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时间:2022-06-1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工业革命的爆发预示着传统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并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传统农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走过了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后,面对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到来,其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和倾斜。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被工业化逐步取代,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和客观规律。

二、传统农业的形成与发展

传统农业经历了从史前文明时代到18世纪中叶大约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传统农业起源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的农业革命,成长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形成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辉煌于封建经济的鼎盛时期。工业革命的爆发预示着传统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并逐步向现代农业转变。

人类最早的经济形态是原始农业,其基本特征是以采集狩猎为劳动方式和获取生存资料的手段,人类几乎完全依靠自然的恩赐维持生存。农业的出现是人类进化的结果。在原始社会末期,一方面,随着人口的增加,对食物的需求不断扩大,人类日益需要稳定的食物来源;另一方面,随着劳动经验的积累和工具的改进,人类学会了一系列增加劳动产品的方法。从而,一场经济革命——人类社会由采集狩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变就由此而引发了。在原始社会后期,人类在采集果实和根茎的生活实践中发现了其生长的规律性,在狩猎中发现了动物的可驯养性。人类在食物采集中,逐步发现了植物的种子落地后,可以重新生长出来,于是开始了由被动采集向主动种植的转变。同时,人类在狩猎中,弓箭的发明和捕猎工具的改进,使捕获的猎物迅速增加,圈养就成了重要的储备手段。在储存畜养中,人类逐渐发现将畜养的猎物进行繁殖比去野外猎获更省事、更稳定,于是畜牧经济逐步取代了狩猎经济,这就是农业的最初形态和原始状态。原始农业的出现,使人类实现了由攫取经济向生产经济的转变,正像恩格斯所指出的:“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出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直到这时,人类才真正脱离了低级动物,成为真正的人。随后,伴随着人类社会大分工,农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确立了自身的形态,形成了真正的农耕文明。

从世界范围看,传统农业起源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之后的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即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中级阶段,从事狩猎的原始人从其余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成为游牧部落。其他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原始人发现并发展了原始农业,并形成新的原始农业部落。这样,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社会分工和家庭关系的产生为传统农业提供了经济社会基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历史贡献,就是使商品交换成为可能,并出现了商品交换的价值形态,牲畜获得了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职能。其后,随着铁的出现,铁犁、铁斧和铁剑的应用引发了农业革命,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和铁制工具在农业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原始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向传统农业的革命性转变。

传统农业成长于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手工业和农业的分离。这种分离的过程发生在原始社会野蛮时期的高级阶段到人类向文明社会的过渡时期。铁制工具的大量生产和使用,使原来属于农业的手工业日益发展。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生产劳动的多样化,各种生产劳动必须分别由专人来承担,这样,就使原来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若干手工业生产从农业中分离出来。这种分离促进了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拓展了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和领域。人类可以用铁犁和铁斧扩大耕地面积,开发广阔的森林地区,除了耕种粮食还能种植桑、麻等作物。第二次社会大分工也使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随着生产分为农业和手工业两大主要部分,促进了直接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交换的发展促进了价值形态的发展,金、银等贵金属开始执行货币的职能。农业和手工业的分离、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多、私有制的发展、商品交换和货币价值形态的形成、人口的增长,是这一时期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转变的显著标志。

传统农业形成于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社会的形成时期。随着交换和商人的出现,“随着新的分工,社会又有了新的阶级划分。各个家庭首长之间的财产差别炸毁了各地仍然保存着的旧的共产制家庭公社;同时也炸毁了在这种公社范围内进行的共同耕作制。耕地起初是暂时地,后来便永久地分配给各个家庭使用,它向完全的私有财产的过渡,是逐渐完成的,是与对偶婚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平行地完成的。个体家庭开始成为社会的经济单位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第160页)商品交换同时促进了农业技术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积累,也促进了私有制和国家的形成。随着传统农业的形成,人类社会的发展也进入了文明时代。在其后的社会历史进程中,包括整个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传统农业以它顽强的毅力和缓慢坚韧的步伐,主导着经济发展,维系和促进着人类社会的进步。

封建经济是传统农业的辉煌时期。传统农业在其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与封建制度相结合,奠定了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支撑了长期的封建统治。我国在春秋中国时期,就有了功能较为完善的铁制耕犁,开始使用牛耕,并实行“奖励耕战”政策,兴建水利工程,开垦荒地,发展灌溉。汉代初期,铁犁已向形式多样化发展,其后出现了冬小麦与其他作物轮作倒茬等农业技术,农业劳动生产率大为提高。从汉代至盛唐到两宋时期,是我国传统农业的辉煌时期。这一时期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趋于成熟和完善。封建土地关系,即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使分散的、个体的农业生产活动成为社会经济活动,主导封建经济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一家一户生产方式的进一步稳定,农业生产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农耕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口迅速增长,商品交换进一步深化,形成了固定家居、男耕女织、多生多育、二牛抬杠、谷种繁多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生产方式与封建统治的需要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传统农业的长足发展。以封建土地关系为核心的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劳动技能和生产工具的改进、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农业生产消费的封闭、农业生产技术的成熟、人口的迅速增长、商品交换关系的确立,以及传统农业与封建国家制度的结合,成为这一时期传统农业发展的重要特点。

从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到18世纪的工业革命,传统农业伴随人类社会的发展,在走过了数千年的辉煌历史后,面对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到来,其主导地位开始动摇和倾斜。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传统农业的主导地位被工业化逐步取代,已成为不争的现实和客观规律。在当代,传统农业的历史延续最完整的地区和国家主要在亚洲、非洲和南美。中国以及工业化程度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普遍受传统农业的困扰,而中国的传统农业最为完整和典型。因此,在现代经济中我国走出传统农业的步履更为艰难,在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