严重。发展中国家缺粮情况严重,其原因在于:①人口增长迅速。发展中国家承受着巨大的人口压力,据统计,世界人口每年以9000万的速度增长,在新增人口中,90%以上来自发展中国家,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超过粮食生产的增长率。②粮食增长困难重重。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发展将面临严峻挑战,原因在于耕地不断减少。此外,严重的债务负担、贸易保护主义、粮食进口费用增加等也导致农业投入不足,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增长。③基础设施薄弱,综合抗灾能力下降。各国用于农业投资方面的比重过低,导致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主要依靠以往农业投资形成的基础设施。④传统农业绝大部分实行分散经营,规模小、成本高、商品率低、剩余产品和货币收入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此外,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自我保护能力低,对市场了解少,自身又缺乏有力的代言组织。

可见,发展中国家农业所面临的现实是十分严峻的,必须寻找一条摆脱困境的出路。摆脱传统农业困境的根本出路是对农业进行改革,实现农业的转型,将生产力极其落后的传统农业改造成为专业化、现代化、商品化的农业,从而逐步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